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道「自嘆孤身早歲,黃河渡口蒙情」,世界長河之一的黃河上,存在很多古渡口。山西永濟蒲州城外,就曾在歷史上存在一處熱鬧的渡口。當地縣誌記載,彼時運送貨物糧米的船隻,車轎騾馬穿梭不息,來自四方的商販在這裡集散,幾裡外就能聽見船工的號子。然而上千年的歲月轉瞬即逝,人聲鼎沸的渡口化作史書的隻言片語,就連那渡口的橋欄,也被黃河水淹沒,覆蓋在層層淤泥之下。
早在20世紀40年代,蒲州城外的河水因為乾旱,幾近枯竭,這時候下河摸魚的村民意外發現了淤泥下有凸起的「牛角」,怎麼拔也拔不出來。河底的泥灘下怎麼會有牛?就在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連雨天到來,河水大漲,那偶然出現的牛角再次被掩埋遺忘。
數十年過後,到了1988年,人們再次發現了牛角,並及時通知了當地博物館。考古專家趕赴現場勘測,發下淤泥下掩埋著重量級寶物。經過艱難的發掘,人們在河灘2米下,挖出了4尊大鐵牛、鐵人。清洗掉淤泥後,大鐵牛依然錚亮發光,絲毫沒有損毀。一頭高達1.9米,長3米,單個重約4噸。這些鐵牛來自唐代開元年間,是非常罕見的「唐朝巨寶」,那麼這些鐵牛為什麼會出現在古渡口呢?
經過勘測及對比史料,專家確定,唐代時期,古渡口上存在一座「蒲津鐵索橋」,為了固定橋身,蒲州城黃河兩岸數萬百姓打造鐵牛,將鐵牛沉入黃河兩岸,將鐵索固定在牛身上,再用鐵索串其一只只大船,形成彼時黃河上最大最長的浮橋。後來因黃河改道,蒲津渡口也漸漸被廢棄,巨大的鐵牛則被遺棄在水中,慢慢被淤泥覆蓋。這四尊鐵牛見證了黃河歷史的變遷,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橋梁史上的無價之寶,能留存至今極為難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