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週遊,銅仁至「仁」

2021-02-19 知行貴州

「城在山窩子裡的多,但江從城中穿過的少,竟然三江穿過,城分為四,十三橋臥波的只有銅仁。」

賈平凹初識銅仁,如此說道。


依著梵淨山,傍著錦江水,桃源銅仁,正是「知行貴州文化之旅」即將走進的第五站。

「知行貴州文化之旅」活動將孔學堂優秀的傳統文化、人文景觀帶到各市州,未來還將繼續走進仁懷、安順、修文等地,最後在孔學堂舉行跨年文化活動。

停泊的商船,成群的馬幫,街市中,燈火燦若繁星……

臨眺錦江,遙想過去的熱鬧繁華,銅仁自古便是古武陵地區的商賈之都。


銅仁的夜晚,熱鬧繁華。

武陵山區幅員遼闊,因大部分地區地處武陵山脈而得名。銅仁,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因錦江穿城而過,就有了船舶往來,自然就帶來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主峰。

銅仁既是巴蜀文化、湘楚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的交匯之地,也是中原儒道釋文化傳播較早影響較大的區域。長久的文化交流讓銅仁兼容並蓄,仁義的文化基因長盛不衰。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概念,自尊自愛,然後生愛人之心。《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真正的仁義不僅包括「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類大仁大義,也包括親善、親和、孝悌等等,是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人情和禮節。


當孔學堂帶著1600斤的孔子聖像、3000斤的欞星門,帶著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走進銅仁,這樣的相遇相得益彰,這是一次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

從遵義站的開筆禮,到都勻、凱裡的成人禮,「知行貴州文化之旅」行程過半,人生的重要階段也走到了成人與感恩。


在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每個人的社會屬性都是通過這些重要階段確立起來的,在這一生中各個重要階段所標誌出的儀禮,就是人生儀禮。

人生需要儀式感,來銘記生命中一些特別的瞬間,藉由隆重的儀式,來給自己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人生進入了新的階段。在莊嚴的氣氛中,榮譽感、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都會油然而生。

開筆禮是破蒙啟智,幼童從此眼明心明;成人禮是人生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感恩禮是要我們擔負起孝敬父母、回報師長的責任,懷揣一顆感恩的心。


孔學堂帶來的中華傳統儀禮走到銅仁也有了升華。在銅仁站,孔學堂將創新性地首次同時舉辦「成人禮+感恩禮」,號召把感恩與成人的責任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通過這些儀禮的展示,中華文化之禮將深入人心,人們將感受到孺子成年後的人生蛻變。

「登東山,觀文筆,雲過瘦竹,肥泉鳴咽,探銅巖,讀摩崖,天風吹下數聲鍾,水珠燃燒成紫煙。」對賈平凹而言,銅仁一遊是件快哉之事。

厚重的歷史、秀美的山川、經典的人文,讓銅仁的文化地標多姿多彩。在「知行貴州」銅仁站的現場,將舉辦「孔學堂·知行貴州文化地標、風景名勝」大眾投票推選。


由中共銅仁市委宣傳部推薦了20個銅仁市文化地標、風景名勝代表,現場觀眾可以直接通過往展板上貼標籤投票,也可以通過「知行貴州」、「孔學堂基金會」微信公眾號的線上投票通道,為自己家鄉最美的文化地標、風景名勝投一票,為家鄉的文化推廣盡一份力。

孔子像、欞星門、中華成語故事小劇場、孔子漫畫展、孔子Q版人偶等都將悉數走入銅仁。 除了孔學堂帶來的這些經典「文化套餐」,在知行貴州的舞臺上,還將看到來自銅仁本地的特色文化表演。

武陵主峰、錦繡山水、歷史遺存、名士風流……銅仁的故事,甚至可以追溯至秦漢之期。

這一站,孔子與銅仁相遇,跨越時光,赴了一場千年之約…… 

相關焦點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人真的可以這麼隨性嗎?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就想自由,不還是在教室裡聽你講課嗎?
  • 中國哲學簡史(二)孔子的仁
    一、孔子簡介孔子,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周靈王21年,卒於周敬王41年。(BC511-BC479)孔子是宋國貴胄之後,祖上是宋國是國防部長,父親是魯國陬縣的形狀長官。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自幼貧寒,在姥姥家長大。他曾經做過魯國是司空,又做過司寇。
  • 真、善、仁的孔子——林語堂的孔子觀
    總體來講,林語堂的孔子觀是人道主義的,具體表現為孔子具有人道主義的真、善、仁。人道主義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成為了影響世界的人文潮流,直到今天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人道主義指的是維護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愛護人的生命,重視人的價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思想體系和精神系統。換言之,人道主義是以人為本的。
  • 孔子「仁」的真實義
    孔子,先哲聖人,一生只專注編著書籍,唯一著作《春秋》可以說是一生思想之寫照。然而其弟子編輯的《論語》卻最為知名,論語主要思想是「仁」,「仁」者仁愛,慈愛也。這個解釋略顯簡單,實際仁的涵義包含更加深遠。孔子一生不胡言怪力亂神,主要思想研究在人之層面,發現當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時,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無所謂「仁」,但當二個人(仁字右偏旁是二)相處時,是人與人的關係,就有了所謂的「仁」,彼此需要仁愛,相互包容,以面對外界複雜的環境,這也是「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 孔子的中心思想不是仁,與封建禮教更無半毛錢關係!
    由以上兩處可見,孔子及其子眼中的「學」,並非主要學習知識技藝,而是主要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那麼學習的內容都有哪些呢?這個則如孔子自己所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德、仁、藝」,四位一體,而「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罷了。下面,我們便來重點探討下,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仁」,什麼又是「藝」?
  • 孔子:如何成為仁人君子
    在孔子的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而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當然,不論是思想還是在行動,都必須有個出發點,而有子的這段話,則明確指出,求「仁」應該從孝梯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梯這個根本點出發,推而廣之,就能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同樣,「孝」也是愛的哲學,是一種感恩回報的愛。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
  • 子夏是否真的領會了孔子的「仁」、「知」之說?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 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為什麼
    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為什麼。因為儒家本質是戒法,其實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和不妄語五條戒律。就是投人的五條戒律。所以實質是人乘宗教。當然,儒家本身講究禮,什麼道是最講禮的?當然是人道。所以儒家也叫做禮教。
  • 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仁是儒家的思想內核,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這裡卻說孔子不怎麼談論仁,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因"墮三都"的計劃失敗,在魯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已不可能,便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顏回亦隨孔子開始了漫長的週遊。那一年,兒子顏歆五歲。在十四年漫長的週遊生涯中,顏回幾乎一直陪伴於孔子身邊,極盡恭敬。隨孔子進入衛國後,顏回與子路先到了衛國都城帝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顏濁鄒家中。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孔子說:「我當不當官,對你們就那麼重要嗎?」"我現在終於明白當年季札先生為什麼要把自己醉死?因為他心裡痛苦。難道披上一身衣冠就可以解除內心的痛苦嗎?"「子貢的建議陷我於不仁,子路的做法將陷我於不義。你們的做法都不是我的學問。」
  • 走遍銅仁——走進銅仁松桃黃板鄉鹽井村
    點擊上面"走遍銅仁
  • 孔子的仁愛:天下本非一家,只因仁的存在而生出無遠弗屆的愛
    一個理想的狀態是,生命和仁合一,也就是合乎仁的生命。但現實的狀態卻會出現生命和仁的衝突,即為求生而害仁和為成仁而殺身。在這種兩難的抉擇中,孔子主張放棄生命而實現仁。父子之間的關係當然是一種人際關係,但是一種特別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血緣關係。
  • 從《論語》「仁」至《中庸》「誠」的本體工夫初探
    仁善誠德一以貫之,本文就儒家《論語》「仁」至《中庸》「誠」本體工夫的承繼發展進行探微。《中庸》這裡繼承了《論語》仁乃至周禮的基本內涵。《中庸》所謂 「五達道」和「知仁勇三達德」都是對於《論語》仁的內涵的提煉。「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故時措之宜也。」《中庸》這裡的誠已不僅僅是內化於人的道德本體,由人之道德主體更推及至物,「不誠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