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人生哲學之「有待」與「無待」:活出真正的自己

2021-01-19 醉美國學

西晉著名玄學家郭象根據《逍遙遊》原文「猶有所待」和「惡乎待哉」提出了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有待」與「無待」。有人理解為「等待」,從原文來看,這樣理解是不太恰當的。通常來說,「有待」就是有所依賴,是指人的某種願望、要求的實現要受到一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所謂「無待」,即無所依賴,是指人的思想、行為不受某些條件的限制。

莊子在《逍遙遊》中給我們講了幾個故事,他通過隱喻的方式表達了「有待」和「無待」的差別和不同境界。在莊子看來,不論是「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還是「御風而行」的列子,都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因為它們都「猶有所待者也」。莊子認為列子如果順其自然,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遊於無窮的境域,那就不需要藉助於風了。這才是真正的逍遙啊。

任何人都渴望自由,既然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莊子認為即使生活在社會上也是可以達到逍遙境界的,「有待」才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擺脫有待,達到無待,就能實現自由。怎樣才能擺脫有待,達到無待呢?莊子強調,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或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無所對待了。莊子進而提出了最徹底的「無己」的方法,即從精神上超脫一切自然和社會的限制,泯滅物我的對立,忘記一切,直到忘記自己。無己而後無所待。所以提出了:「聖人無己。」

莊子在後文中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寓言故事。堯是古代社會具有普世道德的人格典範,也是理想君主聖王的典範。他作為賢君將天下讓給世稱的賢者許由,這個歷來會被稱讚的美德行為,在莊子的筆下卻具有另外一番味道。

在堯一番冠冕堂皇的稱頌與謙遜言辭之後,許由一點不留情面地回答:您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代你治理天下,那不都是虛名嗎?要來有什麼用。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小鳥在森林裡築巢,所佔不過一根樹枝;田鼠道河裡喝水,所需最多喝滿肚子。咱們還是各安其分好了,您還是回去吧,天下對於我來說根本沒用。廚師雖不下廚,主管祭祀的人也不會越位去代替他下廚烹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這也是「越俎代庖」的由來。

莊子又繼續寫道:「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堯雖有天下之大業,但當他拜訪了幾位有名的賢者隱士之後,茫然地似乎喪失了天下之位。這種失落感的原因在於:他發現自己統治天下的這種世俗標準中的至高權力,在他們面前喪失了力量,一切都虛無縹緲。因為這些通達大道的人從心裡覺得這些價值與權力是「無用」的。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莊子所描述的是消極退卻,其實不然,莊子是要我們清醒地看到萬事萬物的同一性,告訴我們生命的最高意義在於活出真正的自己,「盡己與自適。」進入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不憑藉任何外在的依託包括虛名、包括事業、私心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超越世俗的一切;一旦人有了「為已」之心就有了種種牽掛和顧忌;有了「功業」之心就不免在世俗社會中種種算計;有了「名譽」之心就會被名所累行為和思想就受到束縛為世俗的認可、贊同、稱頌所牽累。只有感受到個體生命存在的自由和輕鬆才能體驗到生存的真實的意義。標準和價值,有用和無用,都來自欲望,都決定於人心。只有做到「無待」,才能擺脫客觀世界的各種束縛,獲得精神層面的絕對自由,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莊子》中的「無用」與「無待」
    很明顯,在這個故事裡,正是有意地形成前後文之呼應,讓堯帝扮演看似高大的鯤鵬,許由則扮演真正逍遙的小鳥小蟲的角色。   《逍遙遊》又繼續寫道,堯雖有天下之大業,但當他拜訪幾位超越世俗規範價值之外的隱士之後,茫然地似乎喪失了天下之位。這種失落感的原因在於:他驟然發現,自己一手統治天下的這種世俗標準中的至高權力,在他們面前喪失了力量,一切都虛無縹緲。
  • 「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莊周借夢抒發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精神家園的希冀,在莊周夢蝶的虛實之變中,流露出莊周現實世界中的「有待之悲」、虛幻世界中的「無待之美」,以及夢醒之後的徹悟之真。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 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 大船若要前行則離不開充足的水,大鵬鳥在天空飛翔,看似自由自在,但是需要藉助大風和自己的羽翼,若是風不夠大,自己的翅膀就 很難打開,就更談不上飛翔了。人生在世,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依賴,人生難免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束縛和限制,所以一個人是很難獲得真正自由的,這就是現實中的「有待之悲」。
  • 《莊子》逍遙在「無待」
    但是無論身處何位何境,我們同樣是人,有著同樣的情感,同樣會吃飯排洩、生老病死,同樣會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同樣擔憂生死得失,同樣喜怒哀樂,同樣迷失自己委曲求全,一些人向上看時會無限迷茫若失,另一些人向下看時同樣無限迷茫若失。既然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因此,莊子在開篇已經埋下伏筆,即:大鵬和小鳥都有局限,只有同時超越它們二者,只有同時超越所有世俗的標準,才能進入真正的逍遙。
  • 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順從「天道」,從而實現與天地相通,這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莊子的生死觀非常通達,他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一時的喜好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 莊子所講的逍遙精神是什麼?大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莊子吧!
    它的意思是「從自己出」,並沒有近代哲學以來所講的「意志自由」的含義——別人不可以強迫我,這是近代觀念中有關人性乃至人的價值的一個基礎。由此,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古代所講的「自由」與現代所講的「自由」差別很大,而我們討論的則是莊子的「自由」。莊子通過「逍遙」和「遊」的概念闡述了古代哲學的「自由」觀念。
  • 莊子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老子討論生死的言論較少,他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地保存自己。對生死問題討論最多、研究最深的是莊子。一、「全生」、「保身」、「逍遙」的生命觀莊子認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對此應該有理性地思考。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時,人要把思維的方向轉向自身,不要講生命的過程當成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東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哲學的「自由」並非近現代民主政治哲學語境下的「自由人權」,那是一種「有待」的自由,是條件聚合下的一種「契約精神」,而莊子哲學中的「自由之精神」是「無待」的超拔與豪邁,昂立天地之間的孤迥獨明,是內在心性層面的生命覺醒與自由意志。莊子哲學權宜地把整體世界一分為二,即「道的世界」和「物的世界」。
  • 論文賞析:由「醉者神全」看莊子的逍遙哲學,看完明白了太多
    莊子的逍遙哲學是從「有待」到「無待」的一個漸進過程,其中關於「有待」有很多種方式,大部分是「技術性」的,而只有一種方式不涉及「技術性」,那就是「飲酒」。筆者通過考察莊子關於「酒」的闡述得出:「醉者神全」體現出一種個人追求自由的層次遞進的過程,進而最終超越主觀和客觀的相對,而達到一種剝落現象本體的絕對自由境界。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也不知也,醉也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懾。彼得權御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
  • 胡適:莊子哲學會造成「不問疾苦,苟且媚世」的廢物
    胡適曾經在《中國哲學史大綱》談到莊子哲學時候認為:「這種(莊學)人生哲學看起來高超得很,其實流弊很嚴重,輕的會造成一種不關社會痛癢,不問民生疾苦,樂天安命,聽其自然的廢物,重的則會養成一種阿諛奉承,苟且媚世的廢物。」。莊子的哲學真如胡適所說的不堪嗎?
  • 莊子學說有何哲理之美?
    作為宇宙之本體,「道」雖悠然寂靜,不見形象,不可感知,不可言說,但它卻有情有信,具有實在性,在天地產生以前就真實地存在著,並成為天地萬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源。相對於天地萬物而言,「道」作為本體具有超越和永恆的意義。在肯定「道」的超越性意義和本根性地位的同時,莊子也將其內化而成為其人生哲學理論賴以立論的根據和基礎。
  • 莊子的處世藝術: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問題是,有誰真正能把心放空呢?人類終究是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時時刻刻面對各種關係、各種困境、各種矛盾。生而為人,就永遠無法擺脫這個世界的物質的與精神上的羈絆。這與莊子追求的「無待」「無己」的逍遙境界,構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事實上,莊子也認識到人類的悲劇性存在。他曾經悲觀地說,「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 莊子妻子去世,他為何鼓盆而歌?這正是道家生死觀:生不喜死不懼
    相對於倡導道德主義人文倫理的儒家,道家更具有哲學的高度,在探索人的心靈方面更為深刻也走得更遠。生與死對人生至關重要,這是對每一個中國哲學學派來說,都需要去思考並給出答案的問題。儒家重視現實即此岸生活,因為儒家並不認為在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有個彼岸的世界。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我們熟知的許多道教術語,如「天師」「道人」「真人」「全真」等都來自《莊子》。唐代著名道士吳筠在論證人可以成仙時,還引《莊子》為證。另外,《莊子》中的許多理論,如對「道」的重視、對人生短暫的認識等等,都被道教所吸收。正因為《莊子》與道教關係密切,後人乃尊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不少道士為《莊子》一書作了注。佛教雖然在兩漢之際就已傳入中國,但真正興起還是在魏晉時期。
  • 莊子臨終前說的2句話,道破人生哲學,細細揣摩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莊子之所以到了今天還依然被世人所推崇,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莊子對於天地萬物的思考。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萬物眾生平等。莊子的自然觀在生活哲學上表現為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是非常豁達的。
  • 莊子: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齊物論》大意: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 《中國哲學小史》:孔子的思想莊子的境界,傳統哲學都在說什麼?
    這樣的人生三連問是西方的哲學。中庸之道,白馬非馬,這是傳統的東方哲學。不過,鑑於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古典哲學並沒有從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與大文化融為一體。以至於提到國內哲學史的發展就要提到馮友蘭,因為是他於包羅萬象中梳理出了一條脈絡。
  • 莊子:離人類越近,離大道越遠!
    因為無論是進取的儒家,自我犧牲的墨家,極端自私維護個人生命利益,追求身體享樂的楊朱學派,無論是執著於邏輯辯論的名家,還是汲汲於功名富貴的縱橫家,他們都是俗世的思想家,他們孜孜以求的仁義禮智、榮辱是非、貧賤富貴都是人間的思想,而莊子的思想則是超越了脫離了世俗之間紛紛擾擾的哲學。因為,莊子的哲學是追求「無待」的逍遙的哲學。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讀《莊子》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小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神棍」就喜歡拿著這些內容招搖撞騙,自己卻什麼本事都沒有。當然,我並不否認玄之又玄的東西存在,只是此類神跡絕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的,所以我們普通人要有普通人的讀書方法,就是:樸素。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02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出自《莊子·列禦寇》。意思是:逍遙自在的人生,如同隨水流浮泛的小舟,無拘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