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顛覆所有既定思想體系的千古奇書,開拓無限可能

2020-12-22 小胖品西遊

紫氣東來三萬裡,青牛西行兩千年。

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可以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人,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哲學體系,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妙的光點。如果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麼天不生李耳,大道又該向何處去尋?

這位千古奇人,自從西出函谷關之後,世人就再也沒有見過他的蹤跡,留下了一個千年的迷。但是所幸在這世間依然流傳著他西出函關之時,留下的道德5000言,又被人稱為《道德經》。

這部書不僅在中國的學術界中頗受重視,甚至在國外也受到了一系列學者的追捧,尤其是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者,更是對其非常推崇。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曾經說過,《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

那麼這一部書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又對整個人類文明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至於能夠享有如此崇高的讚譽。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應該可以這樣說:《道德經》顛覆了古代所有既定思想體系,講的就是無限可能。

《道德經》的神奇,在於它獨有的逆向思維

在仔細剖析這部書之前,其實首先應該了解此書的本質,看一看其中究竟都講了些什麼。首先書中所說的道德,與我們今天談論的道德並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因為如今所說的道德是兩個字連在一起的名詞,而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則是兩個分開的概念,而且包含的範圍更加廣泛。

道,是講宇宙自然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及原動力,是世間萬物都需要遵守的規則,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真實實的存在。

德,是指人類社會中的一系列規則,人們在為人處事時應該遵循的理念,以及最高的行為標準。

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道衍生了德,德效法於道。這一點正是逆向思維的初步體現,是整部道德經的基本概念。

因為在老子看來,道可以說是整個世界的源頭,是冥冥之中的最高法則,世間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超脫在外,都在其的覆蓋範圍之下。這一個概念有點類似於傳說中的至高神,但是卻也有明顯的區別,因為傳說中的至高神是一種形象化的人格體現,而道只是一種虛無的法則,並沒有實際形象。

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傳說中的神明和世間萬物的關係鏈就像是一趟單線直通車,而大道和世間萬物的關係則更像是一條雙開道,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溝通,不僅道的法則可以作用在人的身上,而人也可以逆流而上去追尋大道。這是對古代一些神話思想體系最強烈的衝擊,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神論的先河。

畢竟古人心中的神話元素十分濃厚,認為整片天地都出自於創世神的手筆,世間一切皆為神造,包括人類自身亦是如此。而且到後來還演化出了君權神授的說法,認為君主之所以能夠擁有掌管萬民的權利,就是因為有代表著天意的至高神在背後撐腰,故而君王往往自稱天子。

但是在《道德經》的理念當中卻並沒有這種說法,因為在老子看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神靈,有的只是亙古不變的規則,或者稱之為道。而人類也並不一定非要受制於誰,君王也並非生來就帶著天意,帶著特權。

因為在老子的思想當中,真正的君王是內聖外王,也就是先要具備聖人的德行,然後才是合做世間的君王。那麼聖人又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修德求道,不斷修養自己的德行,不停追求大道在真諦,最終達到超乎常人的境界。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一個人要想達到聖人之境,其實只有一條路,就是參照天地自然的規律去修持自身,順應自然發展的趨勢去追尋大道。這種說法其實並不隱晦,也不算高深玄秘,反而非常的通俗易懂,讓人很容易理解。

而且通過此言也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老子思想理念中的無神論,世間萬物都只不過在遵道而行,又何來所謂的神靈。古時候有人說違背君王的意思,就等於違背天意,不遵循天子的旨意,就等若違抗神明。

但是這種說法在道德經面前顯然站不住腳跟,只要是順應自然,符合大道的行為都是合理的,不在乎行事者是怎樣的身份,天子也好,庶民也罷,都站在平等的角度。以神話元素來愚弄黎民百姓的手段,到這裡便行不通了,所以說這種思想是對古代神話體系的一種衝擊,是一種非常超前的哲學理念,同時也是在解放人的天性,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因為在神話體系當中,似乎一直都存在著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從至高神道普通神,再從神道君王,繼而再到普通人,就像一條不可違抗的食物鏈一樣,站在底層者沒有資格看到上面的世界,更不可能深入其中去了解。可是如果按照老子的道學思想,就不存在這樣的限制,一個人生來都是懵懂無知,但同時也想有著相同的權利。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隨時隨地與大道接觸,因為我們本就身在其中,而一個人不斷接觸和了解大道的過程,也正是一種修行,就像是在神話體系中逆流而上,以最底層的身份去接近所謂的至高神。所以說老子的道是一條非常寬闊的道路,無論世間有多少人都可以同時行走在其中,而且沒有任何強制性的限制,這一點跟古時候的神話思想體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顛覆。

不過《道德經》說顛覆的不僅僅是神話,同時還有其他既定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最出彩的地方,就在於釋放了人的天性

春秋戰國是各種學說和思想的一個大碰撞時期,諸子百家紛紛湧現,法家、墨家、兵家、儒家等等,這些學說各有各的出彩之處,同時也被許多人追捧和運用。但是如果要論精神層次,顯然只有道家學說超然於上,無人能出其右。

因為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其覆蓋範圍已經遠遠超越了其他諸子百家,比如像法家兵家只是專攻某一個領域,研究某一種事物的規則,或研究國家的政治結構,或研究行軍打仗的技巧。而墨家儒家注重的則是人文思想,這個領域的覆蓋範圍雖然比兵家和法家更為廣泛,可是依舊局限在現有的社會形態和政治形勢之上。

因此他們所推出的思想理念,也都在無形中受到了某種制約,無法像道家學說那樣不受任何限制,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沾染了功利性。就像法家追求富國強兵,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實現君王的宏圖大業,兵家就更不用多說了,兵者詭道也,這一句話就已經足以詮釋一切。

至於儒家或者墨家之類,雖然並不具有強烈的個人功利心,可是也沒有升華到釋放人類自身天性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在最大程度上體會自然之道的真意,所以才會強調一些強制性的理念。這就是為什麼其他流派的學說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經典,去約束和教化世人,而道家學說只用一部《道德經》就能夠盡數詮釋真理的原因。

正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越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就愈發簡單,越是細枝末節的東西,反倒愈發複雜。

就像《道德經》書中有段原文:「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這就非常直接的點明了要害,世間一切形式教條都是用來約束人的,是背離大道的體現。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正是因為人們沒有充分了解這個世界的真諦,沒有充分發掘自身的天性,反而被各種欲望支配落入了下乘。

但是這就如同一個惡性循環,約束的越厲害,人的反抗欲望就越強烈,以至於不斷突破各種下限,從道至德,再到仁,義,禮等等。

如果一個人要想超脫這些形式上的約束,就必須努力的追尋大道,充分體會自然的真諦,在最大程度上釋放自身天性,以期達到與道相合,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便是老子所講的無為而治,是一種返本還原的逆向思維,讓人性在下沉的趨勢中找到一條回升的路線。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既然能夠走向沉淪,那麼也同樣可以回歸到原本的清淨之境,只是所走的道路不同罷了。只要能夠給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回歸原來的天性,也不是不可能,而這一條路就隱藏在老子留下的《道德經》當中。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都誤解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只能讓人類的生存狀態變得越來越無法控制。可是如今仔細想來,老子的思想其實並非消極落後,反而非常的超前。他提倡的無為而治,其實是一種讓人回歸天性的方式,當所有人的行為都與大道相合,心中充滿了自然的真諦,那麼又何必再有形式上的約束?

所以跟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相比,老子的道家學說依然顯得是那麼逆流而上,跟他們走在了相反的方向,諸子百家是在追逐著現象進行治理,而老子則把目光投向了人性的源頭,甚至是世界的源頭。也正因如此,其他學說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時代或者形式的限制,唯獨老子提出的道家學說不用拘泥於任何形式之下,自古至今一直超然於上,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奉為最貼近源頭,對人類社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哲學理念。

因為按照《道德經》中給出的道路,人類可以走上一條非常廣闊的光明大道,未來存在著無限的空間與可能,因為這是宇宙之中唯一的大道,承載著無窮的奧妙。

結語

人類從遠古時代發展到今天,能夠出現《道德經》這樣一部千古奇書,的確是整個人類的幸運,它就像是一輪明亮的朝陽,指引著未來的方向。老子的思想不像世間大多數人一樣隨波逐流,而是能夠在滾滾洪流中逆行而上,真正尋找到了思想的彼岸。

然而雖然書中已經給出了正確的方向,但是真正能夠走上這條道路的人卻並不多見,因為順流而下很容易,但是逆流而上卻很辛苦。所以要想真正走到書中所說的境界,依然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這部千古奇書裡蘊藏了什麼秘密?
    這部有著「千古奇書」之稱的《易經》,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在這次演講中,楊振寧總結了三條關於《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一,《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第二,《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 3位神秘高人,留下一本「奇書」,一本「神書」,一本「天書」
    因此,鬼谷子的《捭闔策》被稱為千古奇書。二是李耳·道德經李耳是周代晚期的人物,比鬼谷子早了300多年。李耳被後人稱為「老子」。至於他為什麼被稱為「老子」,大概有兩種傳說。首先,李耳出生時,頭髮和頭髮都是白色的,所以他的綽號叫老子。二是李二的真姓是「老」。為了表達他的敬意,他被稱為「老子」。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創新顛覆既定利益格局
    創新顛覆既定利益格局《未來微言》續5智慧人對私有制的消融其實也是資本所有者「自覺自愿」的,或者說不能不甘拜下風。所謂資本的「邊界」指的是以資本權重來衡量的既定利益格局、遊戲規則;一般說來,資本對既定利益格局的把握依賴於既定遊戲規則,是不會輕言放棄的;然而迫於形勢,資本也不會固守於一隅,總要進行新的組合。
  •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兩個字,讀懂了這兩個字,也就讀懂了人生
    最近在閱讀計劃中,加入了很多國學經典,比如《孫子兵法》、《道德經》等。比如《道德經》,看似是在講「道」為何物,好像顯得虛無縹緲,不知所言為何物,可你認真讀下去,認真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在方方面面得到極大的啟發。
  • 老子兵法,閒話《道德經》裡的兵家思想
    講兵法,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但歷史上一直有不少名人說《道德經》也是一部兵書。唐代後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軍事家王真就寫過一本《道德經論兵要義述》,這是歷史上第一本把《道德經》當做兵法注釋的書。後來者有宋代的蘇轍、現代的章太炎。
  • 範蠡一生吸金無數,3次成為大富翁,全靠《道德經》中這3點秘訣
    範蠡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多的財富,得益於他在《道德經》中悟出的這3點。1、「退」——「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弗去」範蠡一生兩次「退」的經歷:一是掛冠歸隱。在範蠡賣鹽的經商過程中,貫徹著一種「道法自然」的思想,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順勢而為。3、「錢財要流通」——「水之德,近於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崇尚水德,水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流動性。從老子的這一觀點上,範蠡認為錢財就要像水一樣,只有流動起來才具有生命力。
  • 道德經:人到60才明白,人的「貴氣」就看這4點,若有一個恭喜你
    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有貴氣的人不僅會福氣臨門,為難之時更能得道多助。但很多人到了六十歲才明白:人有沒有「貴氣」,往往就看這4點,能有一個就很好了!1、厚道《道德經》:「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 我們可能一直都錯了,這或許才是《道德經》的思想精髓
    ——《道德經》 【文】天道的法則,是養育萬物而無加害之心。聖人的行持,是有所作為而不強爭。 【習】老子的思想,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消極思想的代表,說什麼清靜無為,什麼也不去做。如果老子的思想只是這樣,那它也就不值得流傳兩千多年了。 整部《道德經》也就五千字,可見多麼微言大義。今天分享的這句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話。既然是最後一句,可見份量一定是很重的,乃至是歸納總結性質的。結束的最後四個字是:「為而不爭」,明明是「為」,可為什麼《道德經》會變成普遍理解的無為思想呢?
  • 陳烯堯對《道德經》「最新解析」打破眾大師認知顛覆三觀引發爭議
    中國有句話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可見《道德經》的地位有多高。而自古以來,關於《道德經》的解析也是版本很多,很多大師如果不懂《道德經》,總感覺說不過去,所以也都對《道德經》有自己的見解,總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而近期著名道醫、玄學家、易學家陳烯堯對於《道德經》的新解卻引發了爭議,因為這種新解,打破了眾大師的認知,顛覆人的三觀。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精華12句,讀幾遍,看看你能悟出多少聖賢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此文短小精悍,卻說透世事,被稱為千古奇書
    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奇文奇書的著作數不勝數,這篇文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文短小精悍,卻說透世事,被稱為千古奇書。它就是備受後人尊崇的《破窯賦》。那麼,千古奇書《破窯賦》到底說了啥?為何受備受後世尊崇?《破窯賦》是北宋名相呂蒙正的作品,又被稱為《寒窯賦》。
  • 千古奇書《魯班書》,為何被禁?都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易小道,上期講的是古代奇書《推背圖》,那麼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婦孺皆知的古代禁書《魯班書》。相傳它是古代的奇書之一,是一本中國古代建築構造和機械製造的聖經,同時又是一項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技術,比如說:如果學習《魯班書》會帶走你身上的某樣東西,從而導致殘疾,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本千古奇書。
  • 白巖松:曾有一個月賺2000萬的機會,讀了《道德經》,我笑著拒絕
    但是,在他考慮的時候卻因為偶然翻閱《道德經》而作罷,事後白巖松笑著說他拒絕了那一次機會,雲淡風輕。月賺2000萬,這堪稱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不會拒絕的一夜暴富,但明明不富有的白巖松為什麼要拒絕?白巖松說,只因《道德經》裡的14個字!
  • 易中天解讀《道德經》:弱者生存的智慧,莊子思想退化就是阿Q
    這是老子的《道德經》,它主要講述了修身治國等政治思想,但又包含了特別淵博的知識,十分的深奧。《道德經》不僅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表現和重要來源,它的出現對於傳統的政治、宗教、經濟等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老子在歷史上是非常偉大的人,《道德經》主張清靜無為,從《道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修道的方法、他的德行及為人處世的道理。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有些人會說,我們的正統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嗎,道家思想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傳統哲學、政治、科學等都有深刻影響,更是除了《聖經》以外在國外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奇書,每一部都是千古經典,都是智慧結晶
    《易經》是研究自然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中國古代哲學著作,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百科之母,萬事之則,群經之首,學問之宗,大道之源」。《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 道家文化:《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