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之鄉 釀造甜蜜產業

2020-12-23 騰訊網

在龍門,許多村民常年在深山田野中追逐花季,用辛勤的勞作釀製出口感純正、味道香甜的蜂蜜。作為養蜂大縣,龍門具有悠久的蜜蜂養殖史。據考證,清朝康熙時期的《龍門縣誌》就有蜂蜜的記載。在廣東,素有「廣東10窩蜂,龍門佔1窩」的說法。據了解,龍門縣目前有蜂農2500多戶,蜂群14萬多群,常年可產蜂蜜2500多噸,產值1.1億元。

現場

300餘個蜂箱整齊擺放在蜂場內

在龍門縣龍田鎮的顯陽蜂場內,300餘個蜂箱整齊地擺放在院子裡,空中不時有數量不一的蜜蜂飛舞。走近其中一個蜂箱,可以聽見陣陣「嗡嗡嗡」如鼓風機般的聲音。

「這是『蜜仔』在釀蜜,將裡面的水分吹出來。」蜂農邱顯陽打開其中一個蜂箱,輕輕掀開白色的塑料薄膜。只見箱內有4個巢框,木框上「嵌」有一層巢脾。他提起一個巢框,難以計數的蜜蜂在上面爬行。一些六角形的巢房變成了金黃色。他說,這是蜜蜂釀造的冬蜜,待到收成時,整個巢框可以看到一大片白色的結晶。

「這群『蜜仔』不錯,再過一段時間蜂蜜就可以收成了。」他滿意地說。「蜜仔」是邱顯陽對蜜蜂的暱稱。上世紀80年代,得知養蜂「投入少,回報高」的他成為一名蜂農。近30年的時間裡,他飼養的蜜蜂從開始的30餘箱壯大到如今的近300箱。他介紹,這裡的蜜蜂都是中華蜜蜂,體積比較小,採蜜純度高,不容易得病。根據季節不同,此處的蜜蜂會產出荔枝蜜、龍眼蜜、烏桕蜜、鴨腳木蜜等不同種類的蜂蜜。

為了提高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邱顯陽一直在改進、提高養蜂技術,讓其印象最深的便是人工培育蜂王。原來,隨著年齡增長,蜂王體質和產卵能力也在逐漸下降。當蜂群出現新的蜂王之後,年老的蜂王會離巢而去,帶走一部分蜜蜂,進而導致蜂群數量減少,蜂蜜的產量降低。如今,邱顯陽一年要進行兩次人工育王、換王,確保蜂群時刻保持在最佳狀態。

人工育王技術只是眾多養蜂技藝之一,平日裡,邱顯陽除了自己總結摸索,還經常參加相關培訓活動,不斷改進技術。「提高蜜蜂的抗病能力,蜂蜜要收42波美度以上的成熟蜜……」提及養蜂的要點,邱顯陽滔滔不絕。

培訓

服務蜂農提技術增產量

11月5日,龍門縣舉辦蜜蜂選育種技術培訓班,來自各鄉鎮的150名蜂農參加培訓,邱顯陽便是其中之一。在為期兩天的培訓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為蜂農們講解了《中華蜜蜂抗病選育技術》等內容。類似的蜜蜂養殖培訓在龍門已經舉辦了十餘年,此前還有河南、廣西、江西等地的蜂農慕名前來參加學習。

儘管龍門蜜蜂養殖歷史悠久,但「龍門的氣候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針對蜜蜂的養殖技術也應該作出相應的改進。」龍門縣養蜂研究所負責人林偉忠說。基於這一初心,他找到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開始收集當地蜂農的問題,並持續性地開展了「蜜蜂高效飼養技術」「蜜蜂病蟲害防治技術」「蜜蜂授粉」與「蜜蜂營養和蜂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幫助了一批又一批蜂農提升技術,促進了龍門縣養蜂業的發展。

來自龍田鎮黃珠洞國輝蜂場的肖國輝是一位新蜂農,此前他一直延用父親傳授的養殖方法。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固步自封。為了掌握更先進的技術,他主動找到龍門縣養蜂研究協會,在協會的指引下,積極參加各地舉辦的養蜂培訓以及外出參觀活動,縣養蜂研究所舉辦的培訓更是一次不落。

通過努力,他先後考取了國家初級養蜂證書、國家中級養蜂證書,還成為廣東省養蜂學會會員,他的養殖基地被評為「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廣州綜合試驗站示範蜂場」。習得先進知識後,他積極與當地蜂農交流分享經驗。在他的帶領下,黃珠洞蜂農提高了養蜂技術,蜜蜂產量較以往提高了20%。

2008年,龍門縣養蜂研究所組織成立了龍門縣龍蜂養蜂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為社員和蜂農無償提供蜜蜂養殖與管理全方位服務,推廣蜂蜜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在蜜蜂防病害技術培訓和市場流通中起到了橋梁作用,為蜂農提供了「上連市場、下連蜂農」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產業

建設蜜蜂產業園,打造特色品牌

龍門蜜源植物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養蜂環境,是廣東省蜂蜜重點產區之一。同時,由於龍門蜂蜜生產歷史悠久,蜂蜜產量高、質量好、味道純,2000年,全縣的蜂群佔廣東省養蜂總量的十分之一,故有「廣東10窩蜂,龍門佔1窩」的說法。龍門也因此戴上了「廣東省養蜂第一縣」和「蜜蜂之鄉」的桂冠,並在2012年被列為「國家現代蜂產業技術體系示範縣」。2018年,龍門蜂蜜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9年7月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名單。2019年,龍門縣被中國養蜂學會授予「中華蜜蜂之鄉」牌匾。

上世紀末,為延伸蜂蜜產業鏈,龍門縣養蜂研究所一直積極探索蜂蜜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等問題。2000年,養蜂研究所經過試驗和研究,終於成功開發出具有保健功效的「蜂蜜發酵功能醋」新產品,並被列入廣東省「星火計劃」。有了發酵蜂蜜的技術,龍門縣成立了廣東省奧蜜聯合開發公司,充分利用發酵蜂蜜技術在流水線上生產蜂蜜醋,生產產品有蜂蜜、蜂蜜醋、蜂王漿、蜂花粉等,產品暢銷省內外。

經過多年的發展,龍門的蜂蜜產業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龍門縣養蜂研究所提供養蜂技術服務及蜂蜜產品科研服務;龍門縣龍蜂養蜂專業合作社聯絡社員及其他養蜂戶,提供優質蜂蜜原材料;廣東省奧蜜聯合開發公司進行初加工,生產銷售蜂蜜、蜂膠、蜂王漿等產品;龍門縣科信食品有限公司專業生產蜂蜜醋。

2016年5月,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廣東富康養蜂生態旅遊有限公司奧蜜項目與龍田鎮政府現場籤約。該公司作為龍門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繼承了奧蜜和科信食品的優良基因,依託龍門獨特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養蜂業,推行「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帶動全縣蜂農增收致富,打造甜美、綠色的蜂蜜產業鏈。

據悉,龍門縣目前正致力於做好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的示範工作,積極開展對蜂農的技術培訓和養蜂技術的推廣;建設蜜蜂產業園,集養蜂生產、產品加工、蜜蜂文化展示和旅遊於一體,打造龍門縣蜜蜂產業特色品牌。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黃宇翔

相關焦點

  • 「蜜蜂打工族」加盟,麻江藍莓產業甜蜜升級!
    經過多次篩選和嘗試,成功引入「華中生態型中華蜜蜂」作為藍莓授粉的新媒介,有效解決了藍莓授粉難的問題,由此形成了中華蜜蜂為藍莓授粉的一整套新型技術體系,在全省藍莓種植縣推廣應用。2015年至2017年,省水果產業藍莓專家團隊引入的2650群華中生態型中華蜜蜂基本覆蓋了麻江縣藍莓產區,為8個貧困村、740戶貧困戶以及超過3150個貧困人口提供藍莓授粉服務。麻江縣藍莓產業基地,空氣中都漾著香甜。
  • 首批夏季蜂蜜收割銷全國,武漢形成中華蜜蜂產業鏈基地
    近年來,武漢的江夏、黃陂等地的蜂蜜產區開始陸續形成養蜂、採摘、體驗和科普的蜜蜂產業鏈,並打造成為甜蜜產業基地,讓武漢逐步成為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蜜蜂產業中心之一。上周末,記者來到黃陂區姚家集街石屋山村朱家灣的中華蜂蜜產業園區。在布滿蜂箱的山坡上,養蜂師傅一邊熟練地打理著,一邊給記者介紹著現在的蜂蜜成熟情況。在這座蜜蜂產業園裡,一排排的蜂箱錯落有致,蜂巢裡的蜂糖在小蜜蜂的勞動中逐漸成形,很遠就能聞到略帶中草藥味蜂蜜的香甜。
  • 華溪村「中華蜜蜂谷」開放
    如果要來石柱旅遊,目的地清單裡可以加上「中華蜜蜂谷」一項了。4月15日,伴隨著位於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金溪溝的「中華蜜蜂谷」正式開放,標誌著以「中華蜜蜂谷」為品牌的特色生態旅遊目的地,正在華溪村逐漸形成。
  • 喬帥:釀造甜蜜的事業
    今年51歲的喬帥,擁有16年的養蜂經驗,原來是木工的他在2004年跟隨著父親走上了養蜂路,從此便開啟屬於他的「甜蜜」人生。走進喬帥的養蜂場,乾淨整潔的小院,錯落有致的擺放著80多隻蜂箱,蜜蜂嚶嚶嗡嗡在蜂場上空飛舞,成群結隊的蜜蜂在蜂箱門洞裡有序地進進出出,讓人眼花繚亂。
  • 大國醬鄉·邀請函啟|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
    車間師傅們,工齡幾乎都超過10年甚至20年,比起「匠人」,專注釀酒的他們更愛自稱「手藝人」,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投糧、蒸煮、攤晾等操作,工序要點早已變成了身體記憶,溫存在大國醬鄉酒的醇香中。「醬」心比心,邀請匠人話傳承杯酒溫度,即純人工釀造的掌心溫度。
  • 甜蜜的製造者-小蜜蜂主題蜂巢樂園
    人們總是會把可愛的孩子和小蜜蜂聯想在一起小蜜蜂是甜蜜的製造者孩子與蜜蜂的相似點散發無限活力蜜蜂總是飛來飛去,不停的工作可愛的孩子同樣散發著無限的活力他們總是不停的奔跑、玩耍、嬉戲。帶來無限幸福蜜蜂採來的蜂蜜是我們非常喜歡吃的食物,滿滿幸福的味道孩子對與我們來說,是幸福的源泉他總是給我們帶來快樂、幸福。
  • 謝壽虎:小蜜蜂釀出「甜蜜傳奇」
    「謝師傅,現在蜜蜂到這個季節,怎麼來管理?」「夏季天氣炎熱,也是蜜蜂容易分蜂的時期,所以在飼養過程中我們應嚴把每個關鍵的環節,促使蜜蜂安全舒適的渡過夏天」。眼前正在傳授蜜蜂養殖技術的就是謝壽虎,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但說到與蜜蜂「結緣」,還得從2012年說起。當時,謝壽虎的母親身患風溼性心臟病,為此他放棄高薪,決定在家照顧母親,不再出去。
  • 中國綠髮會中華蜜蜂保護地蜂農呼籲電商...
    中華蜂養殖何去何從?)6月3日,綠會「中華蜜蜂保護地·桐柏山」的蜂農劉宏成再次反映情況,電商平臺上假冒偽劣「土蜂蜜」大量存在,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亟需引起有關管理部門和消費者關注。背景知識:中華蜜蜂(Apis cerana)又稱中華蜂、中蜂、土蜂,是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屬中國獨有蜜蜂品種,是以雜木樹為主的森林群落及傳統農業的主要傳粉昆蟲。
  • 六十五歲開始的甜蜜夢想
    王貞六買了兩桶蜜蜂,想靠養蜂賺一筆錢補貼家用,可他低估了養蜜蜂的難度,「沒過多久,蜜蜂全跑了。」那時候的王貞六,每天緊鎖眉頭,在村裡頭溜達。2015年的一天,王貞六坐著客車,準備去鄰近鎮上碰碰運氣找個工作。電話鈴聲打破了車裡的寧靜,是幫扶幹部張孝華打來的:「老王,區扶貧辦專門給貧困戶開了養蜂技術培訓班,你要不來聽聽?」立馬招呼下車,王貞六一路奔回家裡。
  • 探訪朱䴉之鄉的中華老字號「大鹹德」:用純天然原料,傳承百年味道
    /// 臨漢江之濱,訪朱䴉之鄉 「做酸容易做香難,做醋容易做好醋難」。 好的醬醋品質,源於匠人百年如一日的執著,也緣於大自然的饋贈。
  • 王高生和他的「甜蜜」事業
    蜂箱遍布在茂林花草之間,成千上萬隻蜜蜂四處尋花採蜜。王高生也跟蜜蜂一樣忙碌在花叢中,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甜蜜」的事業。養蜂36年,從興趣變成事業,從「門外漢」變成「土專家」,從普通蜂農變成致富帶頭人。和蜜蜂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王高生的蜜越來越醇,事越幹越多,日子也越過越好。
  • 大國醬鄉·大國榮耀,高級禮贈酒之選
    大國醬鄉·大國榮耀——大國盛世之景,人人榮耀時刻,皆從大國醬鄉中滴滴蘊見。大國醬鄉·大國榮耀含蘊著三層意義,一為「尊崇之釀」,大國醬鄉·大國榮耀得茅臺鎮中國醬酒核心產區之地利,承千年傳統醬香之精粹,聚釀酒科技與匠人獨蘊之「醬」心,而成尊崇之釀,致敬這片國土上的醬香傳奇;二為「經典絕倫」,以悠長的磨礪和沉澱,鑄就了每一滴大國榮耀的經典絕倫。淺酌細品,齒頰留香。
  • 安徽肥西銘傳鄉:美好人居做「媒」夫妻共釀甜「蜜」生活
    肥西縣銘傳鄉是該地區有名的生態鄉鎮,5.8萬畝的山林,近47%的森林覆蓋率,使得繁花似錦、鳥語花香成了該鄉良好生態環境的標配,為相關的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花開朵朵的美好人居成為養蜂人的底氣。
  • 又是一年花開季——岵山荔枝花的甜蜜事業
    不過也正是因為荔枝樹的「惜花不惜果」,給小蜜蜂和果農們帶來了厚禮,那就是——荔枝蜜。開花時節,只要天氣晴好,蜜蜂就會成群出動,嚶嚶嗡嗡忙著採蜜。 新釀製的荔枝蜜顏色為琥珀色,味甘甜,帶有濃烈的荔枝花香味。若你怕荔枝吃多了上火,那麼荔枝蜜就無需擔心了。
  • 黃梅蜂蜜產業領路人洪正凱,因病於蜂結緣,因蜜成就甜蜜事業!
    他,黃梅人——洪正凱,黃梅蜂蜜產業領路人!
  • 蜂蜜巢被摘走了蜜蜂怎麼辦?蜂窩弄掉了蜜蜂會死嗎?
    很多人都喜歡吃蜂蜜,也有部分人看到過將蜂巢摘走取蜜的情況,那蜂蜜巢被摘走了蜜蜂怎麼辦呢?這是熱心的蜜友關注的問題。 蜂蜜巢被摘走蜜蜂怎麼辦的問題,田野牧蜂分成兩種情況給大家解釋一下。
  • 《聖經》裡的蜂蜜和蜜蜂!
    兩千多年前,蜜蜂就被西方宗教看作神物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在東方宗教的某些作品中,它也被奉若神明,倍受尊崇。寫於救世主誕生之前500年到1500年之間的吠陀經,是印度四大聖經之一。在它的聖歌中,蜜蜂代表不同的神明。在梵文中作者也給蜜蜂以高度評價,他把世界的拯救者和保護者比作蓮花上的藍蜜蜂。被尊稱為印度愛之主的坎巴,也常常手持系有兩隻蜜蜂的弓箭以示蜜蜂的保佑。
  • 「小蜜蜂」讓巴塘縣老百姓日子越來越甜蜜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保障產業健康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養殖蜜蜂是一項不爭田、不佔地、投資少、見效快的「空中農業」,它具有短能脫貧,長能致富的特點。近年來,巴塘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地蜂農養殖蜜蜂的經驗及群眾的願望,決定利用巴塘的氣候優勢、環境優勢、養殖優勢、交通優勢,大力發展蜜蜂養殖,把蜜蜂養殖業培育成全縣致富奔康的產業之一。
  • 茅臺鎮大國醬鄉,尋找99位中華匠藝人
    由大國醬鄉發起的「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 活動,正持續進行中。期間,我們不斷尋訪書法、茶道、唐卡、建盞等各領域手藝人,欲將中國傳統手藝,通過公眾號等官方平臺宣傳弘揚,讓百年文化再發光。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繡傳承人陳克忍老師,通過指尖的藝術,閱覽千萬繡品後的匠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