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被禁賽的事鬧得沸沸揚揚,相信關注新聞的人對這次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對孫楊的裁決都有所耳聞:孫楊被禁賽八年。對於孫楊來說,這也意味著運動生涯的終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仲裁沒有涉及到孫楊是否服用了興奮劑,而是主要裁決孫楊為何沒有遵守國際泳聯飛行藥檢的規則。
孫楊方面認為負責藥檢的檢測人員不具備相應資質,所以將已經採好的血樣砸碎,導致藥檢無法進行。而檢測方認為,這個藥檢規則一直都是如此,即便你覺得它有問題,當下也應當配合,時候再提出抗辯。
換句話說,這其實就是一個規則的問題。所有人都在按照這個規則進行,你想要打破,當然是可以的,但你得有理有據,而不是憑著一股子蠻力就認為它不對,所以你可以立馬不遵守。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孫楊第一次不願意遵守規則。從這幾年的各類報導中,我們總能讀到孫楊的負面新聞:談戀愛不按時參加訓練,無證駕駛,在泳池邊換泳褲不圍浴巾,等等等等。
如果我們說孫楊是亞洲最好的遊泳運動員,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說孫楊是世界最好的遊泳運動員之一,他也是完全擔得起的。
但他為什麼屢屢犯禁呢?雖然事情有大有小,但他似乎總是遊走在規則之外。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對這種情況似曾相識。小時候,班上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即便上課睡覺,老師也能寬容一二。同樣上課開小差,但成績比較差的孩子,老師就會大聲訓斥,站到教室外也是家常便飯,通常還會被附贈一句:「你要是有XX那樣的成績,你別說上課睡覺,你上課不來我都不管你!」
似乎長久以來,我們的規則,不是規則,至少,它不是面對所有人的規則。我們的規則具有彈性,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尺度。而對表現更優異的人,這個尺度往往特別寬鬆。
可這樣到底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讓他們有這種:我成績好所以理所當然可以不遵守規則。於是,我遊泳世界第一,我也不必遵守什麼規則。
但是,這種玩法,放到更大範圍,就行不通了。
規則,之所以為規則,就在於它應該對每個人都有效,對每個人的約束能力也是相同的。這樣,人們才會敬畏規則、遵守規則、維護規則。才不會想著當自己擁有一定的能力之後,就去挑戰規則、甚至破壞規則。
如果說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是我們父母老師的縱容破壞了規則,也並不過分。
所以,我今天就想聊聊,怎樣和孩子談規則,讓他們知道規則的重要性,讓他們成為一個守規矩的人。
可能很多人會說,孩子還這麼小,就要遵守這麼多條條框框,不是很可憐嗎?
我認為,這種想法完全是錯誤的。可憐的不是孩子要遵守很多規則,可憐的是孩子總是遇到變化的規則,而這個變化的尺度由父母來掌控。
比如父母和孩子約好每周周末上網兩小時,可孩子忍不住趁父母睡著偷偷上網。有時,父母心情比較好,大手一揮,算了。有時,父母自己也受了氣,反手就是一巴掌。甚至,連孩子正常上網的時間都看他不順眼,把孩子狠批一頓。
這樣的事情多發生幾次,孩子最先學會的是什麼呢?絕對不是要更遵守規則,而是要會察言觀色,根據父母臉色來行事。
所以說,孩子是需要規則的。固定的規則至少有兩個好處:
第一,他們能夠明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行事舉動會有分寸和界線。
第二,孩子在規則的指導下生活,父母不再死死盯著、時時看著,這是對孩子的一種信任。這種信任會讓孩子具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該如何制定規則呢?
首先,制定的規則要符合孩子內在發展規律的。比如說,五六歲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最多也就半小時,可是父母卻要求他連續寫作業一小時,寫不完就要懲罰,這樣的規則,孩子客觀的能力達不到,自然也不可能遵守。根據孩子內在發展規律制定的規則,則更可能被孩子遵守,像兩三歲的孩子要自己吃飯,四五歲的孩子要自己收玩具,六七歲的孩子要學會幫父母分擔家務。無論多大的孩子都不能撒謊,每天看電視不能超過30分鐘等等。
其次,制定規則時,要和孩子一起商量。父母制定規則,是要孩子來遵守的,孩子作為重要的參與者,他應該要有能夠討論規則的權利。很多父母覺得,這不就是討價還價嗎?是的,這確實是討價還價,但是這一次的討價還價,讓雙方都明確界線,就能避免之後無數次的討價還價。
而且,適當的討價還價,也是讓孩子學會談判和退讓。這不就是以後漫長人生中,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嗎?
第三,制定規則時,要定時回顧規則。這一條常常會被父母忽略,所以經常會出現規則已經過時了,從而導致孩子無論怎麼樣都無法遵守規則。比如很多父母會限定孩子每周上網和看電視的時間,但現在,每個孩子都要求在家上網課,那麼這個規則顯然不合適了。當這段時間過去,這條規則又可以重新啟用。因此,適當地回顧、調整規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制定了規則,還要遵守規則,否則所謂的規則不過是一紙空文。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天生就不愛遵守規則,他們總是喜歡拖延時間,總是喜歡和父母對著幹。我覺得,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父母如果對規則都不重視,又怎麼會覺得孩子會自動地去遵守規則呢?
我認為,要讓孩子願意主動配合、遵守規則,有三點要注意:
第一,要堅持原則。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信心滿滿地制定了生活作息表,可是這時候孩子的好朋友過來玩,到了9點鐘,孩子要睡覺了,可是客人還沒有要走的意思,於是孩子睡覺的時間就推遲了。或者是,本來說好孩子牙疼,不能喝碳酸飲料,可是因為孩子的小夥伴們都在喝,還給了孩子一瓶,無奈之下,孩子也破戒了。
出現這樣的行為,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錯,是父母沒有堅持原則。
可能很多人會提出疑問,難道靈活一點兒不是更有趣嗎?如此堅持原則不是會很掃興嗎?可是反過來看,堅持原則會真的損壞什麼嗎?
比如9點鐘睡覺,客人沒走,孩子真的去睡了,讓小客人自己玩一會,客人會覺得失禮嗎?比如孩子不能喝碳酸飲料,那冒著牙痛也要讓孩子喝飲料,這和長大了以後,明明要開車,也不拒絕同事、客戶的勸酒又有什麼區別呢?
堅持原則,能夠讓孩子對事情有堅定感,有可預見性。知道這件事不可為,就堅決不去做,不想著鑽空子,搞例外,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習慣。
第二,獎懲分明。當孩子遵守了規則時,父母可以誇獎和鼓勵孩子,用正面的激勵肯定和強化孩子的行為。但是,當孩子耍賴時,也要按照約定的方式給孩子懲罰,不能隨意就算了。比如孩子違反了看電視的規則,說好是取消下午所有的零食和活動,但又怕孩子餓著,偷偷給孩子塞點心,這樣就是父母自己帶頭違反規則了。
第三,以身作則。美國黑人作家鮑德溫曾經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你自己成天就是玩手機、打遊戲,卻要孩子關電視去看書,孩子又怎麼會情願呢?如果你自己總是吃垃圾食品,又不準孩子吃肯德基、麥當勞,孩子肯定會不幹的。
目前,孫楊還可以向瑞士最高法院提起上訴。但是,根據規定,最高法院不會重新審理證據,只會檢視國際體育仲裁法庭的流程是否正確,有沒有瑕疵。換句話說,最高法院只會看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有沒有按規則辦事。
但是,在此次仲裁聽證會結束之前,仲裁庭向孫楊、國際泳聯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確認,所有當事人對仲裁程序的正當性表示滿意。
孫楊的遊泳之路,很可能就斷送了。
這世上的路有千千萬,守規則,是最簡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