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聯陞這個人,可謂博學風雅。他的學問不像是使了勁做出來的,而是不經意間偶有所得,輕輕鬆鬆就寫出來了。且凡有所論,必有高見。
海外對中國史專家有個特定的稱呼,叫漢學家。近世以來,聲名顯赫的華人漢學家裡,我最敬重的,還要數楊聯陞先生。
楊先生是河北保定人,1914年出生,1990年去世。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他的畢業論文《東漢的豪族》至今仍是史學名著。近年來,商務印書館印行的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就收有此書。本科畢業論文成為學術經典,在中外學術史上是不多見的。
他的一生中,最為蹊蹺的是那個哈佛大學的博士來得太容易了。古人對那些輕易當上大官的叫「拾青紫如草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大官如繫鞋帶,彎一下腰的事。楊先生這個哈佛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得來真跟繫鞋帶差不了多少。
1937年夏天,楊聯陞清華畢業,正趕上抗戰爆發,在家裡閒待了一年。到了1938年,哈佛大學遠東語文系有個助教授,中文名字叫賈德納,有一年休假和進修,率全家來到中國,在北平的南池子住下。先是請了青年學人周一良幫他看中日文書籍。時隔不久,周一良得到哈佛燕京學社的獎學金,可以到美國去讀博士。誰來接替呢?周推薦了同是清華出身、畢業於經濟系的楊聯陞。
楊聯陞與賈德納可說是一見如故。過了一年,賈德納回國,知道楊聯陞面臨失業(其實還未就業),特意留下一部百衲本《宋史》和一部《後漢書》,請楊替他用硃筆標點校對,每月仍付酬金。1940年8月,楊聯陞接到賈德納從美國發來的電報,說他自己出錢邀請楊去美國一年,一半時間繼續幫他工作,一半時間在哈佛研究院選課,讀碩士學位。楊聯陞來到美國後,賈德納供給他全部學費和生活費一年有餘,楊先得到歷史系的碩士學位,又得到哈佛燕京學社的獎學金,之後繼續就讀,於1946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
楊聯陞的博士論文是什麼呢?就是一篇《晉書食貨志》的翻譯註釋。楊聯陞後來的表現甚是傑出,一直在哈佛曆史系任教,當過哈佛中國史學會的會長,這個職務,過去一直是由白人擔任。用何炳棣的說法,楊聯陞這個人可說是海外清華大學史學傳人裡,最早成名的。
楊聯陞的著作不是很多,且多在海外出版。我國內地近年來出了《哈佛遺墨》《漢學書評》和《東漢的豪族》,均為其外孫蔣力所編,商務印書館印行。前些年有家出版社出過他與胡適的書信集《談詩論學三十年》。最近商務又要出蔣力先生寫的《楊聯陞別傳》,承蒙不棄,讓我寫了序。
楊聯陞這個人,可謂博學風雅。他的學問不像是使了勁做出來的,而是不經意間偶有所得,輕輕鬆鬆就寫出來了。且凡有所論,必有高見。他寫過一篇小文章,叫《五、十新解》,其中舉了好多例子,說是古書裡有一種特殊的計數方法,就是將一小一大兩個數字組成一個複合數字時,通常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幾十,而是幾到十。比如漢代某渡口,需要三十人守衛,這裡的三十,實則是三到十個人。據此,我在一篇文章裡說,戰國時秦國坑殺趙降卒四十萬,很有可能是四至十萬。
(刊於2018年1月02日解放日報朝花版)
點擊下面連結,可讀「朝花時文」上月熱讀文章:
巨鹿路,西邊有個月亮 | 馬尚龍
相信 | 高明昌
我的父親胡問遂 | 胡煒
有人總會讓你想起 | 肖復興
豐子愷與復旦校歌及他的「江灣朋友圈」 l 讀史老張
百草霜炒肝 | 劉誠龍
心燈 | 寧白
楓林谷的葉子掉在了時間裡 l 伍佰下
這是「朝花時文」第1434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頁,看屏幕下方的三個子目錄,閱讀近期力作。
蘋果用戶請長按並識別二維碼,向編輯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