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莊宗李存勖奉父遺命,東徵西戰,平定天下,然而成立政權,當上皇帝後,僅僅3年時間他就身死國敗。《伶人傳序》中寫道:"志勇多困於所溺",旨在說他多分沉溺於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經歷。
從一個毛頭小子到一代帝王
李存勖自幼便長於軍旅之中,善於騎射,膽識過人。而且還精擅音律,可謂是文武雙全。公元895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奉命討伐反叛軍王行瑜。當時年僅11歲的李存勖也隨父姓軍,並受到了唐昭宗的嘉獎。
公元908年,李克用得了重病,在死前給了莊宗三支箭,讓李存勖消滅政敵,完成自己的抱負。這時他的內心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完成父親的意願。於是他便開始整頓軍紀,一路披荊斬棘,徵戰沙場15年,最終消滅了勁敵,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之後的李存勖卻逐漸走向了自我滅亡的道路上。公元262年,李存勖在去剿滅兵變首領李嗣源的時候,不幸被流矢射中,死在了絳霄殿,時年四十三歲。
身份難以轉變——根本原因
司馬光在評價唐莊宗時說他:"滅梁後,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木之艱難,徇色禽之慌樂。"他把唐莊宗滅國原因,說成他在滅梁前後行為上的改變。但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在短時間內,一個人的性情是不會大變的。李存勖雖然登上了帝位,但依然是一個軍事統領,而一個軍事統領和政治帝王是有根本區別的。他沒法真正適應帝王身份是他走向滅絕的根本原因。
作為封建王朝的帝王,在地方割據的時代是需要具備兩種能力的。一是驍勇善戰的能力,其二是深謀遠慮的能力,但李存勖只有前者。所以當他奪取政權,登上帝位後,他仍然以一個軍事統領的身份思考問題。他的行事作風,處事方法都並沒改變。這點可以從他支持孔謙斂財中看出。
滅梁前,莊宗軍隊的糧草由張承業來負責供應。在戰爭中收集糧草,往往會將負擔最終落在百姓身上,更何況戰爭打了20多年,由此可以想像但是農民的生活一定很困苦。但在李存勖滅梁後不僅沒有改變傳統做法,繼續設租庸使一官,反而把鹽鐵、度支、戶部都委租庸管轄,相當於把整個國家經濟生活都納入了戰爭體系當中。這就讓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而且對這位君主也極為失望。
再比如滅蜀一事之中,也能看出李存勖站的角度並不對。
當時軍閥割據已有20多年,此時的蜀主王衍昏庸無道。實際上從軍事角度而言,北方統一後在一鼓作氣攻下蜀地也不是不行。但就政治上考慮而言,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當時後唐內部並不穩定,在滅蜀前兩個月之前全國大面積發水,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但是糧食十分短缺,生活極其艱難,士兵們都吃不飽,大家都在逃亡。
而後又發生了蝗災和地震,在這種情況下下令西徵。實屬火上澆油的行為。即使在戰爭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勝利,但是打擊了國內的政治。李存勖的悲劇在於,過去與今天的角色明顯差異,導致無法轉變過來。在幼年就沒有被當作帝王培養的他,本來就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
更何況在繼位後,李存勖也一直在忙於戰爭,他幾乎都是在前線上度過的,身邊更是缺乏能夠教導他為帝王的人。思想決定行為,當李存勖以一個軍事統領的身份去做決策的時候,就註定他的帝王之路不會久遠。他在處理政務是犯了很多錯誤,這些一步步的累計,政權內部漸漸被腐蝕完全,最後就轟然崩塌。
思想決定行為——用人不當 官場賄賂 朝廷腐敗
我認為李存勖的失敗除了角色轉變問題,還要歸咎於用人不當,以及朝廷內部腐敗不堪,賄賂問題上。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要有規矩,而制定規矩後者需要官吏去治理。所以用人政策的正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和平安定。唐太宗曾說:"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他已經儘可能擺脫門第來任用人才,所以才能出現"貞觀之治"。而身為後唐主李存勖並沒有借鑑這項科學的用人政策,反而按門第取士任官。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地方宗族勢力強大,此消彼長,傷害的自然是皇權。
公元923年,莊宗要求在藩鎮判官中選前朝士族,賦予官職。這樣就選用了很大一批士族在朝中擔任重要職位。而這批人在位時期,並沒有做出什麼政績,反而相互勾結、尸位素餐、囊害百姓。當時的大臣郭崇韜,在用人上就不講才能,只看出身。這樣長期以往,那些曾和莊宗一起打天下的武將漸漸與莊宗產生了矛盾,有了異心。
此外莊宗在任用官員時,隨心所欲。曾有史書記載:一次,莊宗與臣子打賭,他說,"你若能贏我,就給你一鎮。"結果臣子贏後,莊宗便確實給了他一塊封地。這樣的用人方法和用人態度,使得朝中大臣上行下效。大家都不去思考如何治理好國家,而是去鑽空子,朝廷內部的風氣敗壞的一乾二淨。至此,國家吏治衰敗,局勢變得混亂不堪。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便是官場中公然行賄。
實際上,官場賄賂問題是前朝後梁滅亡的原因之一。然而身為君主的李存勖並沒有一次為戒,反而放鬆了管制,還坦然接受官員的巨額賄賂,甚至暗許臣子收賄。
滅梁後,宋州節度使袁象表示歸順於後唐。當時他帶了數十萬珍寶前來覲見,將當時的權貴、宦官、伶人都賄賂個遍,皇帝也不例外。至此,在朝堂中深受恩寵。當時朝堂中,只要接受了賄賂,官員的罪過都可以赦免。
這樣的情況下,衍生出很大一批蛀蟲,他們搜刮民脂民膏來上繳然後獲得權力,變成了一個死循環。長此以往,百姓自然受不了,這種行為動搖了後唐的統治根基,所以後來莊宗的帝位不保。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伶人專政
最直接導致李存勖悲劇的問題,自然是他放任伶人專政。
實際上李存勖在小時候便喜歡戲曲,然而因為要徵戰沙場所以抑制住了自己想要玩樂的心。但稱帝後,自己是最高統治者,別人也管不了他了,就放任自己的愛好,甚至開始演戲。
李存勖的宮婢有2000多人,其中大多都是能歌善舞的伶人。伶人其實就是現在的喜劇演員。為了演戲方便,他還專門設樂官千人,組織一個龐大的"樂隊",名為"李天下"。
由此便可以看出李存勖有多麼喜愛伶人。但如果僅是喜愛也不至於鬧到悲劇的下場。可他還放任這些伶人專政。當時伶人不僅能對朝中大臣頤指氣使。而且還有很多伶人在朝中、軍中擔任重要位置。這些人怎麼能擔當得起保家衛國的大任呢?最終李存勖也是悲慘的死在了這些親信伶官的手裡,實在是讓人唏噓。
唐莊宗從一個驍勇善戰的大將到手握大權的帝王,並沒能好好地治理國家。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在3年裡就輕易的葬送了自己打下來的天下,不僅是一個笑柄,更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