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求淨土-日本的淨土式庭園

2022-01-03 大力閣

收錄於話題 #中日交通 4個


「祗園精舍的鐘聲,有諸行無常的聲響,沙羅雙數的花色,顯盛者必衰的道理。」

–《平家物語》

 

十月熱播的新番《平家物語》所描寫的時代,正是平安末期。宇治平等院和宮島嚴島神社,常常出現在片中。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對奧州藤原也不會陌生,一代名將源義經的終焉之地便是平泉。這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段日本史,武將出身的平清盛,比起世襲公卿藤原道長來,更加耀眼。人生的起落、生命的價值和命運的不可逆,都在其中戲劇又宿命般地呈現了。串聯起平安-鐮倉時代的是日本政治體制從攝政-院政-幕府的演變。而彼岸的中國,何嘗不也是一段激烈而絢爛的時期。彼此的歷史進程,在那以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我已經寫過和即將寫到的入宋僧奝然、成尋、重源、慶政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中悉數登場。因此,此文可作為《入宋僧的諸相》番外篇。如OP歌詞中所寫「最終回のストーリーは、初めから決まっていたとしても、今だけはここにあるよ」,知道結局的我們,如今在屏幕上看著「南都燒討」、「壇之浦合戰」重演,那些被歷史裹挾的泥沙再次成為了真實的人。

毛越寺全景

到了平泉,才知道日本有「淨土庭園」這個名詞。似曾相似的景致,卻有個不同的名稱。佛寺總是建築在風景絕佳的地方,所謂「山堂水殿,煙寺相連」。毛越寺以塔山和金雞山為遠景,以池、泉、石、堂,構築成一片經中描述的「淨土世界」。平安時代的營造,把人的空間想像一下推前近千年。這片被慈覚大師相中的山林,確實充滿不思議的魅力。然而,「淨土世界」並不是僅靠景致實現。以平安中期的法成寺為首,陸續在日本各地出現的介於園林和佛寺之間的這種特殊的佛寺佈局,與他們的佛教文化來源地-中國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學者們討論多年的課題。連齋藤忠在《中國天台山諸寺院の研究》也專闢一章討論了江南佛寺的放生池,但兩者的關聯卻並不那麼直接。這其中「淨土何在」是一個核心問題。

 

寧波保國寺前放生池

所謂「淨土庭園」,是以極樂淨土在此世再現為目的,將佛堂和構築與前的園池結合一體的佛寺庭園樣式。值得注意的是,「佛堂」並不限定為「阿彌陀堂」。佛經中存在的「淨土世界」,還有諸如「彌勒淨土」、「藥師如來淨土」、「釋迦如來淨土」、「密厳淨土」等等。

 

淨土庭園的出現,是平安時代中期佛教發展的產物,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便是天台宗僧人源信和他的名作《往生要集》。源信曾託宋商將其著作送入天台國清寺,後又派門下弟子寂照攜帶「問目二十七條」入宋。四明知禮因此撰《答日本國師二十七問》回復源信

(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四)。源信亦是北宋初期兩地佛教交流以及天台教籍回流中的關鍵人物。《往生要集》全書共三卷,在卷首開宗明義的闡述了宣義的對象和他的主旨:

 

「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惟多。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是故依念佛一門。聊集經綸要文。披之修之。易覚易行。總有十門。分為三卷。一厭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念佛利益。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簡。」

  

二河白道図 鐮倉時代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上部為阿彌陀淨土 下部為代表憎、慾二河,取自善導《観無量壽仏經疏》,図版來自奈良國立博物館官網

所謂「穢土」,即指佛經中的「六道」,在日本「仏教說話の美術」中有很多「六道繪」,便是描繪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的場景。日漫《鬼燈の冷徹》,所依據的經典中,便有《往生要集》卷上的部分內容。而書中所說的「淨土」,即指以阿彌陀佛為教主的西方極樂淨土。在《淨土三經》中,對此世界有了詳盡描繪。

日本的佛教観,是自上而下的國家佛教。在10世紀起逐漸流行起來的「末法思想」影響下,以貴族為中心的社會群體開始產生厭世観和無常観,而將願望投注向轉世託生阿彌陀極樂淨土。《往生要集》的出現,實際成為了信徒實踐「欣求淨土」的指南。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權傾一時的攝関-藤原道長。藤原道長,藤原兼家第五子,身兼攝政和関白兩職,處於平安時代攝関政治時期最鼎盛時。與其子藤原賴通(即平等院建造者)掌權近80年,家族中盡是皇親國戚,是當時京都最強盛的家族。

 

図中間老者 藤原道長 圖片來自京都國立博物館《藤原道長》特展圖錄 2007

寬弘元年(1004年),道長在宇治木幡,藤原氏(藤原北家,即攝関家)家族墓地(今宇治陵),建「浄妙寺」,以供養先祖,這就是所謂的「墳寺」,中國也有這種功能的寺院(已故竺沙雅章先生專文寫過)。寬仁三年(1019年),藤原道長因病,恐怕自己不久於人世,依照平安貴族「臨終出家」的慣例,於比叡山出家,受戒源信,由定基(大江定基,即是上文提到的寂照,奝然之後的第二位入宋僧)剃度,法號行観(同年6月改為行覚),同時將攝関職位讓於賴通。同年,道長發願在土御門殿東側建九體阿彌陀堂。所謂「九體阿彌陀」,即是以「九品往生」為象徵,造九尊阿彌陀佛立像。

奈良 淨琉璃寺 平安時代僅存的九體阿彌陀堂,同時也是個淨土庭園 圖片來自網路 可惜至今還沒去過

 

治安二年(1022年),金堂和五大堂均完成,金堂中安置三丈二尺的大日如來像。藤原行成書匾額「法成寺」,由此「法成寺」正式落成。從下面兩張平面圖中可以看到,對九體阿彌陀堂進行了遷建,但依然在池的西面(遷建時間是治安三年,即1023年)。紅色是根據另一張平面圖,補上橋的位置。這便是最早的淨土庭園最初的樣子。不僅如此,法成寺的造像也是平安時期,日本本土佛樣的源頭,阿彌陀堂的九軀阿彌陀像及釋迦堂中釋迦像是由定朝所造(也是平等院鳳凰堂主尊的作者,這是定朝唯一存世作品)。並且我們有理由相信,阿彌陀堂裡應該也繪有壁畫或掛有佛像。之後入宋僧奝然回國,攜回宋版大藏經(《開寶藏》)也輾轉奉納於法成寺,並最終與寺一起付之一炬。

 

図片來源同上 金峰寺経塚出土経筒,「寬弘四年,南贍部洲大日本國左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道長……」

著名的奈良金峰山経塚,有藤原道長所埋《法華經》、《阿彌陀經》等紺紙金字寫經。其中寬弘四年(1007年)願文寫道「阿彌陀經者,此度奉書,臨終時心身不散,念彌陀尊往生極樂世界。」在源信的《往生要集》中,「別時念佛」即指「臨終正念」。

 

萬壽四年(1027年)年末,曾有豪言:「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的藤原道長生命走到終點,他選擇的「臨終正念」方式,非常值得描寫,這是淨土信徒在強烈的「往生極樂」意識下,所採用的儀式。道長自五大堂(右邊平面図的12)過東橋至中島,隨後由西橋渡至西面阿彌陀堂(右邊平面図的2)。在堂中以釋迦涅槃的姿勢,北枕西向橫臥,將自己的手和阿彌陀佛的手系在一起,在僧侶的念佛聲中往生。源信圓寂時,亦是將自己的手和阿彌陀佛的手以五色線系在一起。道長的往生儀式,正是實踐了「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思想。而將自己的手和阿彌陀佛手系在一起,則是為了體現「阿彌陀來迎」。這是日本西方淨土變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以藤原道長的身份地位,他必然認為自己是「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連奝然也希望自己將來大限將至,能寂滅為樂,上品上生(《奝然入宋求法巡禮行並瑞像造立記》)。

奝然帶回北宋雕版,存於旃檀瑞像內,現存清涼寺

阿彌陀來迎図 12世紀 來源同上

清海曼荼羅 聖光寺藏 室町時代

 

在日本著名的三大淨土曼荼羅之一的「清海曼荼羅」的七寶池中,明確出現了不規則形狀的島。這是西方淨土變中一個獨一無二的例子。聖光寺所藏是「清海曼荼羅」其中一個比較早的版本(有1683年的修補願文),此曼荼羅得名於「清海上人」,10世紀奈良地區的僧侶。聖光寺所藏,是否是原件摹本,不得而知。但相較「智光曼荼羅」,則有明顯的差別。池中立島,確立了淨土庭園的範式。從而在日本全境內,從平安中後期開始,淨土庭園同時是作為一種佛寺的樣式存在下去。

5月正是平泉藤原祭的時候,毛越寺池中龍舟已準備完畢

冬天的毛越寺,從築山望向中島和立石

大泉池對岸的遣水

回到5月的毛越寺,苔蘚分明

地處東北三縣的平泉,也是因為淨土庭園而成為世遺。我在15年、16年兩次造訪了平泉。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平泉所在的巖手縣是災區之一。毛越寺的立石,在那次地震中受到了損壞。毛越寺庭園(1141-1156年),是建立在日本傳統的池泉回遊式上的淨土庭園。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到大泉池所對著的是円隆寺金堂遺跡,據記載,堂中所供養的主尊為「藥師如來」。東側観自在王院(1152年)的舞鶴池對著的即是大小阿彌陀堂。平泉的「淨土庭園」除此之外,還有水域更廣的無量光院(12世紀後半)。另據中尊寺發掘報告,中尊寺本堂(即金色堂,主尊阿彌陀佛)原來也有三重池。這些庭園的營造者,是奧州藤原氏。其中清衡為中尊寺建造者、基衡為毛越寺建造者、基衡夫人為観自在王院建造者、秀衡為無量光院建造者。清衡、基衡、秀衡三代人的屍骨,今天依然安置在中尊寺金色堂的須彌座內。末代的泰衡,在源平大戰後,終被源賴朝所殺,最後首級歸葬在金色堂內。由此,完整的實踐了整個家族「往生淨土」的心願。

観自在王院 舞鶴池和中島,遠景是滝石組和遣水

大小阿彌陀堂遺址,似乎還能聽見平安貴族們挽起罩袍,登上臺階時發出的環珮玎璫聲。

関山 中尊寺 金色堂

從洲浜望向毛越寺,可見池中湖石和中島;連接中島和兩岸的橋已毀,使得水面顯得更為開闊;左側可以看到築山,右側依次為常行堂、円隆寺遺跡和嘉祥寺遺跡。自毛越寺步入池區後,便移步換景,南門跡處比較寬闊,可近観湖石。自此望向塔山和松樹掩映下的円隆寺遺跡,側旁的遣水潺潺流出。每年5月,遣水旁會舉行「曲水の宴」。源自中國的曲水雅集,在此處也流傳已久。同時池中還有龍舟競渡的活動,因此這類庭園還可稱為池泉舟遊式。

宇治川

平等院鳳凰堂

鳳凰堂復原內景

後壁殘存壁畫

 

百橋明穗(《日本的阿彌陀淨土圖與敦煌的淨土變》)提到日本淨土信仰追求的是:淨土就在身邊。這即是藤原道長反復強調的「現世」。比起中國極盡富麗、但遙不可及的西方淨土變(或観經變),在宇治平等院鳳凰堂裡,營造的則是另一種淨土趣味。坐於高臺之上的阿彌陀佛像後除了環繞的天宮伎樂外,四周的九品來迎図,激活了這個神聖空間,同時也點燃了信徒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淨土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伸手可觸。雖然經典亦無法迴避「等級地位」的存在,但依據不同的品第,不同階層的信徒均可以受到阿彌陀佛的來迎。而作為平等院護持僧的成尋阿闍梨,曾經也日日夜夜在這裡冥想過吧。

稱名寺図,來自《北條家的至寶》圖錄

稱名寺全景 2018年元旦

元旦不開門的金沢文庫

源平之戰的終息,宣告了平安時代的結束。可惜勝利者亦沒有保全自己家族的延續,鐮倉幕府終於還是北條家的。於是,神奈川也有了一座淨土庭園—稱名寺。寺中金澤文庫,是日本古寫経史中,無法繞過的名字。如今的近畿地區,除了宇治平等院和奈良淨琉璃寺外,已看不到其他平安時代的淨土庭園。在遊客如織的三十三間堂裡,誰又知道,它曾經也是一個淨土庭園呢?至於白河天皇所建的六勝寺之一的法勝寺,那座矗立在池中島上的神奇的八角九重塔也早已不復見。

淨土庭園是一座建立在「現世」,通往來世的橋梁,也是守護國土的一座燈塔。對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來講,希望通過佛法來保護國土的願望會極其強烈吧。所以海邊危崖上常樹立著「十一面觀音像」,所以銀時會說,如果我保護不了,誰來保護?

封面図片來源@byodoin_temple_official

金色堂,來自中尊寺官網

無量光院復原図

*淨土庭園的造型不完全相同,中島上築殿,或池後築殿是不同的做法。本文不詳細展開,感興趣者可自行尋找材料繼續了解。

相關焦點

  • 彌勒兜率淨土的殊勝
    ◎蓋原靈經各關口之考證教育,已具前往各洞天淨土之資格。◎「仙才改註」其重點在 於「往生」二字。各個靈性在世修行因緣不同,若是尚不能徹悟「無相淨土」(自性淨土),而未臻明心見性回理天之境界,則經過「九九紫陽關」之考證,隨其心所向而「往生」各洞天淨土。
  • 淨土真宗的信仰
    35  淨土真宗的教理是阿彌陀佛智慧與慈悲的顯現。 36  淨土真宗的真實信心是阿彌陀佛給予的,因此稱為「他力」。56  淨土真宗是不可思議的宗教。 57  是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宗教,是阿彌陀佛智慧的宗教。 58. 淨土真宗教示我們正直,但從未教我們為了往生淨土而正直。
  • 淨土真宗的精髓
    在淨土真宗看來,佛所教導的自力修行最終皆是導向他力的修行。佛來這個世界是為了完成阿彌陀佛的本願與慈悲。釋迦牟尼佛的使命,首先是讓人們歸依佛的教法,然後為了救度眾生,再留阿彌陀佛的教法給他們。報身佛和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純粹功德的自我顯現。真如的德用化為阿彌陀佛的報身與淨土。極樂淨土即是真如的具體顯現。阿彌陀佛救度所有受苦眾生的慈悲與本願,源自於實相般若。
  • 【佛光新聞】依空法師法音宣流 淨土思想概要
    領眾230人深入探究淨土法門,堅固往生西方淨土的信心。大乘佛法八大宗派,影響佛教徒最深的非淨土宗莫屬,簡單易行,普能攝受社會大眾。依空法師彙整諸多勸讚彌陀淨土殊勝的經論,如《般舟三昧經》—依般舟三昧修持,定中能見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大悲經》—北天竺祁婆迦比丘及無量菩提善根,命終願生西方;《文殊師利發願經》—述文殊面見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安樂國。
  • 「往生淨土的秘訣」講讚
    在日本全國也有很多禪僧,但是真的聽到「隻手之聲」的人,在禪僧裡面屈指可數呀!是這麼地難喲!即使如此,被磨錬的弟子們,五年也好,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地參「隻手之聲是什麼樣的聲音呢?」從早到晚,都在參呀!已上注二:《淨土和讚》No.1:彌陀名號常稱持信心真實獲得者憶念之心恆不斷報謝佛恩長在心《歎異鈔》也是,讀的人,日本人從耶穌教的人到天理教的人都在讀,但是真的讀到的人很少。《歎異鈔》第一章的標題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助我往生」。念佛是之後才有的。「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助我往生」。
  • 我們往生淨土,西方三聖如何接引?
    2017年9月22日河北白洋澱準提法會首愚大和尚 開示我們往生淨土,西方三聖如何接引?其實無量壽無量光是「不移一步到西方」,當下就是極樂淨土,要這樣體會佛法。解脫,哪裡需要等到一口氣不來才解脫? 整部《金剛經》最核心的那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便到了。什麼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極樂淨土就在當下,極樂淨土就在眼前,這叫「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要這樣體會,一剎那與禪淨律密完全融合在一起。
  • 想要成就往生淨土,思想必須先改變
    當然,我們從別人口中聽到「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自然……」也會生起一定的信心、想要求生淨土。或者我們在娑婆經歷了很多的痛苦也會對娑婆產生一定的厭離,但這都只能是某種程度上的「仰信」,還不能稱為真實的信願,很有可能只是好樂極樂世界的安樂而求生──為福報求生淨土。    這樣臨終就會有兩種可能:一,為福報求生淨土召感的就是來生受用天福的果報。
  •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簡稱 往生咒
  • 新修訂版:《淨土易行道 萬修萬人去》 ──定弘祖母往生的啟示
    然而,兒女們成家以後,或因經濟不寬裕,沒有對奶奶那麼盡孝,有時甚至不能以和顏悅色供養奶奶,這使奶奶感到失望和難過。l 奶奶對丈夫、兒女敦倫盡分,與村裡的鄉親友好來往。定弘母親對奶奶的評價是:「奶奶有古道熱腸,是很講禮義的人,雖沒文化,但很知禮度,做事有分寸,講話很體貼人,對於求她幫助的人,從不會拒絕。」
  • 「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至善,沒有比這更善的!」
    我們口頭上求沒用,得要用行動真幹,才能感動佛長住世間。 解【故澄憲讚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澄憲云: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 『極樂世界人民壽命無量,這一願是淨土第一德也。』古大德說得好!
  •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013集(國語+閩南語+文字版)
    自性有圓滿智慧、圓滿德能,智慧德能決定不是從外頭求來的,外頭沒有。你看此地說的,「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般若是智慧,它緣不到,為什麼?它是妄心。智慧是真心起的作用,妄心緣不到真心,所以它緣不到般若。般若什麼時候被發現?明心見性就發現了。什麼樣的程度能明心見性?別教地上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把菩薩的地位分為五十二個階級,這五十二個階級完全是定功的淺深,修禪定淺深分成五十二個階級。
  • 《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6集 德遵普賢第二
    而這一段重點是要講淨土。所以下面接著說,「若依淨土」,我們修學淨土,淨土教上怎麼講?「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淨土宗,光闡道教是權方便,光是光大,闡是闡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誰在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以應身、報身、無量無邊的化身,在十法界示現、接引一切眾生,這都是權方便。終極的目標以「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海是比喻,比喻深廣。
  • 憨山大師的一生—指歸淨土
    在靜室中,大師以刻香代漏,六時念佛,專意淨土。 不久,大師又考慮到華嚴一宗將要失傳,因為清涼疏鈔文廣義繁,學者心志不及,大多不敢深入。於是大師但取疏中大旨,落筆寫《華嚴綱要》,對華嚴宗的復興起了一定的作用。 萬曆四十八年(泰昌改元),大師七十五歲。這年春季,侍者廣益請大師著述《圓覺經直解》、《起信論直解》及《莊子內七篇注》。
  • 念佛人要抓住經典、抓住了佛號,分秒必爭,才能夠安然度過,才能夠往生淨土
    每日幸聞師父上人講經六小時,帶領我們暢遊在深廣無盡的如來覺海,引領我們回家的方向;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成佛回歸自性。在修行的道路上,應時時銘記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不忘初心。自己沒有自度之前,自度比度他更為重要,只有自己得度了,才能更好的利益眾生,自己也不會退轉,這才是真正的慈悲與智慧。
  • 【連載】法藏因地第四【淨土大經科註】
    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甲二、正宗分 (四品至四十二品)分二  貳、正宗分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臟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願,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於此。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也。
  •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六集) 201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86
    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做教學工作,教學能幫助眾生破迷起信,然後再轉迷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就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證得這就圓滿,圓滿回歸自性,淨土裡頭就是常寂光淨土,圓滿的回到常寂光,功德圓滿了。這一願我們就學到此地。再看下面第四十三願,「寶香普燻願」。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  就是地面。  【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
  • 空汙陰霾 臺灣只剩花東淨土|聯合報臺商版1016曬新聞
    高雄地區空氣品質不佳,空汙指數破表,地標八五大樓被霧霾遮蔽快要看不見。去年環保署監測全臺PM2.5年平均值接近每立方公尺廿微克,其中臺北市十七點三微克、臺中廿一點八微克、臺南廿六點一微克、高雄廿四微克,越往南,離環保署訂的十五微克國家標準越遠,只剩花東還是空氣品質「淨土」。2.
  • 《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5集 德遵普賢第二
    「《甄解》復進一解曰」,這是日本的大德,還有進一步之說,「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讃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這個話說得很精彩,意思很深、很廣。若依根本教。什麼是根本教?不起心不動念是根本教,起心動念就不是根本教。不起心不動念,只說一個字,就能把自性的辯才顯示出來,哪一個字?一般講「佛」字,只說這個佛字就行了,全都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