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雙循環」格局 或將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路線圖

2020-12-23 今報在線

構建「雙循環」格局,或將成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路線圖。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標定調。此次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這一提法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何為「內循環」?實際上,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疊加疫情影響的背景下,「內循環」概念的提出是應對當前形勢的必然選擇。可以看到,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驅動,挖掘內需潛力使國內外市場更好聯通,是「內循環」概念的應有之義。

在驅動「內循環」的過程中,以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也將扮演重要角色。尋找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和新動力,是促進內循環流暢的重要動力。反過來,發展「內循環」的潛力,也將成為都市圈發展階段的重要觀察維度。

在此節點上,有必要在國內大循環的視角下對國內重點都市圈進行梳理和盤點。人口數量是劃分都市圈能級的重要維度。截至2019年末,全國有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深圳等10個2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及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1000萬-2000萬人大都市圈。

為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將選取24個千萬級人口都市圈作為研究樣本(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錫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慶、武漢、長株潭、鄭州、西安、廈泉漳、合肥、青島、濟南、寧波、石家莊、哈爾濱、瀋陽、南昌、長吉都市圈),重點分析頭部都市圈具體發展情況,並從都市圈內人口動態循環、消費內循環、科技內循環三大維度來梳理各都市圈的實力。

人口動態循環:廣深都市圈享增長和結構雙優勢都市圈是人口吸納的主要空間,同時,充足的人口規模也是都市圈擴大內需、實現內循環的重要前提。

人口規模代表消費市場的容量,從人口總量上看,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四大一線城市,帶領各自都市圈領跑全國。其中,上海都市圈一騎絕塵。2019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約7125萬,遠超北京(2600萬)、廣州(3711萬)、深圳(3290萬)三大一線城市都市圈。

上海都市圈為何人口規模如此龐大?這與區域劃分不無關係。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上海都市圈共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4個市(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4個市(嘉興、寧波、舟山、湖州),同時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同時坐擁兩大「千萬人口城市」(上海、蘇州)的都市圈。此外,寧波的常住人口數量在上海都市圈中排名第三,2019年常住人口規模達854萬,目標直指「千萬人口俱樂部」。

人口增量方面,深圳和廣州兩大都市圈近年來始終保持著領跑姿態,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高達61、60萬。2019年,區域中心城市深圳和廣州兩市常住人口增長率分別為3.16%和2.7%,高於鄭州、西安、成都、武漢等「網紅」新一線城市。深圳更是自2015年已連續4年人口增量在50萬以上,人口吸引力無可比擬。

人口流入指標上,廣深都市圈也優勢顯著。2019年,廣、深都市圈中入選全國流入人口前20名的城市分別有2個(廣州、佛山)和3個(深圳、東莞、惠州)。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外,兩大都市圈的現代服務業發達、產業基礎深厚,並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從而釋放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才是外來人口大量流入的根本原因。

最後再看人口潛力。一般而言,小學生人數是衡量未來人口紅利的重要指標,小學生背後的家長群體,更是城市裡的青壯年中堅力量。這一指標上,廣、深都市圈在小學生人口比例方面依然表現不俗。2018年,廣州和深圳小學生人口比例分別為19.99%和15.6%,包攬了24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第1和第3名。這表明兩大都市圈的人口結構較為年輕,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資本。

消費內循環:上海都市圈消費實力全國居首擴大內需是國內大循環的基本內涵,也將成為接下來宏觀經濟復甦的主要發力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認為,討論消費內循環可主要圍繞兩點:一看存量,二看增量。存量是指現有的消費市場量級,採用各地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增量即新的消費增長點、新品類、新業態。以線上電商為代表的新零售、對四五線城市下沉市場消費潛力的挖掘、培育城市「夜經濟」,都是近年來消費的重要增長點。

綜合觀察存量、增量,上海的消費能力都領跑全國。市場規模上,與都市圈人口總量第一相對應的是,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連年穩居第一。2019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497.2億元,比第二名北京高出1227億。

如今,上海已成為當之無愧的新零售之都。2017年,共有226個在新零售業內較有代表性的品牌將它們的「第一家」落於上海,隨後上海宣布推動打造「上海購物」的八大工程等舉措,為新零售之城的建設提供了肥沃的成長土壤。自2018年以來,上海的新零售招聘職位佔比一直位居全國城市之首。

新品不僅來到上海,也誕生於上海。憑藉強大的消費實力和市場活力,上海也孵化了很多國貨。良好的口碑疊加較為複雜的外貿環境,優質國貨近年來迅速崛起。以「美加淨×大白兔」潤唇膏為代表的跨界新秀品牌,它的誕生離不開上海整體的消費環境和企業創新。

相比上海,廣州自2020年開始加大馬力,在新消費領域呈現出明顯的追趕態勢。2020年上半年,廣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1.6%,佔全市社零總額比重為21.2%,新業態新消費全面提速。

5月8日,廣州正式印發《關於提振消費促進市場繁榮的若干措施》,一口氣提出20條措施。廣州將積極爭取政策突破設立市內免稅店,引導消費回流,釋放免稅消費潛力。為活躍消費氛圍,從7月到12月,廣州每個月還將舉行至少一場大型消費節。夜經濟方面,還將打造一批地標性夜間經濟集聚區,策劃舉辦系列夜間活動,並出臺夜間消費專項扶持辦法。

憑藉穩定的供應鏈優勢,千年商都廣州也在轉向電商直播之都,並於今年6月舉辦了全國第一個以城市為平臺的直播帶貨節。截至目前,廣州644家批發市場已全部開展直播銷售,今年2月以來入駐淘寶直播的批發市場商戶同比增長4倍,開播場次居全國第一。根據最新的《有贊快手商家畫像研究報告》,廣州已成為全國直播商家最多的城市。

科技內循環:西安領跑新一線城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使得逆全球化態勢愈加明顯。與此同時,中美博弈進一步加深,美國尤其指向中國高科技領域,接連制裁中興、華為、字節跳動甚至部分高校。

上述背景下,核心技術國產化提速成為必然選項。在電子元器件、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高端製造及自主可控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是下一輪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義。就科技內循環而言,21世紀經濟研究院重點選取研發投入強度、雙一流高校數量兩個直觀指標進行分析。

研發投入強度指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意味著從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從0到1」的重要一躍。長期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能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對於社會的科技進步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這一方面,北京的表現尤為亮眼,2018年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6.17%,是全國唯一高於5%的區域,遠超創新型國家和地區2.5%的平均水平,甚至超過了全球排名第一的以色列(4.25%)。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市域內以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眾多,並聚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總部。

新一線城市中,西安同樣表現不俗。2018年,西安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高達5.10%,高於全國2.91個百分點。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為何如此「硬核」,甚至成為「硬科技」概念的發源地?在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看來,「硬科技」概念誕生於西安絕非偶然,西安科研院所與高校資源富集,軍工企業傳統基礎雄厚,高新技術產業不斷興起,為硬科技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提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後,西安迅速出臺一系列獎勵扶持措施。其中,2018年出臺的「西安硬科技十條」頗具代表性。根據這項政策,西安對新建的各級軍民融合產業孵化器,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對於高層次人才創辦的企業或核心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動態跟蹤,根據其年營業收入實際,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

高校作為研發活動的重要主體、科研人才的培育基地,同樣值得討論。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2019年,北京共有雙一流高校34所,科研「領頭羊」的地位不可撼動,約為第二名上海(14所)的2.4倍。北京豐富的高校科教資源,與以中關村科學城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平臺,以亦莊、順義為重點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國製造2025」創新引領示範區,一同形成了全國最優質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系統。

當前,北京的高精尖產業發展路線已較為清晰。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湧現出新辦企業7.04萬戶,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新設企業有2.45萬戶,佔比接近35%,遠超居第二位的批發和零售業1.38萬戶新增規模。

人口、科技是國內大循環壓艙石我們將國內大循環格局的觀察視角下沉至都市圈這一區域層級,通過分析可以看到,上海都市圈的人口規模遙遙領先,近7125萬的人口規模超過英國、法國等國家,為進一步挖掘內需市場奠定了基礎。從消費內循環角度觀察亦可發現,上海都市圈不但社銷零售總額連年穩居第一,消費新品吸引力十分顯著,建設「品牌直播第一城」步伐更是不斷加快,消費市場規模和消費新活力可謂兼具。可以預計的是,在國家經濟發展思路轉向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上海都市圈在消費內循環上有著極大的想像空間。

科技內循環方面,北京都市圈成為中國核心技術國產化的領跑者。無論從研發投入強度還是從雙一流高校數量上看,北京都市圈都穩居全國首位。北京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以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平臺,以高校科教資源形成了全國最優質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系統。

在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湧現出新辦企業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新設企業遠超其他行業的新增規模,這顯示出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路線已較為清晰。接下來,在克服核心技術壁壘、爭奪科技話語權的過程中,北京都市圈也將擔任起「領頭羊」的角色。

內循環雖然是個比較新的概念,但迄今已引發廣泛討論。業內普遍認為,內循環不是簡單的消費升級和國產替代,更不是不要外部市場。其核心是以產業升級為先導,輔之以大規模創造新消費場景的投資,進而帶來消費升級的質變,使得供需兩端的循環形成閉環相互強化。

歸根結底,產業升級的前提是改變當前部分核心技術領域仍被「卡脖子」的局面,實現科技的內循環。消費繁榮的前提是在龐大人口規模的有力支撐下,於需求端不斷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換言之,人口規模是底氣、科學技術是發力點,而這二者正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格局的根基所在。

記者觀察|發展國內大循環需要都市圈交通、市場、科研一體化

(研究院研究員劉美琳,實習生羅淑勻)

相關焦點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筆談⑩|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贏得...
    準確把握國際經貿形勢變化的主要特點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大幅回落。7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下降4.9%,美國經濟預計下降8%,歐盟預計下降10.2%。對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為應對國際局勢的複雜變化,進一步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思路,習近平總書記5月27日在政協經濟界代表座談會上講話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
  • 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財資一家全球化重構時代的中國選擇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為了應對危機、穩定發展,黨中央明確了發展「雙循環」經濟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的推行意味著我國將對發展戰略進行重大調整。那麼,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種戰略調整有什麼意義呢?
  • 經濟大家談 | 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發展格局
    一、長江經濟帶在構建開放型新發展格局中責無旁貸改革開放以後相當時間內,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我國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
  •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如何破題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黃澤文)12月10日,江蘇省社科院第28期江海論壇正式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省政府、高校、研究院、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從多個角度暢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江蘇「十四五」發展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 辜勝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和深層次變革 《中國企業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的重大發展指導思想,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重大戰略抉擇 《中國企業家》:從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新的變化談談為什麼要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
    《求是》雜誌評論員進入新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交匯,我國發展的環境錯綜複雜,發展的任務艱巨繁重,機遇挑戰前所未有。在新發展形勢下,如何育先機開新局,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是對我們黨的一個重大考驗。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 中國民營經濟如何更上一層樓?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夏賓)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多大?「56789」是近一段時間研究者的形象概括,即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佔比超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佔比超70%;城鎮就業佔比超80%;對新增就業的佔比貢獻超90%。
  • 石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黨中央確定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意義。這主要表現在劉鶴副總理所講的三個方面。(一)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進行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關聯方式,必然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
  • .| 聚焦「雙循環」格局下的經濟復甦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清華-財新...
    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聯合財新傳媒共同舉辦。
  • 【首席視野】西澤研究院趙建:以高質量發展理念構建雙循環經濟體系
    本文邏輯:一、雙循環體系的理論解釋:基於高質量發展視域二、當前經濟向雙循環體系轉變的有利條件與主要問題三、如何構建高質量的雙循環經濟體系:總體思路與關鍵環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相互促進的雙循環體系,既是當前應對國內外局勢變化的主動舉措,更是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本來應有之義。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構建新發展格局,讓中國經濟航母在逆風逆水...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全面深刻地闡述了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強調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要求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全球經濟發展新態勢的必要舉措。
  •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九大著力點
    我國現行科技創新體制主要是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形成的,與當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所要求的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還不適應,資源配置重複、科研力量分散、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晰等問題比較突出。迫切需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使創新主體各歸其位,釋放我國巨大的創新、創業、創造潛力,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大創新動力。
  • 多國人士高度評價中國經濟成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造福全球
    央視網消息: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而中國經濟在疫情衝擊下挺身而出,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 特別報導|石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石軍就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闡述了四點看法。黨中央確定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意義。這主要表現在劉鶴副總理所講的三個方面。(一)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進行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和關聯方式,必然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
    面對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的態勢,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推動遂寧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是與會人員關注討論的熱點。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2020外貿優品展覽會」將啟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 通訊員 張芳為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切實推動外貿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山東省委員會主辦、中國國際商會山東商會承辦、全省16市貿促會聯合協辦
  • 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建議》在關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舉措。對此,可著重從以下3個方面深刻體會。第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
  • 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來源 |《當代金融家》雜誌2020年第11期,原題為《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釐清「雙循環」概念的三個角度 數月來,中央多次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指出。  在此之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