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1935年 金毓黻的熊嶽城之行

2021-03-02 鮁天下

金毓黻(1887——1962),字靜庵,著名歷史學家,遼陽人,對東北地方史研究造詣精深,是中國近代以來東北史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吳廷燮曾評曰:「中夏言東北故實者莫之或先。」於史學之外,金毓黻對文學、考古、文獻諸門皆有涉獵,著述宏富。其所著《靜晤室日記》起自1920年3月6日,終於1960年4月3日,歷四十年之久,所記除學術札記之外,尚有掌故見聞、朋蹤聚散、古物考據、詩詞誄文、山川遊歷及各地風俗,足資後世學者參考,「東北典章之巨、風土之殊,著述之精粗,金石之隱見,凡寓目究心者,靡不筆之於是記。」

史學家金毓黻 

《靜晤室日記》中載金毓黻與營口的交集並不多,僅在民國十七年十月十八日的日記中記載:上午九時,抵營口下車,至採運局小坐。旋出郊十裡,至厚記油坊魏鏡如宅,進早餐。今日鏡如侄公子娶婦,午分成禮,眾賓致賀禮,遂辭出。返營市,徑詣河沿,觀碼頭泊船起裝貨物。是日無風天靜,景色極佳。

《靜晤室日記》中記載金毓黻在民國二十四年的蓋平之行:晨七時半離熊嶽,八時至蓋平,入城至長齡侄寓舍朝餐。餐後往視楊宇忱疾,見其頭腫已消散過半,絕無危險,診醫于姓頗用心,系用連鎖菌血清液注射而收效,宇忱心地頗不寬,以積鬱而致病,餘以微語解之,彼謂已徹悟矣。午後一時四十五分發蓋平,薄暮返省垣。

這一年是1935年,此時東北陷敵已經四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時任遼寧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的金毓黻不幸被日寇逮捕,拘押三月餘。獲釋後清貧自守,多次拒任偽職,日人無奈,硬派為偽奉天省府參議、省公署參事。1932年夏天,經臧式毅從中斡旋,乃出任偽省圖書館副館長。金毓黻一面整理圖書,與日人虛與委蛇,一面苦思逃脫之計。後徵得《奉天通志》總撰一職,行動方有自由。1936年夏,以考察文物為名,假途日本,轉進上海,擺脫了日寇的羈絆。

金毓黻到蓋平的這一天是1935年的4月14日。三天前,也就是4月11日的時候,金毓黻早晨得到了好友楊宇忱從蓋平的來信,「雲於本月五日患頭痛,極劇,醫治無效,謂將不保,言極身後事。語極沉痛,字跡潦草傾斜,尾無署名,不細辨之,幾不知為何人所書」。金毓黻閱之驚恐萬狀。金毓黻與宇忱相交逾三十年,可謂總角雅故。

金毓黻在日記中評價宇忱:其為人敦誠篤厚,為同輩中所罕見,今年才五十有三(可考宇忱長金五歲),體非甚弱,何至如此。金毓黻急託安獻五以電話詢之,不久得蓋平稅捐局復雲,病已漸輕,可無危險。金毓黻放心不下,即告其次郎學孔詣蓋視疾,並作函慰問之。一天後(4月12日),金毓黻再得宇忱蓋平函,「病有轉機,為之大慰」。擬晚間赴蓋平,未果。

     

4月13日下午四點半,金毓黻從瀋陽出發,晚八點到熊嶽,浴於溫泉。夜睡甚酣。

熊嶽城位於蓋平西南六十裡,有溫泉之鄉的美譽。因為宇忱之疾有所轉機,所以金毓黻得以先到熊嶽,「浴於溫泉」,然後第二天再到蓋平視疾,畢竟兩地相距不遠。此次因到蓋平視疾,所以在熊嶽不便停留,上一次來熊嶽城于田間見明代遺冢,曾發願「他日來時,必發之而知究竟」,但是此次慰問老友,行程緊湊,沒有時間用于田野考古。在十個月之前,1934年的7月18日,金毓黻偕梁馨甫及蘇君,同遊熊嶽。浴溫泉、訪古蹟,盤桓三日,為金毓黻歷次到熊嶽所住時間最長者。在隨後的日記中,金毓黻記載了此行的目的是:南門外舊堤傍,熊嶽河北岸,早決於水,今則更築新堤,加高加大。馨甫為驗河工而來。

在這天的日記中,金毓黻記載:五時抵熊嶽(午後一時發奉垣),寓於溫泉旅館。今夏酷熱,視往年為甚,到溫泉入浴之後,暑熱盡滌,胸襟為之一振。因為是陪同驗工,所以金毓黻的心情顯得無比輕鬆,之前數次來熊嶽,皆為匆匆而過,未盡遍覽之興。於是第二天吃過早餐,金毓黻便入熊嶽城,訪古剎。「街東道林寺內有明初碑記,內云:『創自元朝,規模甚小,比中堡指揮廣孫督眾』,又有『鎮撫趙松』之語。蓋此碑有二甬,失去其一,故記文只有其半,而年月亦不可考。又有明嘉靖九年一碑,已錄入《縣誌》,故不具記。餘謂此寺當始自金,金置熊嶽於此。又王政一族,甲於是城,必崇廟祀。此寺既為明以前之古剎,當始於金而不始於元也。」熊嶽城並不大,金毓黻隨後又來到了城南的關帝廟。又城南門內迤西有關廟,嘉靖乙巳碑云:『舊有關王祠,在城治南街之西。』又一碑云:『此為元時古剎,歷嘉靖,迄雍正,屢修之。』按:遼陽西關之關廟,有元大德年碑記,謂廟建於至元十八年,以彼證此,則元時崇尚關公而建此剎,碑記尚可信也。」在關帝廟前,他想起了十年前隨世師仁甫,偕石劍晦來遊,也曾至關廟,但是當時正演劇,不暇詳覽,只記得南門石額曰「熊嶽城迎薰門」,此番又至,門額尚在。

熊嶽關帝廟現狀

故地重遊,自然睹物思人。此時世仁甫已經謝世六年,他的女婿韓齊聞居熊嶽,經營富春果園。八年前,金毓黻來此曾造訪韓氏富春園,紀錄果園沿革甚詳,並「一飲而去」,這回再到熊嶽,無有公務在身,金毓黻便租車訪之,然而此行並沒遇見韓齊聞:「知其重堂病危,回裡侍疾,不遇而返。」在熊嶽的第三天,金毓黻去了棗兒峪和望兒山。賃車登東山,山頂有廟,曰玉皇閣,前有碑記云:『熊嶽城棗兒峪有山曰甘露,頂上有玉皇廟之舊址,辛丑建大殿,壬寅告竣。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渤海馬無識撰文。』據此,山曰甘露,山其下則棗兒峪也。康熙六十一年之熊嶽防守尉曰五花子,曰沙之世,光緒二十四年之防守尉曰依惠,皆可備掌故,故記之。甘露山之西偏北有孤峰,拔地而起,高不及二丈,而峭直如立屏,其陰有斧鑿步蹬,可援之以上,勢雖峻而不險,直造其巔,巔造一塔,高約二丈,以磚壘成,其形似和尚塚,當為明清二代所建,不能遠在遼金以上也。於其上可眺海,碧波無際,在薄霧中,此山之所以名也。相傳山下村嫗有一子,渡海赴山東,歸途溺於海,同行者誑其母曰『不日可歸』,嫗逐日登是山望之,見航影自海上來,輒必曰『吾兒歸矣。』後人因名是山曰『望兒山』。又傳說其子名王小,嫗每呼其子曰『小』,故又曰『望小山』。餘謂望兒之說,出於裡黨流傳,『望小』之名,又不雅馴,宜直稱曰『望山』,以登此山可以遠覽,即名以『望海山』,亦勝於舊名也。山下有一石棚,人行其上,似石橋焉,此亦一奇也。歸途見畎畝有三石碣,僅露其端,其一有『明故』二字,其二有『明故顯考王妣張』等字,其下則陷入土中矣,其三則無一字可見。此為明代遺塚,已全毀,夷為平地,設無此三碣,則無可考矣。他日來時,必發之而知究竟,今日則不暇為也。如果說這一年四月間的熊嶽之行是為了去蓋平探病,那麼四個月後的八月十一日,金毓黻攜內子及振兒做大連之遊,駐停熊嶽,做一中轉。這天午後二時發沈垣,晚宿於熊嶽。在第二天的日記中,金毓黻記載:浴於熊嶽溫泉,暑氣為之盡滌矣。近午發熊嶽,午後二時抵大連,寓中華新棧。

十天後,金毓黻應馨甫之約,往熊嶽浴溫泉,同行者有劉叔華。1935年8月25日的日記中如是記載:朝起涉熊嶽河行平沙上,北岸之歧流有湯灼膚,足入沙中不可耐,餘覓一地,仰臥湯中,如寢火之土床,初覺蒸熟,久則快美,白雲行空,與碧天相映,古之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者,其謂是耶。朝餐後買車自湯地行經車站三裡至熊嶽城,又西行十三裡至海濱,解衣而浴,初秋風涼,不可以久曝於沙岸,時許回車至熊嶽城,飯於肆上,冀嘗異味而未能如願,回邸已午時二時半矣。1936年4月13日,他得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服部宇之及和池田內宏兩位教授的幫助,借研究東方學術與東北文獻之名,獲得留學日本兩年的機會。金毓黻由此經日本轉進上海,終於脫離日偽控制。而這次熊嶽浴泉看雲的經歷,也成為了他在熊嶽的最後記錄。可能金毓黻也未曾料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到熊嶽城,從此到他逝世的近三十年間,朝代鼎革,滄桑風雲,金毓黻奔波世間,終未再履熊嶽古城。

相關焦點

  • 金毓黻對瀋陽當代書法史的貢獻
    金毓黻主編的《遼海叢書》在學術界極具影響力,初名《東北叢書》,創意於20世紀20年代,1933-1936年刊行於瀋陽。全書包括正集與附集兩部分。其有關遼海之載籍而流傳於朝鮮、日本者,亦收有多種,文獻價值較高。他治學先以理學入手,但後來能成為史學、地理學、金石學、考古學、文學等方面的專家,也是因為他的學術胸懷寬廣所致。
  • 2014.2丨趙梅春:《金毓黻論通史編纂》
    金毓黻論通史編纂趙梅春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2期】摘   要:金毓黻指出,現代通史應概括地敘述歷史發展進程,貴在脈絡貫通而簡要有序,通古今之變為其必具之要義金毓黻(1887—1962年)的治學雖偏向於傳統,但對新型中國通史也非常重視。不僅編著了通俗性的通史讀物《中國史》,而且對通史編纂這一史學現象十分關注。一方面對當時所出版的中國通史著作進行研究與評論,另一方面論及「最近史學之趨勢」時將中國通史撰述作為重要內容予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探討通史編纂理論。
  • 1935年,不值得閒話的安慶
    迎江寺門口的這棵大樹,現在為兩棵銀杏樹取代了)「不值得閒話的安慶」是85年前一篇介紹安慶的文章,刊載在1935年1月下旬的南京《朝報》上。蘇州有一個未曾謀面但特別敬重的朋友,供職於《蘇州雜誌》的黃惲,著作有《蠹痕散輯》、《古香異色》、《秋水馬蹄》、《緣來如此》、《舞文詅痴》、《難兄難弟:周氏兄弟識小錄》、《蕭條異代》、《錢楊摭拾:錢鍾書、楊絳及其他》等。
  • 滬說| 1935年上海的穿越指南,活色生香的舊日魔都
    多麼耀眼的一組詞彙來形容1935年的上海。老書新版之前,我們曾介紹過1915年版本的一本中國旅遊指南中有關上海的部分章節,但那是上海還沒有贏得世界矚目的年代,僅僅20年之後,上海國際之都的地位就顯現了出來。1935年前後,可說是上海最好的黃金歲月。
  • 1935年兩位紅軍高級將領失蹤,53年後,一高僧揭開二人去向之謎
    革命時期有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跟大部隊走散,沒有辦法回到組織的懷抱,比如在1935年的時候,就有兩名紅軍的高級將領,因為戰爭不幸失蹤,直到53年後他們兩人的去向之謎,才被一個高僧揭開。尤其是在1934年的時候,兩人還多次跟隨組織,一起進行反圍剿鬥爭。後來因為兩人反圍剿失敗,被迫跑到山上,跟敵人打遊擊,他們所在的部隊四處轉移,最後去了閩南地區,當時部隊裡的軍區司令因為太過絕望,放棄了抵抗,找了一些人秘密商議,想要叛逃到敵人那邊。鍾循仁不願意跟這些人狼狽為奸,於是就跟楊道明等人聯合起來,進行了一次新的轉移。
  • 遼東文人之冠金毓黻
    又如《盛京通志》等書載黃龍府位於開原縣,經他考辨確認為吉林省農安縣,他從治史之始就顯示出治學之嚴謹求實。至今在東北史研究中的許多定論,都還是他當年的研究成果。1928年成立奉天通志館時,金毓黻被聘為總纂之一,並直接負責《山川志》《文藝志》部分。1929年3月,金毓黻離開長春,回到瀋陽任東北政務委員會機要處主任秘書。
  • 1935年蔣介石首次到雲南觀感如何?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8年蔣介石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當年1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龍云為雲南省政府主席。但到1935年5月前,蔣與龍從未晤面。
  • (連載1)佛山精武會1935:會員朱浩仁
    1935年是佛山精武體育會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因為第一期新會所精武大殿在當年8月完工落成,從此精武會員們有了自己的永久會址,佛山精武體育會的會務因而蓬勃發展。時值2016年佛山精武體育會創立95周年,永久會址重修在即,梁師傅從諸多當年的歷史資料入手,力圖以拼接歷史碎片的方式還原當年的一些畫面,如能起到銘記歷史昭示未來之效,則心足矣。佛山精武體育自1921年創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共計28年,1935年恰巧為中間的時點,就以這一年為切入,說一說佛山精武會當年的人和事。第一篇讓梁師傅先從一個佛山的普通老人家說起吧。
  • 1934 年無錫地價申報事件中的官商權利博弈
    1934年無錫城市地價申報,遭到地方紳商的激烈反對,政府與紳商各自以社會與法律合法性話語進行論辯,其實質是雙方權力與利益的博弈,這導致無錫地價申報的實施舉步維艱,一波三折,最終遲滯了必要的社會改革進程。 一、地價申報的開展 1934年3月,蔣介石在南昌召開的十一省行政會議上督促各省減輕田賦,籌辦開徵城市土地稅。
  • 巨鹿大事記 1935年
    中 華 民 國1917年(民國六年)大水。1921年(民國十年)災情嚴重。兒童餓死者無數,被販賣者,身價1元至50元不等。1930年(民國十九年)李亞光召開中國共產黨員會,成立了中共巨鹿縣委員會。李亞光任書記、王伯華任組織部長和兵運部長。會上決定用巨鹿縣共產黨縣委會的名義,在全縣進行反對國民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混戰;擁護蘇維埃紅軍、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宣傳。
  • 寓道衣冠:1934年上 海統一校服運動
    1935年,另一位江蘇中學生薛漢民給母親寫家信,除了匯報新入學的興奮外,還要錢做校服:「現在男要做校服了,我母親前雲,須用普通色的布做好,男今見同學中的校服都是那陰丹士林色布做的。」陰丹士林色布「不褪色,雖經皂洗日曬,他顏色光彩,依然不變」「不比其他的布,還沒有破,色已退了」,所以「穿這樣的陰丹士林布最經濟」。
  • 四渡赤水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㊼
    實際上,紅軍當年的長徵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白色恐怖和「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有著直接的關係,當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之時,決定了紅軍於1934年10月從江西於都等地出發,初步計劃是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 西安地理:建於1934年的「丹鳳公園」
    該園從建園到消失,僅存在了約14年。「公園」在我國古代特指官家的園子,時至民國時期,西安始有現代公園。據《西安市志》記載:1922年改明秦王府花園(清代稱「放生池」)為蓮湖公園;1927年開闢原滿城北部廢墟建革命公園;1929年在西門內貢院舊址設建國公園,即今兒童公園;1934年,在北門外自強東路以北建丹鳳公園。
  • 再見1935!
    再見1935!  低多看漲是我們今日的主要思路,該說的前面已經說了!多就行了!  1921繼續做多,防守在1915下方,上方看漲1935-1937即可!  具體操作策略:  1920-1921附近繼續多,止損1913,目標1935-1938!
  • 1935年,法國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春天
    僅在1931年,破產的銀行就有118家之多。胡佛延債令、德國停止支付賠款、英國放棄金本位後對法郎的衝擊、對外投資收入的銳減、外貿逆差的擴大和旅遊業的衰落使法國財政收支嚴重地失去平衡。1931年,財政預算出現了50億法郎的赤字。兩年後,赤字的數額已增至110億法郎。為了應急,政府被迫大量拋售黃金,一度充實的國庫再次空虛。
  • 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的真相是什麼
    【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過,但是因為其中很多的細節讓人覺得,這個事件的真實性很強】1934年7月初,營口很多人說,在田莊臺上遊發現了一條活龍,長約十多米,在天空中盤旋,似乎是受了重傷,掙扎了很久之後,墜入河灣。附近的村民趕快跑過去一探究竟,發現是一條巨大的像傳說中的龍一樣的生物。
  • 密碼:1934 坐標:大廠
    老街、美食、小戲院寬闊的鳳凰南路兩側梧桐樹「接天連葉」圍繞這些極具年代感的舊時代場景「1934文化產業園」在大廠街道誕生成為了「永利錏廠舊址」上的「新文化業態」最近,這個產業園又有了新動態跟著小北來看看1934文化產業園佔地16萬平方米,是江北新區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之一。
  • 1934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為何雙雙神秘入住北京協和醫院
    1934年10月26號上午大概十點左右,一支國民黨憲兵隊突然開到北京協和醫院門口。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從醫院大門到王府井大街,拉起了一條長長的警戒線。所有人一律禁止進出。二十多分鐘之後,大概10點半鐘。一輛黑色的小轎車,停在了協和醫院大門口。只見從車的後排座上,下來兩個人,一男一女。女的挽著男的,他們徑直住進了醫院五樓的高級病房。
  • 【尋訪紅軍紀念碑】1934年,龍舌巖上發生了什麼?
    龍勝是紅軍長徵時在廣西經過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地區,1934年12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突破了敵人設置在湘江沿岸的第四道封鎖線後
  • 上海的茶樓:鬱達夫/1935
    上海的茶樓鬱達夫 | 《良友》第一一二期(1935.12)茶,當然是中國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