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8月27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朱涵 王陽)33歲的來自河南的物流工人餘建春,沒有受過專業教育,卻帶著自己的數學發現登上了浙江大學的講臺,與教授和博士生們「同堂論道」。這個中國故事,如同奧斯卡獲獎電影《心靈捕手》現實版本。而故事主人公不只有「最強大腦」,還有毅力和專注。
打工青年登上大學講臺
今年6月的一天,在浙江大學數學學院的講臺上,餘建春推演自己的數學發現;講臺下坐著6個人,是浙江大學數學系的教授、博士後和博士生。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穿著寬大工作服的餘建春靦腆地笑著:「手一直抖,特別緊張,還寫錯了數字。」
來自河南新縣的餘建春,畢業於一所專科學校的畜牧養殖專業,目前是一名包裝工。浙大「登臺」的當天,他在黑板上一口氣推演了自己五個數學發現,從上午10點半直到12點,汗水溼透了衣服。期間,他沒有看一眼筆記或參考資料。這些數字和公式早就印在腦子裡,他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推算這些公式。
餘建春展示的五個發現中,有兩個成果已被證實,有一個是類似迴文數的有趣性質,剩下的一組「卡麥可數」的判別準則和一系列高次同餘方程式,讓數學專家們覺得頗有亮點。
浙大數學學院教授蔡天新說,餘建春最具價值的發現,是一組卡麥可數的判別準則。「卡麥可數」是一種偽素數(偽質數),在一億以內的正整數中只有255個。浙大師生驗證了餘建春提出的公式,認為在一定範圍內,餘建春的發現能夠以更高效率找出更多卡麥可數。
「餘建春提出了一個很有想像力的方法,他對數字有一種敏感的直覺,這是一種天賦。」蔡天新說。專家們認為,餘建春的想法「新穎」「部分結果有一定深度」。由於論證過程簡短,餘建春的發現無法作為正式學術論文發表,蔡天新決定將餘建春的公式收錄在最新的英文著作中。
「沒想到琢磨出的數學公式居然得到了大學教授的認可!」回憶起上講臺,餘建春十分驚喜。得到認可那一刻,他等待了多年,也期盼了多年。
執著鑽研8年推出公式
餘建春說,他的發現大都是靠「直覺」,那個卡麥可數的判別式就是憑藉直覺一步步推出的,前後大約經歷了8年。期間,他輾轉各地打工,在北京、上海、蘇州、東莞等當過保安、工人,但再艱苦他也始終沒有放棄對數學的熱愛。
「有靈感時,寫著寫著就入迷,連續五六天埋頭研究,吃飯睡覺都沒心思。」餘建春說,他當銀行保安的一個月中,幾乎天天研究公式,還推出了兩個成果。他的「卡麥可數」公式,也是在一次工作間隙突然有了靈感。
餘建春從小就喜歡研究數字,閒時喜歡寫寫算算。他一旦有了新發現、剛到一個城市,就跑到當地最好的大學,試圖拜訪數學教授,分享自己的數學發現;見不到專家,他就把演算手稿寄給數學界的「大牛」,渴望得到認可。他說:「自己私下琢磨覺得公式是對的,但很多時候不會驗證,心裡沒底,就想請專家幫忙看看。」
今年5月,他給蔡天新的郵箱發了一封信,附上了寫滿了四五頁紙的演算手稿。這封信為他爭取到了在浙大「登臺」的機會。這也是十多年來,第一次有專家對他這樣一個數學愛好者作出回應。
餘建春追求數學夢想、登上大學講臺的故事很快躥紅網絡。網友「村上果樹」表示,餘建春能在艱難環境中堅持對數學的熱愛,令人佩服;網友「tutunino」說:「希望社會有更多溫暖的目光傾注給這樣的年輕人……」
他的執著堅持,也引發CNN、《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等海外媒體的關注。CNN在報導中說:「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務工者解決了一道複雜數學難題,看起來就像是奧斯卡獲獎電影《心靈捕手》的真實再現。」
不少研究卡麥可數的學者,專門發郵件給蔡天新,希望能夠交流餘建春的成果和研究心得。美國密蘇裡大學研究卡麥可數的專家威廉姆·班克斯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如果餘建春的推導是正確的,那將是卡麥可數領域一個令人激動人心的發現。」
蔡天新則認為,餘建春的難得之處在於:踏實鑽研自己力所能及的領域並樂在其中,理性的研究學問的態度和執著的精神都值得尊重。
「數學成了我最大的驕傲」
餘建春就這樣成了「網紅」。但他現今仍在一家企業中負責流水線包裝,從早上7點半到晚上5點,不斷重複著分揀、裝箱、包裝……數學並沒給他的生活帶來實際改變。
餘建春的宿舍簡陋,沒地方看書、算數,他就用一高一矮兩個油漆桶和幾塊紅磚搭成「桌椅」,蜷縮在床鋪旁演算;寫得密密麻麻的演算紙,就塞在枕頭底下。
其實,一家浙江企業主動聯繫過他,願意「提供一份發揮特長且穩定的工作」。經過簡單面試後,餘建春覺得他的數學知識不完整、不懂計算機,無法出任數學分析、財務等工作。還有一家基金會願意出資供他上學,他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先踏實工作。
「我只是喜歡數論,對幾何、微積分等都不懂;數學書上很多符號也看不懂,只會基本的運算。」餘建春說,目前他的專業知識還難以達到高校的入學標準,眼下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多賺些錢、娶個老婆,有個家庭。去年他已經在老家蓋好新房。
餘建春害羞、內向,不善與人交際,但他說數學「一直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他並不排斥。「以前的同學、老師都特地和我聯繫,說在網上看到我了。」餘建春笑著說,數學成了他最大的驕傲。
餘建春覺得,在某些方面,他與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相似:沒有受過正規高等教育、沉迷數論、常以直覺導出公式。拉馬努金最終成為印度歷史上的著名數學家。而餘建春正在模仿拉馬努金的研究思路,他也渴望自己能在數學上有更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