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白居易並稱「元白」,為何其人品卻令人不齒?(上)

2020-12-14 榆木齋

元稹和白居易並稱「元白」,為何其人品卻令人不齒?(上)

作者:枯木

唐代人才濟濟,星輝熠熠,隨便請出來一位,其詩詞都可以稱得上字字璣珠,團花簇錦,唐詩更是我國文學史上難以逾越的豐碑,震古爍今,照耀千古。

然而,好的詩詞不代表好的人品,好的文章不意味著完美人格,雖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是有的詩人卻是品格低劣,令人不齒,其中唐代以宋之問、元稹之流為甚。

宋之問是唐代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學上貢獻非凡,然而人品低劣,最著名的是「殺甥奪詩」,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詩句把外甥劉希夷殺死,雖然證據不足,然而嫌疑最重。而兩唐史記載則是鐵證如山,諸如趨炎附勢,依附張易之兄弟,賣友求榮殺害張仲之,因而「深為義士所譏」,遭後世唾棄。

相比宋之問,元稹則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不但正史予以譴責,就連野史也是痛下針砭,遍觀歷史資料,除了和其相善的白居易讚不絕口以外,稀有稱讚。那麼,究竟為何元稹的口碑如此低劣,以至於眾口一詞,口誅筆伐?且聽小子給您道來。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人,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孫。九歲工屬文,十五擢明經,二十四調判入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登第者十八人,稹為第一,除右拾遺;歷任監察御史、通州司馬、虢州長史、祠部郎中、知制誥等職,一度拜相,後貶為同州刺史、越州刺史、檢校戶部尚書等職,大和五年(831年)暴卒,時年五十三。

一、元和名家,文風纖豔

元稹在唐代文學史上和白居易齊名,唐憲宗元和年間,二人倡導新樂府運動,被稱為「元和體」,《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一十六·元稹白居易傳》評價:「若品調律度,揚搉古今,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可見元稹白居易在當時盛名在外,然而關於二人作品的評價則有不同。

《舊唐書》評價:「就文觀行,居易為優。」,和元白同時期的文學家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元和以後,詩章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舊唐書·列傳·卷三·宗室傳》:「(李戡)常惡元和有元、白詩,多纖豔不逞,而世競重之。」;同時的詩人杜牧在《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中評價:「嘗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豔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從以上同時期的評價來看,首先可以確定,元稹非常有才華,並且在元和年間元白二人的詩詞非常流行,引領時代潮流,然而元稹的詩詞過於濃豔淫靡,因而頗多指摘。

如果公正的評價,元稹的詩詞良莠不齊,有好有劣,比如其詩作佳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值得稱道;然而其淫靡詩詞也很多,其中以《會真詩三十韻》最為露骨,這裡就不羅列。

二,負心背義,攀附高枝

我們先簡單科普一下唐代科舉制度,唐代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常舉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舉等;制舉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不定時舉行。

在常舉中,秀才科是在唐朝創立最早的科目,主要考察具有宏觀意識的高級人才,作策論五篇。由於秀才科難度太大,應試的人數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從中國科舉史上消失。其次在唐代舉子們參加最多的是進士科和明經科明經科考核儒家經典,「試帖經,以通經比例決定等第。」主要考察記憶能力。

進士科是唐代最難的科舉科目(僅次於秀才科),「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高宗時加試雜文,後益重詩賦。由於明經科中舉後選官較難,沒有關係很難實授官職,而進士科則基本上都會授予官職,因而參加人眾多,中舉很難,因而唐代諺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三十歲中了明經科已經是很大了,而五十歲中了進士科,在其中還是年輕的。於是在唐代官場比較輕視明經科,而尊重進士科。

大致了解了唐代科舉,我們來看元稹,元稹出身官宦之家,八歲喪父,由母親鄭氏撫養長大,九歲就可以作文,十五歲就中了明經科,大概是家庭相對一般,因而中了沒有得到選官,因而基本上處於遊學狀態。

有一次元稹前去蒲州(山西永濟市)遊玩,寄居在普救寺,遇上了崔氏孀婦也暫時居住在此,而崔氏婦姓鄭,和元稹母親鄭氏同族堂姊妹,因而元稹以姨母相稱。當時駐軍名將渾瑊去世,部下有的趁喪騷擾地方,而元稹和當地駐軍首領認識,於是派兵保護崔氏。崔氏感激不盡,全家拜謝,於是元稹認識了崔氏女崔鶯鶯。(元稹《會真記》)

崔鶯鶯當時年十七,「顏色豔異,光輝動人」,元稹也是少年有成,風華正茂,見之情動,於是在元稹的賣弄才情下,二人隨之有了私情,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折子戲《西廂記》的來歷。這並非故事傳說,而是確有其事,雖然元稹在《會真記》中回憶這一段迤邐時光的時候,用「張生」之名,並說自己和張生關係相厚,以此得知。

然而據考據,渾瑊去世時貞元十五年(800年)左右,元稹當時22歲,《會真記》文中的楊巨源李紳等人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詩人,唯獨張生查無此人,也無如此才情的詩人,並且元稹母親也是鄭氏,因而後人得出結論,張生就是元稹,應該說證據還是比較確鑿的。

問題是,在唐代雖然婚姻觀念比較自由,然而私定終身卻為世俗所不允許,唐代有專門的律例規定,元稹和崔鶯鶯兩情相悅,這倒也罷了,完全可以下聘成婚,可是事情的發展並非後來《西廂記》的美滿婚姻,而是一出典型的始亂終棄悲劇。

元稹和崔鶯鶯交往後,二人多次書信來往,元稹因為自己的明經科得不到選官,因而西歸長安,參加了進士科。元稹考慮到自己門第低下,朝中無人,為了能中舉,因而攀附上了當時的太子少保、京兆尹韋夏卿,貞元十八年(802年),同其最小女兒韋叢結婚,走了一個捷徑,卻把崔鶯鶯給拋棄了。不過在仕途上卻得到回報,貞元十九年(803年)參加貢舉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可謂春風得意。

雖然元崔二人沒有夫妻名分,算不上後代陳世美停妻再娶,可是元稹如此行徑,卻為正人君子所不齒。而崔鶯鶯也看穿了元稹的真面目,正如其言「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從此與之決絕,嫁與他人。然而元稹不死心,在和韋叢結婚後,有一次經過崔鶯鶯夫家,以姨表兄弟名義前去拜見,結果被崔鶯鶯拒絕,「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

元稹又寫信求見,結果崔鶯鶯回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勸他珍惜現在的韋夫人,不要再做他想。以之看來,崔鶯鶯雖然年幼無知,被元稹蠱惑,然而能及時警覺和悔悟,吃一塹長一智,不再受其誘惑,也算是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才女吧。

三、口是心非,見異思遷

如果說元稹和崔鶯鶯的故事真假參半,並沒有絕對的證據,然而元稹後來的個人私生活卻顯示出品行低劣,並非如其詩詞形容的那般真情實意,而是口是心非,見異思遷,一副典型偽君子的模樣。

元稹攀附韋夏卿,並且娶了其女韋叢,應該說韋叢大家閨秀,賢淑端莊,二人的感情也是相當和睦。可是「男人的心你別猜,猜來猜去不明白」,韋叢嫁過來生了一個女兒,七年不到就因病去世。當時元稹經過丁憂,剛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意氣風發,正準備一番作為,妻子去世,這對元稹的打擊很大,因而元稹飽含感情,寫下了最負盛名的《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感情真摯,極盡哀怨,為悼亡詩中的佳作。

如果單看詩詞,情真意切,纏綿悱惻,令人感動,如果對元稹不了解,我們會以為元稹是位情深義重的好丈夫真男人。然而,這邊廂元稹發誓「曾經滄桑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從此修道不娶;那邊廂韋叢屍骨未寒,元稹就開始和著名女伎詩人薛濤交往。而薛濤作為營伎,當時交往的人很多,以元稹最為著名,甚至都動過嫁卻念頭。

不過元稹並非真心要娶薛濤,因為薛濤是風塵女子,元稹為官員,只不過是為了填補空虛而為之。在二人交往第二年,元稹納妾安氏(字仙嬪),並在元和十年(816年)續弦福州觀察使裴公乂之女裴淑

除了以上女子,元稹和另一位女伎詩人劉採春有來往,唐人範攄《雲溪友議》記載,元稹在浙東觀察使任上,對劉採春一見傾心,元稹評價「詩才雖不如濤,但容貌佚麗,非濤所能比也。」於是二人一拍即合,交往了七年之久。有一次元稹醉了,題詩道:「因循未歸得,不是戀鱸魚。」同僚一個叫盧簡求的看到該詩,開玩笑說:「丞相雖不為鱸魚,為好鏡湖春色耳!」可見元稹與劉採春二人當時的關係眾人皆知。

綜上所述,雖然唐代針對婚姻觀念較為開放,然而元稹一面賦詩極盡哀怨,一面卻縱情聲色對崔鶯鶯始亂終棄,對韋叢口是心非,對薛濤、劉採春等更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見異思遷,賣弄才情,極盡能事,因而在私生活上極為不檢點,很難稱得上正人君子。

限於篇幅,關於元稹在官宦生涯中的一些不齒行徑,將在下文再談,謝謝閱讀!(待續)

2020/6/22榆木齋

附主要參考書目:

《會真記》唐 元稹著

《劇談錄》唐 康駢編撰

《白氏長慶集》唐 白居易著

《故武昌軍節度處等使正議大夫檢校戶部尚書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贈尚書右僕射河南元公墓志銘(並序)》唐 白居易撰寫

《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唐 杜牧撰寫

《唐摭言》唐末五代 王定保編撰

《舊唐書》後晉 劉昫、趙瑩等編修

《新唐書》北宋 宋祁、歐陽修等編撰

《太平廣記》宋代 李昉等編纂

《冊府元龜》宋代 王欽若、楊億、孫奭等編撰

《唐才子傳》元代 辛文房編撰

相關焦點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元稹和白居易的瓜,你吃了嗎?
    元稹和白居易的瓜,你吃了嗎?同桌的你當時元稹還是翰林學士,令狐楚為宰相,不是令狐衝哦。令狐楚當時很希望能看到元稹的詩,於是元稹編纂一百卷,獻給令狐楚。在這一百卷的前言裡,元稹還念念不忘地寫下白居易的名字。
  • 白居易&元稹:這大概就是友情最好的樣子
    崔鶯鶯和韋叢並不是他愛情的全部,當時的才女薛濤和歌女劉彩春,都和元稹有段故事。這樣一個多情種,對每一段感情都很專情,他的妻子韋叢去世後,他寫下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遣悲懷》三首,可謂是痛徹心扉的。「貧賤夫妻百事哀」,更是成為悽豔的名句。
  • 1200年,白居易與元稹仍是最感人的生死之交
    元、白二人都在長安孜孜不倦地備考,於貞元十八年(802年)同時取得官職,被正式授為秘書省校書郎,終於不用再忍受「京漂」生活。元、白志同道合,是生活中的摯友,更是文學和政治的知己。白居易的才華也非天賜,而是多年勤奮苦讀的成果。他在給元稹的信中說過,自己為了考中進士,白天練寫賦,晚上學書法,讀書讀到口舌生瘡,寫字寫到手臂和胳膊肘上都生了老繭,身體未老先衰,發白齒落。
  • 元稹與白居易:一起當憤青,一起慘敗於現實
    元、白二人都在長安孜孜不倦地備考,於貞元十八年(802年)同時取得官職,被正式授為秘書省校書郎,終於不用再忍受「京漂」生活。 元、白志同道合,是生活中的摯友,更是文學和政治的知己。
  • 元稹與白居易筆下的櫻桃花
    在唐代詩人元稹(779年~831年)簡明凝練、情景交融的《櫻桃花》中,櫻桃花明豔、活潑。櫻桃花繁英如雪,吟詠者眾。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的白居易(772年~846年),更是愛詩詠櫻桃花。櫻桃花,見證著元稹與白居易的情誼。
  • 有一種友誼,叫元稹和白居易
    ▼唐代詩壇,有這麼一對極品好友,詩詞唱和三十餘年,往來詩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稱「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元稹和白居易都在官場混得很不容易,公元815年,這對難兄難弟都遭遇了事業不順,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二人都為對方的遭遇打抱不平。那年三月底,元稹啟程赴任,白居易一直送他到長安西邊的蒲池村,兩人在此借宿一晚,借酒消愁,次日才依依不捨地分別。元稹贈詩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遊,酒語詩情替別愁。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
  • 元稹和白居易,這是什麼神仙友情!
    他們,就是元稹和白居易,世人習慣將他們倆合稱為「元白」。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們的詩作流傳千古,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之間生死不渝的友情。公元801年,白居易與元稹同時參加科考,白居易進士及第,元稹考中明經,後來通過了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同是年少成名,又同是文壇新秀,白居易和元稹惺惺相惜,從同僚,變成好友。
  • 祈年文潭:有一種友誼,叫元稹和白居易
    唐代詩壇,有這麼一對極品好友,詩詞唱和三十餘年,往來詩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稱「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白居易回復元稹:「蒲池村裡匆匆別,澧水橋邊兀兀回。行到城門殘酒醒,萬重離恨一時來。」總之一句話,我捨不得你呀! 這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聽此消息,元稹氣到從病床上跳起來,你可以對不起我,但不能對不起我兄弟。這段著名的打抱不平,大家在語文課本裡應該聽過。
  • 挑一首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深情的詩句
    十七年來,元稹和白居易在於貞元相識了十七年,從小機智過人,他年輕時就有才華和名聲,當時,他和白居易有著相同的主題,並見面了,後來,他們還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可以說是一輩子的朋友。那麼,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他們寫了什麼詩,這讓人們對他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元和四年,元稹被送到東川。
  • 白居易被貶江州,元稹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詩,其中7個字戳中淚點
    歷史上關係很鐵的知己,比如俞伯牙與鍾子期,還有管仲與鮑叔牙,他們之間熾熱的友誼故事,被傳頌了上千年。唐朝時期,有兩位比親兄弟還親密的詩人,絕對配得上彼此的知己,志趣相投、情真意切,他們就是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的關係,究竟好到什麼程度呢?咱們一起看一下。
  • 元稹與白居易共同開創新樂府運動,始終以誠相待
    ——華崗(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433字,閱讀約5分鐘俗話說文人相輕,但在歷史上,唐代卻有一對知音絕配,白居易和元稹。當甄珍第一次來到客棧的上廳住下時,當時的紅衣太監仇士良和柳士元也來到了武水驛,他們在宮裡霸氣慣了,在外面也要佔著頭,堅決要住上廳。按照當時唐朝的慣例要先來後到的順序安排住宿,更何況元稹是朝廷命官,而丘劉二人只是宦官,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元稹都不應該把房子退給丘劉二人。
  • 扒一扒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之間深情詩句
    中唐時期,也有這樣兩位文人,他們終生為友,而且他們互相寫給對方的詩句,因為後世的解讀和理解,為他們之間的關係,蒙上了一層曖昧的面紗,他們就是元稹和白居易。元稹和白居易相識於貞元十七年,元稹從小機智過人,年少即負有才名,當時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相識相交,後來二人還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可謂一生之摯友。
  • 官妓商玲瓏究竟有何魅力 能讓白居易和元稹鬥的昏天暗地?
    官妓商玲瓏究竟有何魅力 能讓白居易和元稹鬥的昏天暗地?時間:2020-11-18 18:5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官妓商玲瓏究竟有何魅力 能讓白居易和元稹鬥的昏天暗地? 商玲瓏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罷胡琴,掩秦瑟,玲瓏再拜歌初畢。
  •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 白居易與元稹
    他和白居易識於微時,貞元十九年(公元803 年),二人同登書判拔萃科,又一同進入秘書省擔任校書郎,一同倡導「新樂府」。當時的人便對兩位青年才俊交口稱讚,並稱「元白」。然而,之後兩人又先後陷入人生逆境,被貶外地。
  •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作者 | 北溟魚一白居易的母親是個瘋子。時人說是「心疾」,大約是現在說的「精神分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悍妒」。
  • 都知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卻不知她們才是元稹的最佳CP
    去年微博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做「元白」的話題,人們紛紛加入到話題中,討論元稹和白居易兩人的莫逆之交,感嘆元白之間的感情之深。的確,兩人同朝為官,政見相同,也都很有才,更重要的是兩人總是先後被貶謫,所以兩人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感情自然非常人能夠比擬了。
  • 白居易和元稹的曠古「愛情」
    試想當你與一個真正知心的朋友,很久沒見了,你在發消息,或在見面時,說上一句:我好想你呀!他會是什麼反應?如果是我的朋友,他很可能就一個字:滾!可了解了元稹和白居易的相愛相殺,才似乎明白古今之情原是相通。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 元稹死後9年,白居易午夜夢回寫下一首詩,深情入骨的不只有愛情
    唐朝是一個偉大詩人輩出的時代,前有「李杜」相見恨晚,後又「元白」惺惺相惜。元稹與白居易之所以被合稱為「元白」,不僅源於他們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還因為他們是大唐詩人中的最甜CP。白居易與元稹到底有多甜呢?
  • 元稹催人淚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讓人回味無窮
    不論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愛情,抑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情,又或者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友情,總之,不論詩詞中傳達的是哪一種感情,都散發出扣人心弦的力量。提起元稹,大家很自然地想起他流傳千古的愛情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詩中描述了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悽美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