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慈禧一口氣除掉七個,唯獨一人倖免,他憑的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顧命八大臣慈禧一口氣除掉七個,唯獨一人倖免,他憑的什麼?道光帝的駙馬爺,遇事閉口不言,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

顧命八臣與「辛酉政變」

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次改變歷史進程的宮廷政變,一舉清除了鹹豐帝為小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開始聽政。因為當時的鹹豐十一年(1861年)為農曆的辛酉年,所以,史稱其為「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年僅27歲的慈禧,正式執掌大清的最高權力,作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和他們的代表,在半殖民地的中國進行了47年的罪惡統治。中國歷史上許多不平等條約如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都是在她統治時期與外國籤訂的。她的篡政和統治,使近代中國蒙受了無窮無盡的屈辱。

在雙方鬥法中落敗的一方,是顧命八大臣。所謂顧命大臣,正式的稱呼應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即輔助年幼皇帝執政的王公大臣,是輔政大臣的另一種名義。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清文宗奕詝(鹹豐帝)去世,臨終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6歲的皇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為帝。

鹹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這樣的陣容,不可謂不豪華,但是,最終,還是敗給了幾個年輕人(當時的慈安25歲,慈禧26歲,恭親王奕訢30歲),其中的原因,一言難述其詳,老黃另文再講。今天老黃只給大家講講顧命八大臣在「辛酉政變」後的結局。

被清算的贊襄政務王大臣

「辛酉政變」中的顧命八大臣,大多遭到慈禧等人的殘酷清洗,有3人被殺,4人遭貶流放,只有1人安全著陸,不久即官復原職。

顧命八大臣中,死得最慘的就是肅順,肅順是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顯赫一時。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肅順雖驕橫專權、目中無人,但對待有才華的漢臣卻能做到格外禮待。肅順「輕滿員」而「雅重漢人名流」 。他「待漢員頗極謙恭」,自稱「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都是依賴肅順的推薦,才得以大展身手的。另外,肅順對外強硬,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國人的威脅,維護了民族尊嚴。

鹹豐帝病危之際,肅順為防止慈禧日後以母后擅權,曾建議鹹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後患。鹹豐帝心有不忍,沒有採納肅順的建議,事後又在無意中透露了風聲,從而使慈禧對肅順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肅順在護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雲被捕,隨後被斬於菜市口,年45歲。肅順被殺後,郭嵩燾、曾國藩等扼腕嘆息。曾國藩慘然曰:「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

被賜自盡的載垣與端華,也都是身份顯赫之人。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bai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鹹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端華是肅順的哥哥,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鹹豐繼位後,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鹹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兩人在政變後都被賜白絹自盡,載垣年46歲,端華年54歲。

穆蔭為滿洲正白旗人,由官學生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遷翰林侍讀。鹹豐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其後,擢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調兵部尚書。英法聯軍佔領天津,與怡親王載垣同為欽差大臣,赴通州與英法聯軍和談。談判失敗,扣押英法談判代表巴夏禮等,導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穆蔭論罪撤職,與鹹豐帝逃往熱河,躲進避暑山莊。辛酉政變後,因穆蔭以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撤職流放。同治三年,論贖歸,歿於家中。

匡源出生於書香人家,自幼聰敏好學,才思敏捷,認真刻苦。13歲考秀才,文採卓異,擅詩文,號為神童,少有大志。道光二十年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侍郎。鹹豐八年,入直軍機處。十一年,受鹹豐帝顧命,贊襄政務。政變後,被罷官,有幸留得性命。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講學濟南濼源書院,歷時17年,弟子多達3000多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樂趣。光緒七年,卒,享年66歲。

杜翰是鹹豐帝的師傅杜受田之子。因鹹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讚賞。「辛酉政變」後,杜翰遭革職,流放新疆,後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同治五年卒,享年60歲。

焦佑瀛,天津人,清道光十九年舉人,頗有才華。鹹豐十年九月,焦佑瀛正奉命在天津靜海一帶治團練,經肅順推薦,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挑簾軍機」,實任軍機大臣,當時皇帝詔書多出其手。受免職處分,隱於故鄉「逋園」。

固倫額駙景壽的處世之道

顧命八大臣中,歸宿最好的,就是景壽了。景壽全名富察·景壽,滿洲鑲黃旗人,雲貴總督明瑞曾孫,工部尚書博啟塗之子。道光二十四年,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次年,尚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鹹豐五年,以為蒙古都統,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

景壽是道光皇帝招為駙馬,娶了壽恩公主。壽恩公主是道光帝第六女,年齡比鹹豐帝還大,景壽因此成為固倫額駙(駙馬)。鹹豐皇帝繼位後,景壽又再次被提拔成御前大臣,並且,道光帝還御賜給他紫色韁繩,就是騎馬時可以佩戴,彰顯尊貴身份。

景壽的為人自有可取之處,他雖然擁有顯赫身份,但為人十分低調,鹹豐皇帝安排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平時也是寡言少語。英法聯軍侵華,鹹豐帝逃到熱河,景壽也跟隨同去,鹹豐在熱河駕崩,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景壽雖為顧命大臣,但是,在兩派爭鬥中,他卻保持了沉默,兩邊都不得罪。所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後,他僅只受削職處分,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但是,慈禧仍給景壽扣上「身為國戚,緘默不言」的罪名,就是不敢於發聲,

慈禧雖然怪他沒在關鍵時刻站到自己身邊,但是,對這樣一個勤懇辦差,又不多言多事的人,她還是給予了新的生路——被革職的次年二月,景壽即任蒙古都統,三月又獲授御前大臣。同治三年(1863年)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年)六月去世,享年60歲。

結語

在顧命大八臣中,肅順最能幹,也最強硬,所以,他第一個該殺,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載垣與端華都是親王級的人物,在朝中影響巨大,活著就是個威脅,所以,不得不死,好在留了個全屍。穆蔭「以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在朝中的影響也最著,所以,不僅撤職,還要流放。杜翰則因為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所以,遭遇流放之苦也在情理之中。焦佑瀛只是個「挑簾」「搖筆桿子」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革職即可。景壽雖然位高權重,但卻不參與是非,雖然無所作為,但也沒啥威脅,加之又是皇家親戚,賣個順水人情,讓他不僅保了性命,還保了富貴,心中對慈禧不知又會增添多少感激,何樂而不為?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鹹豐去世前,在朝政大權設計方面還是動了一番腦筋:以肅順為首的八人組成了「顧命八大臣」處理政務,其中,景壽為恭親王奕訢同母妹夫,鹹豐這樣設計,是為了彌補恭親王奕訢,不在「顧命大臣」之列的缺陷;同時,鹹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掌管),即是說「顧命八大臣」負責方案設計,實施嘛,還得由「寡母」們批准。
  •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為了同治帝能更好的管理朝政,鹹豐帝在臨終前便為他找來了八位顧命大臣,分別是: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景順。這個陣容確實是強勁,先皇為後世皇帝安排顧命大臣的案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但一下子安排八位的卻是獨一個,可見當時鹹豐也是深知當時的清朝風雨飄渺。
  • 宋朝也有少年皇帝,為什麼宋朝時期沒有顧命大臣
    ,顧命大臣再將大權還於皇帝,因此顧命大臣的產生與繼承者是不是少年皇帝有著很大的關係。宋哲宗劇照其實宋朝時期有一個慣例,正是這個慣例的存在導致沒有為少年皇帝安排顧命大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皇帝無需具體處理政務,宰相團隊商議起草其實宋朝不設立顧命大臣,與太后聽政,卻無法亂政存在這一種必然的聯繫,這種聯繫就是宋朝的權力結構,這種結構也使得宋朝不需要專門設立顧命大臣,而太后即使有心也無法獨攬朝政。
  • 垂簾聽政有違大清祖制,是誰為慈禧掌權提供法律依據的?
    當是鹹豐帝卻未曾料想,他的這一精心安排竟為有清一代未有先例的太后垂簾提供了法定依據。 而更令鹹豐帝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這一安排實為熱河行在的兩股爭奪中樞決策權的勢力,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太后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添加了催化劑。
  • 歷經大清五代皇帝,垂簾聽政幾十載,慈禧有的不僅是美貌
    是的,清朝末年慈禧在大清就是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就是能夠鎮得住朝廷內外的心思活絡之輩。那麼慈禧到底是靠著什麼才能讓朝堂之上,一群來自不同地區、分屬不同利益集團的大臣俯首聽命?慈禧又是靠著什麼手段才能夠獲得這麼大的威懾力呢?
  • 曾國藩收拾三位封疆大吏,害一人、廢一人,收拾第三個最牛
    對於曾國藩,歷史對於他的評價太多,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完美的人,也有部分人說他是罪人。有人說曾國藩扼殺太平軍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有人說他維護的不是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是糟粕。但論其重要性,在近代60年間無人可比。如果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發展時期,那們早期為孔子、中期是朱熹、晚期則是曾國藩。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懿貴妃升為慈禧太后之後的首個中秋
    文末卻被紅筆批了十三個字「是何誠心?尤不可行,應明發痛駁!」 奏摺是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所上,批語是上月十七日薨逝的鹹豐皇帝欽定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所擬。 因即位的新君年方六歲,按先帝遺命,各地奏摺均由八位顧命大臣先行批示,隨後進呈「御覽」(小皇帝載淳還處於半文盲階段,所謂御覽其實是兩宮皇太后審閱),再請兩宮皇太后分別鈐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璽,才能作為正式詔旨頒布。
  • 決戰紫禁之巔:辛酉政變慈禧與肅順之間的生死較量
    鹹豐駕崩後,當時尚且年輕的慈禧太后,與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為爭奪清王朝的最高權力,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殊死較量。史稱:辛酉政變!但有個問題,載淳雖是慈禧親生,慈安卻有正宮名分,內宮如果只有一方印章,無論賜予慈安還是慈禧,都有一人獨大之虞。鹹豐糾結之下,乾脆兩人一人一章,互相制約,就可保萬無一失了。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兩天後,七月十七日,鹹豐駕崩,廟號文宗。
  • 慈安:比慈禧更厲害的角色
    鹹豐帝倜儻不羈,風流多情,要他在哪個女人身上專注幾乎不可能,就連手段過人的慈禧也是一樣。唯獨皇后慈安是個例外,一直到鹹豐皇帝去世都榮寵不衰。史上說她:「素性貞嫻」。這個評價當中恐怕就蘊含著答案。身為後宮之首,要求皇后有超強的管理水平,卓有成效地處理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的複雜關係。光有這些還不夠,她意志堅定,固守正道,忠誠不二,一直受到廣泛的尊敬,包括皇帝。
  • 故宮發現一封慈禧親筆信,揭開她真實面目,和印象中的不一樣
    1857年,鹹豐又封慈禧為懿貴妃。那會兒清廷政局不穩,英法再次侵略中國,太平天國又鬧起義,加上鹹豐身體不好。所以他就讓慈禧處理政務。再後來,英法侵略者攻破北京,火燒了圓明園,鹹豐帝駕崩,6歲的同治繼承了皇位。這個同治也就在位13年而已,後來就病死了。
  • 慈禧26歲開始守寡,她如何度過漫漫長夜?太醫:說真話會被打死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據說慈禧6歲的時候就可以用非常流利的滿文、漢文來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唐詩宋詞,8歲的時候更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被族人一致認為是才華橫溢的女孩,1852年,慈禧進宮,成為鹹豐皇帝的妃嬪,1856年生下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1861年,剛滿30周歲的鹹豐皇帝在熱河駕崩,26歲的慈禧開始了守寡,鹹豐皇帝臨死前,曾召集王公大臣立皇長子為皇太子
  • 年輕時的慈禧有多美?如何勾住鹹豐皇帝的魂?
    鹹豐皇帝龍體欠安,很多的政務都被慈禧代勞,諸多事務被慈禧打理得井然有序,鹹豐皇帝逐漸發現慈禧的治國才能。對於熟讀歷史的鹹豐皇帝來說,慈禧表現出來的治國才能讓他感到既欣慰又擔心,畢竟歷史上母強子弱,後宮幹政專權的例子屢見不鮮。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年僅三十一歲。
  • 慈禧不斷給曾國藩加封,他卻心驚膽跳,甚至寫信給弟弟:可悚可畏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歷史人物,他一生都以慎為規,慎行慎思。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他的勢力日益壯大,官職日益顯赫,為了使太平軍能遊刃有餘,曾國藩就更加謹慎,儘量把事情辦得周全,不留任何缺點和漏洞,免得別人責怪他或抓到他的把柄。
  • 宇文護:殺了三任皇帝的顧命大臣
    在提到宇文護的時候,歷史上的評價最多的,就是宇文護三年殺了三任皇帝,一心只想取而代之,但是作為宇文泰欽點的唯一顧命大臣,宇文護難道真的這麼不堪嗎?這個告發的人,叫宇文盛,在北周的歷史上沒什麼名氣,不過他有一個孫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宇文化及。在這裡,宇文護作為宇文家族的代言人,確立宇文家族的地位,除掉有異議的功勳老臣,宇文護完美的完成了這一切,證明宇文泰沒有看錯,那麼最後,怎麼就出問題了呢?
  • 婉貞靠姐姐慈禧,過上了榮華富貴的生活,為何她卻非常恨慈禧
    1852年,慈禧通過選秀入宮,先被封為蘭貴人。由於她溫柔聰慧,又生得嬌媚動人,因此很快得到了鹹豐帝寵愛,於次年便被封為蘭嬪。鹹豐帝是個縱情聲色的皇帝,他的嬪妃眾多,且個個都施盡手段,想得到鹹豐帝的寵愛。所以,慈禧想在後宮裡立足,必須得有優於其他嬪妃的地方。
  • 丁寶楨殺了大總管安德海之後,慈禧太后為什麼沒有處置丁寶楨?
    鹹豐帝去世之前,將慈禧太后所生的兒子載淳立為皇太子,然後又給載淳準備了包括肅順、匡源等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其實就是八位顧命大臣,然後後宮之事託付給慈安太后。 等到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一去世,慈禧太后就坐不住了,當時的載淳只有六歲,這意味著必然會有人把持朝政,誰佔得先機自然就可能將朝政握在自己手中。
  • 袁世凱一路青雲直上,靠山慈禧去世後,他又是如何自保的
    於是光緒派維新派去找袁世凱,希望能夠藉助他的兵力,逼迫慈禧交出政權。然而沒想到的是,袁世凱表面上答應了光緒,轉頭就向慈禧告了密。如此一來,袁世凱在慈禧這裡,就成了功臣。因此,光緒不僅沒有逼慈禧交出政權,反而還被其囚禁起來,維新派也遭到清除。經過這件事,袁世凱便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之後一路青雲直上。不過光緒及朝中許多大臣,卻對其十分痛恨。
  • 兄妹通婚、顧命大臣謀反、兄弟相殘,歐洲人入侵前印加帝國也挺亂
    當時印加人的首領維拉科查·印卡,竟然不戰而逃,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跑了。他的第四個兒子印卡·尤潘基沒有走,而是組織族人開始反抗,並且打敗了敵人。這下,老首領就比較尷尬了。為了讓自己本來選定的繼承人繼位,他決定把這個功勞搶過來,所以父子之間就發生了爭論。
  • 同治帝年僅19歲就逝世,看他荒唐無度的生活,19歲已經是高壽
    當時鹹豐帝並不知道,他這輩子將會定格在京城之外。而他年僅5歲的孩子,也將成為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裡,新一任傀儡皇帝。此時的清帝國已行將就木,內憂外患之下,30歲的鹹豐帝一命嗚呼。臨終之際,他將政務託付給朝廷內八個大臣,這八人稱為「贊襄政務大臣」,在民間又被稱為「顧命八大臣」。他們的任務很簡單,輔佐鹹豐帝5歲的兒子,直至其成年能親自臨朝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