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喜國際拍賣近日有幸徵集到一件「乾隆年制雙如意耳浮雕聚寶盆(香爐)」。此爐造型端莊典雅,線條規整有序,銅質黃燦若金,叩之聲如玉罄,可見其銅緊密程度。外觀雕琢很細膩,內側很光滑,刻有「金鯉戲水」圖案,看上去栩栩如生。銅器之製作與使用,唯中華興盛最早,其製造歷時之長,文化內涵之深,延續之廣,均舉世無雙。早至青銅時代,銅器便已大量應用,歷代文獻所載的銅器有兩種基本功用,一為「納、入」,即盛裝物件;二為「設」。即陳設布列。《禮記·禮器》說得很明確:「三牲魚臘,四海九州島島之美味,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鄭玄註:「金照物,金有兩義,先入後設。」納是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對象即「所實之物」,而其分別將「所實之物」納入鼎簋尊彝等各類器物中之後,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說:「……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反覆申明用青銅器調濟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內涵。以「濟其不及,以洩其過」,最終實現」和人心」,「成其政」。故陳設穩重端莊之精銅重器,實在是在於表率天下,整肅人心,合眾之力,承其德政之意,而此件乾隆雙如意耳浮雕聚寶盆(香爐),正是綿延中國數千年之銅鑄禮器的經典傳承,與禮佛意願的完美結合。
聚寶盆:傳說,是中國民間故事中的一個寶物。傳說明初沈萬三致富原因是由於擁有聚寶盆。這個典故來自於周人龍的《挑燈集異》:「明初沈萬三微時,見漁翁持青蛙百餘,將事銼剞,以鏹買之,縱於池中。嗣後喧鳴達旦,貼耳不能寐,晨往驅之,見蛙俱環踞一瓦盆,異之,將歸以為浣手器。萬三妻偶遺一銀釵於盆中,銀釵盈滿,不可數計,以錢銀試之亦如是,由是財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