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這千絲萬縷 緙絲世家講述江南絕藝 帶您領略織中聖品

2021-01-14 瀟湘晨報

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應著名策展人張維忠先生邀請,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王建江先生來到蘇州相城國際花卉園花王居講述「通經顯緯,穿梭古今」的緙絲絕技。自古以來,蘇州一直都是絲織業的中心,其中緙絲,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千絲萬縷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隨著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江蘇蘇州的王建江大師便成為舉足輕重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分享會現場

王建江大師多次參與故宮博物館緙絲文物的修復與複製

緙絲,是中國古老而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不同於刺繡和織錦,它是用古老的木機、若干竹製梭子和撥子將五彩的蠶絲線經過「通經斷緯」的方法,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富有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故也稱刻絲、緙絲。這種無法用現代機器所替代的繁複手工藝,在王建江大師祖祖輩輩六代人中延續和傳承著。

緙絲世家第四代傳人 王茂仙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緙絲世家第五代傳人 王嘉良

據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其父親王嘉良的《三星圖》及採用異色、異地、異樣三異緙絲織法的《桃壽圖》分別製作完成,這種無法用現代機器代替的繁複手工藝,在歲月的流轉中實現了推陳出新。1997年,王建江到王氏緙絲世家工作室工作,和父親合作了不少優秀作品,其中多幅獲獎。2006年和父親王嘉良合作的緙絲龍袍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之後,王建江緙制的《龍袍》、《正龍》等作品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金獎、2010年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銀獎、2012年王建江大師為首都博物館成功複製清代乾隆緙金十二章龍袍,並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這件龍袍他們五個人用了三年時間才製作完成,在世界上只有兩件,一件在博物館,一件就在王大師的工作室裡。」王建江大師介紹。

活動現場,王大師還拿出緙絲扇面分享給現場觀眾,「除了花鳥魚蟲,我還嘗試將當代書法家的筆墨用緙絲手法進行再創作,並將工藝運用到插屏、圍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中。」

在本次分享會上,嘉賓們求知若渴,踴躍提問,王建江大師不厭其煩,一一詳細解答。通過零距離的傳承和手把手的演示,嘉賓們迅速從對緙絲工藝的略知皮毛進而到對技藝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紛紛秒變「專家」。

臨近尾聲,嘉賓們紛紛與王建江大師及其作品合影留念。著名策展人張維忠先生亦表示,日後諸如此類的分享會將繼續用心做下去,讓蘇州的非遺技藝好好傳承下去,後繼有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堵瑜芳)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這是緙絲。上面的圖案不是繡上去,而是織出來的。」緙絲,織中聖品,一項至今無法為機器取代的絲織工藝。提起絲綢,人們想到的往往會是溫婉的江南,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絲織品產地,而緙絲這門冠絕絲紡織業的技藝,就是源自定州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北方古城。這是一段失落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定州曾經的驕傲。
  • 緙絲,傳統手工藝之美 - 記本緙絲的傳承人王玉祥大師
    織制時先布好整面經線,然後以小梭織緯線,不是簡單橫穿,而是要數十種工具和織法交替運用,隨時變換不同顏色的絲線,最終讓緯線在經線上織就各種花紋。過程繁複而耗時,古人用「婦人一衣,終歲可就」來形容緙織的不易和貴重。「江南三織造」,一個朝代的繁華緙絲有實物可考證的歷史要從漢魏之間算起,因其繁複耗時,漢唐宋時主要用於裝飾品,能將字畫原樣織出。
  • 【人物·訪談】王鵬巍 | 千絲萬縷布經緯 表裡有道傳真情
    即緙絲通常以素色生蠶絲作經線,彩色熟蠶絲作緯線,藝人緙織時以數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舟形竹梭和竹製的木梳形小撥子,按照預先設計勾繪在經面上的圖案輪廓,不斷地變換梭子來回穿梭織緯,分塊緙織,這就是所謂的「通經斷緯」,織完形成一種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雕琢鏤刻效果且雙面一致的平紋織物,古人形容為「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
  • 寸金緙絲,復刻一段傳奇|國風
    師傅沈金水告訴他,緙絲學藝三年才能基本上手,學藝十年才能織出像樣的作品——不專心,無恆心的人學不了緙絲;文化素養不高,沒有美術功底的人,緙絲上不了檔次。「這綠色的絲線,是孔雀毛,《紅樓夢》中有一章,叫《晴雯補裘》,賈母給寶玉一件俄羅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被寶玉燒了個洞,晴雯連夜補好。很多人認為用孔雀毛做衣,是曹雪芹的浪漫主義,其實,曹雪芹很寫實的。孔雀毛做絲線,在緙絲中很常見的!」
  • 緙絲是一種詩意的比喻
    緙絲的難以理解在於「緙」字,而不懂「緙」其實是未曾理解「織」。《爾雅》裡說:「治絲曰織。」織的繁體字「織」,由「糸」與「戠」聯合起來表示製造帶有圖案的布。而「緙」呢,就是織法的一種,中國古代字書《玉篇》中釋為「織緯也」,緙絲織制時以小梭根據紋樣變換緯向的彩色絲線,成品只露緯絲不露經絲。宋代莊綽《雞肋篇》寫道:「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
  • 【薪火相傳】定州緙絲—絲絲真情傳古意,表裡有道匠人痴
    第七十一回:「內種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紅緞子緙絲『滿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壽圖』,是頭等的。」由此可見緙絲的受歡迎程度。從《雞肋篇》中可以看出,定州緙絲不用「大機」,只是使用一臺簡單的平紋織機,「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即描稿,將稿本放在經線下面,在經線上勾勒稿本輪廓,透過經線按畫樣織造。用小梭織緯線的時候,先留出位置,再用各色絲線不停來回穿梭織緯。
  • 緙絲有多「牛」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 緙絲,世界上最昂貴的絲織品
    通經斷緯、皇家御品、織中之聖,這幾個關鍵詞湊一起,就是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絲綢是中國的一大發明。但一般人都把它看成是一種技術發明。但事實上,絲綢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遠不止此。
  • 職人故事|如梭織夢絽(lǚ)緙絲
    凡稱緙絲,都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有的緙絲質感厚實,有的卻薄如蟬翼?這緙絲真好看,還閃銀光呀?常讓客人好奇的是上圖中的絲織品,這種我們稱之為「紗羅」的透光織物,其實也是緙絲的一種,名曰「絽緙絲」。
  •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在國外演示緙絲技藝時,曾有觀眾「研讀」她的手,以為手中藏有「秘密武器」,結果一無所獲。   若一定要說有什麼「秘密武器」,那便是藏在這個柔弱女子胸中的,一顆不世俗、耐得寂寞的心。   緙絲技藝傳承的燭光,微弱得很   一個蘇州西北郊的偏遠小村莊,一處清水瓦牆的庭院,一架簡陋的織機。
  • 非遺"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耗時十年完工(圖)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 周建琳 攝  緙絲巨作《觀無量壽經圖》24日正式亮相。該巨作僅全程繪製的緙絲用稿就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再造機配色,由五位緙工師傅跨度七年近萬的工時完成了這幅獨幅的緙絲作品,堪稱「十年築一件」。  觀無量壽經是淨士宗的重要經典之一。作為緙絲再創作的巨作(高4.6米寬4.8米),作品有佛像人物581名,樓閣蓮池,寶幢,飛天,密布整個畫面,內容龐大,各區各段有經書要義旁白。用色一千六百餘色。
  • 315私房菜|徽商·江南世家 味美價廉剛需放心房
    新安房產網獨家策劃《3.15 私房菜》,好菜已上桌,您還在等什麼? 徽商·江南世家實景圖 徽商·江南世家是由徽商集團·池州徽池市場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徽商·江南世家可謂實力強大。 物美價廉 剛需族首選 在如今池州樓市中,除卻部分投資客,剛需族依然是購房主力軍。徽商·江南世家位於池州站前區,以4600元/㎡的均價吸引了不少購房者,深受剛需族青睞。 自面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地段好,價格優,不少銅陵、安慶、南京人慕名前來購買。
  • 《延禧攻略》裡的團扇,可大有學問: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的緙絲技術
    用彩色的緯線橫著排列作為緯線,就是用彩色的「經線」織在蠶絲「緯線」上。與我們熟知的刺繡不同,刺繡是用針和線在各種布料上按照設計好的圖案刺繡,而緙絲則是用彩色的線在蠶絲上織出圖案。
  • 童年的江南是什麼樣子的?歌曲《憶江南》,帶您回味江南水鄉
    童年的江南是什麼樣子的?歌曲《憶江南》,帶您回味江南水鄉 原標題:童年的江南是什麼樣子的?
  • 千絲萬縷密織巾幗旗幟——記「山東省三八紅旗集體」海化集團福利...
    千絲萬縷密織巾幗旗幟——記「山東省三八紅旗集體」海化集團福利塑編廠 2020-12-19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紅貴州,記者帶您打卡!山裡江南,花海裡尋「十世情緣」
    《百姓關注》特別推出「網紅貴州,記者帶您打卡」特別報導八天八處景讓您足不出戶也能體驗貴州特有的風情點擊播放 GIF 0.2M網紅貴州,記者帶您去打卡!這片粉黛花海,近看猶如粉色的棉花糖、遠看猶如輕柔的絲巾在隨風飄揚,粉粉的顏色又讓人感覺親切隨和,如此迷人的地方也成為大傢伙喜愛的網紅打卡地。這不,幾位姐妹在粉黛前,可愛地瞬間變成了少女一般。申女士:我們來了很多次了,因為這裡太美了,所以每次都要來。因為這裡風景好,空氣好。
  • 太極拳的故事 |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連載一)
    太極拳的故事 |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連載一) 萬物發生總有源頭。
  • 姜東潤的139先拐一下會怎樣 領略絕藝的打劫藝術
    那麼回到139的勝負岔口,如果姜東潤聽從絕藝的建議,選擇先拐再粘,又會將棋局帶向何方呢?倘若正常進行下去,棋局極有可能進入極端複雜的半目官子勝負,也就是說姜東潤錯失的這一拐,讓勝率從五五開變成了無限趨近於零。
  • 中國醉美的湖光山色——直播雲遊詩畫西海,帶您領略洗肺養生勝地
    四月底的春日,雖已踩在了春天的「尾巴」上,但此時的廬山西海,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描述的那樣:「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遇見,中國醉美的湖光山色。在這裡,暢遊詩畫般的西海,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擁抱,深吸每立方釐米15萬個負氧離子的空氣,開啟一段非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