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倡導獨立歐洲軍隊,德國防長:必須結束幻想,別做夢了

2020-12-22 鐵哨哨位
德總理默克爾(左)法總統馬克龍(右)

11月22日,「海軍新聞」網消息稱,安全專家表示,在歐洲防禦體系陣營當中,法軍有可能繼英軍之後,成為美軍駐歐洲大陸的新「橋梁」夥伴,以應對中俄之間存在的高端軍事合作。誠然,英國已經不屬於歐盟圈中的一員,雖然還活躍於北約各項聯合防禦工事建設,卻明顯變得更注重自身防禦工事的發展,而美軍對此是樂見其成的。

倫敦方面19日宣布,未來4年中,英軍軍費將獲得自冷戰以來最大增幅。此舉將中俄軍事影響力的威脅係數再次提升了一個等級,代表著該國脫離組織之後對自身「全球影響力」的強烈訴求。據悉,英軍未來4年將發展網絡能力、太空能力、情報能力,並恢復英國海軍地位。

英海軍首次組建「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

英國專家表示,英軍的這一發展趨勢,存在雙方面的考量,首先表明自己的發展仍將符合美國國防的優先事項,其次,這是對歐洲整體防禦力量的證明。美國代防長克里斯多福·米勒表示,這將使英軍保持世界一流的作戰水平,也使得美歐陣營中最有能力的國家,能為共同的防禦安全付出更多必要的努力。

雖然英國方面認為,在歐洲防禦體系中,英軍的影響力一直存在,但是,即使英軍能代表歐洲在全球的部分影響力,它終究不是歐洲防禦的全部。長期以來,推崇歐洲整體獨立防禦力的聲音,以德法為首,最近隱隱有變為法國獨角戲的趨勢,轉變似乎發生於這個11月。

法海軍「戴高樂號」航母(右1)

本月初,德國防長安格列特·卡倫鮑爾在採訪中,嚴厲批評了法國倡導獨立歐洲軍隊的想法。卡倫鮑爾認為,歐洲軍事力量,無法取代美軍提供的安全保障,並長期需要美軍力量存在於歐洲防禦體系中。歐洲的軍事獨立完全是必須結束的幻想,法國領導人最好別做夢了。這一論調,一時間將歐洲置於被保護的怪圈中,法國總統馬克龍直呼難以接受。

馬克龍指出,只有在歐洲擁有軍事自主能力時,才能贏得美軍和美國的尊重。就英國軍隊的示好方式,換取美國代防長的讚揚而言,這一點並不荒謬。而這一觀點,法國堅持了很久,2018年的一戰紀念日上,馬克龍指出歐洲共同軍隊的好處;2019年再敲警鐘,指出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至今更是坦言,歐洲軍隊不應成為美軍的隨從,而是成為真正的盟軍。

馬克龍倡導歐洲軍隊獨立,激怒川普

然而,這種看似警醒的言論,似乎太過於超前,而只是起到了反效果,不僅行事激怒川普,更引發德防長嘲弄。因為,落在川普眼中,是在打擊其歐洲盟友的親美積極性;落在務實較真的德國人眼中,是不切實際的籠統幻想,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在18日的演講中表示,德國乃至歐洲的防禦力量,離開了北約與美國,將難以自保。這樣看來,歐洲軍隊的身份,目前還有待確認。(貓爪s)

相關焦點

  • 歐洲永遠需要美國?為表忠心,德國和法國「吵了一架」,毫不留情
    最近,法國國內局勢有點糟糕,先是疫情二次暴發導致第二次封城,隨後又接連發生"斬首事件",總統馬克龍發表不當言論,使法國受到全世界穆斯林群體的討伐,還掀起了一輪抵製法國貨的浪潮。而在土耳其的帶頭煽動之下,中東地區對法國的不滿情緒開始蔓延。種種事跡都讓法國頭疼不已,但最近,德國又跳出來和法國"吵了一架",只為向美國表忠心。
  • 德國女防長強硬表態,馬克龍吐露心聲:必須學習中國
    當蘇聯解體後,美國又故意給歐洲人樹立起俄羅斯這樣一個敵對的形象,使得歐洲始終都緊緊跟隨在美國身邊。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一直寄人籬下,歐洲內部對美國的態度也有所不同。靠美國到底有沒有用,德國女防長近日做出強硬表態,而馬克龍則吐露心聲,認為必須學習中國。
  • 美國大選風波未平,德國和法國卻「吵」起來了,歐洲局勢風雲再起
    但是最近幾年,歐洲部分國家,卻漸漸有了完全脫離美國而獨立的心思。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似乎正在向外界表達這種意願。11月16號,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表示,即使拜登上臺後,美歐關係可能會變得更美好,但歐洲仍然需要自己獨立,並且要有主權防禦戰略。這番話,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很難,因為很顯然,不是每一個歐洲國家都有這種覺悟。
  • 馬克龍高舉「歐洲防務獨立」的大旗,中國為何旗幟鮮明地支持?
    文/行走斯圖卡為了歐洲防務獨立這件事,法國和德國吵起來了,德國防長兩次強調,歐洲防務獨立是不可能的,需要美國的幫助;而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兩次強調,歐洲防務獨立是歐洲實現獨立自主的重要前提,歐洲必須實現防務獨立;德國防長的觀點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讓人意外的是
  • 德國防長再次嗆聲馬克龍:如果不依賴美國,歐洲保護不了自己!
    此外,亞洲新興國家在經濟方面快速發展,甚至呈現比擬歐洲的趨勢,因此亞洲國家的軍事壓力也越來越重,在軍事力量的投資也就越來越多。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歐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歐洲的經濟、工業、人口數量受到戰爭的極大影響,戰爭結束後,歐洲國家百廢待興。
  • 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核心是還要不要認美國做老大
    提及歐洲人是否應當追求歐洲戰略自主時,她寫道:「美國和歐洲都必須完全接受美國在歐洲大陸保持核威懾的現實。」卡倫鮑爾稱,歐洲沒有能力取代美國,為歐洲自己提供安全保障,歐洲人應當放棄幻想。與此同時,歐洲也需要向美國展示自己的用武之處,並非只是索取者,同時也是付出者。」圖說:馬克龍與默克爾。
  • 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必須使用一切外交手段,呼籲中東地區緊張局勢...
    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必須使用一切外交手段,呼籲中東地區緊張局勢降級。伊朗需要為我們看到的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升級負大部分責任。持續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是必要的。必須接受伊拉克關於外國軍隊的決定。德國軍隊不能面對不必要的風險。德國需要政治上的「革新」。
  • 二戰中被德國佔領,只剩殘兵敗將的法國,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維希政權需要為德國佔領軍支付高昂的軍費,法國本土的物資也被德軍大量掠奪,由此導致經濟日漸凋敝。戰爭結束時,法國工業生產降至1938年的38%,農業產量大幅度暴跌,總體損失也很嚴重。與此同時,由於法國在面對德軍進攻時迅速敗降,導致二戰期間幾次重大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都與法國無緣。而在戰後初期的國際會晤中,法國的地位甚至不及中國國民黨政府,可謂是一落千丈。
  • 德國執意發動世界大戰,只因條約太過苛刻,軍隊士兵服役長達12年
    德國作為曾經的歐洲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被迫籤署相關條約,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受到打擊最大的便是德國軍隊。此外德國還損失大約13.5%的國土面積,割讓大量的礦產資源。其中軍隊損失最為嚴重,按照規定德國軍隊總人數不能超過10萬名,不允許擁有重型武器,還取消了德軍總參謀部,不得組建空軍部隊,甚至還不能研發化學武器。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幾乎「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僅割地賠款還讓軍隊受到損失,可謂是真正的「喪權辱國」。
  • 北美獨立牽動歐洲各國神經!法國全力幫助卻不願北美獨立的因由
    北美獨立並非單純的獨立運動,其中也夾雜著歐洲列強對英國的海洋擴張的限制!英國即便認識到了如此,但受制於前期爭霸戰爭的財政危機,和對殖民地的管理依然選擇加稅。北美獨立由此爆發,而歐洲各國也適時加入對英作戰,英國霸權遭到遏制。本文重點在於介紹獨立戰爭背後歐洲列強的聯合行動,心照不宣的提供幫助削弱英國。
  • 從歐洲徵服者到「聯邦肥宅」,當代德國軍隊真是不堪一擊嗎?
    在短短17個月的時間裡,德國就湊夠了37個師的龐大兵力。在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的編制一度達到1360萬人。在德軍的鐵蹄下,編制龐大又擁有相先進武器的德軍接連攻陷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成為了自拿破崙之後的又一「歐洲徵服者」,甚至令海峽對岸的英國惶惶不可終日。
  • 淪為法國殖民地的越南,是如何在二戰後一步步走向獨立?
    咱們這個近鄰越南呀,為了獨立打了30年仗,也可以堪稱幾姓家奴,投靠過我國,投靠過蘇聯,最近跟美國又眉來眼去的。可是大家知道嗎,越南當年為了獨立,甚至還投靠過法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知道,最早越南算是中國的附屬國之一。
  • 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為何短短六周內,就向德國投降?
    然而右派內部對於究竟該恢復波旁王朝還是拿破崙王朝的爭議,乃至於法國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產生的強烈反戰情緒,都讓保守勢力無緣上臺執政。法國民眾對戰爭以及兩大極端勢力的厭惡,讓第三共和得以成為一個法國政治人物用來維持恐怖平衡的有效招牌,即便這不意味著這些法國政治人物或者平民百姓人人都擁護共和。
  • 一紙合約讓一戰成了未終止的戰爭,法國的壓制讓德國復仇之火燃燒
    一戰結束後戰勝國來到了巴黎,英法美包攬了制裁德國的全部事宜。法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對戰敗國德國施行了嚴酷的制裁,於是在這種局勢之下,《凡爾賽和約》出臺,德國的民族尊嚴遭到了無情的踐踏。在在此之前,曾經的奧匈帝國在戰敗下解體,從奧匈帝國的版圖中幾個國家紛紛獨立。
  • 法國想擺脫美國霸權控制,法國想領導歐洲獨立,不可能成功
    歐洲是美國霸權控制下的歐洲,最想歐洲能成為全球一個獨立力量一級的是法國,法國有成為全球大國的野心抱負,法國有領導歐洲的政治夢想,法國是不甘心臣服於美國霸權之下的。法國呼籲歐洲組建獨立的軍事力量,法國的戰略意圖是要把美國勢力擠出歐洲,法國要實現讓歐洲人統治歐洲,讓法國人統治歐洲的政治抱負,歐洲在政治軍事外交上被美國脅迫綁架的時候,歐洲應該在經濟上和美國保持距離。
  • 從歐洲徵服者到「聯邦肥宅」,當代德國軍隊真是不堪一擊嗎?
    在短短17個月的時間裡,德國就湊夠了37個師的龐大兵力。 在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的編制一度達到1360萬人。在德軍的鐵蹄下,編制龐大又擁有相先進武器的德軍接連攻陷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成為了自拿破崙之後的又一「歐洲徵服者」,甚至令海峽對岸的英國惶惶不可終日。
  • 德國入侵法國,法軍真是不堪一擊嗎?錯,阻擋45萬義大利軍隊一周
    德軍裝甲部隊橫掃一切、所向披靡,被打蒙的法軍只能選擇投降,150萬人成為俘虜,無兵可守的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也就是說,法國未來的命運已經掌握在德國人的手裡。然而,義大利「再補一刀」的做法,再次成為大笑話。作為歐洲法西斯鼻祖的墨索裡尼,最為風光的時刻就是在「慕尼黑會議」上擔任主持人,調停英、法、德三國的矛盾。
  • 一戰結束不久,法國就佔領德國領土,便宜沒佔到法國地位還下降了
    1918年,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爭結束之後,協約國就開始進行了戰爭清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籤訂了著名的《凡爾賽合約》。這個條約最主要是對德國的懲罰,包括割地、賠款、裁軍等各種懲罰。按理說這個條約籤訂之後,歐洲就會暫時和平。
  • 巴伐利亞為什麼要從德國獨立?
    文/王凱迪近年以來,由於歐洲經濟的整體不景氣,大量民族主義與地區分離主義抬頭,向來以民主平等自居的歐洲國家也開始為主權統一問題而苦惱。再加上英國脫歐造成了逆一體化潮流,從而使得歐洲一體化的歐盟模式受到廣泛的質疑。作為歐盟經濟的發動機,德國向來以強大的日耳曼民族意志而為世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