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打臉:戰國時代秦國鹹陽根本沒有高大外牆

2021-02-07 冷炮歷史


在《大秦賦》(《異人綠帽傳》/《大秦狼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呂不韋帶著嬴異人一群人騎馬到達鹹陽城外,遠遠看見了鹹陽的外城城牆和樓闕,開心的喊道:鹹陽到啦.而且在外郭城垣內,秦國都城鹹陽有很大的內部縱深.


但不好意思,這一鏡頭純屬虛構,並不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鹹陽城考古並沒有發現鹹陽城有明顯的外城城垣,所以這一鏡頭是一個錯誤想像或者想當然的復原。而秦人不修建都城的外城城垣,有深厚的歷史傳統。


早期秦國歷史:動蕩的遷徙歲月


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在秦人在公元前5世紀「城雍」之前,秦人都沒有關於建造城池或者城牆的明確記載。而這種建築風俗和早期秦國的人文地理和生存環境不無關係。


經過了西周末年的大洪水,戎狄入侵和周王室東遷之後,關中地區人口大為減少,戎騎出沒。秦布族也從周人的牧馬奴隸因為戰功而被升級為大夫封地,最後成為諸侯國。秦國在周王室「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許諾下,逐漸與諸戎開戰,一步步兌現了周王室的空頭支票。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秦人獲封諸侯後長期在人口稀疏且並無強大對手的地域裡活動遷徙,對於營建穩定首都缺乏興趣。


戎夏交織:早期秦國的戎狄成分


考慮到秦人長期是周王室的牧馬部族,所以早期秦人沾染大量的戎狄風俗,生活特徵呈現出遊牧的色彩。根據對西漢水上遊禮縣地區發掘的大堡子山、圓頂山、西山等墓地的分析,早期秦國的國民中既有秦國本族,也有留居原居地的 「周餘民」中的貴族,還有戎狄貴族與戎狄上層,底層國民中有相當比例的被徵服戎族奴隸。


比如邊家莊 79LBM1、M5等春秋早期墓葬。不僅陪葬物品精美,還有頭朝北,銅槨飾的周文化特徵,與更早的西周風俗類似。說明墓主人是歸順秦人的周人民貴族。


位於禮縣的大堡子山ⅢM1的春秋晚期秦墓,則帶著貝殼,馬銜,箭鏃,鈴,鹿角,骨器,戎狄三叉格劍等遊牧風格的隨葬品下葬且頭朝南。這是秦隴地區戎族的葬俗,說明此人是秦公身邊的戎狄裔近臣。這與歷史記載中秦戎反覆拉鋸血戰不無關係。而且大堡子山秦墓出土的大量金飾物區別於同時代中原人喜歡玉的傳統,其中金虎的造型與新疆地區塞人製作的金虎形象非常類似,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聯繫。

大堡子山秦陵出土的金飾

考古發掘對應了史書中秦人透露出來的遊牧文化特徵。所以,《秦本紀》中秦人經常性遷徙可能與他們的半遊牧風俗有關。如果是這種不穩定的生活狀態,修建厚重而穩定的城牆和城郭就顯得累贅。山河相依:秦人的真實城鎮風格

正是因為長期不穩定遷徙,所以秦人修建都城的方式是《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的「城塹河瀕」。秦都雍城就是以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為自然防禦工事,在岸邊堆土堆為防禦的,城中還有水道穿城而過。這種情形,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子山早期秦國居住點的防禦體系十分類似。所以毫不奇怪,秦雍城的城牆厚度和中原相比非常薄:雍城城牆厚度僅為4.3~15m,遠少於齊臨淄城牆厚度m、魯曲阜和趙邯鄲的城牆。《秦本紀》還透露的另一個信息。暗示在非常動蕩的時代,早期秦君非常喜歡在祭祀點附近定據,或者將祭祀點修建成都邑,這些都邑,出現在秦人發展的關鍵性節點上:「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文公元年,居西垂宮.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因為關西相對地廣人稀,所以秦國在徵戰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通過祭祀凝聚人心。通過祭祀西土之神,東土之神等不同的神祗,宣布自己對各方土地的所有權。所以,基於以上的因素,和中原文化相比,秦人的聚落以祠廟或者宗祠為中心,早期的秦城鎮在規劃上缺少嚴格的幾何嚴整性,整個聚落形態十分鬆散。

雖然變法後的秦孝公從櫟陽遷都鹹陽城,但考古發掘顯示,鹹陽城依舊有以山河為城防的特點。孝公最早修建的鹹陽城規模不太大,城牆厚度薄,僅有5.5~7.6m,其高度也有限,這種城牆矮小的結果,就是較小的城圈內有8座宮殿遺址,宮殿非常迫近城牆,城牆外就能看見秦宮,小小的城牆幾乎成為了秦宮的宮城,容不下國都的各種設施,所以早期的宮城城牆以外就有相當量的外圍建築自由延展。隨著秦國的日益擴張,關外之敵對於關中腹地的威脅越來越小,敵人破武關和函谷關的可能性日益減小。帝國也在不斷勞民傷財修建新的帝國工程,擴大首都圈規模。因此,加固鹹陽的外城城垣似乎也就顯得多餘了。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其他諸侯國身上。如果不是敵人威脅巨大,也會缺乏修建城防的意識。比如《左傳.襄公一四年》記載,在楚國令尹子囊奉命討伐吳國,後得病身亡。臨死前,由於見證了新崛起的吳國的兇悍戰鬥力,所以他的遺言是後繼者一定要把郢都城牆修築好,吳國人有深入入侵楚國腹地的可能性。後來戰國時代白起談到自己攻楚的經驗時,也提到楚國的江漢平原腹地有」城郭不修「的問題,所以讓秦軍有機可乘。所以,電視劇中展現的一行人騎馬遙望到鹹陽城的情況,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戰國時代秦都鹹陽有高大的外郭城垣嗎?
    在《大秦賦》(《異人綠帽傳》/《大秦狼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呂不韋帶著嬴異人一群人騎馬到達鹹陽城外,遠遠看見了鹹陽的外城城牆和樓闕,開心的喊道:鹹陽到啦......而且在外郭城垣內,秦國都城鹹陽有很大的內部縱深.....
  • 戰國時代的鹹陽城有外城城牆嗎?
    在《大秦賦》(《異人綠帽傳》/《大秦狼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呂不韋帶著嬴異人一群人騎馬到達鹹陽城外,遠遠看見了鹹陽的外城城牆和樓闕,開心的喊道:鹹陽到啦......而且在外城城郭外,秦國都城鹹陽有很大的內部縱深......不好意思,這一鏡頭純屬虛構,並不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
  • 戰國|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說到著名的帝王,我們總是避不開秦始皇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代表著秦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有人問了,當年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就是到了戰國時候強大的國家也有七個,其他六國哪一個都不low,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 秦國不是唯一?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在靜夜史看來,這個立國時間超過800年的南方強國,曾經也有過一統天下的強大實力,是秦國之外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而之所以是楚國而不是其它五個諸侯國,根本原因在於:和秦國諸多反覆最終一錘定音不同,楚國一直都奔走在統一的路上。如果將今天的美國比作秦國,那麼俄羅斯則最有楚國的特徵,這個特徵就是「噬土成性」及「野蠻好戰」。
  • 戰國四公子名聲顯赫,為什麼沒有秦國,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然而並沒有,今天我要說的是,正是有了他們這些聞名天下的「國之棟梁」,才最終造成了秦國統一天下,這裡面隱藏著秦國能夠統一的真正秘密。大家看個熱鬧,我們卻要看個門道,今天我們就扒一扒,秦國最後能戰勝六國的根本原因,這就是秦國的制度跟其他國家有著根本的不同。
  • 戰國時代秦國被群毆了幾次?秦國三次被打到認慫,統一六國好艱辛
    在今天,當我們看到秦國時,會想到秦始皇,想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把時間倒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那時候的秦國並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羅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統一六國,成為霸主。那時候,每個諸侯國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不過是秦國越戰越勇,最後一統天下。
  • 戰國七雄,秦國最難打的國家是哪個?
    戰國七雄,秦國最難打的國家是哪個? 因為秦國由弱變強直到秦始皇統一華夏,時間跨度很長,如果從秦孝公時代開始算起,秦國最強大的對手也在秦國不斷發展強大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可以說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強大對手,現在我們就來好好擺一擺,看看都有哪些國家成為過秦國一段時期內最強大的對手。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韓國,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曾經掙扎過,但在夾縫中根本找不到翻盤點,眼看著列國爭相崛起,被動地在戰國舞臺上演出,自己卻最終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兼併的國家,拉開了「秦王掃六合」的序幕。
  • 秦孝公遷都鹹陽,收復河西
    天算六國在古老的戰國時代星象觀測天體,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種變化後,作出解釋,來預測人世間的各種事物。他們是「究天人之際」的淵深學派,是上天隱藏在塵世的眼睛,也是人世體察天機的異能之士。魏國君臣雄心陡長 滅國大戰在戰國初期七大戰國的強大次序: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秦國。魏國近十年沒有打仗,魏國君臣都在忙著建造新都大梁。因為星象的預測魏國君臣雄心陡長,此時的魏國是天下霸主,有超強的國力,與戰無不勝的數十萬魏武卒。
  • 「崇洋媚外」哪家強,戰國時代看秦國!網友:形容貼切
    【本文由蓉城笑笑來鏟史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春秋戰國時代,國家徵戰頻仍,社會動亂,官辦教育逐漸落後,而民間教育卻如星星之火,快速流行於諸國之中,九州之內,而孔子就是先驅者,當然如果有「束脩」(十條臘肉乾捆在一起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不同時代與對手風雲戰國,諸侯爭霸,戰爭頻繁,亂世出英雄,也正因如此,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也是層出不窮的;在那樣的時代,各諸侯國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找軍事方面的天才,以對戰爭的勝利有著更多的把握和助益,這個時期名將輩出,有王翦,李牧,吳起,廉頗等,本篇文章所要講的王翦,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 戰國六大老將:魏國一位,燕國一位,趙國兩位,秦國兩位
    ,那就是有不少老將活躍在戰場上,其中不乏位高權重之人,今天就來說一說戰國六大老將:魏國一位,燕國一位,趙國兩位,秦國兩位。魏國:龍賈龍賈是和龐涓同一時代的魏惠王時期名將,史料記載龍賈在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曾築長城於西邊(魏長城比秦長城大概還要早130年),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龐涓戰敗自殺之後,統領魏軍作戰的主要是公子卬和龍賈,龍賈在公元前331年雕陰之戰敗於公孫衍之手後被殺,龍賈為魏國徵戰幾十年,堪稱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在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紛爭非常複雜,這種利益上的爭端不得不通過各種各樣的戰爭來解決問題,在戰爭中往往比拼的不僅僅軍事實力,還包括以經濟方面發展基礎、行政上發展保障以及軍事方面的作戰能力等為基礎的國家綜合實力。
  • 為何結束戰國的是秦國而非其他國家,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戰國末期,能具備統一六國的國家至少有三個,如趙國,楚國,秦國,那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六國呢?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 楚莊王時期,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鼎盛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達到巔峰。 那楚國為什麼沒有統一六國呢?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說起戰國時代的變法,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確實,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整個戰國時代裡最為完整也最為徹底的變法,但是,商鞅變法卻並不是戰國時代裡第一場變法
  • 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2020年,考古人員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十號建築。
  • 合縱連橫的戰國時代,對付強秦,列國有多次合縱,但成果又如何呢
    都說戰國是合縱連橫的時代,然而對付強秦,列國有幾次合縱,成果又如何呢戰國初期,七大國實力雖然有差別,但是還沒有一家獨大的局面。隨著秦國的崛起,縱橫家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東方六國懼怕秦國的強大,組織了多次的合縱伐秦戰鬥,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 戰國名將白起
    公元前294年,在軍隊中因作戰勇猛而累功升為左庶長,進而被秦國權臣穰侯魏冉所賞識,成為其心腹愛將;公元前293年:因伊闕之戰大勝而升為左更、國尉,進入秦軍領導層;公元前278年:因安邑之戰大勝再升為大良造,成為秦軍最高指揮官;公元前257年8月:因破郢之戰大勝被封為武安君,這是戰國時代一個軍人能得到的最高爵位。白起一生致力於為秦國徵戰,從史料記載中找不到他的敗仗記錄。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但是這些遠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出名,也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跨度廣,形式多樣。那麼為什麼戰國時代是變法改革的黃金時代呢?這自然與戰國時代的社會環境有關。 一、秦魏的指引 魏國和秦國是戰國時代率先進行變法的兩個國家,魏國打開了變法改革的先河,它的李悝變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先進的,李悝不僅在行政、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改善,也將法的理念第一次在戰國時代提出,給後世各種變法的興盛提供了基礎,而魏國也依靠著李悝變法成功地成為了戰國初期唯一的超級大國,社會地位非常之高。
  • 為何戰國時羋月嫁到秦國就為秦國出謀劃策,甚至對付母國楚國呢?
    春秋戰國時期,出了一位女性政治家,她就是秦國的宣太后。宣太后,是楚國沒落的皇族成員,本名叫做羋月,後不知什麼原因流落到了秦國,在秦和義渠戎交界之地過著貧民生活,現後邂逅了義渠的王子義渠駭,兩人產生了友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