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者孔仲尼,一代教育家孔子的一生

2021-01-09 禹說歷史

在當今時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許多學生為了緩解考試的焦慮,在考試之前會去「拜孔子」,通過跪拜或者是供奉孔子像的方式,來祈求自己能夠考的一個好成績。曾經出現過一個新聞:某高校期末考試之前,校內的孔子像被許多學生祭拜,貢品五花八門,實在令人莞爾。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孔子與考試又有什麼樣的淵源呢?小編就來與大家一探究竟。

孔子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可謂是家世顯赫,但孔子的生母是妾室,地位不是很高,後來他幼年喪父,他的母親遭到了正房的驅逐,於是帶著他和他的庶兄弟搬到了曲阜居住,生活極為清貧。這樣的生活鍛鍊了孔子的意志,為他日後講學的艱苦生活奠定了基礎。生活的貧苦並不能影響孔子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在十幾歲時就下定決心研究學問,並且日漸有成。

苦難使人成長,不錯,孔子跟隨母親生活艱苦,磨練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格,這也是他能夠在學術上取得矚目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有的時候遇到一點困難,很容易就想到了放棄,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經過這樣的鍛鍊,沒有意識到堅持的重要性,我們害怕吃苦,害怕走出舒適圈,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是真實的世界是不會這麼簡單地,各種各樣的挑戰時刻存在,我們要能吃苦,敢吃苦,走出舒適圈,勇於鍛鍊自己。

在孔子二十歲時,他當上了人生中第一個官,雖然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但也是他為官之路的開始。他學識淵博,開辦了自己的私人學校,等到了三十歲時,已小有名氣了。後來魯國戰亂,孔子逃到了齊國,他的才華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他在齊國也學習到了許多不同的文化知識,豐富了自己的閱歷。但是樹大招風,孔子這樣大出風頭,自然會引得同僚的嫉妒,他為了躲避災難,又回到了魯國。

在同一個競爭體系之中,相同地位的人自然會表現的有優劣之分,表現好的人自然會得到更多的認同,表現不好的便由此產生了嫉妒之心,當我們遇到不如別人的情況時,不要忿忿不平,也不要妄自菲薄,應該客觀地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這樣我們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繼續任官,他慢慢地積累了很多為人處世治國理家的道理,也收了不少弟子,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影響不小。後來魯國的統治者沉迷美色,無心朝政,孔子與他的矛盾越來越深,終於,在他五十五歲時,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他首先到了衛國,衛國的國公給予了他很高的俸祿,但是卻沒有給他什麼實際的官職,本來當時的時局就不穩定,各個國家之間勾心鬥角,孔子不被重用也是情理之中,再加上後來有人進了讒言,衛國公就更加懷疑孔子,並且派人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孔子見狀,果斷的離開了衛國。

孔子其實是很高傲的,飽讀詩書使他比常人更加明白禮義廉恥,當他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時,有人能夠接納他,給他很高的俸祿,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的懷疑,他性格中的清高使他不能夠委曲求全,於是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

他的遊學之路註定不會順暢,在沒有什麼能夠比亂世之中的文人更加艱辛的了。他一路顛沛流離,有好幾次都險些丟掉性命,在這些困頓的日子中,唯有知識和信仰支撐著他。最終,孔子還是回到了他的故鄉:魯國。在治理魯國的日子裡,孔子極大地展示出了他的政治方面的才能。不僅如此,他還對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認真辦學,打破了教育的壟斷,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

最終,孔子於七十三歲時病逝於魯國。

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十分波折,他的主張在他生前並沒有受到重視,在他死後,人們才慢慢挖掘到了其中的價值,所有的讚揚和稱頌,他都沒有親耳聽到。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只有他堅持主張禮樂,不論正確與非,在別人看來就是不合時宜。他一生都堅持著自己的信仰,無論處於什麼樣的逆境,都矢志不渝,他的努力最終沒有白費,經過幾千年的沉澱,他的思想,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相關焦點

  •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他到底做出過什麼貢獻?
    孔子不僅僅在中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還具有非凡的世界級影響力。單從孔子的影響力上,足見孔子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的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首先,孔子絕對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雖然出身士族家庭,但是其父叔梁紇娶其母顏徵在,於當時的婚俗禮法不合。
  • 我們應該為孔子平反,還孔子和儒家一個公道,儒生的儒教不是儒家
    首當其衝的,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把矛頭指向了孔子、指向了儒家,甚至連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懷疑,都否定,認為西方的什麼都是好的。更有甚者,當年還有個所謂的學者,建議把中國的漢字改為拉丁文。一個國家,不怕亡國,怕的是文化亡了,文化如果沒有了,那麼這個國家就真的亡了。拿同期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比較,古埃及早已物是人非,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的人雖然還在,但和行屍走肉沒什麼區別。
  • 儒家思想6位代表人物
    -儒家經典著作-儒家代表人物介紹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為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開創儒家之風,仁學派創始人,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國史十六講:孔子與儒及儒家
    孔子總結說,所謂「儒者」,不會因為處境困苦貧賤而灰心喪志,不會因為富貴而得意忘形不會蒙蔽君王,不會連累長輩,不會使官員糊塗,因為有這樣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馮友蘭《原儒墨》說得好:「儒家與儒兩名,並不是同一的意義。儒指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之一種人,儒家指先秦諸子中的一學派。儒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職業,但兩者並不是一回事」;「孔子不是儒之創始者,但乃是儒家的創始者」。
  •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儒家鼻祖孔子,及其七十二賢人的畫像及簡介(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除了老子和孔子,還有另外一位是誰呢?
    ——《老子》 人們常常會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九流」,指的是秦漢時期出現的九種學派,它們分別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農家、名家、墨家、縱橫家 、雜家。而「三教」,自然指的是三種教派,它們分別為道教、儒教和中國佛教。
  • 子夏:身體力行的儒學教育家
    卜商,字子夏,南陽溫邑人,因擅長《詩》、《書》、《禮》、《樂》,文學造詣深厚,而得到孔子的青睞。他是孔門十哲之一,又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門十哲都是孔子學生中最優秀的人,包括大家熟悉的顏回、子貢、冉有、子路等等。他們品格高尚,各有所長。
  • 孔子的理念為何得不到諸侯國的認可,他還沒被人叫「喪家之狗」?
    「一代師表」孔子提出的那些理念,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孔子還沒被形容成了「喪家之狗」?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與孔子的一生確實是在東奔西跑,他一直想推行自己的理念、信仰和學說,希望用他自己的那一套仁義道德理論來收服人心,希望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天下,希望用人性的美好來感化世道人心。但是他東奔西跑周遊列國的一生中,幾乎是處處碰壁,他一生的抱負並沒有實現,所以他覺得,「喪家狗」這個詞形容他確實很貼切。
  • 孔子故鄉開排大型話劇《孔子》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濟南7月21日電(於葦杭 吳書光)2020年是孔子誕辰2571年。21日上午,山東省舉行大型話劇《孔子》開排儀式,即將推出八場話劇《孔子》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 孔子故裡看《金聲玉振》,60分鐘演繹孔子超凡入聖的一生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其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修《詩》《書》,訂《禮》《樂》,規定《周易》,寫《春秋》,主張 "禮 "和 "仁",主張 "政以德為本",用道德和禮儀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統,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或者,從孔子思想是如何發展到孟子思想呢?嚴格說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獻資料很不充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它卻是哲學史研究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都進行過有益的討論。
  •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契
    經過艱苦努力,孔子創立了儒學。《漢書·藝文志》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由此可見,儒家學派源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契。作為契之後裔,孔子能講述夏代的禮,更能講述商代的禮。
  •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中國古代還有哪些人被稱為聖人
    文聖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亞聖孟子,名軻,字不詳,戰國中期魯國鄒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
  • 從錢穆《孔子傳》,淺析孔子的勇仁超前,以及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錢穆,現代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研究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並為之奔走呼號的學者。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本書出版後不久,錢穆先生就失明了,因此,《孔子傳》是錢穆對孔子、對儒家、對傳統文化的最後認識和總結。讓我們追隨錢穆先生,一起走進孔夫子的一生,探究他的學說,領略他的思想。
  • 孔子誕辰紀念日學者聚首新洲問津書院 提出儒學新觀點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程書雄、劉慧、王林軍)武漢市新洲區問津書院是中國唯一以「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命名的古書院,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日,當日,以問津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為主題,由湖北省問津文化發展促進會主辦,湖北問津文化論壇在新洲區舉行,多名專家學者參會交流。
  • 此人名氣比孔子大,學生比孔子多,孔子得權後立馬將他殺了
    此人名氣比孔子大,學生比孔子多,孔子得權後立馬將他殺了 導語:孔子在我國歷史上,擁有著非常高的名氣,作為我國李世山高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