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蜂蜜產業領路人洪正凱,因病於蜂結緣,因蜜成就甜蜜事業!

2021-01-15 黃梅網盟

他,黃梅人——洪正凱,

黃梅蜂蜜產業領路人!

因病於蜂結緣,

因蜜成就甜蜜事業!

成立了黃梅凱歌蜂業合作社,

並擔任其合作社理事長!


黃梅縣凱歌蜂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1年11月份,由當初的65家養蜂戶發展到如今的100多家。由蜂具飼料的供應到蜂產品的收集、購銷,一直執行四個「統一」的原則(即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規範生產、統一指導銷售),並一直遵循:以人為本、追求天然、崇尚健康、誠信經營的理念。由於所生產的產品沒有任何添加物(即不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劑等),保持百分之百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本色,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僅在首屆黃梅縣農副產品展銷會上,每天的銷售都在千份以上!



並被黃梅縣人民政府授予「黃梅縣農村優秀經營主體」和「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等光榮稱號。


養蜂人洪正凱把1箱蜜蜂發展到280多箱蜂群,用了22年時間。這22年,他從一個依靠蜂蜜療養的病人,轉變為遠近聞名的「養蜂大王」,從一個吃不飽飯的貧困戶,到帶動鄉鄰致富的帶頭人。這22年,他悄悄的逆襲,如蜂蜜釀蜜,不辭辛苦,甜蜜一方。

盛夏未至,花開正盛,群蜂飛舞,洪正凱站在群蜂之間,指導著合作社的養蜂人。洪正凱抬頭看了一眼錯落有致的蜂箱,自己都不相信,這輩子會跟蜜蜂如此親近,並且把養蜂當成自己的事業。

  22年前,洪正凱還是一個22歲的毛頭小夥,正當他對未來充滿期盼的時候,卻查出患有右椎腦主血管彎曲症。對於貧困之家而言,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家人帶著他四處求醫問診,逐漸好轉,當地醫生給他開了一個「土方」:多吃蜂蜜,慢慢療養。

  蜂戀花,蜜靠天。洪正凱所在的湖北黃梅縣孔壟鎮邢港村,那會兒根本沒有專門的養蜂人,家裡有蜜的也是「不請自來」的野蜂,為了買到土蜂蜜,洪正凱及家人到處打聽,有時候要走上好久,才能買到。在洪正凱的回憶裡,父親每次買到蜂蜜,跟捧著個寶貝一樣,交到母親手裡,還不往嘟囔幾句:「放好了,快完了知會一聲。」

  長期買土蜂蜜,對於洪正凱這個貧困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洪正凱心裡跟明鏡似的,他有了打算——自己養蜜蜂。

  「哈裡哈氣的。」父親批評洪正凱,「你看這十裡八鄉的哪有專門養蜜蜂,養不活虧了咋個辦?」比起父親的擔心,母親更擔心他的身體:「被蜂蜜蜇了咋好?」

  正如父親說的一樣,哈裡哈氣的洪正凱偷偷借了200元,在1994年買回一箱蜜蜂,買回來一本養蜂的書,鼓搗鼓搗,竟然試養成功。這一下子吃蜂蜜的問題解決了,父親母親自然也不反對了。可是問題又來了!

  讓洪正凱措手不及的是,蜂蜜是有了,但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繁殖蜂蜜。到2002年,他的蜂蜜達到50箱,這樣一來,父親母親也跟著他養蜂蜜,每年增收8000多元。

  嘗到甜頭的洪正凱開始正兒八經的思考起養蜂這件事兒,通過多年的養蜂經驗,他發現養蜂「不爭田、不佔地、投資少、見效快」。而且周邊十裡八鄉都種油菜,田埂山林遍布野花,任其花開花謝,實在是浪費。他決定把專門養殖蜜蜂發展起來。

  「要養好蜜蜂,首先要有過硬的技術。」洪正凱開始拜師學習養蜂技術,而且經常主動找機會和養蜂能人交流經驗,向養蜂「達人」求教。同時,捨得花錢購買養蜂報刊雜誌,鑽研養蜂技術,觀察市場行情。

  工夫不負有心人。10餘年來,他養蜂沒有出現失敗和虧損現象,個人養蜂規模像滾雪球似的由小到大,已從最初的1箱蜜蜂發展到現在的280多箱蜂群,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蜂大王」,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全縣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稱號。

  「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單打獨鬥必將被市場淘汰。」歷經多年走南闖北、追花逐蜜的洪正凱認為,養蜂流動性大,蜂農個體經營信息不暢,單打獨鬥難成規模,不僅生產成本較高,而且銷售困難、價格偏低,難以適應市場需求,抗風險能力不強,只有抱團取暖才是最好的出路。

  於是,2011年11月,洪正凱網羅在養蜂中結識的本縣65個養蜂戶,成立全縣首個蜂業合作社——黃梅縣凱歌蜂業合作社,他被推舉為理事長,帶領社員抱團經營,致力發展優質蜜蜂養殖,引領蜂農們做大做強「甜蜜事業」。

  他帶領合作社成員採取「合作社+基地+蜂農」等產業化模式運作,按照自願聯合、民主管理、自我服務、共同發展的原則,統一採購蜂藥蜂具、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對外銷售,積極為社員提供養蜂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為進一步增強合作社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洪正凱還為蜂農和社員引進養蜂採蜜新技術,開展技術培訓、交流和諮詢服務,並與社員籤訂蜂蜜收購合同,幫助他們收購、加工、包裝、貯藏、銷售蜂蜜,有效解決了社員的後顧之憂,大大激發了蜂農的養蜂積極性,合作社隨之得到壯大發展。「到目前,凱歌蜂業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20多個,養蜂規模由7000多箱發展到近1.5萬箱,年產蜂蜜、蜂王漿、蜂花粉1300多噸,年實現產值2000餘萬元。」洪正凱說。

  因病於蜂結緣,因蜜成就甜蜜事業。養蜂讓黃梅蜂農通往小康夢的康莊大道。「今年,我們將計劃投資建設蜂產品加工廠,延伸蜂蜜產品鏈條,打造『凱悌』蜂蜜品牌,做大做強『甜蜜事業』,使養蜂業真正成為帶富一方的大產業,讓廣大蜂農過上更加甜蜜的幸福生活。」展望未來,洪正凱信心滿滿。


相關焦點

  • 饒河黑蜂 群蜂之首
    饒河,北國邊境的黑蜂蜜鄉。自然成熟,意味著一切都需要遵循天時地利人和,而真正的黑蜂蜂蜜也需要滿足這三個條件。第一是強壯的饒河黑蜂蜂種,第二是從採集到成品,全程均需在饒河國家級黑蜂自然保護區完成,第三是饒河黑蜂傳統自然的飼養方式,禁用抗生素、禁餵食白糖等。自然釀蜜條件的極致苛求,已是判定真偽的至高標準。
  • 王高生和他的「甜蜜」事業
    很快,王高生的「甜蜜事業」走上正軌,養殖蜂箱達100多箱。「我感覺養蜂的確是『甜蜜』的事業,記得1987年的時候,我當時養蜂一年的收入就有四五千元。」王高生開玩笑地說,在當時的農村,他們家已經算提前過上小康生活了,「甜蜜」的事業給王高生曾經的苦日子加了糖。1990年,王高生就花了3.2萬蓋了一棟小洋樓,惹來村裡不少羨慕的眼光。
  • 「蜂王」的甜蜜事業
    「蜂王」告訴我們,他與70多戶社員一起,共養殖蜜蜂1200多箱,每年蜂種銷售收入10萬多元,蜂蜜、蜂蠟、蜂花粉等蜂產品銷售收入400多萬元。如今,養蜂儼然已經成為他實現人生轉折、追逐人生理想的甜蜜事業。  談起創業經歷,楊忠慶心裡自有一番辛酸和苦楚。2001年,他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遇到糧食部門改制,失去了糧站的工作。
  • 甜蜜的事業,甜蜜的結果,看「蜂王」的成長
    他與70多戶社員一起,共養殖蜜蜂1200多箱,每年蜂種銷售收入10萬多元,蜂蜜、蜂蠟、蜂花粉等蜂產品銷售收入400多萬元。如今,養蜂儼然已經成為他實現人生轉折、追逐人生理想的甜蜜事業。談起創業經歷,楊忠慶心裡自有一番辛酸和苦楚。失業後,曾經做過臨時工,也跑過椪柑營銷……在經過多次嘗試和思考後,他發現,養蜂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或許這就是他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 楊雲剛:不畏艱辛釀出甜蜜事業
    幾年後,當身體得到一定康復後,楊雲剛就開始了自己甜蜜的事業——養蜂。確定養蜂后,他在熟悉了各種蜜蜂和蜂蜜特質後,引來「中蜂」進行餵養。剛開始,夫妻倆為了照顧好蜂群,在離蜂桶不遠處搭了個簡易的窩棚,白天照顧蜜蜂,晚上就宿在這裡。儘管夫妻二人身上經常被蜇得起了大包小包,風餐露宿,但內心卻對未來的甜蜜生活充滿著美好期待。
  • 常熟董浜鎮放大協會引領效應打造「甜蜜產業」
    蘇報訊(駐常熟記者 陳潔 通訊員 肖海雲)近日,在常熟市董浜鎮北港村,記者見到村民周雲成時,他正在自家的養蜂場「全副武裝」打理蜂箱,看著一字排開的蜂箱,成群結隊的蜜蜂飛進飛出,周雲成喜不自禁道:「如今這是我的『甜蜜事業』。」
  • 「小蜜蜂」讓巴塘縣老百姓日子越來越甜蜜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保障產業健康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養殖蜜蜂是一項不爭田、不佔地、投資少、見效快的「空中農業」,它具有短能脫貧,長能致富的特點。近年來,巴塘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地蜂農養殖蜜蜂的經驗及群眾的願望,決定利用巴塘的氣候優勢、環境優勢、養殖優勢、交通優勢,大力發展蜜蜂養殖,把蜜蜂養殖業培育成全縣致富奔康的產業之一。
  • 【我身邊的小康】陝西商洛市商州區板橋鎮朱寶善:一輩子與蜂結緣
    2019年,朱寶善將家中原有的10多箱土蜂培養分箱,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準備退休後專心發展養蜂事業,滿足一直以來養蜂的愛好,同時帶來收益。以蜂為伴探索蜜蜂世界朱寶善很小的時候家裡就養蜂,他經常觀察蜜蜂,漸漸就喜歡上了這些小傢伙。
  • 「蜜蜂打工族」加盟,麻江藍莓產業甜蜜升級!
    「藍莓花朵的倒鍾外形結構,不利於自花授粉和傳粉昆蟲的授粉,再加上藍莓花期低溫、陰雨天居多,藍莓的坐果率低、甚至不坐果,曾極大地制約藍莓產業的發展。」省水果產業藍莓戰隊專家、省農科院現代所副所長、國家蜂產業體系遵義綜合試驗站站長韋小平回憶到。如何提高藍莓授粉成功率、提升坐果率?
  •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山西省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勠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三品提升」助力蜂農甜蜜事業
    「這次參加展銷會,我們準備了蜂蜜、蜂王漿、蜂花粉、巢蜜、蜂蜜面膜、蜂蜜皂等10多種蜂產品,既要保質保量,還要與市農委籤訂食品安全承諾書,保證蜂產品品質。」王慧忠說。  受春天的一場極寒天氣以及部分地區乾旱天氣影響,今年我市養蜂業普遍減產,每箱蜂平均產20公斤蜂蜜。而往年,每箱蜂一般要產30公斤左右,有的一箱能產50多公斤。
  • 山西產業扶貧產品展播:沁水蜂蜜
    「蜂」富千萬家,甜「蜜」你我他。晉城市沁水縣以荊條、刺槐、狼牙刺三大優質蜜源為主,資源面積達200餘萬畝,是中國四大名蜜荊條蜂蜜、刺槐蜂蜜主產區之一,擁有太行明珠、華夏蜜都、百年養蜂大縣之美譽。2019年,沁水縣被授予「全國蜂業精準扶貧示範縣」。
  • 首批夏季蜂蜜收割銷全國,武漢形成中華蜜蜂產業鏈基地
    楚天都市報7月8日訊(記者曹磊 通訊員周小平)夏季,正是吃蜂蜜降溫降火的季節。連日來,記者走訪了解到,今年武漢已經進行了首批夏季蜂蜜的收割,漢產蜂蜜將銷往全國各地。近年來,武漢的江夏、黃陂等地的蜂蜜產區開始陸續形成養蜂、採摘、體驗和科普的蜜蜂產業鏈,並打造成為甜蜜產業基地,讓武漢逐步成為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蜜蜂產業中心之一。
  • 謝壽虎:小蜜蜂釀出「甜蜜傳奇」
    「夏季天氣炎熱,也是蜜蜂容易分蜂的時期,所以在飼養過程中我們應嚴把每個關鍵的環節,促使蜜蜂安全舒適的渡過夏天」。眼前正在傳授蜜蜂養殖技術的就是謝壽虎,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但說到與蜜蜂「結緣」,還得從2012年說起。當時,謝壽虎的母親身患風溼性心臟病,為此他放棄高薪,決定在家照顧母親,不再出去。
  • 採華之滋新零售,共享蜂蜜跨界的甜蜜與機遇
    採華之滋新零售,共享蜂蜜跨界的甜蜜與機遇2020/7/20 12:26:38 來源:華北信息港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相比小時候單純拿蜂蜜泡水喝,現在身邊各種帶著「蜂蜜」字樣的飲料越來越多。
  • 全國五好家庭事跡展播丨馬建霞家庭:你若盛開 蜂蝶自來
    丈夫冶連榮家世代養蜂,但只是將養蜂作為一個愛好,並沒有將養蜂作為一個產業來做。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中蜂發家致富,涇源縣也將中蜂養殖做為又一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充分挖掘潛力,使中蜂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甜蜜」事業。在馬建霞一家的帶領下,周邊不少建檔立卡戶因為養蜂,逐漸脫貧。關心疫情奉獻社會。就像每天接觸的蜜蜂一樣,馬建霞與冶連榮辛勤工作,也像關心蜜蜂一樣關心集體、關心社會。
  • 江夏黃陂等地形成養蜂全產業鏈,漢產蜂蜜行銷全國,武漢打造多個...
    近年來,江夏、黃陂等蜂蜜產區開始陸續形成養蜂、採摘、體驗和科普的蜜蜂產業鏈,並打造成為甜蜜產業基地,讓武漢逐步成為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蜜蜂產業中心之一。漢產土蜂蜜每公斤過百元「請你嘗嘗家鄉的土蜂蜜,這是今年首批收割的夏蜜。」
  • 「蜂蜜爺爺」當選2017「荊楚楷模」年度人物!您帶來的「甜蜜」永在……
    「荊楚楷模」年度人物(或代表)已於今年2月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甜蜜事業」卻永遠陪伴著大家…… 2月3日,「蜜蜂爺爺」盧自德不幸與世長辭。在鶴峯縣的土家吊腳樓旁、深山峽谷裡,到處都有盧自德尋找蜜源的腳印,筆記本、背包、蜂刷是他不離身的三件寶貝,陪伴他走遍了鶴峰的山山水水。上世紀60年代末,盧自德邂逅在華農任教的著名昆蟲學家李振剛,並成了他的學徒。那把蜂刷,就是李振剛送給他的。從結識李振剛的那天起,盧自德走上了中蜂養殖與推廣之路,也認定了中蜂產業必將成為鶴峰人民的脫貧新路。
  • 中華蜜蜂之鄉 釀造甜蜜產業
    在龍門,許多村民常年在深山田野中追逐花季,用辛勤的勞作釀製出口感純正、味道香甜的蜂蜜。作為養蜂大縣,龍門具有悠久的蜜蜂養殖史。據考證,清朝康熙時期的《龍門縣誌》就有蜂蜜的記載。在廣東,素有「廣東10窩蜂,龍門佔1窩」的說法。據了解,龍門縣目前有蜂農2500多戶,蜂群14萬多群,常年可產蜂蜜2500多噸,產值1.1億元。
  • 喬帥:釀造甜蜜的事業
    今年51歲的喬帥,擁有16年的養蜂經驗,原來是木工的他在2004年跟隨著父親走上了養蜂路,從此便開啟屬於他的「甜蜜」人生。走進喬帥的養蜂場,乾淨整潔的小院,錯落有致的擺放著80多隻蜂箱,蜜蜂嚶嚶嗡嗡在蜂場上空飛舞,成群結隊的蜜蜂在蜂箱門洞裡有序地進進出出,讓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