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故宮去遊覽,在很多建築細節上往往會發現一些讓人看不明白的東西。比如說古代的帝王都以「九」為尊,而偏偏在太和殿的屋脊上卻有十個「小獸」。與這些小獸相對應的是屋頂正脊兩端高高翹著尾巴的大傢伙,更看不出是哪路神仙。
其實,不僅是太和殿,等級次之的乾清宮、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的屋脊上都有小獸,無非就是數量不同而已。那麼這些小獸都有什麼來歷呢?
不管是哪個宮殿,小獸打頭的肯定是一位騎在鳳凰背上的老人,稱「區脊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後面跟隨的小獸數目不等,最多的就是太和殿為10個,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懈豸、鬥牛、行什。
這些動物一看就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寓意。龍為萬物之靈,有著無窮的威力,是祈禱雨避邪的神靈,更是天子的化身。鳳是百鳥之王,它是祥瑞的象徵,它的出現,預兆著天下太平,現實中就是母儀天下的皇后。
獅子是獸中之王,其性忠威有力,代表勇猛威嚴;天馬、海馬作為祥獸,都是忠勇之獸;狻猊在古書中記載時獅子同類的猛獸;押魚,是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懈豸是傳說中忠直之獸,《異物志》中記載:「東北荒有獸,名懈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據說法院統一著裝時,曾有人建議以此獸作為標誌,置於法官的帽徽或肩章上。
鬥牛是龍的一種,「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旁及金鰲棟坊之上。」行什的造像像是猴子,但背上有雙翼,且手持金剛寶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其形狀酷似傳說中的雷震子,因此又賦予了它防雷的作用。
紫禁城屋脊上的這些小獸都有消災滅禍,主持公道,剷除邪惡的用意。古代的建築師們把這些動物中美好的性格都在建築中體現了出來,將所有的美德融為一體,以希望達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目的。
建築物正脊的兩端安置的龍形構件被稱為「大吻」。清代《工部工程做法》稱這種龍形大吻為「正吻」,也稱「鴟吻」。表面是龍形造型,四爪騰空,張口吞脊,尾部上卷,背插寶劍,威嚴異常。這種建築構件歷史悠久,很早就在中國的古代建築上出現了。
漢代時,正脊就出現了鳳尾樣式的脊飾。至南北朝以後,被鴟尾所取代,形狀似魚尾。到中唐時期,鴟尾前端與正脊相交處,變為張口吞住正脊,所以叫鴟吻。宋元時期的鴟尾變成了魚化龍的過程,變為龍吻。明代以後的龍吻,改叫大吻,清代沿襲明代的樣式,並逐漸程式化。
正脊上的大吻採用鴟尾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古書云鴟尾有鎮卻火災的作用,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害怕火災,在屋飾以鴟吻,希望能夠起到鎮火的作用。
大吻與小獸在紫禁城建築上是有一定的建築功能作用的。大吻的龍口正好吞往的部位是正脊末端,這個位置正處於屋頂背後兩坡及山面一坡的交匯點,它實際的功用是用來強化交接部的構造,並以其重量鎮壓梁架關鍵接點,以增強其整體性。
吻的大小和走獸數量的多少是根據宮殿等級而定的。清代對宮殿建築的做法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得越制。《清代營造則例》規定了屋角蹲獸的數量,最多可達9隻,隨著建築等級的降低,依次遞減。小獸的減少是從最後的」行什「往前減。
太和殿是國家的象徵、皇權的象徵。所以在建築上也採用最高等級的工程做法。太和殿「大吻」高3.4米,寬2.68米,厚0.32米,重約4.3噸,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一對大吻。因其建築超出九五之尊的規格,屋脊上的小獸也隨之增加,加了一個「行什」,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唯一的10個小獸的例子。
故宮中這些大吻和小獸構件,是古代建築師和工匠們將實用構件與藝術造型融為一體,既有功用效力,又有裝飾作用,是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也是封建時代等級制度的良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