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原本只是一個居住的場所,但炒房客卻把它當作了賺錢的「利器」,多年來,他們不斷地大手筆買入賣出,推動了房價的水漲船高,自己賺得盆滿缽滿,而真正的剛需只能「望房興嘆」。
見此情景,國家不斷地加大對樓市的調控力度,各種長效調控機制也初見成效,「房姐」「房哥」的身影已經少了許多,但也有人表示,真正的「炒房客」其實另有其人。
有觀點認為,最大的「炒房團」其實是上市公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800多家都持有投資性的房產,佔比高達48%,而這些房產的總市值超過了1.3萬億元。
不少企業都會通過買房來扮靚業績、扭虧保殼。在2017、2018年連虧兩年、面臨退市風險的海馬汽車就在2019年通過出售344套房產,成功扭虧為盈,2020年又賣掉了145套房。
如果企業都不專注於主業,而是寄希望於炒房,無疑是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也不利於樓市的健康發展,會讓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房。
所以國家一錘定音,發布了「退房令」。今年3月,「超級巨無霸」國家電網就宣布,將退出房地產和傳統製造業,投入到電網主業。
其實早在2009年,國家就發布過「退房令」,要求中石化、聯通等78家大大小小的央企「全面退出房地產」,只保留了包括國家電網在內的21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央企。
現在國家電網也退出了房地產,更加彰顯了國家對於落實「房住不炒」、加強樓市調控的堅定決心。
北京產權交易所的數據就顯示,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的產權轉讓項目一共有23個,相當於前10個月的總和。
其中,央企的項目就佔了19個,佔比接近80%。這些央企包括招商局、中化集團、中信集團等巨頭,轉讓的項目也大多都是虧損、資不抵債的狀態。
央企「撤離房地產」,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樓市的健康發展。畢竟央企個個都實力雄厚,在拿地上更具優勢,在前幾年樓市的「黃金時期」,拿地支出排名前15的房企中,有8家都是央企或國企,16個百億級的投資項目中,9個都被它們拿下了。
但隨著調控的升級,融資新規「三道紅線」出臺,不少央企也面臨著資金壓力,房地產項目出現了虧損、資不抵債的情況,早日退出回歸主業,不僅可以快速回籠資金、降低負債,加強公司的現金流,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而隨著央企退出房地產,剛需的買房者就「有福」了。
少了央企的雄厚資金的注入,再加上「三道紅線」對於房企融資渠道的約束,房價就會缺乏上漲的動力,逐漸回歸理性。
業內人士預計,在「退房令」和「三道紅線」之下,未來的地產轉讓項目或將繼續增加。央企回歸主業,也會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意識到靠賣房並不是長久之計,將資金用在發展主業、研發創新上,才是「硬道理」。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專注於主業,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我們的收入也會有所提高,還愁買不起房嗎?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