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吃飯規矩多 「不剩碗底兒」重回餐桌

2020-12-26 中國西藏網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說到吃,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相信不少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經歷過在飯桌上因為不講規矩被長輩打手的經歷。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其中就有不少與勤儉節約有關。

  「吃菜可著一邊兒夾 西瓜最好切著吃」

  在很多北京人的記憶裡,都對吃飯的時候「可著一邊兒夾菜」這句話印象頗深。這句話的意思是夾菜的時候要緊著一邊夾,不能滿盤子亂攪,如果攪亂了,會影響別人吃菜,進而造成飯菜的浪費;而「西瓜最好切著吃」則是為了隨吃隨切,便於保存,不會因為夏天天氣過熱而導致西瓜變質浪費。

  「吃飯不剩碗底子」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一些家長希望孩子營養均衡,吃飯的時候會不斷地往孩子碗裡夾菜,甚至告訴孩子「什麼都吃兩樣,吃不了就剩著」,這樣飯剩了,孩子節儉習慣的養成也被忽略了。

  「吃飯不剩碗底子」作為北京餐桌上的老規矩,講的就是不剩一粒米、不剩一葉菜,吃多少盛多少,這樣避免造成浪費,還養成了克制、守禮的好品德。

  此外,「好好吃飯 別瞎扒拉!」、「吃飯不許剩碗底兒」、「碗底剩的都是福根兒,得都吃乾淨」、「碗裡還粘著米呢,將來就得找個麻子臉的對象」等等這些土語,聽起來直白有趣,其實都是在告誡人們要養成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叢芳瑤)

  [ 責編:李伯璽]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老北京記憶,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炸素丸子那叫一個地道!
    其實咱北京人的口味是魯菜打得底,過去老北京飯館更是魯菜館子比較多,而且只要是魯菜館子其中肯定都有這道幹炸丸子,豬肉肥瘦兩摻兒,剁餡兒裡邊摻上點饅頭渣兒,荸薺丁兒,加點鹽,蔥姜,五香粉,老北京黃醬,拿高湯調味兒
  • 老北京冬天的餐桌兒
    張恨水先生在《春生屋角爐》裡這樣描寫老北京冬天和爐子:"儘管玻璃窗外,西北風作老虎叫,雪花像棉絮團向下掉,而爐子燒上大半爐煤塊,下面爐口呼呼地冒著紅光,屋子內會像暮春天氣,人只能穿一件薄絲棉袍或厚夾袍。"
  • 應採兒回懟朱丹獲贊:吃飯的規矩,孩子得懂!
    面對朱丹的質疑,應採兒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 2、不玩食物,不拿食物當玩具。 3、不能把食物故意扔在地上或是亂抓別人的食物。 4、小腳丫不要翹上餐桌。 3歲:引入新的餐桌規矩 1、用餐前主動洗手。
  • 在餐桌上吃飯要注意什麼,不要用筷子敲碗,夾菜不要扒拉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小敏在說美食,讓你吃得更香!大家好,這裡是小敏在說美食。小夥伴們平時在跟人家聊天的時候有沒有聊到餐桌上的禮儀呢?在老一輩的人眼裡,餐桌上是有非常多禮儀的,雖然有一些在現在已經不太適用了,因為吃飯的禁忌實在是太多了,你每個都遵守的話,你吃一頓飯是非常累的,所以現在精簡了很多。
  • 這麼多規矩!
    日本是個重禮儀且多禮的國家,在用餐禮儀上也是特別講究,有許多規矩。這樣跟日本人吃飯,尤其是和老一輩或講究餐桌禮儀的人吃飯時,就可以避免造成彼此的不愉快! 為什麼日本人總愛吃生雞蛋澆飯? 生蛋澆飯是日本人常吃的一種飯,地位和中國的蛋炒飯差不多,做法更簡單。
  • 北京人都好這一口兒,糖蒜又脆又甜,老北京人的醃製方法大有講究
    甭管是春夏秋冬,老北京人都離不開一種吃食,那就是大蒜,比方說吃扁豆燜面得來瓣兒蒜,逢年過節吃餃子得來瓣兒蒜,就連吃涮羊肉都得來盤兒糖蒜解膩,這就是咱北京人的習慣,吃得地道,吃得講究又脆又多汁的糖蒜帶著絲絲的甜味兒
  • 一道珍藏版的老北京小吃「榲桲兒」
    ,酸甜爽口停不下來說起老北京美食,冰糖葫蘆、驢打滾、炸醬麵這些著名小吃想必多數人不會陌生。兒時我特別喜歡吃爆冰,很喜歡它冷凍後的口感,像在吃冰沙一樣,非常過癮!這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描寫,而其中「榲桲湯兒拌一點大白菜心」,則是當年北京名吃,每到過年時,家家都少不了這道涼菜。
  • 咱老北京吃麵真講究!今兒的晚飯,您要來碗什麼面?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這順口溜還沒念完,小早的哈喇子就噼裡啪啦落到了鍵盤上。這麼七七八八算下來,不下20種,從春季的香椿到冬天的心裡美,一年四季的精華,都被拌在了這碗噴香的炸醬麵裡。
  • 吃飯的規矩你都懂嗎?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啥講究
    後來經過于謙提點,知道壺嘴衝人是不禮貌的。「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在經過孔子的不斷推崇,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上到宴請王公大臣,下到家庭聚會,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餐桌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上席的位置要留給最尊貴的客人;長輩動了筷子小輩才可動;不要吧唧嘴;不要拿著筷子扒拉菜等等。
  • 今兒夏至,吃碗什麼面才過癮!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這麼多好吃的面,看得小北好餓……有沒有找到您愛吃的面?「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這順口溜還沒念完,小北的哈喇子就噼裡啪啦落到了鍵盤上。這麼七七八八算下來,不下20種,從春季的香椿到冬天的心裡美,一年四季的精華,都被拌在了這碗噴香的炸醬麵裡。
  • 舌尖上的京城——羊雜兒
    因為羊雜兒已被切成小塊兒,無需再怎麼加工,只要倒上點三合油(香油、醬油、醋),再撒上點香菜一拌,成了一道下酒的美味。夏天,我們經常會見到北京的爺們,在院子當中支上一張小桌,一盤拌羊雜兒一瓶二鍋頭,便是一頓美餐。羊雜兒的另一種吃法相對來說就比較講究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吃羊肉和羊湯補血補氣的說法,《本草綱目》稱其為補元陽益血氣,所以這吃法自不必多說,便是喝羊雜湯。
  • 三步還原老北京炸雞肉串,重慶豌雜麵輕鬆學會!再也不用排長隊了!
    今天節目還沒開始,小二就被《回家吃飯》廚房裡飄來的燒烤和炸串香氣「勾」了過來,饞得口水直流。原來美食達人王一松已經預備上了一桌的串,老北京炸雞肉串、醃製牛肉烤串、麻辣牛肉烤串、醬香烤雞爪、廣式秘制肉脯……其中還不乏一些「獨家風味」,很是誘人。小二和川菜大廚楊兵嘗過後都直誇好吃。那這麼好吃的串做起來容易嗎?
  • 有一種尊重,叫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淮南子言:「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規矩十分重要,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國家有著自己的法律,一個家庭有著自己的規矩。縱使時代變遷,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可輕易丟棄。尊重規矩,不僅是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
  • 只有老北京人才吃過幾樣的「冷飲」,夏天就好這口兒!
    柿甜杏酸,且有濃汁,果子乾冰冰涼涼正好解渴,酸中帶甜,糯中帶脆,老北京的消暑佳品,只可惜能吃到的地不多了。酸甜可口,特別是裡面的果乾,越品越有滋味。炒紅果好多年前的北京,天剛一擦黑兒,就有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叫賣。小販們多用一支砂鍋盛著炒紅果兒,所用的食具也不講究,不過是一隻粗瓷碗,味道卻是極佳的。他們邊走邊吆喝:「炒———紅果兒!」那味道甭說吃,聽著都那麼舒服!酸甜開胃的紅果兒配上晶瑩透亮、冰涼爽口的湯汁,一入口,人頓時就覺得清爽了,酸溜溜的紅果兒,真是讓人捨不得吃。
  • 今兒夏至,吃碗麵才過癮!細數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這麼多好吃的面,看得小早好餓……有沒有找到您愛吃的面?「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這順口溜還沒念完,小早的哈喇子就噼裡啪啦落到了鍵盤上。這麼七七八八算下來,不下20種,從春季的香椿到冬天的心裡美,一年四季的精華,都被拌在了這碗噴香的炸醬麵裡。
  • 老北京過年最全規矩講究!(值得收藏)
    舊曆臘月三十日(小建為二十九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老北京人歷來將這天視為正式的年禧。有時,送財神爺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幾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說:「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說:「有了」。年夜飯: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團圓飯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家宴,又稱「團年飯」、「合家歡」。早年間人們非常重視這頓年夜飯,甭管活兒多忙,路途多遠,三十晚上都要趕回家裡,和家人團聚一堂,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團年飯。
  • 一碗延吉冷麵,一盤辣牛肉,再來一紮啤老北京人就好這口兒!
    對於老北京人來說這時候首推的就是冷麵,從府右街到西四沒多遠就聚集著多家延吉冷麵館兒,其中不少都已經開了幾十年了,哪家的面更勁道,哪家的湯底味更純,吃貨各執一詞,但老北京人都門清兒!朝鮮冷麵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會成為老北京人夏天的最愛呢?
  • 老北京 抻面、鍋挑兒「把兒面」
    雖然切面在京城已存在了大幾十年,但講究吃的老北京從不對它發生興趣。切面不及手擀切條兒,手擀切條兒不及「把兒面」。切面相比於「把兒面」,口感差不說,還缺乏麵粉香味兒。「把兒面」吃著不軟不硬,爽口利落,筋道有咬勁兒。嚼在嘴裡,面香盈口,醇厚綿長,滋味兒實在迷人。「把兒面」需要好麵粉,至少是「81粉」(100斤小麥,出81斤白面)。
  • 陶虹制定「餐桌禮儀」竟寫滿整張紙:孩子的吃相裡,藏著你的家庭教養!
    在Professor看來,這便是德雲社的規矩,相聲本來就是傳統藝術,而誠信便是基本的規矩。作為德雲社的當家人郭德綱,不僅在大的方面講規矩,在吃飯、穿衣等等小事兒上也講規矩。 有一次,郭德綱和徒弟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就講到了,在餐桌上的一些規矩,也就是禮儀。
  • 老北京的涮羊肉,可講究了,不來個銅鍋羊肉,雪天好像少點啥
    這樣的天氣裡,再沒有什麼比一頓老北京涮羊肉來得更舒坦了。北風吹得緊,紅泥小火爐,在涮羊肉小館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著不大的空間裡蒸騰起水霧,帶來濃濃的暖意,羊肉在滾鍋裡上下翻騰,透過朦朧的玻璃窗,依稀能看到窗外的枯樹枝椏,積雪簌簌落下,有一種不真實感。推杯換盞間,似乎真的穿越回北平。待到酒足飯飽,出門一挑棉帘子,深吸一口冷冽的空氣,那叫一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