「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

胡國錦在收集社情民意

中寨村古樹參天,風景秀麗,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村口街道兩旁有大量廢棄的、閒置的房屋、鋪面、雜棚,一幅蕭條破敗景象,非常影響村容村貌。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幾十年前,中寨村還屬於鄉一級,是鄉政府所在地,四鄰八鄉的還來中寨趕集,於是應運而生在沿街搭建有許多賣粉面、賣雜貨的房屋、鋪面,曾經輝煌一時。  後來撤區並鄉後,鄉政府撤了,也不趕集了,但是那些臨時搭建的房屋、鋪面卻留了下來,由於多年無人居住,無人經營,經過長年日曬雨淋,長滿青苔,有的東倒西歪,搖搖欲墜,有的千瘡百孔,破爛不堪。  2019年,拆掉這些導致「眼球貧困」的廢棄房屋、鋪面、雜棚成了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第一個要啃掉的「硬骨頭」。

胡國錦在偏坡村查看辣椒長勢

時間緊,任務重,摘帽出列迫在眉睫,村指揮所召開專題會議研判,把影響美觀需要拆除的廢棄房屋一一作了登記,建立臺帳,然後再與戶主徵求意見,一戶一戶的做思想工作,一遍不通就做兩遍,二遍不通就做三遍,直到做通為止,經過多次的電話溝通聯繫和上門走訪,終於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老支書劉德文率先拆掉了二十年前建在古樹下的一棟完好的木房,村兩委幹部、黨員、公益崗位人員齊上陣,做通一戶工作拆除一戶雜棚,有的拿鋸子鋸、有的拿繩子拉,對一些臨溪而建拆除有危險、有難度的,村指揮所還動用了挖掘機。經過一個多月做思想工作和奮戰,分期分批的將沿街破爛的廢棄房屋、雜棚全部拆除,消除了「眼球貧困」現象。  記得2016年春天,為了美化村莊,我聯繫了200棵桂花苗栽在村道路沿線和溪流兩岸,還開著鎮裡的皮卡車,找到聽說曾經被請到北京天安門前修剪園藝的楊師傅,請他把縣城鑑江河畔的柳樹枝條修剪一些下來拉回村裡,組織村兩委幹部和黨員在溪流兩岸插上。2019年村裡籌資種植了180棵銀杏樹苗,2020年春天,村指揮所組織黨員幹部在道路沿線和空地還栽了500棵桃樹苗,將4500棵桃樹苗發給群眾栽種。現在的中寨村,春天桃紅柳綠,夏天溪流潺潺,秋天丹桂飄香,冬天杏葉金黃,風景美不勝收。  當年栽下的楊柳,如今已經有碗口粗了。中寨村也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全村47戶貧困戶197人在2019年年底就全部脫貧,村裡硬化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家庭服務中心建起來了,幼兒園煥然一新,村衛生室得到全面修繕,建起了公廁,機耕道修到了田間地頭,路燈亮到了家門口。今年,投資40萬元的村兩委活動室建設項目破土動工,明年春天將投入使用......   中寨村的群眾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越來越美好,也將迎來一個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情深誼長丨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駐村幹部...
    4月1日,我告別家人,踏上了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的駐村徵程。到村後的第二天,我和駐村工作隊主動敲開群眾家門,挨家挨戶地開展摸排,與群眾促膝長談,了解群眾家庭生活情況並徵求群眾對村級工作的意見建議,收集到意見建議達300多條。
  • 「我的扶貧故事」奮鬥青春美麗色 炫彩成長在前行丨天柱縣坪地鎮...
    我叫滕芯維,現為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於天柱縣坪地鎮人民政府開展志願工作。2020年11月20日,是我來天柱縣坪地鎮的第117個星期五。一晃眼,距離三年服務期離崗還有39個星期,這個距家116.4公裡的地方,帶給我無限的美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我叫唐先淋,曾經是一名基層村主任,一名烤菸致富能手,2018年6月,我從村主任考入公務員,現任石洞鎮大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任所長工作期間,我深知工作任務重,責任重大。由於自己業務知識不夠熟練,很多政策性文件都比較陌生、工作壓力大,在駐村期間,我邊工作邊學習。為了能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我經常到群眾家中了解情況,通過與群眾傾心交談,疏通群眾思想上的頑疾。唐先淋走訪群眾曾記得,我第一次走進貧困戶周彰海家時,他那破舊的老屋,潮溼的地面,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如今,通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向四周擴散,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扶出一個「乾媽」來丨天柱縣竹林鎮慄木村...
    我叫伍宏仁,現為天柱縣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2019年1月下派天柱縣竹林鎮慄木村任脫貧攻堅指揮所網格員。我在村裡有一戶80歲高齡的結對幫扶貧困戶潘某姬,背駝的很厲害,同時患有慢性病。她共有4個兒子,其中第三的兒子今年快40歲了至今還未婚。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丨天柱縣竹林鎮地興...
    我叫吳恆黃,2019年6月,被單位安排到偏僻的貴州黔東南天柱縣竹林鎮地興村任第一書記。6月10日,我懷著信心和忐忑到達崗位。  6月15日,鎮主要領導到村委辦公室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講了竹林鎮與湖南省接邊,鄰近湖南省內的村子發生了疑似非洲豬瘟,本鎮有幾個村的生豬已感染並死亡20多頭。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必須在16日內完成撲殺全村生豬任務。  第二天,我帶著撲殺生豬隊上戶,李大叔是位老黨員,養了兩頭母豬。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毛頭小子」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
    我叫姜政能,是南加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也是南加鎮城西社區培榮村駐村幹部。作為一個剛出校園的毛頭小夥,一上班就被安排到一個深度貧困村駐村,我心裡沒有一點底,但我心想我是學農出來的,來到農村應該還是有點用處的吧,也有點期待。
  • 「我的脫貧故事」乘上東西部扶貧協作便車的「雄鷹」丨天柱縣社學...
    我叫熊英,是貴州黔東南州天柱縣社學街道金山村人,從小我就是一個敢於追逐夢想的人,渴望有一天能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2014年7月,我從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到貴陽一家電器公司當技術員。
  • 貴州高原黃金城,清水江畔如畫裡,鳳城天柱縣
    下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鳳城街道、邦洞街道、社學街道、聯山街道,蘭田鎮、甕洞鎮、遠口鎮、高釀鎮、坌處鎮、白市鎮、坪地鎮、石洞鎮、渡馬鎮、江東鎮、竹林鎮,注溪鄉、地湖鄉;總面積2201平方公裡,人口42萬;縣人民政府駐地鳳城街道,縣城距省城貴陽市389公裡。縣域夏朝屬荊州。周屬楚國西境。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送來錦旗,是感念更是鞭策丨天柱縣白市鎮坪內...
    我叫林遠真,是天柱縣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白市鎮坪內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4月15日傍晚,天柱縣白市鎮坪內村下著滂沱大雨,村民楊通玉冒雨來到村委會,手捧一面「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錦旗,要送給我和同事王瑞輝。
  • 「我的脫貧故事」不等不靠 讓脫貧致富更有底氣丨天柱縣江東鎮舊團...
    那時,我就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努一把力、加一把油,把家裡的經濟搞上去,把全家人頭頂上的貧困戶「帽子」摘掉。  畢竟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2017年6月份,我回到舊團老家,準備養豬。都說勤勞致富,我想只要勤勞肯幹,就算不富,至少也不會窮吧。
  • 「我的扶貧故事」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丨天柱縣藍田...
    我叫潘軍,是黔東南州天柱縣藍田鎮東風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我背起行囊正式入駐東風村。  剛到東風村,迎面而來的不是催人奮進的「東風」,而是讓人心裡犯難的陣陣「歪風」。這是我的辭職書......」  「沒有二十萬,哪怕是天王老子來,村委會建設都不能開工......」  「搞什麼產業喲!還不如打工強.......」  撲面而來的困難,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心想怎麼來到這個「鬼地方」駐村。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貧困戶成為了村幹部丨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
    我叫孫檳,曾經是天柱縣邦洞街道米溪村的一名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不僅脫了貧,而且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並當選了米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此後,我家庭深陷困境,成了米溪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我暗地發誓,一定要幹出個名堂來,擺脫貧困窘境。   返鄉之初我很迷茫,自己的特長是軟體開發,回到家鄉毫無用武之地,並且我對種植養殖業一竅不通。沒有創業的資本,該怎麼辦?
  • 「我的扶貧故事」我帶大家發「羊」財丨鎮遠縣青溪鎮紅光村副主任...
    藍天、暖陽、綠草,還有滿山奔跑的白山羊;登高望遠,美景盡收眼底……眼前成群的白山羊,可是我心中的「寶貝」。我是貴州黔東南鎮遠縣青溪鎮紅光村副主任李代富。2009年,30歲的我,放棄他鄉汽修穩定收入,決心返鄉創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村第一...
    有一次,我走訪村民李國政家時發現他孫子的髮型奇怪,堪稱「狗啃式髮型」。經過了解之後知曉,大嶺村群眾想要理髮的話就要到鎮上去,但是要到鎮上路途遙遠且搭車不便,很多群眾都是選擇自己在家修剪頭髮。之後我重新幫李國政孫子修剪了頭髮,修剪後的頭髮比原先好看多了,在此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和李國政聊了很多。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一本增收帳本,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丨天柱縣渡...
    我叫周彰烈,是天柱縣渡馬鎮灣場村人。很多年前,我的雙腿失去行走能力,常年只能依靠輪椅生活。2014年,我因殘進入貧困戶行列。記得當時,一本肢體一級殘證書就是我為數不多的「資產」之一。2019年,扶貧駐村幹部根據我的特點,邀請養殖技術員來專門為我培訓養雞技術,並扶持我發展殘疾人養雞事業。「一隻雞80元,100隻雞收入就是8000元。」其實在我的增收帳本裡,一直默默地記錄著錢袋子的變化,我發現,幹部們為我制定的靠養殖土雞產業增收脫貧的發展計劃的確非常漂亮,2020年我主動脫離了農村兜底保障行列和貧困戶行列。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主動申請退出貧困丨天柱縣高釀鎮白坌村村民...
    我叫袁月團,女,1969年出生,高釀鎮白坌村一組人。我家有3口人,丈夫2012年開始患病,後因半邊風和頸椎病導致癱瘓,如今臥病在床已有8年,是一級殘疾人。我兒子在西北大學讀書。2017年,我申請到5萬元特惠貸,投入到村裡上百畝的大血藤產業,每年有分紅,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到大血藤產業基地務工,一年務工四個月左右,收入近10000元,這讓我這個從沒出過門的農家婦女在家門口就了業,我打心裡高興。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戶越發勤奮上進丨天柱縣竹林鎮黨委書記吳增朝
    我叫吳增朝,現任黔東南自治州天柱縣竹林鎮黨委書記。之前,我曾在天柱縣注溪鄉政府工作過多年,我講述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注溪期間的幫扶經歷。我幫扶的有戶群眾叫老燦,按侗族地區稱呼,我叫他哥燦。我第一次上門走訪他,就見識了他的「特色」。一見面,哥燦就跟我抱怨起來,說他應該評為殘疾二級以上,他的低保太少,應該評為五保戶等等等等。他滔滔不絕,喋喋不休,越說越起勁,似乎有天大冤屈。  幫扶他家之前,我對他家還是有些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用愛感染,讓孩子們不再因為貧困而失學丨天柱縣...
    我叫伍名槐,是貴州黔東南天柱縣高釀小學的一名教師,我出生在農村,生活在農村。以前農村經濟的落後,農村生活的困苦,我是親身經歷的。在農村貧困生活的泥潭裡一番摸爬滾打後,我終於掙扎著爬上了潭岸,成為了一名國家工作人員,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雖說不上富裕,但解決溫飽是不成問題的,如果節約一點還稍有積餘。所以,我決心用這些積餘幫幫還未脫離貧困的人們,為扶貧作出自己的貢獻。
  • 天柱縣扶貧搬遷戶龍君蘭:昔日貧困戶 如今當網紅
    天柱縣扶貧搬遷戶龍君蘭:昔日貧困戶 如今當網紅 發布時間:2020-12-09 13:47:07      來源:黔東南日報 我叫龍君蘭,是天柱縣聯山街道惠民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