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嶺南之窗」看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

2020-12-16 廣州日報

中國是手工藝大國,廣州是手工藝重鎮。地處南海之濱,得交通之便,領風氣之先,在多元文化的交糅中,廣州地區很早便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生產和銷售網絡。

特別是明清以後,依託對外貿易的領先優勢,廣州手工藝逐步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許多「廣作精品」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高級定製,折射出當年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風」的嚮往。

正在廣州塔「嶺南之窗」展出的「華彩雲集—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堪稱一次廣州、廣東傳統手工藝的大薈萃。當中,有一批反映當年十三行貿易情況的特色展品,向觀眾講述著一段屬於廣州也屬於世界的歷史。

十三行商館遺址上 建起一座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現廣州文化公園),成立於2016年,館藏文物4800件(套),主要為王恆、馮傑伉儷無償捐贈,包括廣州彩瓷、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家具以及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文物,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作為一家專題性歷史博物館,常設「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文物專室陳列展」,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的輝煌歷史。

」此次我們的展品都是文物精品,而且都是成組成套的。洛克菲勒廣彩瓷可以成組欣賞,其他的展品主要是反映廣彩『式多奇巧 歲無定樣』的特點「,章榮玲介紹。

比如「清乾隆廣彩錦地開光洋人狩獵圖潘趣碗」,敞口,孤腹,高圈足。內口沿飾花形紋飾,碗心繪西洋人物圖。外壁以錦地紋作地,對稱開光繪兩幅洋人狩獵圖,另開兩窗繪中式庭院人物圖,圈足飾花卉紋一周。「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punch bowl, 18—20世紀,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和廣州訂燒這類大碗,用於調製果酒。該碗中西結合,色彩豐富豔麗,是乾隆廣彩的典型風格。

廣彩是中國風致與西方需求的完美結合

這批展品中,也包括一對「清乾隆廣彩開光花卉人物紋雙獅耳帶層蓋冰壺」,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副館長章榮玲介紹,乾隆晚期,有一種色彩極為富麗,繪工特別精美,題材各異的廣彩瓷器,外國藏家追捧為「皇室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藏有數量不菲的該類瓷器。近年,由於清代外銷廣彩瓷大量回流中國,國內收藏界對外銷廣彩瓷有了進一步認識,並把此類風格特色的乾隆廣彩瓷稱之為洛克菲勒瓷,以示珍貴。這對西式冰壺,器型少見。壺直口,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對稱置雙獅耳,壺蓋下置隔盤。口沿以錦地紋作地開窗繪花鳥風景紋。壺身以金彩繪洋蓮為地,主題紋飾繪中式人物故事圖,繪工精細。足部以錦地紋作飾,開光內繪花鳥圖,非常精美。

另一件「廣彩開光描金花鳥人物紋雙耳帶蓋獎盃形花瓶」也展現出當年廣州對外貿易的繁榮。中國瓷器自16世紀以來,一直是國外最暢銷的產品。章榮玲介紹,除了海上交通的發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充滿了東方元素,因此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逐漸演變成為奢侈品以及王公貴族生活的必需品,「清代是中國外銷瓷發展的全盛時期,廣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專為外銷需求而誕生。廣彩瓷器始於清康熙晚期,是以運到廣州的景德鎮產的素白釉瓷為胎,由廣州的藝人施加彩繪後入爐烘燒而成的釉上彩瓷器。

大約在清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逐漸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在清道光至光緒時期發展最為成熟,顏料種類眾多,形成了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風格,300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廣彩瓷器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特徵,又融入了受到西方人喜愛的藝術風格及題材,並能根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定製的各種大碗、冰壺、溫盤、碟、茶具(杯碟、奶茶壺)等,所以長期銷路很好。

「式多奇巧 歲無定樣」是高明的商業智慧

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外銷品,許多傳統廣州手工藝品特別注重日常生活的使用。比如一件「廣彩描金錦地開光花卉徽章紋小杯」是一組徽章瓷茶具,包括杯碟、茶壺、奶壺。清代十三行貿易時期,中國瓷器及茶葉大量輸出國外,對歐洲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影響深遠,尤其是英國,到18世紀晚期已誕生了舉世聞名的英式下午茶,飲茶時加入牛奶和糖,並搭配麵包、蛋糕等。因此在現存清代出口的廣彩瓷器中常常可見茶盤、杯碟、奶茶壺等和飲茶相關的器具。杯碟上有荷蘭Wiltens威爾頓斯家族徽章,可知是他們專門定做的茶具。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廣州非遺的「活化」問題。如今,以「三雕一彩一繡」為代表的廣州傳統手工藝,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除了老擁躉,新生代對它們的深邃魅力也越來越著迷。傳統手工藝在廣州這座老城市中的「新生」,已經成為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在記者的採訪中,有不少從業者明確指出,非遺的活力,加大保護力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其內生潛力的挖掘。其實現今的眾多非遺項目都是在歷史上賣得火爆的產品,今天淡出社會需求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重視設計環節、忽略市場營銷、功用落後於時代等,都是值得引以為戒的教訓。在本次「嶺南之窗」的展示中也能見到的廣繡披巾,就以張冠李戴的「馬尼拉披巾」(因在馬尼拉轉銷之故——記者注)之名享譽世界,讓我們對它受國際市場歡迎欣喜之餘,也不免嘆息它對「智慧財產權」的不重視。

仔細想想,「式多奇巧 歲無定樣」並非只是廣彩的柔軟身段。許多當年的廣州外銷工藝品,都針對不同地區有不同題材調整,成為適合全球貿易的產品。今天我們要「活化」非遺,想讓它們為當代中國設計、廣州製造賦能,是不是也可以從這句話中,得到一點借鑑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波

相關焦點

  • 219件非遺工藝展品亮相番禺博物館!廣府非遺工藝·嶺南書畫聯展開幕
    ·嶺南書畫聯展」在番禺區博物館開幕,在此次活動中,由廣府地區多位非遺傳承人和藝術家帶來的嶺南(廣府)書畫、非遺傳統美術、非遺傳統技藝等三大系列共計219件非遺工藝展品集中亮相,為群眾奉上了一場傳統手工藝術盛宴。
  • 【嶺南文化】學院「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叢書正式出版發行
    廣州的「三雕一彩一繡」、佛山的「石灣陶藝」、肇慶的「端硯」等傳統民間工藝,是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瑰寶。傳承發展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新時代的技藝傳承人和技能工匠,是廣東職業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堅持內涵引領、特色發展,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傳承嶺南傳統技藝。
  • 嶺南文化藝術館羊城開館 以藝術瑰麗展現璀璨嶺南
    (央廣網記者 周羽 攝)央廣網廣州8月28日消息(記者周羽 通訊員宋超)8月28日,嶺南文化藝術館開館暨「嶺南·高度」主題藏品展在廣州舉行,活動展出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收藏的100多件代表嶺南文化藝術的精品。
  • 「技能國手」對話「嶺南非遺大師」感受傳統技藝
    巧克力變荔枝,糯米粉做山竹,白兔造型蝦餃……感受粵菜匠人精神,看粵菜師傅巧手造型技能選手們來自四川、吉林、江西等地,參與了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糖藝項目、烹飪(西餐)、餐廳服務、酒店接待、健康與社會照護等項目的比賽。
  • 大師藝術課|如何破譯嶺南工藝密碼?名家教路:可用「加減乘除」四字...
    欣賞嶺南工藝又有哪些好去處?且聽這一期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嶺南非遺傳承人傳播孵化系列行動·非遺新造物:大師藝術課」來細說。7月25日,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陸穗崗與《嶺南文化青少年讀本系列:嶺南工藝》編輯徐沛儀,圍繞「民間工藝不遙遠,嶺南文化傳心間」主題,通過線上直播,為觀眾「破譯」嶺南工藝的密碼。
  • 嶺南風名園韻——東莞可園博物館藏嶺南書畫精品展
    嶺南風·名園韻——東莞可園博物館藏嶺南書畫精品展前 言廣東地處祖國南疆,北背五嶺,南瀕海洋,史稱嶺南。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嶺南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呈現了一批又一批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傑出人物,逐漸形成了兼收並蓄、務實進取、獨樹一幟的嶺南文化。
  • 鄧兆萍「知否·嶺南」非遺文化服飾秀驚豔廣州城
    從《織夢嶺南》、《廣府薈》、《西來初地》到《知否·嶺南》,手法嫻熟地將嶺南非遺傳統工藝和嶺南建築風格巧妙嵌入服裝結構,並融合嶺南文化調性,呈現出獨特的鄧兆萍的創意風格。《知否·嶺南》「莨綢黑」系列 圖片| 蔡彤宇《知否·嶺南》以科技、時尚、藝術、非遺等多元因子結合,創作出「象牙白」、「莨綢黑」、「千絲紅」等三大系列46件作品,把嶺南非遺文化「三雕一彩一繡」及紅棉、洋紫荊、桃花、荔枝等常見花卉水果和滿洲窗等建築元素作為創作靈感,廣彩、廣繡配飾點綴其中,充分體現設計師對嶺南文化的熱愛,對歷史人文深刻的思辨
  • 第二屆「嶺南祠堂文化節」活動時間
    活動名稱:第二屆「嶺南祠堂文化節」  活動時間:2014年10月2日—2014年10月4日  活動地點:廣州市海珠區黃埔古村  活動亮點:前來遊玩的市民朋友可選擇坐旅遊觀光1路(雙層巴士)到黃埔古村總站下車。另外途經黃埔村牌坊門口的公交車有564路、762路、137路、262路,地鐵站靠近8號線萬勝圍站。  10月2日~4日,第二屆「嶺南祠堂文化節」將在海珠區黃埔古村舉行,屆時包括「認祖歸宗飲錦宴」、廣府大戲、「絕核」廣州話大賽、「懷舊百厭星」遊戲等精彩節目將輪番上陣,為市民奉上嶺南祠堂文化大餐。
  • 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開幕,非遺文化傳承人現場互動
    10月16日至20日,2019年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暨第十一屆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青年專場)正在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和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三雕一彩一繡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活動方供圖)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黃婷)0興傳弦工藝、弘揚嶺南國粹,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班項目啟動儀式於2020年12月8日在廣州塔嶺南古琴藝術館舉辦。
  • 廣彩瓷燒制技藝:金碧耀眼
    歷史上,廣彩瓷器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廣彩瓷器題材廣泛,色彩鮮明。其燒制技藝主要包括彩繪顏料製作、彩繪工具運用、封金「鬥彩」技藝等。彩繪類型可分為手工彩繪、定燒彩繪、積金彩繪、嶺南畫派彩繪四大類。廣彩瓷器品種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用具、陳設及玩賞品、文具和娛樂用品、宗教法器等。廣彩瓷器有三彩、五彩、琺瑯彩等不同的種類,還仿照西洋畫法製成獨特風格的彩繪瓷器。
  • 探秘嶺南祠堂式建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本文轉自【中新網】;  6月11日,廣州,航拍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位於清代建築陳氏書院中,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俗稱「陳家祠」,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2020廣州嶺南花卉市場新區地址在哪裡?怎麼走?
    廣州嶺南花卉市場新址  地址:五眼橋西約666號  開市時間:10:00—20:00  公共運輸  地鐵:五號線滘口站  (2) B2出口步行至廣佛路口(滘口客運站)換乘公交廣969路至五眼橋總站(湧尾坊)  公交:  (1) 搭乘公交至橋東小區站換乘990路至五眼橋總站(湧尾坊)或直接步行1.2km左右至市場,約20-25分鐘  (2) 搭乘公交至芳村大道西站,步行1.4km左右,約20-25分鐘  搬遷後的嶺南花卉市場
  • 【嶺南 • 繡彩】粵繡藝術的感嘆號 ——梁國興與吳玉珍之粵繡作品
    廣繡以絨、線繡為主,圖案嚴謹,色彩繁複,針工細密,並保留著傳統「女紅」巧手慧心及細膩風格,富於濃鬱的嶺南民間藝術特色。二十世紀末,因種種原因,曾經鼎盛、輝煌的粵繡後繼乏人,日漸式微,被媒體稱為「一抹行將消逝的斜陽」、「漸漸消逝的美麗」!
  • 你好,再見——第一站:廣州-嶺南印象園
    在廣州的最後一個下午去了嶺南印象園,這是一個可以讓你短時間就能了解嶺南傳統文化的地方。嶺南印象園是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築群落。漫步在園區內,你可以看到民居依水而建,或窄門高屋,或鑊耳高牆。悠長的青雲巷、古樸的趟攏門、精緻的滿洲窗,小溪蜿蜒、池塘清澈,處處都散發著嶺南水鄉的韻味,習慣了城市的高樓大廈,此時定會有一番不同的感受。建築嶺南建築最具特色一個是鑊耳牆,一個是蠔殼牆。鑊耳牆又名鍋耳牆(形狀與鍋手柄相似),在元明清時代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資格建造,官位大小決定鍋耳的高低。民間還有一種傳說:修鍋耳牆可以保佑子孫當官,蘊涵富貴吉祥豐衣足食。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目前永慶坊一期二期已集聚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文創商務辦公、「三雕一彩一繡」展覽體驗、粵劇粵曲藝術沙龍、旅遊演藝、時尚餐飲、旅遊文創工藝等文化創意產業共27家,月均客流約15萬人次,成為廣州「老城市新活力」重要打卡地。荔灣湖區域物業活化率達100%,泮塘五約物業活化利用率超過60%,景區形成文商旅創居有機融合、複合共生的良好態勢,大力激發特色文化旅遊消費潛力。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nbsp&nbsp&nbsp&nbsp「第一天上課就迫不及待地將所學所悟的嶺南紡織服飾文化融入到新學期的課堂中來,T恤設計中的圖案設計,學生們親手編織裝飾畫收穫了意外的驚喜!」近日,來自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員沈小麗老師將自己參加培訓後的教學效果反饋回嶺南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去年底《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發布,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藍圖繪就。近兩年來,以「一江兩岸」為紐帶,荔灣著力挖掘維護嶺南文化資源,培育構建現代文化產業和服務交流體系,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的路上探索前行。
  • 趣看丨嶺南,好自在
    他令50萬中原人遷居至此,與嶺南本地居民形成最早的大規模文化融合。而「嶺南」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唐王朝在五嶺以南設嶺南道和嶺南節度使起,「嶺南」便一直被叫到了今天。 這註定了嶺南文化的多變、靈動和新穎。最迷人的是嶺南建築。這裡有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的嶺南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