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有哪十界

2021-03-02 愛道堂

十界(又名十法界或十界為果)是佛教術語,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類。十界分別是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和佛。前六項稱為六凡,後四項稱為四聖,合稱為六凡四聖。

經論中雖無『十界』二字之明義,但依《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謂,自下阿鼻地獄至上有頂中有種種語言聲音︰阿修羅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闢支佛聲、菩薩聲、佛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謂有四種道︰聲聞道、闢支佛道、菩薩道、佛道,復有六種道︰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可知十界之思想自古即已存在。

此中,地獄界是指地下八寒八熱的牢獄;犯上品之五逆十惡者生於其中,受無窮之極苦。畜生界指披毛戴角麟甲羽毛四足多足之生類;造中品之五逆十惡者受生其中,互相吞啖,受苦無窮。餓鬼界在地下五百由旬之處;造下品之五逆十惡者生於其中,不得飲食,受苦無窮。修羅界具稱阿修羅界,位於大海底,懷猜忌心勝他心修下品十善者受生其中,常與諸天鬥爭而憂惱苦逼。人界在須彌四洲,持五戒,具修中品十善者受生其中,常貪惜自身戀著眷屬,苦樂交錯。天界是修上品十善又兼修禪定者之受報處,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別;此雖為勝妙之果報,但福報享盡,亦不能免天人五衰之下場。以上統稱為六道。

聲聞界為小乘之境界,屬此界者聞佛之聲教、觀四諦之法而證空理,終入無餘涅槃,灰身滅智。緣覺界亦是小乘之境界,屬此界者觀十二因緣而證空理,然獨樂善寂亦入無餘涅槃。菩薩界為大乘之境界,屬此界者起四弘誓願,修行六度以期成佛。佛界為大乘究竟之境界,乃因行成就,二利果德圓滿之極位。

此外,關於十界之異名『十法界』,在《法華經玄義》卷二(上)、《佛祖統紀》卷五十均有詳細的說明。

四聖六凡

四聖

○佛界:以諸佛三覺之法則,而在諸佛萬行具足之境界。

○菩薩界:以菩薩自覺覺他之法則,而在菩薩二行成就之境界。

○緣覺界:以緣覺觀因緣之法則,而在緣覺悟真空之境界。

○聲聞界:以聲聞修四諦之法則,而在聲聞證真空之境界。

六凡

○天界:以天上善禪定之法則,而在天樂勝身勝之境界。

○人界:以人中善之法則,而在人苦樂夾雜之境界。

○修羅界:以修羅下善好鬥之法則,而在修羅戰鬥之境界。

○餓鬼界:以餓鬼下惡之法則,而在餓鬼飢餓之境界。

○畜生界:以畜生中惡之法則,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

○地獄界:以地獄上惡之法則,而在地獄極苦之境界。

關於十界的詳細解釋

(一)佛界

在〈觀心本尊抄〉有:「佛界難以顯現」(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如果要勉強講出佛界境涯的話,那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生命的智慧,稱得上是菩薩實踐最終極的無限慈悲,不為任何東西所沾汙的,充滿清淨的生命。正如御書所說:「相信《法華經》是因為在人界裡具足著佛界的緣故」(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一樣,堅強確信顯現佛生命的御本尊的一念就是佛界。將別人的痛苦視作為自己的痛苦來接受,這樣的慈悲行動,就是以佛界的巨大生命力為基礎而表現出來的。

(二)菩薩界

為了尋求佛的領悟而勤勵於佛道修行(求道),更為了別人的利益而作出貢獻(利他),它是一種祈求幸福的生命狀態。

大聖人就有關菩薩界曾這樣說過:「於六道凡夫之中,有輕自身重他人,以惡向己,以善與他人為念的人。」(〈十法界明因果抄〉,日文御書全集四三三頁)

「於六道凡夫之中」即是說在現實世間之中,與人們一起共嘗痛苦和悲傷,與惡的根源鬥爭,對人們實踐拔苦與樂的菩薩實踐。祈願自他也幸福的,就是菩薩心腸。

到二乘為止,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相反,菩薩界是「為了他人」、「為了法」而奉獻自己的境涯。由於滿心關懷別人和慈悲的心,故此,在〈觀心本尊抄〉有:「不顧他人死活的惡人尚且慈愛妻子,這就是菩薩界的一部分了。」(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三)緣覺界

隨著接觸到自然界的現象和周圍的緣,直接地學習改變自己的原理的生命狀態。

以上兩者稱做二乘,故此,在〈觀心本尊抄〉有:「世間的無常在眼前出現,人界之中又怎會沒有二乘界呢!」(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這是指出二乘領悟到六道生命受到外界的緣影響而變動,於是主動地去追求永恆不變的法,這就是聲聞、緣覺的特質。然而,由於二乘過份熱衷於自己的成就,欠缺了對他人的關懷和慈愛,就會容易陷於增上慢和利己主義。

(四)聲聞界

本來是指聽到佛的聲音而追求領悟的意思。釋迦的出家弟子被叫做聲聞。一般來說,是指那些學習過去賢人、哲人的教導,進行改變自己的生命的境涯。

(五)天界

「喜悅就是天界」(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從痛苦中解放出來,欲望獲得滿足時那種滿足感和喜悅的生命狀態。然而,天界的喜悅並非永遠持續的,它只不過是容易崩潰的暫時性的感受。

還有,當欲望滿足至頂點時,第六天魔王便會發揮出破壞自身生命的作用。

此外,天界的境涯,並未根本的解決生老病死這人間的苦惱。就算是喜悅,卻因沒有生命之法的智慧,所以不能達至根本的解決。

人界和天界加上四惡趣稱為六道。一般人的境涯大致上是在這六道內往返(六道輪迴)。至於經過努力意圖改變自己的意識,從而獲得的境涯,叫做聲聞、緣覺、菩薩、佛,合稱四聖。六道會受到外界的緣所左右,而四聖是有意識地去進行改革自我的境涯。

(六)人界

「平靜就是人界」(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它是指一般世間的人性。由於能理性地控制欲望和衝動,跟周圍的人和社會保持調和,表現出平穩的生命狀態。

這個人界的特質是有從三惡道、四惡趣來判斷事物善惡的力量。大聖人說:「賢明的名為人。愚蠢的稱為畜。」(〈崇峻天皇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一一七四頁)

沒有向著人的境涯來努力,便沒有持續的決心。人界是十界的中間,因為具有容易往上或向下變化的一面,所以人界很難持續。

實際上,因為世間充滿著惡緣,所以很難「活得像人」。因此,要不停地鞭策、自我努力,可以說,人界是「戰勝自己」的境涯的第一步。

(七)修羅界

「諂曲就是修羅」(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自我意識強盛,以自己為中心,故此不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甚至損害他人的尊嚴的生命狀態。有時候更戴著「仁、義、禮、智、信」的假面具,一派假仁假義,這不外是要表現自己比他人優勝的利己心作祟。

上面所說的地獄、餓鬼及畜生稱為三惡道,加上修羅便稱為四惡趣了。這些都是痛苦的境涯、不幸的生命狀態。修羅與三惡道的分別,在於修羅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表現出理性的一面,這是較為特別的。

(八)畜生界

「愚痴就是畜生」(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畜生本來是指人以外的動物,它的特徵是隨著一己的欲望和本能來行動,失去了規控自己的智慧的生命狀態。而且,對於弱者就顯得尊大,面對強者就會逃避或顯得卑躬屈膝。

大聖人說:「畜生的心是欺弱畏強的。」(〈佐渡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九五七頁)忘記了身為人的良心,以弱肉強食這「實力理論」來行動,就是畜生界。就如在戰爭中殺虐的行為,便是「實力理論」的極限。從這個意義來看,也可以說人心是住著「最危險的野獸」。

此外,沒有反省愚昧自己的力量,沒有報恩的心意,忘恩負義的心,也是畜生界。

(九)餓鬼界

「貪婪就是餓鬼」(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被利己的欲望所支配,對於財富、名聲、快樂都貪得無厭,毫不滿足的生命狀態。

當然,欲望這東西亦有善惡兩方面。就如食慾。實際上,如果人沒有了欲望,便不可以生存。另一方面,欲望也是令人進步、向上的原動力。

但是,身處餓鬼界時,欲望卻不能朝著創造的方向,令人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十)地獄界

「瞋怒就是地獄」(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地獄的「地」是最低的意思,而「獄」是被束縛、不自由的意思。被破壞性的衝動所支配,不單使自己,甚至連其他人和事物也陷於破滅的生命狀態,連續不斷地處於毫無喜悅、歡樂和希望,逃也逃不掉的悲慘苦惱之中,而且還處於無奈的絕望淵底的境涯。

被病痛、貧窮、家庭不和,以至被公害、戰爭等筆墨難以形容等苦惱所困擾的情況,可以說是地獄的真實寫照呢!

相關焦點

  • 佛教宗派有哪幾種?佛教十三宗派介紹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並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開宗立派也並無區別。但隨著佛教體系的日臻完善,所依止的經典各有不同,以及大眾接受的智慧程度各有差異,便逐漸形成了空宗和有宗兩大派別下的十三個宗派。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空宗全稱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別稱;有宗,全稱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別稱。
  • 阿修羅界是怎樣的世界?——三界秩序之阿修羅界
    其實不然,差別就在於阿修羅道是怎麼算的,佛祖把阿修羅道眾生單獨名之阿修羅道,道經沒有命名,不代表不認為有這部分的眾生,準確來說,佛教的阿修羅道正對應著我之前發的天界文章系列中介紹的道經講的欲界諸天。今天就簡單講講最為神秘的阿修羅界 目錄一、什麼是阿修羅?阿修羅界有什麼獨有的特徵二、阿修羅界是善道還是惡道?
  • 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主張十方有無數世界及淨土,稱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淨土、十方剎等。又其中之諸佛及眾生,則稱為十方諸佛、十方眾生。  十方佛名號:善德佛、栴檀(zhān tán)德佛、無量明佛、相德佛、無憂德佛、寶施佛、華德佛、三乘行佛、廣眾德佛、明德佛。大家都知道,這十方佛,相對應的有十個方位。他們也有十個佛國(淨土)。下面就一一介紹一下,哪尊佛,代表哪個方位。其佛國又是何名。
  • 佛教的大千世界: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佛教將物質世界稱為器世間,將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世界稱作有情世間。現在,我們再來鳥瞰有情世間的概貌,看看佛教世界的社會結構。  佛教世界的眾生生存於高低不同的層次上,這層次雖與空間的高低有關,但並不是絕對的。它主要指社會層次,而不是空間層次。
  • 常說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哪?
    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
  • 【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宗派有哪些?
    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中觀系統的的流派,龍樹、提婆學說的直接繼承者。瑜伽宗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 佛教七寶都是哪七種寶貝
    在佛經中佛教七寶,指七種珍寶引,又稱七珍。無論是哪一種,都代表了佛家人祝福和吉祥的好寓意。不同朝代對七寶的定義也不盡相同。藏傳佛教中的七寶為紅玉髓、蜜蠟、硨渠、珍珠、珊瑚、金、銀,稱為「西方七寶」。根據上面的表格來看,被奉為「七寶」的珠寶玉石類有十多種,它們蓄納了佛家的光明和智慧,背擁更是蘊含了深刻的含義。無論不同版本的佛教七寶有怎樣的差異,金、銀都是永遠少不了。
  • 兩岸佛教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水陸法會在滬啟建
    原標題:兩岸佛教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水陸法會在滬啟建   中新社上海9月19日電 (繆璐)海峽兩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普利十方超薦水陸空大法會19日在上海龍華古寺燻壇啟建,這也是海峽兩岸佛教界首度攜手舉辦同一主題的水陸法會。
  • 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你去過哪幾個?
    不二姑娘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中歷史最悠久,底蘊最深厚的佛教,早已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印記。在歷史的演變中,它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世界。在中國,佛教早已深入民間,深入每一個人的心中,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一些人的精神支柱。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也有著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後形成的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一直是中國人的主要信仰之一。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阿彌陀經》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令眾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淨土法門。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那個世界裡面,有佛名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普度眾生。這個世界的環境,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華、七寶樓閣、黃金為地都是七寶做成。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1 法界生起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識思維所依止的對象皆稱為法界。通常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就事象上說,法是諸法,通括宇宙的一切存在;界為分界,即事物的類別。世間各種存在,因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態,故稱為法界。二、從理體上講,凡一切存在的本質即是法界。在大乘佛教中,法界與真如、實相、真際等成為同一概念,是存在的最高原理,被視為宇宙萬物和佛道的根本、依據。
  • 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大名山
    漢唐以來,五臺山設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與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後歷朝發展,歷代興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堪稱"諸宗翹楚,一教首班"。 現在五臺山上大部分寺院都已合併擴建,現臺內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自此後便有第十住見性、十行十回向後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後在最後身菩薩時,坐菩提樹下,成就四智圓明的佛果。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則以信願念佛為主,淨業三福為輔,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轉後,再回娑婆修菩薩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佛陀時代,以佛為師,稱為「根本佛教」,其律制,乃「尊上座而重大眾」,以長老居上座,但開會時,則依大眾決議。佛寂後,大迦葉在王舍城集結,優婆離誦出律藏,阿難誦出經藏,而無法參與此次結集的大眾,卻在附近二十餘裡處,發起萬人大結集,稱為界外結集。佛教各部派,都記載了佛教僧團的此次分裂,成為部派佛教的開端。
  •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
    佛教:何謂「三界」?如何超越三界?佛教中常說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前面在「修煉」中所謂的「四禪八定」修成後,也僅能突破色界天,還不能衝出三界。欲界之欲是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以色慾為主,故古人講:「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來幾個悟。如今不斷生我門,來生必入死我戶」;色界之色是指物質世界,其本質是光和光團。無色界已無物質之形,連光團也無,只有意識,但無形色眾生的居所,做一切事都在一念之間。
  • 中國佛教派別
    在中國,這3大傳承都有,其中:漢傳佛教有10大宗派: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禪宗、密宗;藏傳佛教有6大宗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覺囊派、希傑派;南傳佛教在中國,宗派不明顯,是純原始佛教
  • 佛教水陸法會為何有如此大的功德福報?
    水陸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規模最大、功德最殊勝的法會之一,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一般歷時七晝夜,多則四十九天,被稱為「法會之王」。水陸法會為什麼這麼隆重和殊勝呢?什麼人適合來參加水陸法會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走近佛門裡的「水陸法會」,一起感受水陸法會帶給我們的視覺和心靈盛宴。
  • 金剛總持多傑羌佛是法界佛教最高領袖
    >多傑羌佛亦名金剛總持,又名持金剛(即是把持一切金剛之意),是宇宙中第一位至高無上的具相佛陀,也就是宇宙間的佛教的最高領袖。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按修行的發心和成就的大小、快慢來分的話,佛教可以分成小乘、大乘和密乘,而如果按照佛教的派別來分,藏密分為寧瑪、噶舉、薩迦、格魯、覺囊等十二大派,另有很多支派。
  • 【佛教知識】漢語中來源於佛教的詞
    【抖擻】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心無掛礙】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