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經斷緯、皇家御品、織中之聖,這幾個關鍵詞湊一起,就是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
日本學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證,緙絲織物遠在彩陶土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緙絲織物製作已很精良。中國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風格」緙絲毛織品。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又發現了緙毛織物,其製作極為精美。
大唐盛世之時,緙絲技術隨著諸多遣唐使流向世界各地。所以現在如果你去日本旅遊,看到和服上緙絲製品,不要驚訝。這都是文化輸出的結晶。
國寶《蓮塘乳鴨圖》
到宋代,緙絲用來包畫、裝裱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緙絲界的國寶《蓮塘乳鴨圖》便是在此時由名家朱克柔完成。朱氏技術剛猛,連宋徽宗趙佶都是她的粉絲。宋徽宗曾在她的織品《碧桃蝶雀圖》上親筆題詩:「雀踏花枝出素紈,曾聞人說刻絲難。要知應是宣和物,莫作尋常黹繡看。」蘇州也正是在遷都的機遇中,迎來了緙絲行業的發展。
元明清三代,緙絲漸漸被皇家把控,成為皇家象徵。明以宮廷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緙絲織品著稱,清則出現了緙、繪結合的新技藝。
「一寸緙絲一寸金」,昔日只有皇家才能擁有的緙絲織品如今已經是藝術品投資領域的新寵。
2008年1月6日,北京文久國際拍賣會上,一件「乾隆緙絲梵字陀羅尼黃經衾」以7205萬元的天價成交。這使得很多人稱緙絲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絲織品,不折不扣絲織中的愛馬仕。
7205萬元的天價成交的緙絲作品 荔枝網
如今,珍貴的緙絲交織著時尚的設計,讓中國經典元素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85後手藝人李晶(點擊傳送門),比如曾供職於巴黎愛馬仕集團總部研發中心範煒焱。
▲ 李晶尤其喜愛緙絲材質的扇面
▲一盞有「記憶」的燈,範煒焱作品。這盞緙絲燈可以隨意塑形,能變成千紙鶴,也能變成一朵盛開的鮮花。這是範煒焱和他的團隊把絲綢和研發的一種新材料結合,再加上緙絲技藝製作而成。2017年,範煒焱憑藉著其緙絲元素的作品榮獲「2017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青年明日之星沙龍展」評審會特別獎。
緙絲,無疑是紡織品中的高階產品。在經線與緯線的複雜交錯中,織就的是中華歷史文化的偉大傳承。
綜合自手藝網、中國科學報、中國經濟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