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中國足球職業化20餘年,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外援水平越來越高,國足成績卻不見起色,甚至給人「越活越回去」之感。晉級2002年世界盃決賽圈成了國足的迴光返照,之後連續3屆世預賽無緣10強賽。上一屆世預賽借10強賽擴充到12強賽的東風,再拜朝鮮第一階段小組賽末輪爆冷輸給菲律賓所賜,國足幸運搭上12強賽末班車,卻在4輪戰罷就基本喪失晉級希望,最後再次衝擊俄羅斯世界盃失敗。
20年前國足在亞洲也就是不如伊朗、日本和韓國,而且偶爾還能贏他們,總體來說算是亞洲一流球隊。後來就踢不過烏茲別克斯坦和沙特等球隊了,到現在已經踢不過泰國了,已經和越南一個水平了,過幾年可能要和寮國緬甸一爭高下了。中國足球專家李德明直言不諱地表示,令人生氣的不是中國足球成績差,而是能踢球的家裡必須有錢;踢球花費高這意味著會限制中國踢球的人口數量,總是在「矮子裡面挑將軍」,中國足球成績肯定無法提升。
中國既沒有良好的足球社會基礎,也沒有科學的培養體系,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能出好成績那才是天方夜譚;一直以來,我們常說十幾億人選不出11個會踢球的,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小編統計了一組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2010年時,日本註冊球員已經百萬以上,而目前我國的已經註冊的足球人口卻不足10萬,根據中國足協制定的《中國足球協會2020年行動計劃》中的目標來看,預計到2030年我們的足球註冊人口要達到100萬。而這個數字日本在2010年時已經完成了,中國和日本的足球差距足足有20年。
其實不是我們不想踢球,而是真的囊中羞澀;據悉,在北京的足球場踢兩個小時球,至少要800-1200元,很多家長沒有都是不願意去花這個錢的。還有就是,至少北京是有球場的,在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足球場,就算找到了,價格也不會比你在外面吃一餐飯便宜;這僅僅是當興趣來培養就需要花費這麼多,那麼想成為職業球員,花費更加是天文數字;事實上,在國內沒有殷實的家底是不敢把孩子送進足球學校的。專業的培訓費、裝備費用、外出比賽的費用等等,一年就大概要花20萬左右,這是一般家庭承擔不起的,試問一下整個中國又有多少家庭負擔得起呢?
更令人生氣的是國內一些青訓教練,常常要家長請吃飯,送紅包,還有人喜歡去洗個桑拿,也要家長買單。如果家長不這樣做,你的孩子就上不了場。」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曾經有媒體爆出,一位家境貧寒的學生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公平的上場機會,不得不以陪教練上床的方式換取這個機會。
除此之外,足球的成材率太低了,到16歲如果你不能成才,且不說投入打了水漂,就是連再去讀書的機會都沒有了,很可能就毀了孩子的前途。這對窮人來說也是太難了,風險太高了,相信沒人願意拿自己的孩子前途去開玩笑。而對於有錢家庭的孩子來說,踢得好會使整個家族更有錢,可是踢不好大不了回家繼承家業、吃老本。
在中國足球全面處於低谷時期,青少年足球的培養工作就成為了中國足球復興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足協與其為中超聯賽制定新政,真不如踏下心來,認真發展青訓,把這些問題好好解決一下,只有這樣我們足球才有騰飛的可能。總而言之,中國足協總是高喊「踢出亞洲」的口號,不如高呼讓我們的孩子踢得上球、踢得起球來得實在。
#中國足球青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