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灘下,意外挖出唐朝巨寶,浸泡河水上千年絲毫無損

2020-12-27 網易

2020-12-24 09:14:45 來源: 河馬侃歷史

舉報

  古語道「自嘆孤身早歲,黃河渡口蒙情」,世界長河之一的黃河上,存在很多古渡口。山西永濟蒲州城外,就曾在歷史上存在一處熱鬧的渡口。當地縣誌記載,彼時運送貨物糧米的船隻,車轎騾馬穿梭不息,來自四方的商販在這裡集散,幾裡外就能聽見船工的號子。然而上千年的歲月轉瞬即逝,人聲鼎沸的渡口化作史書的隻言片語,就連那渡口的橋欄,也被黃河水淹沒,覆蓋在層層淤泥之下。

  

  早在20世紀40年代,蒲州城外的河水因為乾旱,幾近枯竭,這時候下河摸魚的村民意外發現了淤泥下有凸起的「牛角」,怎麼拔也拔不出來。河底的泥灘下怎麼會有牛?就在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連雨天到來,河水大漲,那偶然出現的牛角再次被掩埋遺忘。

  

  數十年過後,到了1988年,人們再次發現了牛角,並及時通知了當地博物館。考古專家趕赴現場勘測,發下淤泥下掩埋著重量級寶物。經過艱難的發掘,人們在河灘2米下,挖出了4尊大鐵牛、鐵人。清洗掉淤泥後,大鐵牛依然錚亮發光,絲毫沒有損毀。一頭高達1.9米,長3米,單個重約4噸。這些鐵牛來自唐代開元年間,是非常罕見的「唐朝巨寶」,那麼這些鐵牛為什麼會出現在古渡口呢?

  

  經過勘測及對比史料,專家確定,唐代時期,古渡口上存在一座「蒲津鐵索橋」,為了固定橋身,蒲州城黃河兩岸數萬百姓打造鐵牛,將鐵牛沉入黃河兩岸,將鐵索固定在牛身上,再用鐵索串其一只只大船,形成彼時黃河上最大最長的浮橋。後來因黃河改道,蒲津渡口也漸漸被廢棄,巨大的鐵牛則被遺棄在水中,慢慢被淤泥覆蓋。這四尊鐵牛見證了黃河歷史的變遷,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橋梁史上的無價之寶,能留存至今極為難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辛奪奎:《我的六十年》——第一章 生在黃河長在灘 西遷隨父進高原(二)
    民國十六(1927)年,人們在入睡前,咆哮的黃河還緊靠王家莊村東滔滔南流。一覺醒來,相伴多年的大河卻消失的無影無蹤!後來人們發現,洶湧的河水挾帶著大量泥沙,在距大慶關不遠的地方決開口子,朝著西南朝邑的方向改道而去。當黃河改道西至朝坂下時,王家莊及其村莊就成了事實上的「河東人家」。
  • 黃河灘中的「倒鱉狗」,可倒著行走!靠挖「沙鬥」捕獵
    黃河灘中的「倒鱉狗」,又稱地牯牛,它可以倒著行走!靠挖「沙鬥」捕獵!在黃河灘的泥沙下面,埋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有歷經上千年的龐然大物——黃河鐵牛,也有一種被稱為地牯牛的渺小的生命。這種藏在沙土下的「小牛」常常是倒著行走,豫西人一般都習慣稱其為「倒鱉狗」,也有人稱其為「老倒」。「倒鱉狗」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其築巢時,會在沙土上留下一個個小沙鬥,每一個漏鬥狀的巢穴下面,都藏著一個鮮活的小生命。這些小沙鬥就是它們挖出的一個個陷阱,等到一些小昆蟲不慎掉入其中時,潛伏在裡面裡「倒鱉狗」便伸出細鉗子般的上顎,將小蟲子拖入巢穴內吃掉。
  • 山東藝術學院「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展
    1月9日,山東藝術學院「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藝術學院主辦,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省文化館承辦,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與創作處協辦。他指出,本次展出的作品是近兩年來國內以「黃河」為主題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藝術界、美術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對國家改革發展和黃河灘區建設成就進行的新的藝術表達。
  • 小坡村: 黃河灘上的「億元村」
    黃河灘變成金果田  薛安全今年66歲,自從1974年當上村民小組組長算起,他一直都是村組幹部,歷任村主任,村支部書記至今。  老薛自己曾是下坡村「外出包地去謀生」的代表。他腿勤、膽子大,在20世紀90年代通過連年包地種西瓜,自己首先成了致富戶。
  • 田豐 陳銀生 著 《築夢黃河灘——山東省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紀實》出版
    自此,在黃河流域蓄洪區解決大水漫灘,造成群眾生活生產困難的問題,拿出了「東明模式」。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總人口86萬,其中黃河灘區常住人口12萬人。由於歷史、區位、自然條件等多種原因,黃河灘區發展比較落後,為了減輕黃河水患威脅,多數群眾把畢生積累都用在墊房臺、蓋房子上,「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的惡性循環似乎成了灘區群眾的宿命,他們熱切期盼在黃河灘建設大村臺。
  •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
    視頻|守望黃河灘,山東黃河灘區遷建幹部的酸甜苦辣大眾日報記者 單青 王志浩 楊學瑩 策劃 婁和軍2020-09-19 11:57:3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黃河灘區大遷建,對於灘區廣大黨員幹部來說
  • 黃河灘的綠草青波回來了!原陽一個多月整改1374個涉黃河流域畜禽...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挨著黃河灘區的新鄉市原陽縣陡門鄉等5個鄉鎮普遍存在畜禽養殖汙染。如何消除黃河邊的汙染?12月10日,大河網記者在原陽縣檢察院採訪了解到,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原陽縣清運畜禽糞汙3萬餘方,提升整治養殖場1133家,關閉拆遷241家,按期全部整改完成。
  • 黃河灘上出土的開元大鐵牛,堪稱世界奇觀,見證了唐代人們智慧!
    黃河大鐵牛也叫唐開元鐵牛,共有4尊,是安定黃河上的蒲津浮橋用的一種「牛形」浮橋地錨。蒲津浮橋,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浮橋用鐵索相連,這些鐵牛用來栓這些鐵索的。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鐵牛是用作拴鐵索用,鐵索連舟便成了浮橋。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 濟南市章丘區黃河有個「黃河鄉村記憶館」
    濟南市章丘區的黃河街道,作為沿黃流域9個省區唯一以「黃河」命名的行政單位,為了給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充分的宣傳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讓灘區群眾更好的留住鄉愁,在深入推進灘區遷建項目的同時,除了建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配套了圖書閱覽室、書畫創作室、舞蹈排練室、市民大講堂等,還建設了一處「黃河鄉村記憶館」。
  • 與「土味」的黃河灘區「年」在一起
    但對黃河灘區60多萬群眾來說,幸福卻是住得久、睡得香、半夜不被洪水殃。2月4日是中國傳統小年,我們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小分隊在這一天與黃河灘區群眾共同過了一個年,「年」在一起讓我們無限感慨。▲2月4日,新華社山東分社「走灘區」新春走基層小分隊成員張力元(右二)和楊文(右一)在菏澤鄄城縣黃河灘區採訪黃河灘區群眾曾經面臨著「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的「三三宿命」,因此,灘區群眾過得好不好,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役。
  • 山藝百餘件紀實美術作品展現黃河灘...
    山東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冀春鑫) 「我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之前路過的時候知道今天有這個美術展,所以特意帶孩子過來感受一下」「非常具有藝術衝擊力,在展覽當中欣賞到了黃河下遊壯闊的自然景觀,真切感受到了了母親河的宏大氣度」······1月9日上午,山東藝術學院「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
  • 鄄城將建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
    原標題:鄄城將建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5月25日,鄄城黃河灘區遷建紀念館項目方案匯報會召開,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張倫出席會議,山東省工業展覽館館長、山東百特展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風光參加會議。
  • 黃河挖出了大鐵牛——有價值就不會被埋沒
    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撈鐵牛》的課文,說的是宋朝年間一位叫懷丙的和尚把河中府城門外被黃河水衝走的幾隻大鐵牛從河底的淤泥裡撈出來的故事
  • 黃河,河南段到底有多美?
    搬遷出黃河灘區後的新建廠房即將投入使用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裡,從孟津出峽谷向東一瀉千裡進入滎陽。站在三門峽大壩俯瞰,黃河兩岸鬱鬱蔥蔥、生機盎然。黃河,一條孕育文化和希望的河流。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黃河之水自三門峽而下,一路長驅奔騰,跌入河洛,孕育了厚重的河洛文化。
  • 鄭州黃河灘一位難求,有人選擇夜釣「守大魚」
    自從釣魚這項運動興起後,自然河流對於釣友們來說,可以算得上是風水寶地。相比於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北方的釣魚人可選擇的餘地不多,黃河自然成了釣友們最喜愛的野釣場所。黃河灘已被釣魚人「佔領」,好釣位一位難求而鄭州北郊的黃河灘,儼然已成了釣魚人的後花園!
  • 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
    黃河入海—黃河灘區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幕時間|Opening2021年1月9日 10:00展覽地點|Venue山東省文化館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藝術學院承辦|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省文化館協辦|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與創作處王力克《黃河古道》 100x80cm 油畫王克舉《果洛 —東傾溝》100x80x2cm 油畫 楊慶義《黃河溼地之一》 100x80cm 油畫宋齊鳴《金秋》 80x160cm 油畫常勇《灘區新村臺》50x60cm 油畫譚智群 《黃河之水》120x80cm 油畫
  • 告別黃河灘,5月底遷居新家園 黃河灘區3900餘遷建村民即將入住
    在濟南第一批覆工復產大潮中,由山東三箭集團承建的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濟陽區仁和家園項目正進入交房前的最後衝刺,3900餘名灘區村民年內將如期搬進新樓。灘區遷建村民新家靜待主人在臨近黃河北岸大堤的仁風鎮後王圈村,一排排嶄新的樓房在春天的原野上格外醒目,這就是濟南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之一的濟陽區仁和家園安置房項目。
  • 東明縣668戶群眾遷出黃河灘 搬進新社區
    在東明縣黃河灘區內共居住了12萬人。為讓灘區居民早日實現「安居夢」,東明縣全力實施「灘區遷建工程」。1月5號,東明縣唯一外遷社區馬集社區的群眾陸續搬入新居,即將開啟他們的安居新生活。1月5號一大早,在新建成的馬集社區裡,鞭炮齊鳴,鑼鼓聲聲,668戶群眾遷出黃河灘,搬進新社區,開啟了幸福的新生活。東明縣沙窩鎮馬集村村民翟秋連:「拆遷的時候,我也是第一個,第一個拆的房子。這個地方是灘區,交通也不方便,孩子上學也不方便。多年的夢想就要實現了,馬上成市民了,儘快搬,越快越好。」
  • 唱出灘區百姓安居生活,兒童音樂劇《黃河灘區的孩子們》首演
    以兒童視角講故事音樂通俗易懂感染人《黃河灘區的孩子們》的故事主角是一群性格開朗、活潑可愛、聰明好學的黃河灘區的孩子們。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生活在飽受黃河水患困擾的老地方,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的夢,突然有一天老師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們要搬入美麗的新家園了,孩子們要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團聚了……黃河灘區的孩子們每一次面對困難的堅韌、每一份對未來的渴求,都會讓觀眾為之感動。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策馬濮上踏歌行
    策馬濮上踏歌行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沿黃實地探訪活動第7站:河南濮陽新臺有泚,河水瀰瀰。新臺有灑,河水浼浼。《詩經·邶風·新臺》摹繪的就是濮陽一帶河水盛大充盈、湍急豐沛的盛景。河南濮陽地處黃河河南段最下遊,黃河過境167.5公裡,佔河南省的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