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0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史豔爽 方志清河
黑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讓人類從原先的冷兵器時代逐步進入到槍炮時代。除了軍事用途之外,黑火藥還曾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清河縣自古就有生產黑火藥的傳統。
黑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鹽、硫磺、木炭,有個經典的口訣叫做「 一硝二磺三木炭 」,即一斤(舊制十六兩)硝、二兩硫磺、三兩木炭。按照上述比例混合、炒制,就做成了黑火藥。根據用途不同,各成分的比例也有所調整。做煙花的火藥,要比做鞭炮的多一些鐵粉、銅粉之類的成分,才能發出色彩豔麗的光來。
除了硫磺需要去外地採購之外,硝、木炭都來自本地。這其中用量最大、生產過程最繁瑣的,就是硝。硝也稱為「硝石」,其有效成分是硝酸鉀、硝酸鈉之類的硝酸鹽。硝的生產俗稱」熬硝「,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木柴。方法是:取含硝的土(俗稱鹼土)置於水中,經過濾、澄清、曝曬,即得到濃度較高的溶液。溶液放入鍋中加熱,使水分蒸發待鍋底開始出現結晶時停止加熱。因為硝酸鹽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很大,因此溶液冷卻後即可從鍋底獲得硝。熬過硝之後的溶液,還可用以生產食鹽、滷水等。
清河舊城(即」老城裡「)地勢低洼,鹽鹼地很多,因此」掃鹼土、熬硝「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有很多人從事這些勞動。「熬硝」需要大量的鹼土,生產者不可能完全靠自己來收集,需要購買。在農閒季節,每到凌晨,鹽鹼地上長出白毛一樣的微小結晶。勤勞的農民早已推著小車、拿著笤帚,到處尋找「白毛」多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掃到一起,裝到車上。他們冒著嚴寒,用一車車的鹼土為家庭增加一點微薄的收入。
相對於熬硝來說,燒炭就容易得多。根據所需炭的量,挖一個窯洞,裡面塞進木柴、秫秸之類的柴草,點燃。待火燒得夠熱時,迅速封堵住洞口,務必做到密不透風,使裡面的柴草在高溫、缺氧的條件下炭化。等到溫度降下來之後,才可挖開窯洞,否則會導致前功盡棄。
有了硝、硫磺、木炭,即可炒制黑火藥。這是整個生產流程中最危險的階段,稍有不慎就可導致慘劇。
木炭和少量的硝混合,卷在又細又薄的紙筒裡,就做成了「滴答金兒」。以前的春節,沒有電視,甚至沒有電燈。孩子們人手一把「滴答金兒」,成群結隊滿村跑來跑去。那一滴滴落下的微小金色火花,給物質貧乏的童年帶來無盡的快樂。
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安全的各種炸藥逐步取代了黑火藥的位置。再後來,國家加強了對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清河縣的傳統黑火藥生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原標題:《【清河史話】已經消失的傳統黑火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