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中的封蓋子脾能為蜂群補充蜂源,也能引導蜂群積極貯蜜,而未封蓋子脾能吸引蜜蜂脫離野外工作,蜂群根據自身群勢及周圍環境狀況,自行調節繁殖與採蜜的關係。
一、不同日齡蜂王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
實驗。選擇三組蜂群各10群,第一組,對照群,維持蜂群原有狀態;第二組,新王群,在臨近流蜜期時,藉助囚王籠,給蜂群換入產卵新王(開產時間不超過1個月的蜂王),並淘汰原蜂王;第三組,處女王群,淘汰原蜂王,誘入剛羽化未交尾的處女蜂王。觀察蜂群每天的飛行及採蜜量。
結果。在流蜜期,新王群及處女王群相比對照群,在蜜蜂的外出飛行及採集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蜜蜂飛行方面,新王群及處女王群較對照群平均分別下降了7.6%,15.2%。
花蜜採集方面,新王群及處女王群較對照群平均分別下降了18.6%,48.1%。
可見,誘入不同日齡蜂王,蜂群的外出飛行變化並不大,但是外出採集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二、王臺群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
實驗。在流蜜期(25天),從流蜜期第一天開始,每隔5天,取出部分蜂群中的蜂王,並插入成熟王臺,相繼用王臺共更換了5批次蜂群中的蜂王。
結果。各蜂群都沒有接受插入的王臺,而是用巢內幼蟲自行急造培育蜂王,在觀察的時間內,蜂群中只有王臺,結果根據換王時間,各蜂群每公斤平均產蜜量依次是為4.5kg、5.6kg、6.2kg、8.7kg、9.5kg。第一組與最後一組相差一半多。
可見,在流蜜期,蜂王在蜂群中工作的時間越長,蜂群的產蜜量越高。
三、無王群對採蜜量的影響
實驗。選兩組群勢、蜂兒數、巢內飼料等基本相等的蜂群,對照群維持蜂群原有的狀況不變,實驗群取出蜂王,該組所有蜂群成為失王群。
結果。失王群較對照群的蜜蜂外出飛行平均減少77.4%,蜜囊裝載量減少37.5%,花粉團重量減少50.4%,蜂群的增重減少81.3%。
可見,無王群中蜜蜂的外出活動和採蜜量基本停止,僅維持蜂群的日常生活需要。
四、蜂王狀態對採蜜量的影響分析
1、三型蜂是有機整體
蜂群中的三型蜂(蜂王、工蜂、雄蜂)在進化過程中,各自形成了相對獨立(分工明確、不可替代)又相互依賴群居生活方式。一旦蜂群中失王,蜂王所承擔的巢內任務缺失,蜂群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整個蜂群會陷入前途無望的悲鳴之中。因此,失王后,蜂群的首要任務是補救和保存蜂群的實力,減少活動,降低機能消耗。
2、蜂群自身具有消長調節規律
在正常自然蜂群中,蜂群最大的群勢出現在當地分蜂期及流蜜期,分蜂期大群勢能保證蜂群分蜂后能快速復壯,流蜜期的大群勢能保證蜂群快速完成度劣飼料貯備。蜂群最小群勢出現在冬末春初,也就是蜂群即將越冬結束,開始繁殖的時間。因此在蜂群養殖過程中,應儘可能少的幹預蜂群,儘可能的為蜂群營造自然適宜的自然環境,尤其中蜂養殖。
3、蜂群自身具有調節撫育的規律
在中小蜂群中,蜂群的單位數量蜜蜂育兒量較大,而在強群中單位數量蜜蜂育兒量較少,但是絕對數量較多,當蜂群的群勢達到一定程度(約2kg)後,蜂群育兒數量基本停止增長,主要受限於蜂王產卵量極限值,而蜂群自身的增長趨緩,開始由數量增加,轉變為質量提升,年輕化,壽命延長,勞動潛力增加。
在中小群中,空巢房較多,蜂王尋找產卵用房容易,產卵快,而在大群中,子蜜相間,蜂王尋找產卵用房困難,產卵量被限制。這本身就是蜂群調節限制撫育,增加採集貯蜜的行為。
4、蜂王分泌物隨代謝變化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雌性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蜜蜂,蜂王一晝夜的產卵量相當於體重的1~3倍(中蜂1~2倍,意蜂2~3倍),蜂王產卵越積極,蜂王的代謝越強,蜂王分泌的各類型激素越多(蜂王物質),對蜂群活動的積極性越有利。
結束語:在大流蜜期中,當蜂群中的蜂王處於新王、處女王、封蓋王臺,甚至幼蟲期,都不同程度影響蜂群採集量。蜂王的工作積極性與蜂群的工作積極性具有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