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昆蟲是可以食用的,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外國,記載著人類吃昆蟲的歷史已經有三千多年了。
為什麼要吃昆蟲呢?因為昆蟲不僅生長快又容易捕捉,而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雖然不同昆蟲種類其中的成分差異很大,但一般來說,昆蟲都含有大量的水溶性蛋白質和脂肪酸,所以即使吃再多的昆蟲也不會胖。
雖然昆蟲已不再是現代生活中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但食用昆蟲的習俗仍在一些地區盛行,約有1300種昆蟲被列為可食用昆蟲。因此昆蟲的營養價值並不比我們通常吃的肉的營養價值低。昆蟲作為食物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億多年前三疊紀的「哺乳類型爬行動物」,並從其下顎化石判斷,它們會在夜間捕食昆蟲。
經過長時間的進化,6500萬年前的黎明時期出現了原始靈長類動物,從此進化的手指猴、狐猴、樹鼩等都是體型較小的動物,也是主要以昆蟲為食。雖有體重200公斤的山地大猩猩是素食性動物,但昆蟲也是它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在二千五百萬年前,也就是中新世時期,猿類出現了,它們生活在森林裡,以昆蟲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下降,變得更加乾燥,森林面積減少,乾燥樹林和以禾本科植物為主的草地出現,狒狒等開始向乾旱地帶遷移,但一些類人猿仍然堅守在森林裡,以水果為主、昆蟲為副生存。
從此,在平坦的土地上進進出出的猿人,獲得了狩獵技術,主要以動物為食;到了舊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使用石斧等工具,這些工具可能是為了摧毀白蟻塔,並以裡面的白蟻為食而發明的。到洞穴出現的時候,已經在人類糞便化石中發現了幾種昆蟲的遺骸,其中包括一些大型昆蟲,據推測,它們不是偶然被人類食用的。在2.5萬至2500年前,中國大陸山西省的廢墟中發現了一些野生蠶繭,而繭有被從殼上割下來的跡象。儘管狩獵、農業和畜牧業的發達,逐漸用大型動物或家畜的肉取代了昆蟲,但當大型動物或發育不良的家畜無法被獵殺時,昆蟲仍然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在今天的發達國家,因為動物產品的穩定供應,昆蟲只是嘗嘗鮮的食物。然而,在動物食物供應不穩定或自然環境不完整的地區,以昆蟲為食的習俗仍然盛行。例如,在非洲肯亞農村,是以白蟻為主的食用昆蟲。這白蟻在土壤中建立養菌室,從附近的植物中收集大量落葉和枯草,以此為原料培養白蟻菇來取食,這一過程並不影響當地農作物的種植。在雨季初期悶熱無風的晴天,有成年雄性白蟻和雌性白蟻在地面上交配,當地居民就在白蟻窩口設置簡單的陷阱,捕捉到的白蟻直接生吃,或添加一些鹽炒,因此可以儲存幾天。與20克一袋、包裝到附近的村莊和城鎮市場出售。一包白蟻的價格是45先令(約三塊錢人民幣),與一個價值5-10先令的香蕉相比,這個價格還算合理。這是因為雨季可以捕捉到白蟻,且玉米尚未收穫,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也很稀少,自然地,白蟻成為當地人重要的營養來源。
根據調查,白蟻佔了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的三分之一和總脂肪攝入量的四分之三。此外,這些蟻群主要以地面上出現的成年昆蟲為食,並不會破壞蟻巢,而蟻后則在巢內產卵,這樣就可以持續利用白蟻的資源。事實上,蟻后是高貴的食物,必須破巢才能得到。成年蟻后的壽命長達幾十年,身長超過10釐米,據說經過一點烘烤後,它身上會散發出魚卵的味道。
前面所說的白蟻菇也可以作為食物,幹白蟻蘑菇可以儲存很長時間。在我國雲南省的一個傳統市場,白蟻菇偶爾會被發現,以其高價和美味而聞名。白蟻塔也有食品價值,不僅在非洲的農村市場,在一些城鎮的現代市場也是如此。在非洲,很多孕婦在懷孕的第二和第三個月每天吃20至40克的白蟻塔粉。
據說白蟻塔主要有以下四個功能:
可以充飢可以增強身體可以補充鈣、鐵、錳等無機鹽健胃。雖說這些效果還有待科學驗證,但我們已經知道,白蟻塔中所含的高嶺土確實對胃有影響。在澳大利亞,土著人也用白蟻塔來增強他們的胃,一些遊牧民會讓牲畜舔食白蟻塔。另一方面,白蟻塔上有微小的土粒,它們不怕雨水,也被用來建造磚石或製造食器。
並非只有在非洲才可以吃到白蟻,白蟻是熱帶地區數量最多的動物,那麼當地的居民並不會放過它們。此外,白蟻不是唯一的食用昆蟲。非洲中部的一些蠶蛾幼蟲、北非和中東的沙漠蝗蟲、泰國的田龜、蠶蛹、蜂蛹和幼蟲都是有代表性的食用昆蟲。
在人類未來的糧食問題中,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動物蛋白的供應。利用一些食草性的農業害蟲作為食物將有助於緩解未來的糧食危機,並節省害蟲控制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