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步入尾聲,回顧今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成為今年的主題詞。美元匯率也在這一年坐上「過山車」。在衛生事件衛生事件的影響下,二季度全球經濟活動被迫「停擺」。因企業和銀行業者購入美元以償還債權人、貿易夥伴及供應商,流動性不足使3月初美元對幾乎所有貨幣都跳漲,貨幣市場融資利率急升。
不過,隨著美聯儲再次緊急降息,同時與其他國家央行開展貨幣互換,美元流動性不足得到緩解。貨幣市場困境緩解,美元也逐步回落並在經濟基本面與美聯儲寬鬆政策的作用下邁入「弱周期」。此消彼長下,美元的主要競爭對手歐元逆勢上漲。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歐元對美元持續上漲,且已破1.20關口。
截至本月16日,歐元對美元為1.2148,並推動非美貨幣紛紛反彈,其中加元和澳元再創新高。與此同時,在低利率環境下,部分新興市場貨幣也迎來新機遇,上月包括哥倫比亞比索、挪威克朗、巴西雷亞爾和土耳其裡拉在內的多數新興市場貨幣都在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衛生事件目前再度處於上升期。10月下旬全球新增確診病例首次突破300萬例,發達國家新增確診病例較前一周增長42%,美國新增確診病例連續攀升,正式進入「第三波」衛生事件,衛生事件最嚴重的法國、西班牙、德國、英國近日宣布進入全國或區域性封鎖。
從南美(巴西、墨西哥等)、印度等區域的衛生事件趨勢來看,10月下旬新增病例有所下降,但衛生事件數據依然整體高企。雖然全球疫苗研發進展順利,但衛生事件何時好轉仍待觀望。在此背景下,明年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預計仍將維持寬鬆政策,國際匯市格局也將迎來新變化。接受《媒體》記者專訪的民生證券研究院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認為,明年美元將邁入「弱周期」,歐元與新興市場貨幣漲勢可期。
發達市場貨幣漲跌互現
衛生事件於今年3月在全球範圍內暴發後,市場對於流動性的需求陡然上升,美元指數也一度升至103的高位水平。然而,隨著美聯儲和全球各主要央行出臺超常規的寬鬆貨幣政策,市場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撫,美元指數也隨之回落至100以下。隨著疫苗的問世,近期美元指數持續下跌,上周對美元而言無疑是慘烈的一周,美元指數跌幅達1.71%,並創出兩年來新低。
最後價格在上周四的交易中尋找了些許支撐,且一直持穩到周末,目前徘徊在90.50左右。但關鍵的問題是該支撐能堅持多久?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元已經升值了40%以上,今年美元對一攬子貨幣可能在3年來首次出現下滑,市場機構普遍認為,這僅是美元下跌之路的開始。
解運亮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元指數的波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受到歐元走勢的影響,美元指數是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
其中,歐元權重佔比最大,達到了57.6%,這使得歐元的走勢對美元有較大反作用。因此,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基本面對比及貨幣政策的對比,都將影響美元的走勢。此外,流動性危機時的緊急需求,也會對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的美元幣值造成影響。近期的美元指數波動和這些因素都有關係。
解運亮認為,從影響美元的這幾個因素來看,未來美元大概率將進入「弱周期」。
首先從美國與歐洲經濟的對比來看,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美國與歐洲的經濟復甦產生了「時差」。在今年的多數時間,由於衛生事件防控更為得力,歐洲的經濟反彈要快於美國。花旗經濟意外指數就顯示,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歐洲的經濟復甦勢頭都好於美國。展望明年,就國際權威機構對於美國與歐洲經濟增長的預期來看,歐洲也好於美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版中預計,2021年美國經濟增速為3.1%,而歐元區為5.2%。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史數據上來看,在過去的24年中,有17年美國經濟增長高於歐洲,但是預計明年歐洲的經濟復甦要比美國更好,這將對歐元帶來提振,同時壓制美元走勢。
其次,從貨幣政策來看,目前美歐貨幣政策仍維持寬鬆。受衛生事件衝擊,美聯儲推出更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數據顯示,自宣布不設額度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應對衛生事件衛生事件衝擊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兩個月內已擴張兩萬多億美元,總體規模逼近7萬億美元大關。
同時,美聯儲也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6%左右快速下調至零附近,並引入「平均通脹目標」暗示可以接受更高的通脹率,也意味著明年通脹形勢不會迫使美聯儲貨幣政策被迫收緊。美聯儲議息會議三季度點陣圖顯示,零利率有望延續至2023年以後。而貨幣政策可能長期保持寬鬆狀態,這必將導致美元長期走弱。
歐洲方面,衛生事件二次暴發使歐洲主要央行表態加大購債力度。歐洲央行推出的總額1.35萬億歐元的「衛生事件緊急購買計劃」(PEPP)以及按原計劃推出的「定向長期融資操作」(TLTRO Ⅲ)最早將於明年6月底結束,歐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PEPP和TLTRO將是下一步刺激計劃的重點。
市場預期歐洲央行可能在12月議息會議後將PEPP的規模增加5000億歐元並延長期限至明年末。但歐洲央行疫後並未調整三大政策利率,歐洲央行中期內加息或採取深度負利率可能性比較小。
此外,今年與往年相比還有一點不同,衛生事件衛生事件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這也將對美元幣值的穩定造成衝擊。解運亮表示,去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率是7%,但今年預計將超過15%。相較歐元區的赤字率今年預計在2%至3%之間,大幅低於美國。
由於美元背後依靠的是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實力,因此財政赤字率大,將動搖美元的信用基礎。整體上看,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美元將進入「弱周期」,而這一周期預計將持續至少兩年時間。
歐元方面,近期的英國脫歐或將為其匯率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不過,解運亮認為,受影響的將主要是歐元與英鎊間的匯率,對於歐元的整體幣值以及其對美元匯率產生的影響較小。如果英國與歐盟最終沒能達成貿易協議,那麼可以預見英鎊相較於歐元將面臨貶值風險,歐元則會進一步升值。但整體而言,歐元對美元受脫歐影響較小。
新興市場貨幣未來可期
新興市場方面,在衛生事件衛生事件發生之初,曾出現恐慌性的拋售潮。新興市場資產曾一度跌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但隨著全球經濟從衛生事件衛生事件最嚴重時期復甦,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新興市場資產。
國際金融研究所(IIF)發布報告稱,受疫苗積極消息以及美國政權不確定性下滑的提振,11月外國投資者向新興市場投資組合注入了創紀錄的765億美元。
而隨著疫苗問世、全球商業周期改善提振風險資產需求,新興市場資產迎來上揚的最佳時機。在剛剛過去的11月份,新興市場貨幣的表現更是一馬當先。當美元跳水時,哥倫比亞比索、挪威克朗、巴西雷亞爾和土耳其裡拉全都在飆升,只有阿根廷比索對美元本月依然收跌。數據顯示,自6月以來,墨西哥比索、南非蘭特以及韓國韓元等貨幣已升值了5%至12%。
解運亮表示,新興市場貨幣在美聯儲加息周期或「強美元」周期面臨的風險較大。明年美聯儲預計將維持寬鬆政策,美元也大概率走弱,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興市場貨幣面臨的壓力相對較小。
因此,相較於美元,明年的新興市場貨幣更具升值空間。澳新銀行分析認為,亞系新興市場貨幣在2021年全年將繼續走強,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該地區對衛生事件的控制相對良好,令經濟受到的衝擊幅度受限;其次,明年全球經濟環境在疫苗的廣泛應用下將進一步好轉,這對於依賴出口產業的亞洲經濟體也是利多;最後,全球資金當前向亞太市場流動,明年也會繼續下去。
花旗銀行也持相同看法,新興市場貨幣漲幅可能會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資產,明年上漲8.7%。在相關押注中,花旗預計表現最佳的新興市場貨幣為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比索、哥倫比亞比索和南非蘭特。
國際金融協會(IIF)的報告也顯示,美元對非中國新興市場貨幣的匯率仍然「非常高」,特別是在拉丁美洲,那裡的大宗商品出口國將從疫苗中受益最大。根據IIF的公允價值模型,巴西貨幣被低估了20%,智利和哥倫比亞的貨幣被低估了12%。
(編輯:李均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