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應著名策展人張維忠先生邀請,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王建江先生來到蘇州相城國際花卉園花王居講述「通經顯緯,穿梭古今」的緙絲絕技。自古以來,蘇州一直都是絲織業的中心,其中緙絲,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千絲萬縷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隨著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江蘇蘇州的王建江大師便成為舉足輕重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分享會現場
王建江大師多次參與故宮博物館緙絲文物的修復與複製
緙絲,是中國古老而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不同於刺繡和織錦,它是用古老的木機、若干竹製梭子和撥子將五彩的蠶絲線經過「通經斷緯」的方法,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富有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故也稱刻絲、緙絲。這種無法用現代機器所替代的繁複手工藝,在王建江大師祖祖輩輩六代人中延續和傳承著。
緙絲世家第四代傳人 王茂仙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緙絲世家第五代傳人 王嘉良
據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其父親王嘉良的《三星圖》及採用異色、異地、異樣三異緙絲織法的《桃壽圖》分別製作完成,這種無法用現代機器代替的繁複手工藝,在歲月的流轉中實現了推陳出新。1997年,王建江到王氏緙絲世家工作室工作,和父親合作了不少優秀作品,其中多幅獲獎。2006年和父親王嘉良合作的緙絲龍袍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之後,王建江緙制的《龍袍》、《正龍》等作品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金獎、2010年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銀獎、2012年王建江大師為首都博物館成功複製清代乾隆緙金十二章龍袍,並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這件龍袍他們五個人用了三年時間才製作完成,在世界上只有兩件,一件在博物館,一件就在王大師的工作室裡。」王建江大師介紹。
活動現場,王大師還拿出緙絲扇面分享給現場觀眾,「除了花鳥魚蟲,我還嘗試將當代書法家的筆墨用緙絲手法進行再創作,並將工藝運用到插屏、圍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中。」
在本次分享會上,嘉賓們求知若渴,踴躍提問,王建江大師不厭其煩,一一詳細解答。通過零距離的傳承和手把手的演示,嘉賓們迅速從對緙絲工藝的略知皮毛進而到對技藝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紛紛秒變「專家」。
臨近尾聲,嘉賓們紛紛與王建江大師及其作品合影留念。著名策展人張維忠先生亦表示,日後諸如此類的分享會將繼續用心做下去,讓蘇州的非遺技藝好好傳承下去,後繼有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堵瑜芳)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