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反攻印度對雙方的影響有多大?你可能想像不到

2020-12-23 清羽濁酒

1962年反攻印度對雙方的影響有多大?你可能想像不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軍隊多次在中印邊境進行挑釁,侵佔我國領土。1962年10月,印軍在東西邊界對我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擊,發動大規模武裝挑釁衝突。邊防部隊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

對印反擊戰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艱苦程度罕見。從十月二十日戰鬥開始到十一月二十一日戰鬥結束,經歷了兩個階段,給印軍以沉重打擊。那麼這場戰役對雙方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從戰役規模來看,1962年對印反擊戰規模不是很大,參戰人數也就幾萬人,不如印葡果阿之戰。另一場戰役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只有兩個月左右。但從影響上看,這場戰役的矛盾錯綜複雜,遠遠超出了軍事範疇。

對印度來說,這場戰爭帶來的打擊是相當大的,可以說讓印度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經過200多年的殖民統治,印度渴望崛起掌權。獨立後的印度民族自信心非常充足,特別是果阿戰爭,打敗了當時強大的西方列強,給了印度充分的信心。

因此,直到1962年,印度一直認為自己比我們強。遺憾的是,印度誤判了形勢。在對印度進行自衛反擊後,印度被徹底喚醒,摧毀了他們膨脹的心靈。通過這場戰役,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連結強國,自信心受到很大衝擊。就連他們自己的媒體都說,戰前一直想和中國抗衡的印度,戰後只能和巴基斯坦比了。

此後,印度國內動蕩,民族矛盾加深,宗教武裝衝突時有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戰役對印度來說也是一個轉折點。之後,印度改變中立戰略,開始大力發展軍事。此後10年間,印度陸軍從400萬人激增至800多萬人,武器裝備和國產軍火產量大幅增長。

對中國來說,一戰打擊了當時的反華逆流,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尊嚴,邊疆穩定了幾十年。

對我國來說,戰略重點始終不在邊境,而在沿海地區,向廣袤無垠的海洋發展才是我們的著力點。因此,發展與印度的良好關係,不能再被邊界爭端所消耗。儘可能擱置爭議符合我們的利益。只要我們繼續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穩定邊界安全,那麼任何人,任何企圖都不會得逞。我們失去的東西將來一定會拿回來。

相關焦點

  • 62年的戰爭,對印度影響有多大呢?
    【歷史】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戰者,國之大事也」,意思是戰爭,那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因為戰爭都是「存亡之地,死生之地」,所以稍有不慎,那是會影響國家命運,整個民族未來的。所以中國古代強調,不要輕易戰爭,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對待戰爭要慎之又慎啊。這句話到現在更是如此,很多國家的命運,很多時候都是一場戰爭決定的。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
  • 1962年中印衝突,印度為什麼被打斷了腿
    前兩天中印邊境突然爆發衝突,據外媒報導雙方互有傷亡,氣氛一下緊張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講下發生在1962年中印衝突這件事。  不過要說清楚這事,又說來話長,因為那件事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可以理解為一個結果,又可以理解為一個開始,因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印之間的齟齬才剛剛開始。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之後,蔣介石一直在等待,等待什麼呢?當然是只等國際風雲突變時,刀上進行反攻大陸。
  • 1962年印度軍隊和中國差距有多大?我軍久經戰火,印軍實戰差
    國是有差距的。1962年的印度軍隊和中國差距有多大呢?在1962年,我軍戰士已經經歷了近乎40年的戰火洗禮,我們先後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內戰、14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戰爭。看看歷年來解放軍(及其前身)的戰鬥力:在土地戰爭革命時期,第一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4萬人擊敗國民黨10萬人;第二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3萬人擊退20萬人;第三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3萬人擊退30萬人。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那一天,印度終於回憶起了被中國「羞辱」的憤怒和恐懼1962年,中國的處境並不容易。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美國本土構成了直接威脅,雙方立即劍拔弩張。隨後美國正式宣布對古巴實施封鎖,檢查過往船隻,威脅升級,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雙方均威脅要動用核力量,世界走到了核戰爭的邊緣。18日,毛主席召開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最終決策,北京隨即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事後有外國評論員說,毛主席正是利用古巴飛彈危機發動了對印度的戰爭。
  • 解密: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上)
    毛主席的疑問可能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疑問。白駒過隙,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接近60年,毛主席說「要打出二十年的和平」,這個目的也早已達到。中國向來不喜歡宣揚,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場1962年的中印戰爭知之不詳,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忘記,但是它畢竟真實存在過,回顧它,銘記它,也是一種責任。
  • 印度至今仍為1962年戰爭失敗耿耿於懷!
    5月9日,中印兩國士兵在北錫金地區納庫拉山口發生對峙,期間爆發了肢體衝突,但在雙方高層溝通後事件很快得到了解決。從事件發生後雙方的反應來看,中印都不想將事態擴大。中印兩國在邊界地區一再出現對峙事件,除了邊界問題之外,印度對1962年戰爭的失敗耿耿於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作為戰勝方的中國,對那場衝突的記憶遠不如印度人那麼的刻骨銘心!印度輸掉了戰爭,並導致尼赫魯的下臺,但對中國來說,1962年的戰爭幾乎算不上什麼大事,在中國官方和民眾看來,中美關係、臺海問題、新冠疫情......等問題才是頭等問題。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1962年元旦,甘迺迪政府秘密批准了中央情報局的建議,允許臺灣當局對中國大陸沿海進行小股襲擊行動,蔣介石也於元旦當天發表文告,號召「全民動員、迎接這一國民革命反攻復國的總決戰」。 此舉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戒備。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大航海時代以前,因為喜馬拉雅山的逶迤矗立,我國和印度從沒有爆發過什麼爭端,而且時常有文化上的交流,特別是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文化,對我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可是到了近代,我國和印度卻是一對難兄難弟,我國自清朝末年被列強欺凌,印度也同樣被英國殖民。
  • 印度拒絕撤兵!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從現有的情況看,印度已經打算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中印邊境對峙地帶繼續耗下去。同時,印度還頻頻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決心。無論是季節條件和國際背景,都跟1962年中國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很相似。那麼,58年後,這裡會發生戰鬥嗎?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一定趁著國際形勢對我們有利的時候反攻大陸,在臺灣已待了12年,之前雖然也有些機會,可是並沒有出現什麼絕對的機會,如果現在抓不住機會,那麼以後也不會有機會了。」可是,蔣介石等待的時機究竟是什麼時機呢?肯定是等國際形勢有了大的變化時,馬上準備反攻大陸。
  • 中印戰爭時,美上將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蔣一席話讓他坐立難安
    1949年12月10日,國民政府前總統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搭乘"中美號"專機飛向了臺灣。蔣介石知道他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大陸來了,因此在乘機過程中一言不發,十分心酸。 蔣介石到達臺灣後,一直沒有放棄所謂的"反攻大陸"夢想。
  • 歷史解讀:1962年的中印戰爭究竟給了印度多大的打擊?
    不同的中國和印度,在殖民時期印度的獨立性可以說是英國慈善機構和英國,印度幫助020 -0完成了統一,印度具有地域性概念,成為一個國家的概念,與此同時,英國還為印度建造了大量基礎設施,為印度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如今印度,大多數運輸網絡是英國人。中國4獲勝後,中國又經歷了中國6三年。在中國7成立前夕,該國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 1962年中印開戰,我軍獲勝後主動後撤40裡,蔣介石不理解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也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但是,自從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就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邊疆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多年來,印度在某大國的支持下,屢屢蠶食我邊界領土,頻繁挑起邊界糾紛。 印方長期在邊界挑起武裝衝突,打死打傷中國軍民,並在中國境內設立哨所,侵佔中國領土達到了數千平方公裡。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年那場短暫但影響深遠的交鋒。1957~1962年任印度國防部長。 梅農被《時代周刊》評為「印度第二偉人」,封面以他在喜馬拉雅山下玩蛇來表達他的前進政策。不僅如此,尼赫魯自信滿滿地放言:「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印度也是一個大國。我們強大得足以對付任何挑戰。」但是一個月的慘敗,迫使梅農在1962年辭職,西方則幸災樂禍。
  • 印度想成為「超級亞洲人」,但在1962年被擊敗,未來有機會獲勝嗎
    由於印度立國比我們早,加上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持,特別是1962年,當時中國同前蘇聯存在意識形態的爭論,因此印度得到了歐美和前蘇聯共同的武器裝備支持。以為武器決定一切的印度認為,中國在先進的武器面前不堪一擊。
  • 62年中印戰爭,美國慫恿老蔣反攻,老蔣的回應讓世界敬佩
    看見此情此景美國動了小心思,1962年中印衝突爆發之後,美國暗地裡給印度支持,並且還派人聯繫老蔣,告訴他這是反攻的最好時機,一直在旁慫恿他挑起戰爭,但令人沒想到的是蔣介石竟然拒絕了,並且說了一句讓世界震驚的話。
  • 為何印度人覺得1962年中印戰爭的失利是一件好事?
    印度軍隊並非一無是處。在西線,印度軍隊顯示了他們保衛印度的意願,雷藏拉戰役被認為是印度軍事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之一。1962年之後,印度更加注重軍事準備,這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被證明是決定性的。否則,印度就會被巴基斯坦打得措手不及,遭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