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傳統手工藝之美 - 記本緙絲的傳承人王玉祥大師

2021-02-08 kiinii App

緙絲,是曾是用於「龍袍」的編織手藝,一度只能是王公貴族專享的體面。在南通找到王玉祥,看到彩線穿梭,才曉得緙絲的絲線肌理裡,是江南的手藝人對經緯交織技術最大程度的發揮,緯線在織梭的引領下,天馬行空無所不能,以難以數計的方式穿過經線變成各種圖案,同時編織進的還有日日夜夜的時間,才實現了舊時一個朝代的繁華和體面。

王玉祥做緙絲二三十年,要經常給別人文字掃盲,「緙」字音「kè」,同「刻」,是一種「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制時先布好整面經線,然後以小梭織緯線,不是簡單橫穿,而是要數十種工具和織法交替運用,隨時變換不同顏色的絲線,最終讓緯線在經線上織就各種花紋。過程繁複而耗時,古人用「婦人一衣,終歲可就」來形容緙織的不易和貴重。

「江南三織造」,一個朝代的繁華

緙絲有實物可考證的歷史要從漢魏之間算起,因其繁複耗時,漢唐宋時主要用於裝飾品,能將字畫原樣織出。到了清代多用於昂貴服飾包括「龍袍」之類,所用材料除了絲線還有金銀線和孔雀羽毛。能完成這樣高難度技藝的也只有當時代表著全國最高水平的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紅樓夢》裡,最講究排場的王熙鳳第一次閃亮出場,便是「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第七十一回寫賈母慶壽,江南甄家送來了「一架大圍屏十二扇,是大紅緞子刻絲滿床笏」,可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後擔任蘇州織造之職,深知緙絲之矜貴,是皇家貴族見客送禮撐場面的奢侈品。



「即便是蘇杭,知道緙絲的普通百姓也極少。」

如今要尋找緙絲手藝人,也只能往蘇杭去。業界公認的優秀傳承人是南通王玉祥、蘇州的王嘉良和王金山,屈指可數。他們前三四十年的生意,多是為日本做和服腰帶和袈裟。所以王玉祥說:「即便是蘇杭,知道緙絲的普通百姓也極少。」王玉祥祖上是揚州織造世家,在他看來,自從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緙絲就受到了極大衝擊,不僅從業者少,技術也下滑得厲害。20世紀70年代,日本商家大量向中國緙絲廠定購和服腰帶和高檔袈裟,曾帶來一時繁榮。王玉祥所在的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1979年才開始試製緙絲,80年代他任工藝科科長,看了一眼日本的引箔緙絲和服腰帶的古物殘片,然後僅憑照片,竟然成功將其復原,這讓南通緙絲迅速贏得日本市場,並趕上蘇州,成為緙絲兩大流派之一。



在唐代袈裟中尋找失落的技術


「1998年我為日本民主黨製作當時黨主席菅直人辦公室裡的緙絲黨旗。2009年,又為第93代首相鳩山由紀夫及妻子製作了緙絲腰帶。」王玉祥做過多年研究所的領導,講起一生中那些驕傲的成績,感情充沛,用詞精準。史書上記載日本的海空大師曾從唐朝帶回「犍陀縠子袈裟一頂」,這件樹皮紋緙絲袈裟現藏於京都護國寺,日本客戶也尋到他複製了兩件。袈裟是由十多片緙絲拼接而成,他多做了一片留做紀念,紫色、嫩綠、黃色、藍色等顏色織出的樹皮花紋像雲朵一樣隨意布置,細看絲線縝密交織,色與色、塊與塊之間過渡自然無縫。在這些複製作業中,一些原本已經失傳的織緯方法一一重生,他尊崇唐宋時期的「本緙絲」,覺得這種最古老的流派才是老祖宗的根本,跟蘇州的「明緙絲」相比,本緙絲上機的經線更粗、張力更強,成品面料挺括又處處蘊藏了細膩精緻。


全家參與「自己家的事」

王玉祥記得很清楚,2005年他才開始考慮走國內市場,這是個艱辛的年份,一方面因為日本和服在年輕女孩中已經不再流行和普遍,和服腰帶的訂單急劇減少,江浙兩省的緙絲工廠倒閉得所剩無幾。市場不再,存活下來的是那些以緙絲為家傳事業的人,蘇州王嘉良一家以修復龍袍聞名,王金山則擅長複製歷代緙絲藝術名品,王玉祥的複製成績也不俗,但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研究者和創新者。他稱那幾年在北京的種種努力為「探討緙絲生存空間」、「衝擊國內市場」,最後他決定讓這門古老的手藝「站到現代時尚的肩膀上」,與一家服裝企業合作了一批高級定製禮服,還走了秀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國內市場慢慢擴大,現在兒子已經常駐北京負責一些商業事務,他則留在南通專心做研究,指導工人生產。客戶的圖案給到王玉祥,他負責將畫面逐一分析,「翻譯」成緙絲技法,有些地方要用「子母經」,有些地方要用「木梳戧」或「鳳尾戧」,都一一分塊標明,才能拿去給織造。然後工人們拿著梭子和竹筘在織機上來回翻飛,可能數月,可能一年,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在時間和寂寞中生成


「婦人一衣,終歲可就」

來找王玉祥學習緙絲的人分兩種,一是為求生計的工人,二是當作興趣愛好學三五天便放棄的年輕人,這都不是理想的傳人。「一年樹人,三年成才,學習緙絲一年能學到技法,三年才能勉強做點東西」,所以有工人或者學徒堅持不下去走掉了,他也不心疼,「若不是當作終生事業,學習緙絲還不如去打打麻將。」但他幾乎是以一個家長的身份要求家中子女媳婦都參與進來,一是因為傳統必須有人傳承,二是因為「這是家裡的事」,大家理所當然都要參與。包括上高中的孫女,他很欣慰她選了文科,學了畫畫,這對她以後從事緙絲傳承大有益處,緙絲開始變成一種家族使命。


堅持歷久彌新的傳統審美

孫女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時代,會「批評」緙絲審美過時,王玉祥聽了覺得孫女「厲害」,但他堅信「傳統也很重要」。南宋緙絲大家沈子番製作流傳後世的「絲梅花寒鵲圖軸」時,還無法織出鳥雀腹部的細密絨毛,只能用毛筆畫上去,現在王玉祥解決了這個難題,能以梭為筆,完全用絲線纖毫畢現。年輕人可能很難理解,對技藝極限的挑戰,展現傳統手藝深沉、歷久彌新的審美,比起流行多變的潮流審美要「厲害」得多。


原料是絲線,也可以是金線、銀線和孔雀羽毛。

王玉祥剛做好一幅佛陀像,臉部明暗調子直接用不同色的絲線編織出來,跟以前先分區域織出線條輪廓填色的技術大不一樣。他說起這幅作品就要眉飛色舞。其實一個外行看不出來其中的差別,箇中乾坤及神妙之處只有手藝人自己能懂,這也是別人幹擾不了的快樂。


「本緙絲」的傳承人王玉祥

王玉祥希望兒孫將來都能得到這種在傳統的基礎上一點點進步的快樂,他讓他們先堅持生活的傳統,無論外面世界怎麼變,哪怕聖誕節於孫女已經變得比春節還重要,他仍要求全家逢年過節必須回來祭祖,讓傳統以儀式的方式傳承下去,這給他將來的緙絲事業以很大的信心。他相信當年龍袍的紋路中沉澱的中國傳統審美不會變,王熙鳳在緙絲小外套找到的自信,也會讓現代人心迷神醉。








相關焦點

  • 偏愛這千絲萬縷 緙絲世家講述江南絕藝 帶您領略織中聖品
    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應著名策展人張維忠先生邀請,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王建江先生來到蘇州相城國際花卉園花王居講述「通經顯緯,穿梭古今」的緙絲絕技。自古以來,蘇州一直都是絲織業的中心,其中緙絲,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千絲萬縷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隨著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江蘇蘇州的王建江大師便成為舉足輕重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小朋友在微型織機上體驗緙絲十多年前,還在銀行工作的王鵬巍第一次了解到緙絲,就被這門極盡工巧的手工藝吸引。讓她意外的是,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定州古城,竟然就是緙絲的故鄉。「河朔、山東養蠶之利,逾於稼穡。」西漢到唐宋的一千多年時光裡,定州一直是北方重要的絲織業中心。盛唐時,定州地區貢賦八種絲織品,數量佔了全國總量的46%。悠久的絲織業傳統,加之南北物資交匯之地的繁榮經濟,推動了絲織業中最為奢華工巧的工藝——緙絲的發展。緙絲工藝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代緙絲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以宣和時製作最盛。
  • 非遺"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耗時十年完工(圖)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 周建琳 攝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該巨作僅全程繪製的緙絲用稿就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再造機配色,由五位緙工師傅跨度七年近萬的工時完成了這幅獨幅的緙絲作品,堪稱「十年築一件」。  觀無量壽經是淨士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作為緙絲再創作的巨作(高4.6米寬4.8米),作品有佛像人物581名,樓閣蓮池,寶幢,飛天,密布整個畫面,內容龐大,各區各段有經書要義旁白。用色一千六百餘色。
  • 【薪火相傳】定州緙絲—絲絲真情傳古意,表裡有道匠人痴
    提起緙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這是蘇州的一項傳統手工藝。其實緙絲最早創於定州,因此又稱「定州緙絲」,也叫「刻絲」或者「尅絲」。河北定州是南方與北方物資交流繁榮之地,也是中國緙絲的發祥地。根據文獻記載:北宋絲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製作最盛」。
  • 寸金緙絲,復刻一段傳奇|國風
    文|雷虎  圖|阮傳菊 第一次聽說緙絲這個行當,王金山這個人名,是從蘇繡大師「繡爺」沈德龍口中,拿自己和王金山對比;再次聽說王金山,是在做緙絲團扇的85後「新繡」李晶說到,新生代的手工藝人提起王金山時眼睛發亮。能同時讓數代繡匠們交口稱讚的手藝人,帶著對緙絲和工匠的好奇,我叩開了蘇州「王金山大師工作室」的門。
  • 緙絲有多「牛」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 《延禧攻略》裡的團扇,可大有學問: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的緙絲技術
    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技術似乎沒有很多人了解,特別是北方的人更是多數聞所未聞。有的時候看到這個名字就覺得拗口,也更不知道它是做什麼的了,其實,緙絲技術已經不斷的走向各種市場,比如服裝、手包和扇子等。 外行人乍一看,覺得緙絲的成品和刺繡好像沒多大區別。
  •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 緙絲,世界上最昂貴的絲織品
    通經斷緯、皇家御品、織中之聖,這幾個關鍵詞湊一起,就是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
  • 緙絲是一種詩意的比喻
    緙絲起源大約在公元7世紀,源於古埃及和西亞地區的「緙毛」工藝,自漢至隋唐傳至中原內地,逐漸發展為絲織品「緙絲」。《中國全史》記載:「宋代是緙絲的盛期,其中以定州生產的最為有名。」雕鏤之象緙絲的第一個字念作「kè」,便於記憶可假借記作「刻絲」。
  • 職人故事|如梭織夢絽(lǚ)緙絲
    凡稱緙絲,都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有的緙絲質感厚實,有的卻薄如蟬翼?這緙絲真好看,還閃銀光呀? 緙絲的七種演變本  緙  絲:代表緙絲本原技法,厚重挺括。明  緙  絲:代表明清緙絲技藝,平紋細膩。絽  緙  絲:帶有橫向縫隙,透光夢幻。
  • 一個個亮眼的數字,代表了今年吳中區傳統工藝人才工作的優異成績...
    □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範易43人入選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第二批培養對象,14人入選江蘇省第五批非遺傳承人,33人入選第三屆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一個個亮眼的數字,是今年吳中區傳統工藝人才工作的優異成績,也彰顯著蘇作工藝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七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攜三十餘件作品亮相虹橋海外書院
    ……七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藝術作品齊聚大虹橋,盡顯華麗璀璨的中國工藝之美。7月22日,由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指導,寶庫文化、虹橋海外書院聯合主辦的「大國手作Ⅱ中國工美之巔」寶庫匠心館藏品聯展在位於虹橋商務區核心區的虹橋海外書院開幕。  據了解,此次展覽是寶庫文化與虹橋海外書院攜手呈現的首個展覽,也是七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首次聯合展覽,共展出30多件作品。
  • 油畫藝術: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即將消失……
    南通「本緙絲」的傳承人要求家裡的子女都參與到緙絲工藝的學習中來,因為這是「家裡的事」。瓷胎竹編的非遺繼承人,一直耐住寂寞,堅持鑽研,可惜十年都沒有找到傳承人。,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而且伸縮很是美觀。
  • 藝術眼光: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即將消失……
    南通「本緙絲」的傳承人要求家裡的子女都參與到緙絲工藝的學習中來,因為這是「家裡的事」。瓷胎竹編的非遺繼承人,一直耐住寂寞,堅持鑽研,可惜十年都沒有找到傳承人。,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而且伸縮很是美觀。
  • 手作名家以藝會友 七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藝術作品聯展開幕
    圖說:扇面精品展示居家美學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大國制扇、四大名繡、龍泉寶劍、手工絲毯、緙絲工藝……日前,「大國手作Ⅱ中國工美之巔」寶庫匠心館藏品聯展在虹橋海外貿易中心的虹橋海外書院開幕,聯合展出七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60多件匠心精品。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絲綢是中國的一大發明。但一般人都把它看成是一種技術發明。但事實上,絲綢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遠不止此。
  • 傳習姑蘇美 匠著中國心|非遺文化基地授牌湖西上辰
    並啟幕「傳習姑蘇」為主題的非遺展,讓世人看見非遺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時代之美。不負蘇州居住天堂之名湖西上辰無愧為時代超配社區一座東方水城,讓世界讀了兩千五百年;一個現代工業園,用數十年時間磨礪出中國新一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