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技術|蜂王狀態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及分析

2020-12-15 毛氏部落

蜂巢中的封蓋子脾能為蜂群補充蜂源,也能引導蜂群積極貯蜜,而未封蓋子脾能吸引蜜蜂脫離野外工作,蜂群根據自身群勢及周圍環境狀況,自行調節繁殖與採蜜的關係。

一、不同日齡蜂王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

實驗。選擇三組蜂群各10群,第一組,對照群,維持蜂群原有狀態;第二組,新王群,在臨近流蜜期時,藉助囚王籠,給蜂群換入產卵新王(開產時間不超過1個月的蜂王),並淘汰原蜂王;第三組,處女王群,淘汰原蜂王,誘入剛羽化未交尾的處女蜂王。觀察蜂群每天的飛行及採蜜量。

結果。在流蜜期,新王群及處女王群相比對照群,在蜜蜂的外出飛行及採集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蜜蜂飛行方面,新王群及處女王群較對照群平均分別下降了7.6%,15.2%。

花蜜採集方面,新王群及處女王群較對照群平均分別下降了18.6%,48.1%。

可見,誘入不同日齡蜂王,蜂群的外出飛行變化並不大,但是外出採集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二、王臺群對蜂群採蜜量的影響

實驗。在流蜜期(25天),從流蜜期第一天開始,每隔5天,取出部分蜂群中的蜂王,並插入成熟王臺,相繼用王臺共更換了5批次蜂群中的蜂王。

結果。各蜂群都沒有接受插入的王臺,而是用巢內幼蟲自行急造培育蜂王,在觀察的時間內,蜂群中只有王臺,結果根據換王時間,各蜂群每公斤平均產蜜量依次是為4.5kg、5.6kg、6.2kg、8.7kg、9.5kg。第一組與最後一組相差一半多。

可見,在流蜜期,蜂王在蜂群中工作的時間越長,蜂群的產蜜量越高。

三、無王群對採蜜量的影響

實驗。選兩組群勢、蜂兒數、巢內飼料等基本相等的蜂群,對照群維持蜂群原有的狀況不變,實驗群取出蜂王,該組所有蜂群成為失王群。

結果。失王群較對照群的蜜蜂外出飛行平均減少77.4%,蜜囊裝載量減少37.5%,花粉團重量減少50.4%,蜂群的增重減少81.3%。

可見,無王群中蜜蜂的外出活動和採蜜量基本停止,僅維持蜂群的日常生活需要。

四、蜂王狀態對採蜜量的影響分析

1、三型蜂是有機整體

蜂群中的三型蜂(蜂王、工蜂、雄蜂)在進化過程中,各自形成了相對獨立(分工明確、不可替代)又相互依賴群居生活方式。一旦蜂群中失王,蜂王所承擔的巢內任務缺失,蜂群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整個蜂群會陷入前途無望的悲鳴之中。因此,失王后,蜂群的首要任務是補救和保存蜂群的實力,減少活動,降低機能消耗。

2、蜂群自身具有消長調節規律

在正常自然蜂群中,蜂群最大的群勢出現在當地分蜂期及流蜜期,分蜂期大群勢能保證蜂群分蜂后能快速復壯,流蜜期的大群勢能保證蜂群快速完成度劣飼料貯備。蜂群最小群勢出現在冬末春初,也就是蜂群即將越冬結束,開始繁殖的時間。因此在蜂群養殖過程中,應儘可能少的幹預蜂群,儘可能的為蜂群營造自然適宜的自然環境,尤其中蜂養殖。

3、蜂群自身具有調節撫育的規律

在中小蜂群中,蜂群的單位數量蜜蜂育兒量較大,而在強群中單位數量蜜蜂育兒量較少,但是絕對數量較多,當蜂群的群勢達到一定程度(約2kg)後,蜂群育兒數量基本停止增長,主要受限於蜂王產卵量極限值,而蜂群自身的增長趨緩,開始由數量增加,轉變為質量提升,年輕化,壽命延長,勞動潛力增加。

在中小群中,空巢房較多,蜂王尋找產卵用房容易,產卵快,而在大群中,子蜜相間,蜂王尋找產卵用房困難,產卵量被限制。這本身就是蜂群調節限制撫育,增加採集貯蜜的行為。

4、蜂王分泌物隨代謝變化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雌性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蜜蜂,蜂王一晝夜的產卵量相當於體重的1~3倍(中蜂1~2倍,意蜂2~3倍),蜂王產卵越積極,蜂王的代謝越強,蜂王分泌的各類型激素越多(蜂王物質),對蜂群活動的積極性越有利。

結束語:在大流蜜期中,當蜂群中的蜂王處於新王、處女王、封蓋王臺,甚至幼蟲期,都不同程度影響蜂群採集量。蜂王的工作積極性與蜂群的工作積極性具有正相關。

相關焦點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春繁的方法與選擇
    養蜂需要遵循自然規律,正確處理蜂群、蜜源和蜂群之間的關係,根據蜜蜂的習性和養蜂目的,引導蜜蜂活動,以獲取蜂產品為目的的蜜蜂養殖,應使蜂群壯年蜂出現的高峰與主要流蜜期相吻合,實現蜂產品優質、高產。春季是蜂群群勢最弱的時期,也是蜂群周年管理的開始,春繁是指蜂群從越冬結束、蜂王開始產卵,直到當地主要蜜源流蜜為止。不同養殖區域及養殖方法,留給春繁的時間長短不一樣,人工養殖蜜蜂的春繁方法自然也就不同。
  • 1群蜜蜂2隻蜂王!老蜂農的母女同巢養殖技術,操作簡單又快捷
    一群蜜蜂只有一隻蜂王,一直是自然界蜂群生活的規律,但是人工養殖的蜂群,由於養殖技術的提升,還有研究人員不斷的鑽研,兩隻蜂王養殖技術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目前雙蜂王養殖技術,有西方蜂種採用最多的,隔王不隔蜂的雙王群養殖技術,有中華蜜蜂一般採用的,隔王又隔蜂的一箱雙蜂群養殖技術,但是接下來我們要分享的是,不隔王也不隔蜂的雙蜂王同巢養殖技術。蜂王的特性蜂王與蜂王之間,天生有一種競爭關係。一群已經有蜂王的蜂群,是不會接受一隻外來蜂王的,即使是蜜蜂接受了,蜂王也不會接受她,最終便是蜂王單挑打架。
  • 蜜蜂進入春繁,養蜂人該給蜂群做些什麼?
    一年之計在於春,因為春季是蜜源最為豐富的季節,光有蜜源而無蜂採集也只能是「望花興嘆」,一個合格的養蜂人會在早春將蜂群培育成強群來保證全年的養蜂經濟效益,如何做好春繁工作最關鍵的還是管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蜜蜂春繁技術及注意事項吧!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中蜂群較意蜂群卵巢易發育及撫育性強導致中蜂較意蜂愛分蜂、好分蜂(具體分析參看前文內容),而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造臺育王至分蜂發生前),蜂王的產卵量大及分蜂后剩餘蜂量(留原群蜜蜂數量)多,導致中蜂群較意蜂更容易出現二次自然分蜂,甚至更多次自然分蜂。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群春繁發展中期存在的四個問題及應對措施
    1、培育新蜂王不同的中蜂品種及不同的養殖區域,中蜂的群勢差異較大,在南方中蜂群4框左右就能成為強群,而在北方,5框也未必是強群。強群是中蜂群分蜂情緒產生的臨界點。培育新蜂王的用途。2、準備養殖工具及養殖點中蜂群春繁發展中期,根據蜂場的發展計劃,準備好擴大蜂群所需要的蜂箱及配套附件。同時為了簡化分蜂的過程,應提前選擇並平整好新的養殖地點,分群後直接搬入,避免回蜂、蜂群過於密集、蜜源不足等問題。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與自然分蜂蜜蜂工作積極性的分析及應用
    在春末夏初,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不僅能增加自然界蜜蜂種群數量,對養蜂者而言,分蜂時間合理,也能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但是,自然分蜂對於蜜蜂規模化養殖來說,會導致蜂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不止一群發生分蜂時,使蜂養蜂者手忙腳亂,因此,在養蜂實踐中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首次自然分蜂后新群的特點及管理方法
    在春末夏初,外界候平均氣溫15℃以上,蜜粉源尚可,蜜蜂群勢達到當地強群時,蜂群容易發生分蜂行為,在分蜂準備階段,蜂群內呈現出不同的分蜂熱徵兆,以築造雄蜂房、培育雄蜂兒作為分蜂初期徵兆,以築臺、培育分蜂蜂王作為分蜂中期徵兆,以分蜂王臺封蓋作為分蜂后期徵兆,同時伴有群勢快速增長,哺育力過剩,休閒蜂增多等熱症。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回蜂原因分析及減少回蜂的方法
    在春末夏初,蜂群發生分蜂熱時,養蜂人經常會採用人工分群的方法,解除分蜂熱,人工分群能增加蜂蜂群數量,低成本快速實現蜜蜂規模化養殖,提高蜂產品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但是在近距離分蜂時,經常發生回蜂,導致新分群蜂量較少,恢復時間長,甚至分群失敗。
  • 3種蜂王儲存技術,讓蜜蜂主動餵養多隻蜂王,中蜂適用嗎
    蜜蜂儲存蜂王技術,向來都是養蜂人經常討論和研究的技術,特別是中蜂如何儲存多隻蜂王技術,更是業餘養蜂人夢寐以求的技術。由於中蜂對蜂王的保守性,導致中蜂很難接受其他蜂群裡的蜂王,尤其是同時接受多隻蜂王,所以中蜂儲存蜂王,要比西蜂儲存蜂王難得多。
  • 「蛋群」快速發展技術,一餵二繁三蜂王,養強蜜蜂也不難
    現在越來越多愛好蜜蜂的玩家,加入了業餘養蜂的大家庭。剛開始學習養殖蜜蜂,都會遇到蜂群弱小難養的問題。其實這些都是每一位養蜂人,都會遇過的問題,但不同的是,有經驗的養蜂人,三下五除二就能將弱小的蜂群養強起來。那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訣竅是一餵二繁三蜂王。
  • 蜂群失王2天,為何對新放入的蜂王非常親密?養蜂人:蜂王命真大
    對於我們養蜂人來說,尤其是剛養殖蜜蜂的朋友,最擔心的就是蜂群失王,如果蜂群失王,我們發現不及時,蜂群內部條件不滿足培育新王的條件,稍不注意就可能給我們的失王蜂群帶來巨大損失,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整個蜂群報廢。
  • 飼養管理|向日葵花期蜂群管理
    一、向日葵花前期向日葵花期正值高溫多雨季節,有時受乾旱或陰雨氣候影響,流蜜不正常,但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產蜜量。從生產蜂蜜的趨勢來看,要比胡枝子花期穩;從準備安全越冬的條件來看遠不及胡枝子花期(向日葵蜜易於結晶、流蜜期有盜蜂等)。為此,前期應以生產為主,並以搖蜜造脾促進繁殖,保持蜂群的強壯基礎。1.
  • 蜜蜂短距離移動,回蜂過多怎麼辦?巧用老蜂王,回蜂輕鬆利用
    蜂王物質什麼是蜂王物質呢?蜂王物質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蜂王的分泌物,其實蜂王物質的種類比較多,大致有5種,分別由蜂王的5個腺體分泌,這些物質共同或者單獨作用於蜂群,保證了一個蜂群有序的秩序,包括我們上面提到的回蜂問題,其實也是受到蜂王物質影響的。
  • 蜜蜂科學養殖技術,做好這3方面,養好蜜蜂指日可待
    一、科學選擇場地蜜蜂養殖場地的選擇非常關鍵,一個蜜源植物豐富,場地冬暖夏涼、通風乾爽的地方,是科學養殖蜜蜂的理想場所。由於蜜蜂一年四季的生長規律是,春興夏衰,秋旺冬落,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極大,所以養蜂人想要養好蜜蜂,在場地的選擇上,一定要有以下這樣的條件。
  • 蜜蜂養殖技術|根據不同蜜源狀況防止自然分蜂的三種人工分群方法
    2、群勢採集蜂培育時存在蜂王產卵力與蜂群哺育力的協調問題,如果蜂群群勢太小,蜂王的產卵量被限制(中蜂)或者蜂王所產的卵不能被有效哺育(意蜂),培育採集蜂的時間延長,如果蜂群群勢太大,蜂群中積累過剩幼蜂,產生分蜂熱,引起再次分蜂,採集蜂的培育時間縮短,因此,人工分群的群勢大小應適中。
  • 1群蜜蜂不容2隻蜂王,原來蜜蜂是這樣認識蜂王的,難怪介王常失敗
    其實在小小的昆蟲世界裡,有這樣一種昆蟲,也可以用一山不容二虎來形容,這就是蜜蜂社會裡的蜂王。自然界中的蜜蜂,每一群只能有一隻蜂王的存在,新蜂王出現後,老蜂王就會被無情地殺滅或者被逼分家。蜜蜂的這一特性,給養蜂人帶來了許多不便之處,如:蜜蜂繁殖期間,想要使雙蜂王繁殖蜂群,就不得不採用特殊的處理,才能雙王養殖。
  • 蜂群失王、誘王與換王
    蜂群失王是每個養蜂者都不願看到的情況,因為它會給養蜂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黑龍江椴樹蜜源區,春繁期只有90天,如果春季失王,既沒有備用王,又遠離育王期,養蜂者只好將失王群合併,失去一隻蜂王就等於丟掉一群蜂的產蜜量。如果是夏季失王,也會造成採集蜂積極性不高,從而降低了採蜜量。
  • 野外捕捉蜜蜂真有趣,但是捕到沒有蜂王的蜂群,要怎麼辦呢?
    喜歡養蜜蜂的業餘養蜂人,特別喜歡野外搜捕野蜂。野外搜捕野蜂,是一件具有挑戰意義的事,也是一件讓人又驚又喜的事。在捕捉野蜂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難於一挖開的洞穴,只能放棄蜂脾和蜂蜜,但是可以用煙將蜂群逼出洞穴。其實像這種無法挖開的洞穴,用煙攻也不一定可以完全將蜂群逼出來。
  • 從蜜蜂飛行情況判斷蜂群情況,你至少可以發現六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蜜蜂是社會性的群居昆蟲,蜜蜂的很多生活習性都可以通過蜜蜂的行為表現出來。飛行是蜜蜂幾乎每天都要做的工作,那麼一個蜂群的情況蜜蜂會不會從飛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呢?答案是肯定的,對於有經驗的養蜂人,他們不但可以通過蜜蜂的內部發現蜜蜂問題,從蜜蜂的飛行狀態也可以判斷一個蜂群的情況。
  • 3種蜜蜂自然分群,蜂王什麼時候出臺,看完就知道了!
    今天準備給大家來說一下:「蜜蜂自然分蜂后,蜂王一般多少天出臺」?這個問題對於很多開始養蜜蜂的人來說,是一個比較迫切需要知道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回答,情況不同答案也會不同,七哥根據自己在自然分蜂過程中的經驗,邏列出以下3種蜜蜂自然分群後,新蜂王出臺的時間,供大家參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