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有多「牛」

2021-02-08 尚誠收藏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其特色是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其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最初「通經斷緯」的緙織技法是用於毛織物,稱緙毛,至唐代開始將此技法用於絲織品。南宋時期緙絲可模仿書法畫作,風格細膩柔美,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價值。明清兩朝的緙絲中心在蘇州,於乾隆之世達到鼎盛,所產織品多供朝廷使用。如今緙絲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蘇州、南通一帶,緙絲也因此呈現出風格窘異的兩個流派:蘇州緙絲、南通緙絲。2009年「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

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

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與刺繡最大的不同是,刺繡是把圖案秀在一塊綢緞面料上面,有凹凸感。而緙絲是在織布的時候一根根的把圖案只進去。這種工藝由於其複雜性,和藝術性,只能手工完成,沒有任何機器可以替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相關焦點

  • 緙絲,傳統手工藝之美 - 記本緙絲的傳承人王玉祥大師
    織制時先布好整面經線,然後以小梭織緯線,不是簡單橫穿,而是要數十種工具和織法交替運用,隨時變換不同顏色的絲線,最終讓緯線在經線上織就各種花紋。過程繁複而耗時,古人用「婦人一衣,終歲可就」來形容緙織的不易和貴重。「江南三織造」,一個朝代的繁華緙絲有實物可考證的歷史要從漢魏之間算起,因其繁複耗時,漢唐宋時主要用於裝飾品,能將字畫原樣織出。
  • 緙絲是一種詩意的比喻
    緙絲與刺繡的區別在於刺繡必須有現成底料,其成品圖案與底色是疊加關係,而緙絲的圖案與底色則是嵌入交織的,完全在一個平面上。緙絲織錦緙絲易學難精,尤其摹緙書畫作品,要求緙織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技藝功底,還要有極高的藝術悟性。
  • 緙絲,世界上最昂貴的絲織品
    日本學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證,緙絲織物遠在彩陶土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緙絲織物製作已很精良。中國新疆樓蘭古城漢代遺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風格」緙絲毛織品。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又發現了緙毛織物,其製作極為精美。大唐盛世之時,緙絲技術隨著諸多遣唐使流向世界各地。
  • 寸金緙絲,復刻一段傳奇|國風
    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自宋元登堂入室,向來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織物。然而自清王朝滅亡後,朝廷這一最大的買主消失,緙絲逐漸衰落。至建國之初,緙絲已經瀕臨滅絕。複製一千多年前的文物,只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文物的背景,沈子蕃的美學理念,甚至緙絲的發展脈絡都得弄清。為了確保複製能成功,故宮請來了工藝美術大師徐紹青專門教他控制色彩和緙絲經緯密度,專門開放了故宮珍寶館讓他研究歷代工藝美術作品找靈感。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刻絲」便是緙絲,通常以素色生蠶絲作經線,彩色熟蠶絲為緯線,織作時同色緯線並不貫通全幅,而是根據紋樣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分塊緙織,即所謂「通經斷緯」。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的交界處呈現一些互不相連的斷痕,仿佛刀刻。同一織物上,所用緯絲顏色甚至可多達6000種。
  • 《延禧攻略》裡的團扇,可大有學問: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的緙絲技術
    現在的蘇州緙絲傳承人,製作一件緙絲作品,少則一兩個月,多則會花費一年的時間,所以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緙絲的製作工藝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首先,先要確定製作所需要的尺寸和數量,然後根據數量將生蠶絲固定在織機上。
  • 職人故事|如梭織夢絽(lǚ)緙絲
    凡稱緙絲,都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有的緙絲質感厚實,有的卻薄如蟬翼?這緙絲真好看,還閃銀光呀?絽(lǚ)緙絲 「絽」字不常用,但在古代字書《玉篇》和《康熙字典》裡都有關於它的記載,意思就是:縫綴。 形象地說,絽就是織物在橫向上有規律地形成斷裂,但由於經線相連,又不完全斷裂。
  • 非遺"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耗時十年完工(圖)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 周建琳 攝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該巨作僅全程繪製的緙絲用稿就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再造機配色,由五位緙工師傅跨度七年近萬的工時完成了這幅獨幅的緙絲作品,堪稱「十年築一件」。  觀無量壽經是淨士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作為緙絲再創作的巨作(高4.6米寬4.8米),作品有佛像人物581名,樓閣蓮池,寶幢,飛天,密布整個畫面,內容龐大,各區各段有經書要義旁白。用色一千六百餘色。
  • 【薪火相傳】定州緙絲—絲絲真情傳古意,表裡有道匠人痴
    提起緙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這是蘇州的一項傳統手工藝。其實緙絲最早創於定州,因此又稱「定州緙絲」,也叫「刻絲」或者「尅絲」。河北定州是南方與北方物資交流繁榮之地,也是中國緙絲的發祥地。根據文獻記載:北宋絲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製作最盛」。
  •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來源:2014.08.09 解放日報    全國掌握「織中之聖」緙絲技藝達到大師水準的,不過三人。   歷代留存的緙絲精品,或是龍袍等御用品,或是為帝王所摹的書畫欣賞片,如今大多藏於各家博物館,繼續寂寞著。   回溯緙絲歷史,當從西漢回鶻(今新疆地區)說起。初以麻毛為材料,唐代傳入中原後以絲代毛,至北宋,即以緙絲聞名於世,且流行將名人書畫製成緙絲後裝裱,作永久收藏。
  • 偏愛這千絲萬縷 緙絲世家講述江南絕藝 帶您領略織中聖品
    自古以來,蘇州一直都是絲織業的中心,其中緙絲,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千絲萬縷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隨著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江蘇蘇州的王建江大師便成為舉足輕重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絲綢是中國的一大發明。但一般人都把它看成是一種技術發明。但事實上,絲綢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遠不止此。
  • 【牛年說牛】古代社會中,牛究竟有多「牛」
    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 (西漢)春節未到,牛年已至。對於現代人來說,牛隻是一種普通牲畜,但對於古人來講,牛遠比其他牲畜重要。中國文字的創立和發展,與牛有關商代先民很迷信,不僅作戰、打獵、祭祀等大事要卜問,就連病痛、生子、嫁娶、天氣等事也要卜問一下,而用於佔卜的主要材料就是龜甲和牛肩胛骨。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第二,劉統勳學習學得牛。 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個大進士坐在家裡天天培養他,所以他真正成了個學霸級人物。
  • 華為到底有多牛?
    華為到底有多牛?我的確不知道,因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嘛!我因外表酷似比爾蓋茨且是一個軟體工程師,故同事們送我一雅號「蓋茨」,但我的真名叫川普且名副其實。如日中天的特靠譜,若不是當選了美國總統,恐怕他這一輩子也沒有資格作我的徒弟了。
  • 遼寧外援OJ-梅奧,以前有多牛?
    遼寧外援OJ-梅奧,以前有多牛? 2020-07-19 16:59  壹球ONEBALL 原標題:遼寧外援OJ-梅奧,以前有多牛
  • 牛年新春文物裡的「牛」故事
    每一種生肖都有不同的寓意和傳說,比如: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虎代表勇猛,兔代表謹慎,龍代表剛毅,蛇代表柔韌,馬代表一往無前,羊代表和順,猴代表靈活,雞代表穩定,狗是代表忠誠,豬代表隨和等等。>牛通常特指牛科下屬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與人類生活關係極為密切。
  • 成都中醫藥有多牛?
    在防治新冠肺炎的過程中作為傳承千年的成都中醫藥文化正在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共同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來成都中醫藥有多牛?1牛在歷史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2牛在生活去年《國家地理》從200多萬張照片中選出了 2019 年度最佳的 100 張照片首期挑選出的50 張照片中就有一張關於中醫藥的圖片出自成都中醫藥大學↓↓↓
  • 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網友:看得「熱血沸騰」
    明代奇人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經常聽各種學者誇明代奇人王陽明是個牛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沿著王陽明的成長曆程我們一起來看看:1:出生的家庭就很牛王陽明的一生確實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個名門望族_牛人世家,傳說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晉朝王義之書聖,父親是當朝當紅狀元郎王華,王陽明很好的遺傳了他父親的基因。
  • 來了「牛爸爸」有了「致富牛」
    直到2017年,村裡來了個用凍精改良人工授精技術培育出新品種牛的專家,從此讓當地群眾有了個體大、生長發育快、肉質好、飼養周期短的「致富牛」。因此,村民們還給這位專家取了個外號:「牛爸爸」 群眾口中的「牛爸爸」,正是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的高級獸醫師陳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