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慈禧一口氣除掉七個,唯獨一人倖免,他憑的什麼?道光帝的駙馬爺,遇事閉口不言,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
顧命八臣與「辛酉政變」
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次改變歷史進程的宮廷政變,一舉清除了鹹豐帝為小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開始聽政。因為當時的鹹豐十一年(1861年)為農曆的辛酉年,所以,史稱其為「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年僅27歲的慈禧,正式執掌大清的最高權力,作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和他們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國進行了47年的罪惡統治。中國歷史上許多不平等條約如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都是在她統治時期與外國籤訂的。她的篡政和統治,使近代中國蒙受了無窮無盡的屈辱。
在雙方鬥法中落敗的一方,是顧命八大臣。所謂顧命大臣,正式的稱呼應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即輔助年幼皇帝執政的王公大臣,是輔政大臣的另一種名義。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清文宗奕詝(鹹豐帝)去世,臨終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6歲的皇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為帝。
鹹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這樣的陣容,不可謂不豪華,但是,最終,還是敗給了幾個年輕人(當時的慈安25歲,慈禧26歲,恭親王奕訢30歲),其中的原因,一言難述其詳,老黃另文再講。今天老黃只給大家講講顧命八大臣在「辛酉政變」後的結局。
被清算的贊襄政務王大臣
「辛酉政變」中的顧命八大臣,大多遭到慈禧等人的殘酷清洗,有3人被殺,4人遭貶流放,只有1人安全著陸,不久即官復原職。
顧命八大臣中,死得最慘的就是肅順,肅順是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顯赫一時。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肅順雖驕橫專權、目中無人,但對待有才華的漢臣卻能做到格外禮待。肅順「輕滿員」而「雅重漢人名流」 。他「待漢員頗極謙恭」,自稱「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都是依賴肅順的推薦,才得以大展身手的。另外,肅順對外強硬,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國人的威脅,維護了民族尊嚴。
鹹豐帝病危之際,肅順為防止慈禧日後以母后擅權,曾建議鹹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後患。鹹豐帝心有不忍,沒有採納肅順的建議,事後又在無意中透露了風聲,從而使慈禧對肅順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肅順在護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雲被捕,隨後被斬於菜市口,年45歲。肅順被殺後,郭嵩燾、曾國藩等扼腕嘆息。曾國藩慘然曰:「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
被賜自盡的載垣與端華,也都是身份顯赫之人。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bai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鹹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端華是肅順的哥哥,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鹹豐繼位後,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鹹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兩人在政變後都被賜白絹自盡,載垣年46歲,端華年54歲。
穆蔭為滿洲正白旗人,由官學生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遷翰林侍讀。鹹豐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其後,擢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調兵部尚書。英法聯軍佔領天津,與怡親王載垣同為欽差大臣,赴通州與英法聯軍和談。談判失敗,扣押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等,導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穆蔭論罪撤職,與鹹豐帝逃往熱河,躲進避暑山莊。辛酉政變後,因穆蔭以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撤職流放。同治三年,論贖歸,歿於家中。
匡源出生於書香人家,自幼聰敏好學,才思敏捷,認真刻苦。13歲考秀才,文採卓異,擅詩文,號為神童,少有大志。道光二十年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侍郎。鹹豐八年,入直軍機處。十一年,受鹹豐帝顧命,贊襄政務。政變後,被罷官,有幸留得性命。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講學濟南濼源書院,歷時17年,弟子多達3000多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樂趣。光緒七年,卒,享年66歲。
杜翰是鹹豐帝的師傅杜受田之子。因鹹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讚賞。「辛酉政變」後,杜翰遭革職,流放新疆,後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同治五年卒,享年60歲。
焦佑瀛,天津人,清道光十九年舉人,頗有才華。鹹豐十年九月,焦佑瀛正奉命在天津靜海一帶治團練,經肅順推薦,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挑簾軍機」,實任軍機大臣,當時皇帝詔書多出其手。受免職處分,隱於故鄉「逋園」。
固倫額駙景壽的處世之道
顧命八大臣中,歸宿最好的,就是景壽了。景壽全名富察·景壽,滿洲鑲黃旗人,雲貴總督明瑞曾孫,工部尚書博啟塗之子。道光二十四年,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次年,尚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鹹豐五年,以為蒙古都統,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
景壽是道光皇帝招為駙馬,娶了壽恩公主。壽恩公主是道光帝第六女,年齡比鹹豐帝還大,景壽因此成為固倫額駙(駙馬)。鹹豐皇帝繼位後,景壽又再次被提拔成御前大臣,並且,道光帝還御賜給他紫色韁繩,就是騎馬時可以佩戴,彰顯尊貴身份。
景壽的為人自有可取之處,他雖然擁有顯赫身份,但為人十分低調,鹹豐皇帝安排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平時也是寡言少語。英法聯軍侵華,鹹豐帝逃到熱河,景壽也跟隨同去,鹹豐在熱河駕崩,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景壽雖為顧命大臣,但是,在兩派爭鬥中,他卻保持了沉默,兩邊都不得罪。所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後,他僅只受削職處分,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但是,慈禧仍給景壽扣上「身為國戚,緘默不言」的罪名,就是不敢於發聲,
慈禧雖然怪他沒在關鍵時刻站到自己身邊,但是,對這樣一個勤懇辦差,又不多言多事的人,她還是給予了新的生路——被革職的次年二月,景壽即任蒙古都統,三月又獲授御前大臣。同治三年(1863年)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年)六月去世,享年60歲。
結語
在顧命大八臣中,肅順最能幹,也最強硬,所以,他第一個該殺,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載垣與端華都是親王級的人物,在朝中影響巨大,活著就是個威脅,所以,不得不死,好在留了個全屍。穆蔭「以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在朝中的影響也最著,所以,不僅撤職,還要流放。杜翰則因為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所以,遭遇流放之苦也在情理之中。焦佑瀛只是個「挑簾」「搖筆桿子」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革職即可。景壽雖然位高權重,但卻不參與是非,雖然無所作為,但也沒啥威脅,加之又是皇家親戚,賣個順水人情,讓他不僅保了性命,還保了富貴,心中對慈禧不知又會增添多少感激,何樂而不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