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像一下,機器人做菜,大概是什麼樣子?
我們先來設想一下,烹飪機器人像人嗎?
很多人會想像一個像人一樣有手有腿的機器人,在普通的廚房裡運刀如飛,切絲切片都是一樣粗細薄厚,大概還能用分毫不差的手法顛勺、翻炒。
以今天的技術,如果真的投入巨資去做,這當然是能夠實現的。但最終的成本,一定會讓所有消費者和商家都望而卻步。2016年的時候,我在和我們的創始人以及其他幾位聯合創始人考慮創業方向時,的確也考慮了這個方向。但最終的結論是:且不說整個過程的研發投入,僅僅是最終產品的硬體成本,可能就要100萬人民幣之巨,而壽命與可靠性也難以保障。
也許未來有一天,機器人確實能做到這種水平,但現在或者是在近未來,實際的機器人餐廳卻可能與我們的想像有點差別。
這是因為,有很多對於人來說易如反掌的事情,卻要消耗工程師無數不眠之夜才能讓機器人做到。而有些對於機器人來說簡單易行的事情,對於人來說即便不是很危險,也是相當的麻煩。
比如,嘗一嘗味道,試一試鹹淡,對於人來說再容易不過了。但是機器人就很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什麼非常好用的嗅覺傳感器。如果想讓機器人系統分析出湯的味道,那恐怕要上極其昂貴的化學分析設備。
但是,想要在炸薯條的時候把油溫控制得十分準確,對於人來說就比較困難了。油溫超過180攝氏度,就會產生大量致癌物質。油溫太低,又會讓炸製得效果不好。機器人系統能夠非常精準地把油溫控制在170攝氏度上下,同時確保健康和口感。
總體來說,機器人能夠比較容易地控制調味料的用量、溫度、時間、溼度、位置、速度、力量等等非常直接的物理量。要涉及觀察顏色、形狀之類,就變得困難起來。要針對不同的形狀做對應的處理,比如給不同大小的土豆削皮,那就得要設計專用設備了。所以,機器人更擅長精確地重複同一套操作流程,而很難根據生鮮食材本身的情況,靈活調整烹飪手法。
這樣的烹飪機器人,和我們的想像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們長得完全不像一個「人」。
烹飪機器人可能是這樣的:
炒菜機器人
也可能是這樣的:
調酒機器人
烹飪機器人怎麼做菜?
那麼這樣的烹飪機器人,又是如何為我們烹製美食的呢?
這將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烹飪機器人需要配合一系列供應鏈基礎設施和其他軟硬體才能完成。
我們先從食材說起。
前面說到,烹飪機器人擅長精確測量和控制一些物理量,但並不擅長隨機應變,針對食材的形態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所以,烹飪機器人所用的食材,都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廚房進行預先處理。中央廚房使用大量的專用設備和一部分人工,可以以很高的效率進行食材的清洗、分類和切配,最終裝入標準包裝。雖然烹飪機器人處理不了形狀各異的土豆,但是中央廚房可以把土豆切成長短、粗細類似的土豆條、土豆塊,然後裝入標準包裝袋或者包裝盒。這樣一來,烹飪機器人就可以用標準的烹飪流程烹製這些土豆了。
通常是在每天的早上,物流人員會把經過預處理的食材從中央廚房送到各個訂貨的門店。經過掃碼收貨之後,先放到冰箱或冷庫中存儲,等待今天餐廳開張。
當有顧客在前廳下單時,餐廳信息系統會把菜單傳輸給後廚調度系統。後廚調度系統會決定用什麼順序來調度烹飪機器人把這些菜做出來。要做菜的時候,調度系統會通知傳送系統,把相應的食材從冰箱/冷庫中取出來,送到烹飪機器人那裡,以供烹飪之用。
烹飪工藝多種多樣:蒸、煮、烤、炸、炒……其中很多都是彼此不能兼容的,需要用不同的烹飪機器人來完成。有的餐廳採用了極簡的方案:通過約束菜品的種類,從而確保使用一種機器人就能烹製所有的菜品。另一些餐廳則希望像傳統餐廳一樣儘可能滿足食客的需要,於是就要使用多種不同的烹飪機器人相互配合。
我們這裡選了兩家現在正在運營的機器人餐廳講一講。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Spyce餐廳是一家走極簡風格的機器人餐廳。它由四位MIT的學生創立。
櫃檯後面的那一排,就是這家餐廳的烹飪機器人。這家餐廳主打的是Rice Bowl,就是一種類似於沙拉拌飯的歐美食品。炒鍋上方的傳送系統會把各種食材和醬汁直接送到鍋裡,炒鍋會將食材和醬汁炒熱並攪拌均勻。
而碧桂園旗下子公司千璽集團的機器人餐廳,則是另一類機器人餐廳的代表。(對,碧桂園還做機器人呢。我也很驚奇。這個事情還是11月份一個投資人朋友告訴我的。)
這家餐廳也有炒鍋機器人,但除此之外,還有做煎炸、煮粉、做煲仔飯和調酒的機器人。每一種都是專門設計的,能夠高效地完成各自的任務。
如果想像一下,機器人做菜,大概是什麼樣子?
等到菜品烹飪完成,就會有傳菜機器人把菜餚送到餐桌上。
送餐機器人
雲軌送餐系統
未來,這兩種類型的機器人餐廳都會共存。前者更偏工作餐、快餐,後者更偏正餐、宴會。
所以總體來看,烹飪機器人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需要整個供應鏈和周邊的其他設備/人員配合才能發揮出實力。所以說這會是一個系統工程。像前文所說的Spyce,因為公司比較小,研發投入有限,只能暫時僱傭全職員工來給烹飪機器人打下手,前端、後端慢慢補齊。而碧桂園旗下的千璽機器人集團因為投入比較大,所以可以覆蓋整個開發、生產、運營、供應鏈,包括開設專門適配烹飪機器人的中央廚房。
所以,我們可以在哪裡用到它?
對於廚師來說,烹飪機器人的發明和改進,可以大大減少廚師的重複性勞動。他們不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做同一道菜,從而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創造和改進工作中去。使得更多的菜餚能夠被發明出來,而現有的菜餚也能得到不斷地提升。
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多地在餐館裡吃飯。這意味著市場對於廚師——尤其是優秀的廚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提升,各行各業都會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所以以後很多行業可能會開始缺人,廚師行業也會如此。好在,只要食材供應鏈能夠支持,烹飪機器人就可以很容易地部署到任何地方,按照大廚創造和改進的菜譜,為我們做出各種美味佳餚。
大學、公司、大樓之類地方的食堂,以及大型宴會,也會受益於烹飪機器人。我們吃過的大部分食堂,菜餚都乏善可陳。婚宴的菜餚,也往往平淡無奇。同時做大量的菜,還要做得好吃,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有很多很強的廚師。但食堂和一般的宴會場所通常都請不起許多厲害的廚師。這恰恰是烹飪機器人擅長的領域。只要大廚師傅定下了優秀的菜譜,烹飪機器人「徒弟」們就會一絲不苟地執行。無論是一份還是一千份,它們都能保證出品質量。這使得人們能夠用較少的開銷,就能大飽口福。
中國的美食文化極度豐富,各個地方、各個時代都有獨特的美味。很多特殊的食品,因為小眾而逐漸消失。廚師也漸漸不會了。直到許多年後,可能才會有新的廚師再把它發掘出來,經過很多次的練習和失敗之後,再度把它擺上餐桌。如果廚師將菜譜「教給」機器人(當然,實際上是通過編程和調試),那麼只要食材還能買得到,烹飪機器人就能夠隨時隨地製作這些菜餚。我國浩如煙海的各式菜餚才更容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烹飪機器人的普及,會讓我們的餐飲品質產生質的飛躍。那些你現在吃煩了的食堂、你不再想光顧的街邊店,都能具有如今大牌連鎖餐廳的品質。而一些快捷酒店寡淡的早餐、旅遊景點雞肋的團餐,也會被大幅提升。這就是餐飲業工業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