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共同飲酒人怎麼不是見義勇為

2020-12-23 法制網

篤 鮮

二人一同飲酒,一人酒醉後下河摸魚溺水,同伴為救人而溺亡,是不是見義勇為?河南濮陽清豐縣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以救人是履行法定義務為由給出了否定回復,受到輿論質疑。

共同飲酒人之間負有提醒、勸阻、通知,以及扶助、照顧、護送等注意義務,已經通過諸多新聞事件逐漸為公眾所熟悉。在裁判文書網搜索「共同飲酒」「注意義務」等關鍵詞,可以檢索到大量因為沒有盡到注意義務被判承擔賠償責任的案例。然而,這項注意義務並沒有體現在具體法律條文中,判決大多引用侵權責任法「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或是通過分析說理來完成論證。

因此,如果將「法定義務」限制在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範疇,就會出現與救人者家屬相似的疑惑:既不是公職人員又不是親屬,一起喝酒也不是危害行為,哪來的法定義務?如果從違反法定義務要承擔法律責任的角度講,認為共同飲酒人的注意義務是法定義務也說得通。這兩種觀點無非是從狹義與廣義解釋了法定義務。偏偏這一次,注意義務是與獎勵而非賠償掛鈎,區分性質變得很有必要。

此次事件中,將見義勇為要求排除的法定義務作狹義理解更為合適。

從法律層面看,兩個人喝酒,談不上誰是「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不適用侵權責任法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朋友也不屬於特定身份關係。也就是說,共同飲酒人無須做到確保對方安全,只要求達到一般注意水平,避免自身出現過失。比如勸阻他人不要過量飲酒就已經完成義務,對方聽與不聽是對方的問題,大家都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不能要求同伴把人控制住才算盡到義務。類似地,共同飲酒人應當救人,但卻沒有警察、救生員等專業人員那樣下水救人的義務。能夠及時報警求助等待救援,就盡到了注意義務。反過來,將下水救人擴大為同伴的法定義務,便意味著同伴不下水救人是和專業救援人員不下水一樣的不作為,合理嗎?這樣恐怕真的不敢一起飲酒聚會了。

在道德觀念上,有觀點認為,如果這次認定了見義勇為,下次人們都知道可以不用下水救人了。沒錯,共同飲酒人跳下河救人是出於情分,這種超出義務範圍的捨己救人行為理應得到鼓勵。一旦將道德標準過度拔高,便會把好人做好事變成必須為之的負擔,反而會增添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隔閡,不利於弘揚樂於助人、勇於奉獻的社會風氣。當地嚴格執行條例是好事,也表達了對救人行為的肯定與對家屬的同情,但對於頒發見義勇為稱號的意旨,還要再理清。

相關焦點

  • 男生聚會飲酒後救溺水同伴死亡,是法定義務還是見義勇為?
    聚會飲酒後救助溺水同伴到底是法定義務,還是見義勇為?關於這一認定引起了熱議,紅星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律師進行解讀。對於共同飲酒人的人身安全,以自我防護為主,其他人的義務保障為輔,義務同行人有提醒、勸阻、通知、輔助、照顧、護送等義務。」王某超回憶說,該工作人員還表示其弟弟作為共同飲酒人,下水救人是在履行應當履行的共同保障義務。屬於具有法定義務的救助行為,並非概念裡稱見義勇為要求的非法定義務或職責。因此根據相關條例,其行為不符合見義勇為特徵。
  • 飲酒後男生救同伴溺亡,是法定義務還是見義勇為?
    文|劉昌松飲酒後男生救同伴溺亡,算見義勇為嗎?據紅星新聞報導,一年前,河南清豐年僅18歲的王某威與另四名同伴一起飲酒,酒後其中一人下河抓魚遇險,王某威當即連衣服也未脫即下水施救,但不幸雙雙遇難。家人認為王某威的救人行為是見義勇為,向當地提出了申請。
  • 河南18歲男生聚會飲酒後救溺水同伴死亡,是法定義務還是見義勇為?
    聚會飲酒後救助溺水同伴到底是法定義務,還是見義勇為?關於這一認定引起了熱議,紅星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律師進行解讀。對於共同飲酒人的人身安全,以自我防護為主,其他人的義務保障為輔,義務同行人有提醒、勸阻、通知、輔助、照顧、護送等義務。」 王某超回憶說,該工作人員還表示其弟弟作為共同飲酒人,下水救人是在履行應當履行的共同保障義務。屬於具有法定義務的救助行為,並非概念裡稱見義勇為要求的非法定義務或職責。因此根據相關條例,其行為不符合見義勇為特徵。
  • 男生酒後救溺水同伴死亡,官方:屬履行法定義務不構成見義勇為
    對於共同飲酒人的人身安全,以自我防護為主,其他人的義務保障為輔,義務同行人有提醒、勸阻、通知、輔助、照顧、護送等義務。」王某超回憶說,該工作人員還表示其弟弟作為共同飲酒人,下水救人是在履行應當履行的共同保障義務。屬於具有法定義務的救助行為,並非概念裡稱見義勇為要求的非法定義務或職責。因此根據相關條例,其行為不符合見義勇為特徵。
  • 共同呵護見義勇為善舉
    滴滴公司也對艾師傅頒發見義勇為獎金。(12月14日 澎湃新聞)<br/><br/>  滴滴司機搶紅燈緊送危重患兒的牽動著不少人的心,患兒得以脫離危險,艾師傅卻面臨闖紅燈被罰18分等處罰,但患兒家屬卻拒絕為艾師傅作證。警方通過多方取證,彌補了艾師傅闖紅燈情有可原的證據,讓好人做好事不寒心,這無疑給艾師傅極大肯定,以法律的正義給了艾師傅見義勇為堅固的支撐。
  • 共飲人救人身亡是在履行「法定義務」而非見義勇為?|長城評論
    該縣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拒絕認定王某威見義勇為的理由,說是他跳水救人是在履行法定義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現代社會,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自我負責,在共同飲酒問題上,原則上也是如此。退一步來說,假如沒有勸阻,鑑於他同伴本是成年人,對酒後下水抓魚的危險性,是有明知,是能預見的,所以,對於溺亡後果的主要責任,也得由他同伴本人承擔;王某威等其他4名共飲人,只是需共同承擔小比例的連帶責任(可能10-20%左右)而已,直白點說,分攤下來,可能每人須作小几萬元的民事經濟賠償。
  • 共飲人救人身亡是在履行「法定義務」而非見義勇為? | 長城評論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於立生  一年前,年僅18歲的王某威與同伴一起飲酒,之後他為救溺水同伴不幸身亡。家人為他的救人行為申報見義勇為,12月14日,收到河南省清豐縣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的書面回復,稱他的行為是履行了法定義務,不構成見義勇為。
  • 同樣是為勇救同伴而遇難 為何一個是見義勇為一個卻是法定義務
    該認定書顯示,「五人飲酒後相約去抓魚,應當預見可能發生危害生命安全的危險存在,五人之間相互形成了對彼此的安全保障的義務」,因此,「王亞威的行為雖值得肯定,但屬於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不符合見義勇為的規定」。就是說,「王亞威作為共同飲酒人,下水救人是在履行應當履行的共同保障義務。
  • 大學生酒後救溺水同伴身亡 被認定為履行法定義務,不是見義勇為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王姝/文  12月17日,王亞超連夜趕回老家清豐縣,拿到一份決定書:不予確認王亞威的行為屬於見義勇為行為。2019年7月,王亞超的弟弟王亞威為救溺水同伴身亡後,他開始為弟弟申請見義勇為;一年半後,他拿到了河南省清豐縣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出具的這份決定。
  • 見義勇為去救人導致受傷致殘,受害人也死亡了,還有誰能給予補償
    蔡清明當時在沙場工作,聽到當時沙船上有人呼叫救命,蔡清明便上船用鐵鍬挖沙救人,在實施救助的過程中,因體力不支,加上船的甲板上有沙子打滑,蔡清明不慎摔倒,手掌著地,當時感到左腕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被沙子掩埋的受害人也並未救助成功。事後蔡清明被人送往益陽市南方骨傷醫院住院治療,共住院8天,花費醫藥費共計8583元。
  • 這24人見義勇為獲獎勵
    路遇熊熊大火,社區矯正人員甄寶明挺身而出參與滅火救援,並每日騎行3個多小時往返社區卡點值守抗疫(詳見廣州日報今年5月8日報導《犯過錯的人能不否再做好人?他在疫情期間這樣做》。甄寶明在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接受頒獎。 甄寶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犯過錯的人同樣可以做好人」。
  • 那兩位沒有見義勇為真的錯了嗎
    先說第一點,那個女孩子為什麼會溺水,是屬於不小心掉下去的還是有意為之,視頻裡面可以看得很清楚,她不是失足掉到水裡的。再說拍視頻和發視頻的人吧。他在指責別人沒有見義勇為的時候,他在幹什麼?如果說那兩名民J是目睹了那女孩溺水死了,那拍視頻的人難道不是目睹小女孩溺水嗎?他也不是忙著協助救人,而是安安穩穩的在哪裡拍視頻。
  • 設立「好人條款」,為見義勇為者「保駕護航」
    核心閱讀見義勇為、匡扶正義,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彰顯社會正義風尚的良善之舉。但近年來,「扶不扶」「救不救」已然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因為扶人可能反而會被訛,救人後手機等財物落水丟失……面對被人誤解的風險、救人成本的增加,人們開始對見義勇為望而卻步、避而遠之。
  • 《民法典》為見義勇為者撐腰
    近年來,由於現實生活中一些熱心助人、救人者事後反遭索賠、追責的現象時有發生,引發了越來越多人對見義勇為的質疑,「扶不扶」、「救不救
  • 見義勇為呼喚制度保障
    「不能把任何醫生或醫學院學生的救助行為和非法行醫聯繫起來,因為非法行醫是指沒有醫生執業資格而從事診療活動的行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從事非法行醫的人往往有兩個特徵,一是沒有執業資格,但冒充有執業資格,以醫生的身份從事診療活動;二是非法行醫往往是為了謀取利益,獲得不正當的利益。
  • 菏澤市舉辦2020年度見義勇為模範表彰暨見義勇為基金會募捐晚會
    為大力褒揚見義勇為英雄事跡,積極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共同推進見義勇為事業發展,12月18 日,「善行義舉,大愛菏澤」菏澤市2020年度見義勇為模範表彰暨見義勇為基金會募捐晚會在菏澤大劇院舉行 記者了解到:自2012年以來,全市共確認表彰市級以上見義勇為模範177人,其中,受全國表彰的模範6人;省級表彰的模範31人。
  • 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慰問15名見義勇為人員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綿欽 通訊員 穗政法)12月16日,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在即將迎來30華誕之際,又一次集中慰問獎勵了來自各行各業的15名見義勇為好市民。基金會理事長馬國俊分別向他們頒發了見義勇為證書和1000-5000元不等的慰問金,共發放慰問金37000元。
  • 讓見義勇為的「草根英雄」春風滿面
    今年江蘇省見義勇為基金會舉行的第四屆「綠葉獎」江蘇最美見義勇為環衛工(送報工、送奶工)頒獎典禮上,31名個人、7個群體共46名見義勇為人員受到集中表彰。這些普通平凡的勞動者,在災難、險情面前,用善良、正義、光明照亮了社會文明之路。見義勇為,幫別人也是在幫自己。見義勇為的英雄是新時代的楷模,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守護見義勇為精神。
  • 微普法:善意勸架致人損傷,見義勇為無需賠償
    微普法:善意勸架致人損傷,見義勇為無需賠償 2020-10-1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好人條款」為見義勇為者保駕護航
    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有139010人參與調查,其中有55.6%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留下證據或找到證人後再扶,12.6%的人選擇撥打110並等待,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地扶起來。  一、不敢見義勇為的原因  主要是見義勇為的行為所導致的後果不一定能夠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