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太極」名稱來源,看蒙古及漢文化對滿洲肇興的滲透與影響

2021-01-08 任微言卿

導語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的繼承人,大清帝國的創立者。

皇太極的名號無人不知,但皇太極如此顯赫富貴的名字並不是一開始就跟著這位大清皇帝的。這一名字,由於並非是傳統的滿人姓名,並且顯得過於霸氣,其原始稱謂一直眾說紛紜。

滿族的故鄉東北號稱「白山黑水」,自古以來就是漁獵、農耕、遊牧三大文化生息繁衍、往來融通的交匯場所,不同的文化薈萃於此,相互濡染滋養。皇太極這一名字的出現,實際上反映了滿洲人肇興時期所經歷的蒙古化和漢化過程,體現了蒙古族和漢族文化背景下,滿洲早期文化形態的突出特徵。

一、蒙古政治文化對早期女真(滿族)的影響

(一)蒙古與女真(滿族)的密切關係

「蒙古與吾兩國,語言異而服制各項風習皆似一國。」——努爾哈赤

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山水相連,壤地相接。

滿族先民與蒙古族之間互通買賣,接觸頻繁,雙方不僅有刀光劍影的部落徵伐,更有和平友好的婚嫁往來。這種交流,推動了族際間的人員融合,對於政治關係的鞏固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有積極作用。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蒙古的北元丞相納哈出投降明朝,被封為海西王,領地覆蓋了松花江流域女真人地區。由此開始,繁衍於這一地帶的女真人就開始融進的蒙古血統與文化成分。

因為各種機緣,女真人與蒙古人相融合的頗多,僅海西女真中,葉赫、烏拉、哈達三個部落就都有蒙古族成分——葉赫的始祖星根達爾漢是蒙古土默特人,烏拉、哈達兩部的共同始祖也是東蒙古人。

由於明代女真與蒙古部有較多接觸的機緣,女真語中關於生產生活的用詞大量借用蒙古語詞彙,就是在人名稱謂上也一定程度表現出蒙古化傾向。

努爾哈赤家族從始祖猛哥帖木兒(蒙語「銀鐵」之意)起,就以取蒙古名字為榮。努爾哈赤子德格類(蒙語:緊身短上衣、背心),侄濟爾哈朗(蒙語:幸福歡樂),侄阿敏(蒙語:氣息、生命),均以蒙語命名。

《清朝通志·民族略》載,橫跨滿、蒙兩族的共用姓氏有17個,這正是兩族血緣融合的縮影。

明末,女真人與蒙古各部分布示意圖

(二)女真(滿族)對蒙古官號的借鑑

「時滿洲未有文字,文移往來,必須習蒙古書,譯蒙古語通之。」

滿族肇興之初,歷史較短、文化落後,由於與蒙古地理位置相鄰、婚姻相通、語言體系相同,對比較先進的蒙古族政治文化,滿族貴族們實行「拿來主義」。

傳入女真(滿族)的蒙古官號和職稱主要有:

1、巴圖魯,蒙古語為「誠實堅毅」之意,是授予特殊群體和個人的美稱或榮譽稱號,後來專門授予建有特殊軍功的勇士。努爾哈赤曾經授予大臣額亦都、費揚古為巴圖魯,主管軍政。

2、達爾漢,又稱達爾罕、大漢爾蝦,元朝時稱之為「答剌罕」,是專門管理武職官員的稱號,主要賜予立戰功、出使立功、自願來歸和重要事件中的嚮導者。努爾哈赤的心腹扈爾漢就被賜予達爾漢封號,主管侍衛工作。

清代滿洲巴圖魯形象

3、扎爾固齊,蒙古語的意思是斷事官,掌管軍政、司法和賦稅,滿洲肇興時期比較有名的扎爾固齊有費英東和噶蓋等人。費英東配享努爾哈赤太廟,噶蓋則創立了老滿文。

4、巴克什,蒙古語為「師傅」之意,滿洲建國後,把滿人中識文墨的讀書人和文官都稱之為巴克什,主要授予精通蒙、漢文明的優秀滿人。

5、汗,或稱可汗、合罕。這是女真(滿族)從蒙古中引進的最重要的稱謂,地位等同於中原王朝的皇帝。

公元前後,「汗」號就一直被草原民族用來稱呼君長,選取汗號成為草原和森林民族的一種權力象徵。

女真(滿族)原本稱呼自己的首領為「貝勒」。明初,汗號傳入女真地區,開始稱之為「哈安」,女真人地區首先稱汗的是海西女真哈達部落的萬汗、烏拉部落的布佔泰汗。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汗」隱藏著各部落共主的含義,尊貴無比。「汗」的稱號對於期待統一女真各部的努爾哈赤有著極大的影響和吸引力。

1607年努爾哈赤正式稱汗,取「昆都倫汗」之名,意思為「恭敬的汗」,這一稱號就來源於蒙古的喀喇沁部落。至1616年建立金國,稱大金國「天命汗」。

從女真(滿族)引進的這些蒙古官職上可以看到,社會形態比較先進,社會組織比較發達,軍事實力比較強大的蒙古族,在滿蒙兩族最開始的交流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弱勢的女真(滿族)一方是蒙古人的小學生。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滿洲在形成過程中,其名號與官號中浸潤著明顯的蒙古文化因素。

滿蒙兩族早期交往中,主要是女真(滿族)單方面從蒙古族中引進先進文化

二、蒙古族尊號「臺吉」傳入女真(滿族)

除汗、札爾固齊、巴圖魯、達爾汗、巴克什等政治名號外,女真(滿族)統治者還積極引進蒙古尊號,賜給立有特殊功勳的貴族或者作為貴族自稱,以示尊榮。

意義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臺吉」一詞,這也是「皇太極」一名的最初源頭。

(一)「臺吉」的由來

臺吉,原本是蒙古貴族的一種稱號,為漢語太子的音譯。成吉思汗時代,原本只用於皇子,後期逐漸成為成吉思汗後裔的通稱。

「封建階級的最上層,即成吉思汗系擁有分地的諸王,他們在元代已經不叫可卜溫,而是稱作借自漢語的taiji(臺吉)了。」——[俄羅斯]:弗拉基米爾佐夫

元朝滅亡後,大汗的地位一落千丈,臺吉的稱號也不再是黃金家族的專利。明朝中期以後,但凡是蒙古貴族,均可以被稱之為臺吉,變成蒙古貴族常見的頭銜或名字。

「回到草原以後,許多宗王開始用這個稱號(臺吉)來顯示他們領地的廣大和權勢的強盛。」——[俄羅斯]:弗拉基米爾佐夫

「在卡爾梅克部(瓦剌)和蒙古部,擁有一部人民的王公叫臺吉,由該王族的王子繼承。」——[德國]:帕拉斯

草原上的貴族越來越多的採用臺吉這一封號,以提高自己的身價。1571年,成吉思汗後裔、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和明朝建立互市貿易關係,受封為「順義王」,向明朝上《北狄順義王俺答寫表》,羅列了64名土默特部大小頭目,其中48人稱作臺吉。

(二)女真(滿族)借用「臺吉」尊號

女真(滿族)原本稱呼自己的部落首領和貴族為貝勒,「貝勒」在女真話中代表著「堅固、結實」的含義。

但當時很多女真貴族仰慕蒙古,同時也是為了投靠蒙古人的勢力,便稱呼自己的子弟為「臺吉」。

當時女真(滿族)和蒙古族,還往往喜歡在「臺吉」二字之前加上一個尊稱,稱之為「黃臺吉、琿臺吉、洪臺吉或鴻臺吉」等等,其實都是「hong taiji」一音的不同翻譯。

說到底,「黃臺吉」、「琿臺吉」或者「洪臺吉」,都是漢語皇太子一詞的蒙古語轉譯,「黃、琿、洪、鴻」,顯然有高貴、榮耀的意思。

這種稱謂,很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稱號——在「可汗」之前加上「天」字,以區別於普通的「可汗」,更顯得尊貴和神聖。

「黃臺吉」一詞傳入女真(滿族)地區後,我們本文的主角愛新覺羅·皇太極也即將登場了,這個名字將追隨他一生。

影視劇中的皇太極形象

三、皇太極的本名之謎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他的生母出自與蒙古部糾葛很深的葉赫部,名叫葉赫那拉·孟古哲哲。

由於早期老滿文、蒙文資料的缺失,加之缺少漢文材料的佐證,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但是有很多輔助的史料,可以佐證「皇太極」並非是本名:

清朝內閣藏本《滿文老檔》

1、皇太極出生於1592年,在皇太極出生時,後金國還沒有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連國家都沒有呢,皇太極當然也不可能被擁有「黃臺吉」這一「皇太子」的身份,努爾哈赤更不可能給一個普通的兒子取名叫「皇太極」。2、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當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嫁給努爾哈赤時,富察氏是大妃,即莽古爾泰之母。當努爾哈赤駕崩時,當時的大妃是多爾袞、多鐸之母阿巴亥。可見,孟古嫁給努爾哈赤後並未受專寵,缺少子以母貴的天生條件,皇太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先聲奪人的擁有「黃臺吉」的名字。3、努爾哈赤起兵之初時,以嫡長子褚英為繼承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褚英被封為洪巴圖魯,晉封貝勒。直到1615年,褚英因犯錯被努爾哈赤處死,其身份在諸子中一直最高。皇太極比褚英小12歲,在其出生時身份絕對不可能高於其兄。4、褚英死後,代善被努爾哈赤立為太子,但是隨後因為代善虐待前妻之子而被廢黜。此時皇太極已有28歲,並沒有被努爾哈赤納入視線。可見,彰顯皇太子身份的「黃臺吉」並非其所有。可見,看來「黃臺吉」或「皇太極」,並不是皇太極的本名。

但是在努爾哈赤晚年,由於褚英和代善的相繼退出,皇太極因為睿智英武,功勳顯著,加上施展謀略,逐漸脫穎而出,隱然成為了汗位繼承人的最大競爭者,其「黃臺吉」、「皇太極」的稱號才浮出水面,廣為流傳。

清朝入關前的瀋陽盛京故宮

四、從「皇太極」一名,看蒙古和漢文化的滲透

(一)「皇太極」姓名的出現,源自蒙古文化的滲透

皇太極的原始姓名,有很多說法。

俄羅斯的漢學家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叫阿巴海(Abakhai),在蒙語中有兄長之意。此說雖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滿文、蒙古文文獻中出現過,並沒有被認同。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皇太極叫做「黑還勃烈」。明代陳仁錫《山海紀聞》記載,皇太極原本叫「喝竿」。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根據多種歷史文獻,提出皇太極原名可能叫做「Hekan」。

其實,所謂「黑還勃烈」就是「合罕貝勒」的音譯;「喝竿」或「Hekan」都是「合罕」的不同音轉,而「合罕就是「可汗」、「大汗」。

女真(滿洲)興起後,把「合罕」當做統治者名字的代稱,以顯示後金的威盛,為大汗的顯貴身份鍍上一層至高無上的色彩。

同時也呈現了滿族在步入創建國家的軌道進程中,從蒙古社會中汲取了如此之多的政治文化養分。

影視劇中的清太宗皇太極形象

(二)「皇太極」姓名的美化,源自漢族文化的滲透

伴隨對明戰爭的節節勝利,滿族由明遼東邊外舉族遷入遼瀋漢族地區。

為了適應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完善國家制度的需要,滿族統治者將學習取仿的重點對象也由以往的蒙古族轉向文化高度發達的漢族。

滿族興起和遷都示意圖

當時,漢人的明朝與後金(清朝)處於敵對地位,明朝稱呼後金(清朝)為胡虜,後金(清朝)的統治者為胡酋、虜酋,極盡貶低、挖苦之能事。

後金(清朝)統治者的名字傳到關內,大明朝廷中對它的翻譯極盡挖苦和諷刺,根據音譯,或是翻譯成如菜名一般的「黃臺雞」,或是如囈語般的「紅歹是」,或是念咒經文一般的「洪佗始、洪他時」,稍文雅點的則稱做「洪太氏,洪太吉」。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大明君臣小肚雞腸,因為那時候滿語正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語法和詞彙並不健全,稱呼多有混亂之處,無怪乎漢語也翻譯不準。

早期滿語,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女真(滿族)知恥而後勇,南遷遼東漢族農耕區後,即著手大規模翻譯和學習漢族文化典籍,努爾哈赤命達海翻譯《明會典》等書籍,皇太極命設文館。在積極吸納漢文化的同時,還接納了大批明朝歸降的文武官員、儒生。

漢族傳統文化、道德規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對滿族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儒家經典和明朝典章制度成為滿洲貴族開國創業、治國施政的參考書,滿洲政權不但在國家制度方面,乃至在名號、尊稱方面都進行了漢化改造。

滿族形成初期,人名較為隨意,如努爾哈赤的滿文原義為「野豬皮」,舒爾哈齊為「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為「豹皮」,而多爾袞為「獾」。作為統治者,此時的大清皇帝其名字無論是「黃臺吉」還是「紅歹是」「洪太氏」,都不夠文雅響亮。

於是,漢族官員特意選了「皇、太、極」這三個漢字作為「hong taiji」的音譯——這就是漢文「皇太極」的來源。

到乾隆年間,滿洲的漢化已臻於昌盛,在編修《內閣藏本滿文老檔》時,直接就把早期的滿文「hong taiji」改為漢字「皇太極」,由此「皇太極」正式成為大清太宗皇帝的定名,他的本名則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不僅僅是名字,如滿洲早期的固山、牛錄、額真等行政組織名稱,在吸納漢文化後,也演化成了後世我們所熟悉的旗、佐領等,八旗的領主「固山額真」也對應翻譯成漢語的「都統」,不但予以了美化,還更加符合漢人的傳統文化心理。

愛新覺羅氏皇族的姓名更加明顯,從早期傳統的女真(滿族)名字,到漢文化韻味十足的福臨、福全、玄燁,既是滿洲人對漢文化的接受,也是適應全國統治的客觀需要。

滿洲八旗

結論

從「皇太極」的姓名,實際上可以推導出早期滿洲社會對外族文化的吸收和積澱:

1、從蒙古文化中吸收和借鑑官職、名號;

2、對蒙古官職、名號進行滿洲化的運用;

3、吸收漢文化,對傳統蒙古官職、名號予以美化,使其更加文雅。

這一吸收過程,顯示出(女真)滿族人長期濡染蒙古文化、漢文化並且對之傾慕不已的心態。皇太極的名字,則是(女真)滿族承受蒙古文化和漢文化的典型例子。

皇太極一生的功績是彪炳史冊的,他繼位為汗,統一漠南蒙古,稱帝改元,奠定大清基業,雖沒有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但是他協調滿、蒙、漢民族之間的關係,促進滿族吸收蒙古和漢族文化,對滿族和清朝歷史做出了卓越貢獻。

不管其名字如何,並不影響他作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統治者的應有地位。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這樣由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人中豪傑
    八旗軍分為三種,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設立最早,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仿照滿洲八旗建制的。滿洲八旗起源於牛錄,牛錄主要來自於建州女真在氏族部落時期的狩獵,當時的女真人不論人數多少,出去打獵必以家族或者村寨為單位,大約每十個人組成一個小組,每小組有都會有一個頭領,名稱是牛錄額真。
  • 皇太極欽點的「滿洲」,與滿族是一個概念嗎?
    但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不這麼看,他認為,諸申實際上是錫伯的超墨勒根後裔(一個在當時相對落後的漁獵部落),所以,這種叫法與自己現在的實力是極不相稱的。 另外,諸申的諧音女真,也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是曾活躍於兩宋時期,被蒙古大軍所滅的女真(金王朝)。
  • 「滿洲」 如何演變為民族——論清中葉前「滿洲」認同的歷史變遷
    取得最高支配權的那個部落的名稱,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移用為該政權的國名,由此又進一步演化為包攝被統治的部落社會之全體成員的共名。「蒙古」就曾這樣從部落名稱變為國號,再變為一個更大的人們共同體名稱。如果努爾哈赤也照之行事,則他所據以統一遼東邊外的直屬部落的原名,很可能就會逐漸替代諸申,成為當日與蒙古、尼堪等名稱相對待的女真語人們群體的共名。然而「金」的國號似非出於對努爾哈赤舊部名稱的沿用[26]。
  • 「滿洲」一詞的由來 眾說不一 撲朔迷離
    自今之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其以自身之名稱作為所有被其徵服者所組成的統一新族體之名稱,既客觀可行,又理所當然。同時,使用「滿洲」為族號,次年以「清」為國號,則另有深刻之用意在其中。我國古代十分重視「五行生剋」說。當時關內由漢族建立的大明帝國國號有三重「火」之內涵:漢人之稱,源於漢代。漢以火德王,用赤幟,稱炎漢。
  • 「滿洲八旗」還是「八旗滿洲」?這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到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逐漸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制度趨於完善。在清兵入關之後,八旗制度漸漸深入人心,隨著一系列清宮戲的熱映,人們對於八旗制度也更加關心,其中像什麼「漢軍旗」、「滿洲旗」、「蒙古旗」這些概念開始為人所熟知。到了今天,很多人都認為八旗分為三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漢軍八旗再次之。
  • 「滿洲」一詞的由來
    其實,上述漢文史料皆後來由文館詞臣修訂補綴而成,而「Manju」 之固定對譯為「滿洲」既別具深意,且又有一個演變過程,不可不察也。  前已述及,用「滿洲」取代「女真」而用作全族名稱,始於清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極詔曰:「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
  • 滿洲——來自地理、文化和民族的含義
    ,具有地理名稱和民族名稱的雙重意義。由於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曾經多次進攻漢族人居住的地區,為消除這一名稱帶來的歷史負面影響,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從此「滿洲」這個名稱也被用來稱呼滿洲人的居住地。
  • 《話說大清》之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所以在母親去世後雖然艱難,但沒有忘記母親的叮囑,使得皇太極雖為滿人卻是一個漢事通。在後來更艱難的經歷中,皇太極立下了誓言,要讓滿洲的鐵騎踏遍萬理河山。皇太極畫像這些經歷完全是沉澱了皇太極,學習漢文化,也使得他最後用「以漢制漢」的方法,成功的開啟統治中國的序幕。
  • 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
    而皇太極的後宮嬪妃裡,蒙古的嬪妃佔據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比重!三、改革官制皇太極深知本民族歷史相對較短,制度建設上遠不如漢人有經驗,便學習明朝制度,改革以前不成熟的官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官制。天聰三年,設文館。天聰十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包括國史院、內秘書院、弘文院,各有職責。各院設大學士,由滿蒙漢大臣中佼佼者擔任,其職責類似於宰相。
  • ——深度剖析「滿洲」ᠮᠠᠨᠵᡠ一詞 如何演變為民族之稱!
    取得最高支配權的那個部落的名稱,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移用為該政權的國名,由此又進一步演化為包攝被統治的部落社會之全體成員的共名。「蒙古」就曾這樣從部落名稱變為國號,再變為一個更大的人們共同體名稱。如果努爾哈赤也照之行事,則他所據以統一遼東邊外的直屬部落的原名,很可能就會逐漸替代諸申,成為當日與蒙古、尼堪等名稱相對待的女真語人們群體的共名。然而「金」的國號似非出於對努爾哈赤舊部名稱的沿用[26]。
  • 「滿洲」,為何現在被稱為「東北」
    「東北」的前身——「滿洲」「滿洲」一詞,一說始於1635年,當時皇太極為消除明朝對自己民族的影響」而改「女真族」為「滿洲」。但筆者堅持認為,滿洲之稱應始於是黃仁宇先生那部名著的標題——「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因為這一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築碩裡阿拉城,統一了除王甲部以外的整個建州女真本部(長白山女真另算)同時開始以「滿洲」自居。
  • 獨步天下皇太極有幾個老婆 東哥第幾集和皇太極在一起
    獨步天下皇太極有幾個老婆?歷史上皇太極一共十五個后妃,其中五宮后妃皆蒙古族。皇太極早在一六一四年即受父命娶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孝端後)。滿洲舊俗,婚娶不嚴格限制輩分,一六二五年又娶莽古思子宰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孝莊後)。一六三四年娶孝莊後寡姐,漢名海蘭珠。
  • 滿洲八旗,對清朝統治做出巨大貢獻的制度之一
    我們最經常聽到的應該是蒙古鐵騎,但其實女真族的騎兵也是非常厲害的。但其實這戰無不勝不的背後,女真族以騎射打天下和滿洲八旗制度是分不開,是具有深刻內涵和悠久歷史的一種獨特的旗人制度。所以在徵戰過程中,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會將收編進來的漢族軍隊或者是有能力的人組成漢八旗,蒙古族人也一樣,組成蒙八旗。和滿洲八旗一樣的劃分方法,一樣訓練,但是地位卻不能和滿洲八旗相提並論。
  • 滿洲婚俗違背儒家道德,皇太極曾娶姑侄三人,稱帝後明令禁止陋俗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位17年,他雄才大略,不願做一個守成之君,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皇太極非常重視風俗習慣的改革。例如滿洲婚俗:嫁娶不擇族類,父死,子可娶後母;兄死,弟娶嫂子等。
  • 徐凱:滿洲八旗中高麗士大夫家族
    該譜共收錄了滿洲、蒙古、高麗(即朝鮮)、尼堪(即漢人)共1163姓,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世家大姓,例如,滿洲的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富察氏、舒穆祿氏、完顏氏等,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等,尼堪的張、李、高、雷氏等,高麗的金、韓、李、樸氏等[1]。
  • 大東北滿族舊事----- 滿洲八旗分「陳」「新」
    隨著土地面積和各民族人口的迅速增加,努爾哈赤依照滿洲八旗的體制,又編制了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自此之後的 200 餘年,滿、蒙、漢八旗三勁旅便馳騁在中華各地,進行著清王朝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屯墾戍邊、禦敵於國門的軍旅生涯。明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為報祖、父之仇攻打尼堪外蘭,從而開始了建立後金、大清國的幾十年徵戰。
  • 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的差異
    但在八旗組織中,八旗滿洲始終是清朝統治者依恃的核心力量。「前清開國時,漢軍旗與滿洲八旗界限甚嚴,飲食坐臥俱不得同在一處,出軍,則備充前敵,駐紮,則別為一營,官級只能就漢軍中升擢,不能與滿蒙八旗相摻」。國初規定:「滿洲、蒙古壯丁,每二名披甲一副。漢軍壯丁,每五名披甲一副。」
  • 清朝皇帝以蒙古大汗身份管理蒙古,解決了千百年北方遊牧民族之患
    於是,延續429年的蒙古汗國從此便從歷史上消失了。原有的蒙古各部部眾大都依附於後金。在後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領主,在盛京(今遼寧瀋陽)舉行大會,共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整個漠南蒙古諸部都臣服於大清。該年後金改國號為清,皇太極正式稱帝。
  • 「滿洲」之由來十幾種說法,你認同哪個?
    來源 | 《漢語「滿洲」一詞由來考》《「滿洲」名稱考述》《滿洲名稱之種種推測》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