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村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裡,隸屬五裡源鄉管轄,是五裡源鄉最東端的一個村莊,東抵達輝縣境界。
李固村南有一段古城牆遺址,高5米長80米,雜草灌木荊棘叢生,敘述者城曾經有過的輝煌。1963年被定為河南省文物單位。李固村北的矮山石礫,是遠古的青陽城廢墟。
這裡自古以來就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四千年前的黃帝時期,這裡方圓30裡一帶,陶土豐饒,森林茂盛,土壤直立,窯火正旺,陶瓷業空前發達,黃帝親封這裡的寧封子為陶正,掌管天下陶瓷。出土的方格紋飾的灰陶,藍紋肌理的夾砂陶罐,粗砂的小缽,灰藍色的平底陶碗等,見證者龍山文化曾有的文明進步。這是李固村文化層的深層記憶。
李固村在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文化底蘊深厚沉重。《路史》記載,黃帝時期,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融合,社會發展迅速,人民安居和諧。曾與南部蚩尤部落在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玄囂,即少昊,字青陽,螺祖所生,稟賦睿智,統領一方部落,修太昊之法,曾在此築城,惠及黎民。故稱青陽城。處於東方方位。
夏末商初,這裡位於故都城遠郊,青陽城社稷安泰,已經具有利用雲臺山山水灌溉能力,生產穩定,倉儲谷黍。出土的陶皿蛋形甕,質地細密,技術高超,造型完美,呈現簡易花痕等。那是的民間匠人的智慧淋漓盡顯。文明生活離不開水,製造陶器也離不開水。村北有幾處泉水,汩汩奔湧,淙淙清波,晝夜不息,環繞著村落家園涓流。
商末周初,青陽城處在京畿要地,有兵防部署。可是頻繁的山洪暴發,泥石流的衝刷,依山坡而建的青陽城受到極大的破壞,僅僅留下許許多多的崮垛坡,嶙峋峭壁。武王之師曾在這裡與商軍交戰。周朝興起時,武王封蔡叔監管殷商後裔氏族。《後漢書·郡國志》載,文王子蔡叔監殷,食邑於河內。後來。成王即位,周公輔佐料理國事,蔡叔管叔不悅,結盟武庚發動叛亂,周公率軍,一路奔赴討伐,在輝縣共城駐紮設據點,運籌軍策,步步為營,在青陽城依靠石崮掩體,埋伏重兵,一舉剿滅蔡叔軍隊。歷經三年有餘,平定青陽,清除管叔蔡叔餘黨。
從此,青陽城恢復安靜。
這裡所造的陶皿更加嚴謹,泥繩紋路盤繞虯枝,有深蘊藍韻。筒狀的陶瓷板,圓圓的楊波瓦片,葵花口沿陶具等,陶藝技術日臻完美。
李固村文化,在先秦時代,文明卓立,歷史濃鬱。龍山文化、陶瓷文化、地域文化、殷商周文化,羅列交織在一起,使得遠古的、遺忘的青陽城遺址文化更富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