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落幕的第五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中,第一次加入了養老護理項目的比拼,來自南京點將臺社會福利院的倪燕,最終拔得頭籌,拿到了江蘇省首個養老護理「狀元」。
這個養老護理狀元有什麼不一樣?
「袁奶奶,我們吃飯了啊!奶奶今天怎麼樣啊?還好是不是?我馬上給你把床搖起來。」記者見到倪燕的時候,她正忙著給老人滴鼻飼。這位江蘇養老護理狀元,到底有什麼絕招呢?
「玻璃瓶的500毫升,每次要達到的克數是830-840,這樣才能保證她的營養是充分的。」
「打營養液,我一般會將老人床頭抬到30到45度。袁奶奶長期臥床,手腳不能動了,搖到45度就是半臥位了,後半身可能就會往後滑一點,增加了她的摩擦力,比較容易導致皮膚壓瘡的危險。所以每次搖到上沿就達到30度。」
倪燕說著她的護理訣竅。別看差一點,對於長期臥床的老人來說,潛在風險完全不一樣。
那麼,怎麼才能確定正好是30度呢?經過反覆琢磨,倪燕想到了好辦法:她在老人床頭標上了紅線,每次搖床的時候,枕頭上方邊緣與紅線持平,那就剛好是30度!
「奶奶,我們先吃慢一點,100好不好?先適應一下好不好?」倪燕每小時會定時巡視,看一下老人胃管有沒有脫落,營養液滴注是不是很順利,根據老人情況做一個速度的調整。
心細的倪燕還將滴液速度記在了隨身的小本子上,方便下一次巡視。
這邊,袁奶奶剛安頓下來,又到了給隔壁房間老人翻身的時間:「奶奶,我們要翻個身了。我先把手搓搓熱,好了,熱了,來吧!」
規範、細心,這是評委們給倪燕的一致評價。在同事們看來,這離不開倪燕平時的積累。倪燕同事、南京點將臺社會福利院護士長姚文琴告訴記者:「下班後,她會喊我或者其他的小夥伴們說幫幫忙,等會再走。拉著大家再去做一遍、再去研究一下護理措施,她也是切實問我們,作為她的『模特』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改進之後動一點點,安全感會很足。」
倪燕認為,和其他護理工作相比,養老工作需要更用心。這顆心,是為人子女的心。因為年齡和身體原因,大部分老人能給的回應不多,但倪燕依舊堅持和老人互動。
「老人們長期躺在這裡比較孤單,沒事就會和他聊聊天。他也聽不懂我們說啥,但是有人陪他的時候,就特別乖。哪怕他不會講話,他的眼神也讓你覺得特別相信你,特別信任你。」
老人們知道倪燕拿獎的消息後,都特別開心,覺得像自己的孩子獲獎了一樣。86歲的邱奶奶告訴記者:「她都喊我們奶奶、奶奶,我就感覺像家裡人一樣。不只因為他們喊我奶奶,稱呼就像家裡人。你看她不催我,她叫我慢慢找,很耐心,我能接受得了。她假如一急,我更急,對不對?她把我當成她家的老人來對待。」
「把老人不僅要當作自己家的老人,還要當成小孩一樣陪他。老人和小孩是一樣的感覺,耐下性子來,慢一點,自己和自己講這是爺爺奶奶,把他們當孩子一樣。這是爺爺奶奶,不能著急。」倪燕說。
成為江蘇首個養老護理狀元,倪燕覺得自己身上責任更重了:「我也想盡我所能做他們的子女,做他們的孫子孫女,讓他們住我們這裡特別溫暖,有這麼多爺爺奶奶的信任,所以要做得更好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這些江蘇技能狀元身上,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周星馳經典影片《食神》裡,有這麼一句臺詞:只有用心,才能做出最好吃的菜。而對老人們來說,他們需要護理者擁有一顆為人子女的心。希望有這樣赤子之心的行業模範越來越多。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湯安佶、俞銘義報導)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