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其特色是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其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最初「通經斷緯」的緙織技法是用於毛織物,稱緙毛,至唐代開始將此技法用於絲織品。南宋時期緙絲可模仿書法畫作,風格細膩柔美,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價值。明清兩朝的緙絲中心在蘇州,於乾隆之世達到鼎盛,所產織品多供朝廷使用。如今緙絲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蘇州、南通一帶,緙絲也因此呈現出風格窘異的兩個流派:蘇州緙絲、南通緙絲。2009年「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
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
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與刺繡最大的不同是,刺繡是把圖案秀在一塊綢緞面料上面,有凹凸感。而緙絲是在織布的時候一根根的把圖案只進去。這種工藝由於其複雜性,和藝術性,只能手工完成,沒有任何機器可以替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