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便可達到莊子說的「逍遙無待」之境界

2021-01-19 抱膝先生

道門中人有個傳統,那就是通過戰勝自己,來復歸自然。

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在《莊子·則陽》中提出,「無內無外」是精神養生的理想境界,即達到無內無外的人能夠忘卻自己、忘卻功業、忘卻名利。自己是內,功名利祿是外,內外皆無,也就無內無外了。這就達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境界,能夠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把握陰陽風雨晦冥六氣的變化,在無窮無盡的世界中漫遊,那時就什麼都不用依賴了。

莊子認為,人的精神要獲得自由,必須從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而人的精神枷鎖集中在人的內和外兩個方面。內,主要表現為對死亡的恐懼;外,則表現為對社會上的名利的追求。恐懼死亡和追逐名利,構成人的雙重精神枷鎖,去掉了這兩方面的精神桎梏,精神從沉重的負擔中解脫出來,人生的其他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擺脫精神枷鎖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消除自身和自然的界限,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也就取消了自我這個中心。這樣,內無恐懼,外無索取,對己無所求,對人無所爭,既不害怕死亡,也將名利、地位、功業置之身外,甚至對道德、知識及各種世俗觀念都漠然處之。不去謀求世俗的事務,不貪圖利益,不逃避危害,不喜歡妄求,不拘泥於道,使自己的心神遨遊於塵俗世界之外。

心中既無哀樂波瀾之擾,也無得失禍福之累,精神也就達到了齊生死、忘物我的自由境界。

這種由莊子塑造出來的理想狀態,並不是說這樣的人就是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而是身在世俗塵世之中,精神卻完全自由自在,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

(來自道教之音)

相關焦點

  • 莊子:想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要做到——無己,無名,無功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什麼境界呢?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無所待以遊無窮。看透宇宙的大道,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相對自由。莊子在《逍遙遊》這一篇章裡面寫了三個篇段,第一個片段是書寫鯤鵬騰飛九萬裡,比較小鳥的無知,淺薄何為大何為小。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在昨天的學習中,我們學到了如何隨遇而安,用靜下來的心來觀世間,以不爭的態度放下執念,達到德的狀態。而裡面提到的神人王駘則正是用這些守住了內心中的大宗主,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那麼大宗主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既然道的生命是無限的,那麼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萬物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所謂生死,不過如晝夜的更替,我們不必好晝而惡夜,因而勿需樂生而悲死。這才算領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說是解放了為形軀所限的「小我」,而成為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
  • 莊子的「不得已」之說及其思想的入世性
    原發信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193期  內容提要:關於莊子逍遙思想的內涵,學界常以主觀境界解之。若此,則逍遙必將無關乎世事、漠然於生生之道,從而無所依託、流於主觀冥想或虛無寂滅。欲真正通達莊子所謂的逍遙,不可不明其「不得已」之說。
  • 莊子臨死前說了2句話,留下了良言!讀懂便可稱高人!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文學家中,莊子可以說是最獨特的一個了。他的文章內容奇幻詭譎,跳躍極大。但又富有詩意,頗具浪漫氣息。不論是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莊周夢蝶」,還是關於魚是否快樂的「濠梁之辯」,亦或是刀法高超的「庖丁解牛」。沒有哪個中國人敢說,自己沒有讀過莊子的文章。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最浪漫的是莊子,最難懂的也是莊子。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的遠見卓識,是同時代思想家所不具備的。莊子擁有超時代的思維,而這種思維也讓他觀察事物的角度獨特,更加細緻入微。莊子所生活的年代戰亂頻發,各諸侯國割據中原。莊子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因為統治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正因如此,自己的經世之才不能為王公所用,「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有人說,人生只不過一趟旅途罷了,富貴名利,不過過眼雲煙。老子的「前後相隨」其實是看透生死的灑脫,正如其思想繼承者莊子臨終時的淡然態度。莊子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弟子們說了一番話,當時弟子正在討論如何厚葬老師,莊子聽了他們的想法之後,便只是笑了笑,對弟子們說:我死了以後,大地就是我的棺槨,日月就是我的連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寶玉器,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難道還不夠豐厚?你們還能再增加點什麼呢?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一、佛經中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世間本無菩提,也無明亮的鏡臺。所謂菩提與明鏡臺是一種心境,若心無雜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鏡,可見到內心的菩提與明鏡。《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信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
  • 莊子臨死前說了2句話,揭露了天道的奧秘,道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在中國,沒有人敢說自己把沒有讀過莊子的文章,很多人喜愛莊子,更是將他道法自然的觀點奉為圭臬。在先秦的諸多思想家中,最難解讀的,應該就是莊子了,因為莊子在當時儒家佔據思想統治地位的時代,一直被認為是不入流的,進而導致後世對於莊子思想的誤解依然很深。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莊子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來描述概括這種境界,莊子把這種至高境界稱為「逍遙遊」境界,它是人們在想像中的最高境界。十九年之後,庖丁解牛的技巧突飛猛進,達到一種非常高的境界:一者可以不用眼睛看牛而直接用精神運行,二者用刀時能順利地避開骨頭和筋脈連接的地方,三者可以在宰牛的過程中表現出合乎音樂的節奏。只聽見解牛之刀譁譁作響,牛皮與肌肉、肌肉與骨頭、骨頭與筋脈便一一分離,如土委地。這是一種「遊刃有餘」的至高境界。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例,我們熟知的《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等都是戰國時期韓非子所作,均以人物做主角。莊子本就是古之博大真人。莊子是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遠不會只教給我們小技巧,而是把一個個小的故事及意義蘊含在寓言中,讓人久久回味。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看待事物的能力,大境界,方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小境界,則會一生碌碌無為。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2濠梁之魚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知道哪些是上天賦予的,並知道哪些是人為能夠爭取的,能搞清楚這兩個方面,就已經達到認知的極限了。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的境界!
    一、北冥之魚 這樣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靠著財富和名譽才能稍作彌補的空虛。 《管子》裡說:「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人如果被物慾控制了,就會逐漸迷失自我,成為欲望的奴隸。
  • 莊子給出了孝順的四種境界,你是哪一種?
    雖然表面上都是一樣的孝順父母的行為和表現,但是卻有不同的境界。莊子給了孝順的四種境界,看看你是哪一種?《莊子-天運》中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可以說,在中西方哲學家中,能像莊子這樣洞察人性、萬物以及世界本相,且能夠將其準確描述出來,並找到終極性解決方案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莊子》一書,分外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被公認為莊子真作,其他的外篇、雜篇有可能是後學「偽作」。當然,最重要的思想在全在內篇裡,共七篇文章,可謂篇篇精品,句句真知。懂得莊子內七篇的思想內涵,也就懂得了莊子極高的智慧境界。
  • 從《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智慧:真逍遙,順自然,成敗之心莫太重
    讀罷莊子的《逍遙遊》會讓人生出一種:「扶搖而上九萬裡」的豪邁氣勢,從此便想擁有那樣一番灑脫自在的逍遙人生!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就已和「逍遙」二字沾不上邊了。這也正體現了莊子的人生智慧,即真正的逍遙不是我們世俗意義理解的那樣,而是一種內心的逍遙自在,順自然。莊子的逍遙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種狀態具體如何呢?
  • 追求「吾喪我」的空明境界,齊物於天地,莊子:化自然為無為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即荅焉,茫然自失貌)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晉.郭象註:「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南郭子提出"無喪我"的概念,就像他開頭隱機而坐,仰天而噓那樣,就是擺脫肉體上的自我上升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世俗,進入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莊子也對這個故事做出了一番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心先固而形方固,心先死則形方枯。「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