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獸性,愛情和親情,美與醜,雨果如何表現掙扎中的人物?

2020-12-14 華太師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當中寫出了幾個經典的人物形象,講述了一顆醜陋外表下隱藏著的善良的心,是典型的以醜寫美的經典之作。其中尤其是以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羅德道和醜陋的卡西莫多做對比,批判基督教的虛偽。

這本小說塑造了一眾的人物形象,純潔善良的愛斯梅拉達、 陰險刻毒的克洛德、放蕩無情的弗比斯等等,他們都有著鮮明的人物特徵,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1

卡西莫多是一個可憐的棄嬰,他被拋棄在巴黎聖母院的門口,克羅德因為憐憫收留了他,讓他在教堂內做一個敲鐘人,命運悲慘的卡西莫多還被大鐘把耳膜給震破了,周圍的人對他也充滿了嘲諷譏笑,他開始變得暴戾。

雨果還對他的外貌有著突出的描寫,誇張可以說是這本書的特色之一,他那種醜到極致的外貌真是令人影響深刻。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 耳聾,駝背……

可以說他雖然有著人的基本生理特徵,但幾乎不像個真正的人,因而受到人們的廣泛排斥。因而他只在夜晚出沒,心裡只認克洛德是好人,對其他人充滿敵意。

這種醜陋的描寫本身並不是雨果的目的,他是要通過這種強烈的描寫製造反差,這個卡西莫多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內心陰暗的醜八怪,他有著非常浪漫主義的內心,這是他身上的一種內在的「美」

這讓他對於收養他的主教和教堂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他卻看錯了這位副主教,在他仁慈的外表之下實際是一副蛇蠍心腸。

在卡西莫多替這個副主教承擔了罪責以後,克洛德甚至沒有多看他一眼,反倒是愛斯梅拉達以德報怨,在他快要渴死的時候給了他一碗水喝。

在卡西莫多的身上,雨果寫出了兩種矛盾,一種是他外表的醜和內心的美的矛盾,另外一種則是他對於養育他的克洛德和善良的愛斯梅拉達的情感之間的矛盾

另外,他知道自己對愛斯梅拉達的愛情,但是他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擁有這份感情,這種感情給他帶來的矛盾更深,他知道自己的醜會讓這個女孩害怕,他深深的憎惡自己。

他本來對於愛斯梅拉達的感情只是希望能看到他,可是他的養父克洛德卻想要佔有她,佔有不成就想要殺死她。這讓她看清了自己養父的本質,面對這種失望和憤怒,他殺死了自己的養父,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跟隨她一起死了。

2

除了這些明面上的衝突,小說還暗含了很多其他的衝突,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本體是由兩種特性完美的融合而製造的,這兩種特性就是動物性和人性。

人性主要指的是道德和倫理上的特性,體現在卡西莫多身上則是一種對養育他的養父克洛德的感恩和忠誠。這種感情是他的根本,因為克洛德收養了他。另外一種感情就是在他被皇家衛隊逮捕,當中實行鞭刑的時候,烈日炎炎下他十分口渴。

這時候善良的姑娘是愛斯梅拉達給了他水喝,這種恩情也被他記了下來,成為他人性的一部分。於是,卡西莫多也在拼死去保衛她,努力不讓他受到傷害。

但是卡西莫多身上也有著動物的特性,這種動物性的衝動一旦爆發,是很有力量且無法阻擋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他都是一個難得醜陋的男子,這種醜陋帶給他很多影響。

心理學認為,虛榮是以不適當的方式保護自己自尊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同時由於迫切需要自尊,卡西莫多變得兇狠了心。他的兇狠,粗野都跟他的醜陋有很大的關係。這種天性的形成也是自有一套邏輯的。

由於殘疾者多有『缺乏自然親情』的表現,因而,卡西莫多也是一樣,對萬物都有一種「報復之情」。除了對待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養父和愛斯美拉達

卡西莫多對克洛德的態度是從「善」 到「惡」, 從「人性」 轉變為 「獸性」。對愛斯美拉達他的態度是從「惡」到「善」,從「獸性」 轉變到「人性」。

對其他人來說,他則從來都是「惡」的一面。他使足了勁捉弄他們,從煙囪裡扔東西,扮鬼臉嚇人,將掃把丟在別人屋頂上以及對攻打巴黎聖母院的乞丐痛下殺手。他的極端的健壯的身體也足以支撐他做這樣的事情。

到最後,在情感的支配下,他衝動的將他的養父克洛德推下教堂。因而雖然他內心是善良的,但是因為他接受到的全部都是周圍惡意的嘲諷的態度,他回饋的也只有惡意了。這種醜惡情緒造就了惡。

在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不能完全擺脫這種獸性,雖然卡西莫多多他的養父和愛斯梅拉達都曾表現過這種善意,這是他人性的一面。但是這種善意並不是支撐他成長的核心,他也有獸性的一面,這只是一個普通人在認清社會的黑暗現實以後做出的反應。

3

「醜就在美的旁邊, 畸形靠近著優美, 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 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雨果

「對照」是雨果最成功的美學理念,不僅僅是美醜對照,人性和獸性的對照,雨果對於人物也是設計了很多角度的對照試驗。

在這個人物對照的體系當中,愛斯梅拉達無疑是其中的核心人物。而那些追求她或者說愛慕她的人形成了一組人物對照。雨果就是通過這些人對於她的態度,行為,來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道德倫理。

愛斯梅拉達作為一個極具魅力的吉普賽女郎,她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氣都是讓人心生愛慕的原因。除此以外,她不僅相貌美,心靈也很美。她是完全的「善」的化身。

作為他的對立面,克洛德主教則是一個陰森可怕的「衣冠禽獸」。他對於愛斯梅拉達的感情也不是真正的愛情,而是一種獸性,一種佔有欲。是作為他內心的一種本能存在的東西。為了這樣可怕的情慾,他讓卡西莫多去劫持這位女子來給自己享用

而且他不僅做出這樣的行為,還給自己的行為找了很多「合理」的藉口,他貶低愛斯梅拉達的存在,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在「救贖她」。然而在他的劫持無果的時候,愛斯梅拉達卻愛上了別人,這讓他怒火中燒。

他開始對這位他「愛」的人的瘋狂報復,不僅隨便給她定了罪名去誣陷她,還威脅她讓她在絞刑架和他之間做選擇,在她拒絕以後,凶相畢露。

而花花公子法比則是一個完全以自我和利益為中心的人,即使愛斯梅拉達對他十分愛慕,忠心耿耿,他也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她無情的拋棄。他只會和愛斯梅拉逢場作戲,實際卻天天招蜂引蝶,是個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

愛斯梅拉達上絞刑架時不斷呼喚著他的名字, 他卻與貴族名門的小姐大肆舉辦婚禮,充分顯露了一個紈絝子弟淫邪卑劣的獸性。

卡西莫多的社會地位和愛斯梅拉達一樣,但是他因為醜陋完全不敢接觸她。只好在背後一直守護著她。這種愛情和克洛德和法比形成鮮明的對比,是一種忠誠的,勇敢的愛。

雨果就是用這樣的對比突出這種感情的偉大,讓卡西莫多本該處於社會底層的地位一下被提高了,精神是他的戰衣,託著他走向高尚和偉大。

雨果就是用這樣一個故事給我們講述了,心靈美遠比外表美重要。醜陋的外表下,可能有一顆炙熱的內心,而看似溫文儒雅的外表下,卻可能有卑劣可恥的人心。這也是在給我們一種警示。

參考文獻:

《巴黎聖母院》

《人性論》

相關焦點

  • 維克多·雨果的文論
    它會感覺到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覺到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文學要描寫真實的人性,自然就使滑稽醜怪進人了文學之門。他說:「在近代人的思想裡,滑稽、醜怪卻具有廣泛的作用。它到處都存在;一方面,它創造了畸形和可怕;另外一方面,創造了可笑與滑稽。
  • 讀雨果《巴黎聖母院》思考什麼是般配的愛情?
    然而作者刻畫這個人物時,既把他看做罪人,又把他寫成中世紀禁欲主義的犧牲品。作者企圖說明,一個卑劣的靈魂如何因受反人性的宗教戒律的束縛而變得更加邪惡。伽西莫多的形象和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醜陋,內心崇高。他也愛慕愛斯梅拉達,但完全不同於副主教那種邪惡的佔有欲,也不同於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場作戲。
  • 《巴黎聖母院》: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醜與極美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側重於以表現幻想和情感為主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而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理想性和誇張性。一、理想性是指描寫理想的生活圖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塑造了眾多出色的理想人物形象。最典型的莫過於集心靈美和外貌美於一身的愛斯梅哈爾達。雖然她來自社會底層,但卻擁有絕世無雙的容顏、纖細柔美的身段和動人清脆的歌喉。
  •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愛絲美拉達捨身而死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那麼,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是如何運用積極浪漫主義手法對權貴階層進行無情反諷,借主角悲慘故事給大眾以啟迪的呢?
  • 絕望的浪漫主義:卡西莫多,如薰衣草般的巴黎愛情
    前言:以卡西莫多作為《巴黎聖母院》這本書的切入點,不去描述書中的黑暗背景,不去探討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只是從卡西莫多這個人物的角度出發,寫一點關於愛情的看法,利用花語去更好的深化我的觀點,卡西莫多就是在愛情中卑微的眾人。
  • 愛情,就是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
    愛情,作為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獸性驅使人尋求肉慾的滿足,神性驅使人追求毫無瑕疵的聖潔的美,而愛情則試圖把兩者在一個具體的異性身上統一起來,這種統一是多麼不牢靠啊。由於自身所包含的獸性,愛情必然激發起一種瘋狂的佔有欲,從而把一個有限的對象當作目的本身。
  • 從《白夜行》看東野圭吾對人性刻畫:掙扎的靈魂,羈絆的愛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讀者的需要,偵探小說不再以簡單的破案為寫作目的,而是更多地去關注社會和人性,日本偵探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在自己的作品《白夜行》中就以獨特的視角關注到了日本的社會問題與人性問題。 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改變了以往的推理小說偏重案情剖析,忽視表現人與人思想感情的缺陷,在保留嚴密推理的基礎上,重視挖掘案情發生的動機,追究犯罪的社會原因,並以社會現實生活為背景,展現了政界、商界、金融界、乃至國際複雜的鬥爭;小說中又常常穿插愛情和驚險故事,因此情節曲折,懸念迭生,結局意外,這些就成為它吸引人的重要特點。
  •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與法國雨果思想的異同分析
    蒲松齡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美學思想在《聊齋志異》中廣泛存在著美醜對照的現象,這和晚了蒲松齡一個多世紀的法國作家雨果所提倡的「美醜對照原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類似的追求中二者也包含著不盡一致的功效。01雨果提出的「美醜對照」原則和他的踐行此一原則的作品《巴黎聖母院》「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會發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共生。
  • 像雨果的致敬,也紀念阿黛爾的愛情!
    偉大的雨果在小說裡寫出了對正義對人民深沉的愛,寫出了對高尚的愛情的渴求,也許是這樣他才在創造的生活中忽略了對小女孩兒的培養但這無損於文豪的名聲,畢竟是作為一個掙扎在生活和事業中的人,總有顧此失彼的時候。但是雨果內心中竟有那麼強烈對愛的渴求,以致深深影響到小阿黛爾雨果的人生追求。很感動。
  • 《巴黎聖母院》: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人性底色的碰撞交鋒
    可人性回寰間,見證到的現實之處,卻能為內心點明方向。作品簡介及故事梗概1.作品簡介《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和關注。雨果基於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將貧苦的下層人民和貪婪自私的上層貴族以及擁有權力的宗教階級,以誇張的想像,怪誕的構思融匯在一起,又以巴黎聖母院作為見證者一一道出。小說中,將上至國王下至貧民的生活,以一幅幅史書畫卷般,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 人是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私慾和野性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我們的信仰和社會的道德而克制,但當我們面對災難,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原本的獸性便會湧現出來,這就是人,一個由獸性,人性,神性相結合的矛盾體。我是曲辰,今天也想花幾分鐘和你慢享時光。在我還小的時候,一部畫面驚豔無比的電影把我帶入了電影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災難景觀中的人性衝突與人性光輝
    作為類型電影,災難電影以營造奇觀場景,描寫人類遭受巨大暴力和傷亡為重要類型元素,更通過表現人與環境的劇烈衝突、生死抉擇而表現人性衝突,進而凸顯人性關懷主題,煥發出人性的光輝。災難電影通常設置想像/現實、救己/救他、情義/理法等「二元對立」式的衝突,其深層魅力正在於通過主人公對這些「二元對立」的生死抉擇的戲劇化表現,以及煥發出來的人性光輝的表現,而生發災難反思、人性批判與人性超越的力量。  關於「人性之美」或「人性之善」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梁曉陽《出塞書》:跨文體書寫 大空間建構 展現人性美
    其精神內涵主要表現在對文學理想的堅守和追求上。《出塞書》從小羊的中學時代寫起。20世紀80年代,那是一個文學的時代,一個理想的時代,時代印記深深烙印在一個中學生的內心。他為什麼要出塞?客觀上是因為愛情出塞,而從內心真實的角度看,是為了尋求文學理想的夢而出塞。再次,梁曉陽對文學理想的書寫又有他的開拓之處。很多作家都寫了文學理想。
  • 《我的叔叔于勒》|拜金主義背後的親情,考驗更多的是人性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只要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莎士比亞莫泊桑,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與契訶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 梁曉陽《出塞書》:跨文體書寫 大空間建構 展人性之美
    文本採用復調式結構,一條主線敘述五十多年間以呂冰瑩、呂冰潔、章洮洲、謝良珍為代表的老一輩人從忍受苦難到超越苦難的滄桑往事;另一條主線以「我」和光旭、光亮、蘭花、杏花等新一代人為主角,在時代的大潮中,歷經艱辛生活的磨鍊,竭力走出世俗固化的眼光,在欲望的煎熬中困頓掙扎,在理想的鼓舞中馳騁遠方,最終實現了夢想的曲折經歷。
  •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荒誕意境下,一道光引發的愛情和人性思考
    在現代婚姻制度下,人與人之間如何經營好婚姻關係,如何相愛,看似很簡單其實當中的複雜程度讓人殫精竭慮。悄然而至的中年危機,又將婚姻存續的意義變得撲朔迷離。愛情被看作是一場博弈,在這層關係裡所有人都用實際行動去證明什麼。得到和失去,只不過是人性掙扎裡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罷了。
  • 維克多·雨果:一位實打實的斜槓青年
    以《巴黎聖母院》為例,1829年,七月革命前夕,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促使雨果動筆寫下《巴黎聖母院》。從此一座偉大的建築和15世紀的故事聯繫到一起。而「愛情」故事的背後,是光明與黑暗抗爭的社會,切實折射出一個暗潮洶湧的時代。
  • 張霞:卡西莫多的「醜」與「美」
    卡西莫多的「醜」與「美」文/張霞2019年4月15日,一場熊熊大火燒毀了人類文明的瑰寶------巴黎聖母院。只是人們在理解它表面意義的同時,許多人卻並不知曉,卡西莫多在《巴黎聖母院》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如同卡西莫多本人所處的那個世界裡,很少人能夠透過這個「又痴」「又呆」「又聾」的形體,窺視到在這樣一顆混沌、蒙昧、與世隔絕的心靈裡,還有多少善良、純潔、美好的人性火花在閃耀。卡西莫多,從一生下來便註定了他短暫的一生,將是遭人唾棄,受人侮辱的悲劇的一生。
  • 《巴黎聖母院》讓我認清了人性的複雜,讀後感
    ——雨果《巴黎聖母院》是很高級的文學著作,閱讀之後,感觸良多。"我像圖書館裡所有的人一樣,年輕時也浪跡四方,尋找一本書,也許是目錄的總目錄。」博爾赫斯的這段話仿佛就是我的心聲閱讀名著,閱讀美。在書籍的叢林中,愛書人為找到心靈深處最好的風景而不斷前行,尋尋覓覓。一座教堂和一本書。
  • 相比人性,獸性真的單純多了!
    所有有關人性的故事裡,再也沒有什麼能比「人頭貿易」更讓我印象深刻的了。 1、奇葩傳統在厄瓜多和秘魯的熱帶雨林深處,生活著一些以獵頭而聞名的部族,這些部族被統稱為希瓦羅人(Jivaroan)。 在希瓦羅人的文化中,獵頭行動每年都會上演,部族裡的戰士會將敵對勢力的男人殺死,然後將死者的頭顱用特殊的刀具割下,並且用錘子,鋸子等工具設法分離顱骨、脂肪和皮膚,再反覆填充滾燙的石頭和沙子,直到他們把死者頭顱縮小到拳頭那麼大,一件幹縮人頭(tsantsa)就製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