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孫燕院士的忠告:肝不好,先別慌!牢記2句話,少往醫院跑

2020-12-14 盧主任健康說

孫燕院士可謂是我國腫瘤圈的"頂梁柱",今年90歲高齡的他,依然堅持守在腫瘤研究的一線。

這位老院士,從30歲起便致力於研究癌症,在一次講座中孫燕院士,談到了肝癌,我國被稱為"肝癌大國",每年新發肝癌患者高達百萬。

並且因為我們肝臟的特性,肝癌的隱蔽性極高,多數患者在發現時,病情已經惡化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了。

孫燕院士告訴我們,人生道路雖是不可複製的,但養肝的方法卻可以,總結起來不過2句話。

第一句:及時發現、趁早治療很重要

雖說肝病的隱匿性高,即使是晚期肝病也很難發出疼痛的信號,但我們身體還是會用一些"異常"來提醒我們。

異常一:皮膚發黃

人體中有一種叫做膽紅素的神經毒素,它是肝臟分解體內衰老紅細胞的產物,它呈棕黃色存在於血液之中。

當肝功能出現異常,人體中的膽紅素含量大量增加,血液中的膽紅素,大量在血管壁上或是皮膚黏膜上沉澱,我們的皮膚受到便容易出現發黃的情況。

這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最先在面部表現,隨著病情的發展,我們的鞏膜、全身皮膚、甚至是小便都會出現明顯的發黃症狀。

異常二:消瘦

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的肝病患者會出現消瘦的症狀。

這是因為,肝臟是消化系統中的一部分,肝臟出現損傷的時候,我們的消化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食物不能及時轉化為營養物質,便容易出現消瘦的情況。

當肝臟內出現腫瘤,癌細胞會與我們的身體器官爭奪營養,一些營養物質,被癌細胞搶先攔截,也會導致消瘦的情況出現。

異常三:蜘蛛痣

蜘蛛痣可謂是早期肝病患者的一個典型症狀。

它一般出現在患者的胸前、頸部等毛細血管分布豐富的部位,觀察它的外觀我們可以得知,它的中心部位一般是一個紅色小點,周圍有形似蜘蛛腿的紅色紋路。

肝臟可以穩定身體中的激素之間的平衡,肝不好,體內雌激素大量分泌,毛細血管會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出現蜘蛛痣。

第二句:飲食要合理,生活要規律

其實呵護肝臟也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改變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肝臟患病的風險。

首先多喝茶

茶中含有對身體益的營養元素。

河南省焦作市,盛產雲臺冰菊,它屬於懷菊亞種,含有非常豐富的菊甙、硒元素、胺基酸等營養素,焦作市被譽為懷菊之鄉。

研究證明:

硒元素:可以加速受損肝細胞的修復和肝臟代謝毒素的能力,肝不好,體內的血硒含量也會減少,建議常補充;

菊甙:有減少身體中脂肪含量的作用,常補充,脂肪給肝臟帶來的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胺基酸:可有效的提高肝內細胞活性,延緩脂褐素的生成,控制體內自由基的含量。

採用80度以上熱水衝泡,更有利於身體獲取。

其次控制飲食

肝不好,在飲食方面也要格外注意,肝臟是非常害怕油膩食物的器官。

脂肪需要肝臟來分解轉化,當身體中的脂肪含量過高,一些肝臟來不及轉化的脂肪便會肝內沉澱,脂肪會損害肝臟細胞,增加肝臟的患病風險。

油膩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又非常高,所以為了肝臟健康,建議平時在飲食方面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平時飲食儘量清淡一些,少油膩多清淡。

最後不熬夜

晚上是肝細胞進行修復的時間,肝細胞在修復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血液滋養。

中醫認為"人臥血歸肝",人在睡覺的時候,血液會大量的流向肝臟,此時肝細胞自我修復的速度將會被提高。

經常熬夜,身體中受損的肝細胞不能及時被修復,長期下去,將會威脅到肝臟的健康。

小知識:發黴水果對肝臟的危害有多大?

水果黴變之後會滋生出一種叫做黃麴黴毒素的物質。

這種物質是被世衛認證的Ⅰ類致癌物,它有很強的毒性,人體攝入1mg的黃麴黴毒素,肝臟便有癌變的風險。

這種毒素就存在於發黴的水果之中,水果發黴之後不僅發黴的部位有黃麴黴毒素的存在,將發黴的部位去除之後也含有大量的黃麴黴毒素。

相關焦點

  • 85歲院士經驗分享:轉氨酶升高,莫慌張!記好3句話,少往醫院跑
    在我國肝病領域中,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從事肝病研究50多年,現任「世界肝炎聯盟公共衛生學專家」。雖然今年已經85歲高齡,但他仍堅持在肝病研究「一線」,很多人稱他為「醫學界的傳奇」,他就是莊輝院士。莊輝院士曾在採訪中向大家分享了預防肝病的方法,總結為3句話,希望能幫到你。轉氨酶升高,莫慌張!
  • 八旬院士分享經驗:轉氨酶升高,莫慌張!牢記3句話,少往醫院跑
    雖然至今已85歲高齡,但仍然紅光滿面、鶴髮童顏,堅守在研究肝病的最「前線」,對我國防治肝病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就是——莊輝院士轉氨酶對肝臟代謝功能具有催化作用,它通常存在於肝細胞內,是測試肝功能的重要指標,血液中轉氨酶含量升高,通常意味著肝病來臨。
  • 93歲院士的經驗分享:血管堵了,不要慌!牢記3句話,少往醫院跑
    有這樣一個人物被稱作為是"醫學界的傳奇",是清華大學和俄羅斯學院的一名院士,今年雖已經有93歲的高齡,但是依舊精神煥發、神採飛揚,許多人也稱他為是"長壽專家"。他之前身體中有三根血管被堵,經過長達六年時間的自我調理,身體恢復健康,可以說是無數病人心中的模範人物。
  • 研究60年癌症,91歲孫燕院士警告:四樣東西儘量別碰
    孫院士曾自信地說,如果我身上出現了什麼健康問題,那麼多半都是早期的,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因為我一直堅信一個思想:「預防比治療好,早期治療比晚期治療好」。孫燕院士接受央視採訪 圖源央視在公開採訪中,他分享過一些抗癌防癌的忠告,今天小九想分享給大家。
  • 93歲院士研究骨病60年:骨疏鬆莫慌張,謹記3句話,少往病房跑
    93歲的高院士,對於骨骼維護有著自己獨到且專業的理解,憑藉60年的從醫經驗,高院士曾治癒了無數的骨疏鬆病症患者。不僅被患者稱頌不已,在業內同行中,也有著極高的聲望和地位。殊不知高院士本人也曾是一位骨質疏鬆的患者,在一次骨病測量中被查出骨骼密度僅為-3.4,經過半年多的調理,骨骼狀況才恢復如初。如今的高院士身體狀況並不亞於一些中老年人,而且這麼多年來從未出現過骨折狀況,全賴骨骼保養得當。根據高院士本人所說,若想防範骨質疏鬆病情出現,首先就要找到骨疏鬆的原因,然後對號入座,謹慎避免,才能更好改善骨骼狀況、降低骨病發作機率。
  • 93歲院士分享經驗:血脂高,莫慌張,謹記3句話,少往醫院跑
    導語:黃克智院士在血管養護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它今年93歲高齡,血管保養得非常好,整個人看起來也非常的精神,被人稱為長壽專家。黃院士自己本人曾堵塞過三根血管,經過自己6年的調理,堵塞的血管已經恢復如初。
  • 88歲院士經驗分享:血管堵了,莫慌張!謹記3句話,少往醫院跑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位88歲院士的從醫經驗,這位「傳奇」人物數年來的研究成果,為眾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的「一片曙光」,別看他已經88歲高齡,走起路來還是虎虎生風。這個人就是——朱曉東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他曾經就有三根血管出現堵塞現象,卻在自己六年的調理下,恢復如初。
  • 91歲孫燕院士:60年經驗總結,3種食物堪稱「致癌王」
    孫燕,我國知名的中醫專家,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他從事中醫研究已經60餘載,在孫院士30歲的時候便開始研究癌症,這種生活一堅持就是60年,在這60年裡,孫院士也有很多自己的忠告和經驗總結,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91歲孫燕院士,從事癌症研究60年,忠告:3種致癌食物,要少吃
    孫燕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癌症研究專家,他從事癌症研究已經60多年,他十分注重防癌抗癌在腫瘤方面是我國頂級的專家,雖然已經90多歲的年齡,但身子骨非常的硬朗,精神狀態也非常好。據孫燕院士講,近幾年我國肝病患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發展。其實這與我們一些生活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
  • 91歲孫燕院士總結「防癌處方」:餓著要比撐著強,1年2次體檢
    一、孫燕:餓著要比撐著強孫燕院士/圖源網絡91歲的孫燕院士,是我國臨床腫瘤學界的知名人物,他用自己健朗的身體狀態證明「我的防癌心得很有效」。「我自己的話,跟18歲比,現在體重只長了5公斤,這點我還是很滿意的;如果一個人50歲時的體重,跟自己18歲時比長了10公斤,這就不太利於防癌。」而談及自己為何可以保持身材「苗條」的秘訣,陳君石院士說:「我其實沒有什麼忌口的,啥都吃,但是每樣都吃的不多,會控制好一頓飯的總攝入量。」
  • 91歲院士,研究肝病60年,忠告:肝不好,日常3種蔬菜,勸你少吃
    91歲院士忠告:肝不好,日常3種蔬菜要少吃1、久泡的木耳木耳是飯桌上經常見的一種菌類蔬菜,但是木耳不能泡發的時間太長2、變質的蔬菜蔬菜對於存放的溼度和溫度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蔬菜放置的時間過長,會容易出現腐爛變質的情況,有些人會選擇切掉腐爛的部分,剩餘的菜還繼續食用,但是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 孫燕院士獻上「抗癌經」:3種食物是癌症「伴侶」,別貪嘴
    91歲高齡的孫燕院士,是我國腫瘤科的開創人,從事腫瘤研究工作長達60年,他是腫瘤方面的權威,有人曾詢問過孫院士,抗癌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癌症主要在預防,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改變日常的飲食習慣減少致癌物的攝入尤為關鍵。
  • 91歲孫燕院士,研究癌症60年,提醒:3種食物致癌性太強,要少吃
    孫燕院士,今年91歲,從30歲時便開始研究癌症,至今已有60餘年。平時十分注重如何防癌、抗癌,是我國著名的腫瘤學專家。雖然孫燕院士今年已經91雖高齡,可是若不說,根本看不出來他的年齡,走路帶風,精神抖擻,精神狀態好極了。
  • 91歲腫瘤科孫燕院士,提醒:3種食物致癌性高,生活中一定要少吃
    我國肝病領域的資深院士,孫燕院士如今已經91歲高齡了,雖說孫院士已經近百歲,但是卻精神矍鑠,神清氣爽。孫燕院士有著資深的肝病研究經歷,從30歲起便致力於對肝臟疾病的探索,這一做就是60多年,就連現在都還不停地為肝病研究貢獻力量,孫燕院士曾經在公開場合提到過肝臟防範大於治療。
  • 93歲院士分享經驗:染上HPV,不要怕!記住3句話,醫院能少跑
    孫院士今年雖然已經93歲高齡了,但她卻一直以來都活躍在婦科疾病領域的前線,對於宮頸疾病頗有研究。然而,孫院士曾經也是一名曾被宮頸疾病深深困擾過的病患。她的宮頸曾查出了幾種高危亞型的HPV病毒,確診時,李院士已經是65歲的花甲之年,然而,對於這種情況,她也沒有過多的畏懼情緒。
  • 93歲院士分享經驗:血管堵了先別慌,記住4句話,或讓你少跑醫院
    93歲院士分享經驗,血管堵了先別慌,記住4句話讓你少跑醫院黃克智院士現在已經93歲高齡,就遇到過讓人棘手的血管問題,不過經過自己的調理,血管也變得通暢了,因此他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現在他是清華大學唯一一位兼俄羅斯科學院的院士,那麼我們一起看一下他所分享出的經驗吧。
  • 孫燕院士91歲了,研究癌症超60年!這3種食物,少吃點比較好
    導語:孫燕院士現在已91歲高齡。但對肝癌的研究從未停止,早就從30歲就開始對肝癌的研究,這幾十年來一直默默在肝臟健康領域深耕,毫不停歇,孫燕院士對肝癌領域的研究做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受千萬人的敬重。別看孫院士現在是90多歲的老人,但依舊精神抖擻,身體健朗。還有人問孫院士關於養生的秘籍,"你是怎麼保持健康長壽的,有什麼秘訣嗎呢?"孫院士開心一笑,"哪有秘訣呀,我只是合理控制飲食,不吃對傷害身體的東西,從源頭上防止細菌罷了。"
  • 91歲院士孫燕,致力醫學60年,提醒:3種食物堪比毒王,別吃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相信經常看新聞的人很多都聽說過,他從30歲就開始鑽研癌症,現在已經91歲的他依然是醫學界的一盞明燈,整天為了醫學奔波,被稱為中國「腫瘤科」的奠基人。曾經有人問孫燕院士,他研究醫學那麼多年,對癌症的看法是什麼?孫燕院士說:癌症,重要的在於預防,在他看來,防癌第一步就是從日常的飲食習慣開始改變。
  • 研究癌症60年的91歲老院士,誠心提醒:3種食物有致癌風險
    在對人體的研究上,孫燕院士已經潛心研究了60年。對於腫瘤的研究有很多的成果。而這位老院士今年已經91歲了,為很多癌症患者找到一線生機。而經過他的總結後發現,癌症的預防應該重於治療。從日常的飲食習慣中做好預防顯得更加重要。
  • 老祖宗的忠告:為人處世,牢記三句話,餘生順風順水!
    老祖宗的忠告:為人處世,牢記三句話,餘生順風順水!第1句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中國向來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其實這話說的就是給予他人便利,早晚他人會給予我們便利。若要立身處世必然需要接觸他人,做人能夠坦誠善意,必然也能夠贏得他人的坦誠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