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為什麼

2021-01-10 正信布施大行持戒

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為什麼。

因為儒家本質是戒法,其實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和不妄語五條戒律。就是投人的五條戒律。所以實質是人乘宗教。當然,儒家本身講究禮,什麼道是最講禮的?當然是人道。所以儒家也叫做禮教。實質上,篆書的人字即一個人拱手鞠躬,即是禮,你看儒家以前的各種典籍,甚至包括一些人名,朱立倫,吳敦義。不是明倫就是敦義,都是人乘宗教的話語。

在佛法中說過,五戒投人,即守住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偷盜。所以人乘宗教很多也是在說戒,戒怎麼戒?立行,立德,立功,但是守正,尊禮(忠厚樸實,孝順仁愛)非禮勿看,非禮勿為,非禮勿想,甚至成王了,還要守住初心,是不是戒處非常多。對了,這就是人乘宗教的要求。孔子說過,剛毅木訥近仁。我們現在看山東或者其他曾經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地方,是不是都有這種感覺,厚道踏實。

在佛法中說過,產生福報的行為有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做好了,都可以稱為成佛的助力。你看基督教,伊斯蘭教注重布施,是不是極為容易暴富。我國南方曾經也有很長時間的放生,修橋鋪路,供養佛法的傳統,是不是也很容易發達?

相關焦點

  • 剛毅木訥,近仁且義——陳剛
    剛毅木訥,近仁且義——青年篆刻家陳剛文 / 李  礪湖南印人中有兩位陳剛,一者永州陳剛,一者衡陽陳剛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其義為作事堅毅認真,不巧言詞,便離成功很近,離德亦近也。此言於陳剛甚為契合,陳剛為人忠厚仁義,做事踏實認真,與其交往絕不慮其奸詐之使耳。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
  • 孔子價值:聖賢哲人孔子,為什麼年少不以為然,成人卻倍加推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辦私學,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
  • 論語274丨剛毅木訥就是淨明的抓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楊氏曰:「剛毅則不屈於物慾,木訥則不至於外馳,故近仁。」本來吧,這一章前面已經講過了對吧。剛毅木訥,這四個字的意思跟現代漢語一樣,也不用翻譯。這四條都是完全不需要跟別人,跟外物產生聯繫的品質,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只剩下一個人了,依然可以做到剛毅木訥。 所以近仁。 但是注釋裡的一句話,讓廣莫大有心得。
  • 為什麼孔子說自己不想說話?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對弟子說,「吾欲無言」,意思就是他不想再有所言說了。子貢說:如果夫子您不再有所言說,那叫我們這些學生如何傳述您的思想呢?孔子回答說,雖然他不再言說,但是弟子們也能夠領會並傳述他的思想。「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也沒有說話,但春夏秋冬四時在運轉,飛潛動植、世間萬物在生長,天又說了些什麼呢?
  • 真、善、仁的孔子——林語堂的孔子觀
    林語堂作為"兩腳踏中西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的孔子觀既沒有隻研中學者的盲目排外傾向,也沒有傾慕西學者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可以說他的孔子觀是比較客觀理性的,這也對我們當下應有的孔子觀有所裨益。前文說過,林語堂對孔子形象的改塑不拘泥於孔子的政治思想等領域,而是另闢蹊徑地從社會生活、人格等方面重新挖掘孔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孔子「仁」的真實義
    孔子,先哲聖人,一生只專注編著書籍,唯一著作《春秋》可以說是一生思想之寫照。然而其弟子編輯的《論語》卻最為知名,論語主要思想是「仁」,「仁」者仁愛,慈愛也。這個解釋略顯簡單,實際仁的涵義包含更加深遠。「仁」的說文解字「仁」字拆開一個單人和一個二,描述的其實就是孔子仁的第一層涵義。人作為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自視甚高罷了,雖然如此,但易經中曰:天地人三才,把人列為與天地同等的位置。人字一撇一捺,屹立天地之間,確實天地因有人的存在而有了生機。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漢朝之後獨尊儒術,也正是因為只有在國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仁」呢?本文帶你回顧孔子在傳授弟子知識時,給出的不同解釋。  儒家關於」仁「的思想  「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終是天下大同,周禮樂制的社會形態。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 子夏是否真的領會了孔子的「仁」、「知」之說?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善於識別人。」樊遲沒有想通這番話。孔子便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使他們的地位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並使他們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這話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是含義多麼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了一個皋陶來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了一個伊尹來舉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中國哲學簡史(二)孔子的仁
    《論語》雖不是孔子親作,但是要了解孔子思想,要比其它書可靠的多。二、孔子的思想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邪說暴行」的時代,當時的「邪說」大概是三類,一種是老子、鄧系子這種革故鼎新的學說,在傳統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他們都不再信奉周代的「天命思想」,開始探索客觀的、自然的世界觀。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仁的形態作為目標。你聰明,你去追求更高更大的仁;我愚鈍,我去追求適合我的仁。至於朱熹說他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並不合適。按照朱熹的說法,孔子是因人之缺點而施教。司馬牛多言而躁,孔子如此教導。可是,顏回、仲弓呢?仲弓不懂出門、使民嗎?顏回不懂禮嗎?當然不是。所以,朱熹這樣解釋司馬牛並不合適。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天下殊途同歸」首先要說的是,孔子的提出的君君臣臣和仁,是基於周朝以來,在繼承了「周禮」的體制上,加以總結、概括,從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思想體系。雖然,小麥和水稻不能全部說成是農業,但他們兩物可以代表農業,基於這種農業耕種周期時間的需要,因此農業社會需要穩定的居住,穩定的土地,穩定的勞動力和穩定的生產關係。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孔子擔心地對弟子們說:"既然爻象上說的是鼎折足,那么子貢多半是回不嚴了。"大家聽了都默不作聲。顏回雖然也沒有說話,卻在那裡掩著嘴微微地發笑。孔子問道:"回呀,你為什麼不說話,你的這些師兄師弟們都在擔心子貢,你為什麼發笑呢?"顏回回答說:"我以為子貢會回來的。"
  • 孔子的中心思想不是仁,與封建禮教更無半毛錢關係!
    由以上兩處可見,孔子及其子眼中的「學」,並非主要學習知識技藝,而是主要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那麼學習的內容都有哪些呢?這個則如孔子自己所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德、仁、藝」,四位一體,而「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罷了。下面,我們便來重點探討下,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仁」,什麼又是「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