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手工藝大國,廣州是手工藝重鎮。地處南海之濱,得交通之便,領風氣之先,在多元文化的交糅中,廣州地區很早便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生產和銷售網絡。
特別是明清以後,依託對外貿易的領先優勢,廣州手工藝逐步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許多「廣作精品」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高級定製,折射出當年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風」的嚮往。
正在廣州塔「嶺南之窗」展出的「華彩雲集—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堪稱一次廣州、廣東傳統手工藝的大薈萃。當中,有一批反映當年十三行貿易情況的特色展品,向觀眾講述著一段屬於廣州也屬於世界的歷史。
十三行商館遺址上 建起一座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上(現廣州文化公園),成立於2016年,館藏文物4800件(套),主要為王恆、馮傑伉儷無償捐贈,包括廣州彩瓷、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家具以及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文物,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作為一家專題性歷史博物館,常設「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文物專室陳列展」,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的輝煌歷史。
」此次我們的展品都是文物精品,而且都是成組成套的。洛克菲勒廣彩瓷可以成組欣賞,其他的展品主要是反映廣彩『式多奇巧 歲無定樣』的特點「,章榮玲介紹。
比如「清乾隆廣彩錦地開光洋人狩獵圖潘趣碗」,敞口,孤腹,高圈足。內口沿飾花形紋飾,碗心繪西洋人物圖。外壁以錦地紋作地,對稱開光繪兩幅洋人狩獵圖,另開兩窗繪中式庭院人物圖,圈足飾花卉紋一周。「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punch bowl, 18—20世紀,歐洲人曾大量從景德鎮和廣州訂燒這類大碗,用於調製果酒。該碗中西結合,色彩豐富豔麗,是乾隆廣彩的典型風格。
廣彩是中國風致與西方需求的完美結合
這批展品中,也包括一對「清乾隆廣彩開光花卉人物紋雙獅耳帶層蓋冰壺」,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副館長章榮玲介紹,乾隆晚期,有一種色彩極為富麗,繪工特別精美,題材各異的廣彩瓷器,外國藏家追捧為「皇室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藏有數量不菲的該類瓷器。近年,由於清代外銷廣彩瓷大量回流中國,國內收藏界對外銷廣彩瓷有了進一步認識,並把此類風格特色的乾隆廣彩瓷稱之為洛克菲勒瓷,以示珍貴。這對西式冰壺,器型少見。壺直口,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對稱置雙獅耳,壺蓋下置隔盤。口沿以錦地紋作地開窗繪花鳥風景紋。壺身以金彩繪洋蓮為地,主題紋飾繪中式人物故事圖,繪工精細。足部以錦地紋作飾,開光內繪花鳥圖,非常精美。
另一件「廣彩開光描金花鳥人物紋雙耳帶蓋獎盃形花瓶」也展現出當年廣州對外貿易的繁榮。中國瓷器自16世紀以來,一直是國外最暢銷的產品。章榮玲介紹,除了海上交通的發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充滿了東方元素,因此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逐漸演變成為奢侈品以及王公貴族生活的必需品,「清代是中國外銷瓷發展的全盛時期,廣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專為外銷需求而誕生。廣彩瓷器始於清康熙晚期,是以運到廣州的景德鎮產的素白釉瓷為胎,由廣州的藝人施加彩繪後入爐烘燒而成的釉上彩瓷器。
大約在清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逐漸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在清道光至光緒時期發展最為成熟,顏料種類眾多,形成了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風格,300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廣彩瓷器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特徵,又融入了受到西方人喜愛的藝術風格及題材,並能根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定製的各種大碗、冰壺、溫盤、碟、茶具(杯碟、奶茶壺)等,所以長期銷路很好。
「式多奇巧 歲無定樣」是高明的商業智慧
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外銷品,許多傳統廣州手工藝品特別注重日常生活的使用。比如一件「廣彩描金錦地開光花卉徽章紋小杯」是一組徽章瓷茶具,包括杯碟、茶壺、奶壺。清代十三行貿易時期,中國瓷器及茶葉大量輸出國外,對歐洲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影響深遠,尤其是英國,到18世紀晚期已誕生了舉世聞名的英式下午茶,飲茶時加入牛奶和糖,並搭配麵包、蛋糕等。因此在現存清代出口的廣彩瓷器中常常可見茶盤、杯碟、奶茶壺等和飲茶相關的器具。杯碟上有荷蘭Wiltens威爾頓斯家族徽章,可知是他們專門定做的茶具。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廣州非遺的「活化」問題。如今,以「三雕一彩一繡」為代表的廣州傳統手工藝,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除了老擁躉,新生代對它們的深邃魅力也越來越著迷。傳統手工藝在廣州這座老城市中的「新生」,已經成為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在記者的採訪中,有不少從業者明確指出,非遺的活力,加大保護力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其內生潛力的挖掘。其實現今的眾多非遺項目都是在歷史上賣得火爆的產品,今天淡出社會需求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重視設計環節、忽略市場營銷、功用落後於時代等,都是值得引以為戒的教訓。在本次「嶺南之窗」的展示中也能見到的廣繡披巾,就以張冠李戴的「馬尼拉披巾」(因在馬尼拉轉銷之故——記者注)之名享譽世界,讓我們對它受國際市場歡迎欣喜之餘,也不免嘆息它對「智慧財產權」的不重視。
仔細想想,「式多奇巧 歲無定樣」並非只是廣彩的柔軟身段。許多當年的廣州外銷工藝品,都針對不同地區有不同題材調整,成為適合全球貿易的產品。今天我們要「活化」非遺,想讓它們為當代中國設計、廣州製造賦能,是不是也可以從這句話中,得到一點借鑑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