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許多學生為了緩解考試的焦慮,在考試之前會去「拜孔子」,通過跪拜或者是供奉孔子像的方式,來祈求自己能夠考的一個好成績。曾經出現過一個新聞:某高校期末考試之前,校內的孔子像被許多學生祭拜,貢品五花八門,實在令人莞爾。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孔子與考試又有什麼樣的淵源呢?小編就來與大家一探究竟。
孔子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可謂是家世顯赫,但孔子的生母是妾室,地位不是很高,後來他幼年喪父,他的母親遭到了正房的驅逐,於是帶著他和他的庶兄弟搬到了曲阜居住,生活極為清貧。這樣的生活鍛鍊了孔子的意志,為他日後講學的艱苦生活奠定了基礎。生活的貧苦並不能影響孔子對於知識的熱愛,他在十幾歲時就下定決心研究學問,並且日漸有成。
苦難使人成長,不錯,孔子跟隨母親生活艱苦,磨練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格,這也是他能夠在學術上取得矚目成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有的時候遇到一點困難,很容易就想到了放棄,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經過這樣的鍛鍊,沒有意識到堅持的重要性,我們害怕吃苦,害怕走出舒適圈,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是真實的世界是不會這麼簡單地,各種各樣的挑戰時刻存在,我們要能吃苦,敢吃苦,走出舒適圈,勇於鍛鍊自己。
在孔子二十歲時,他當上了人生中第一個官,雖然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但也是他為官之路的開始。他學識淵博,開辦了自己的私人學校,等到了三十歲時,已小有名氣了。後來魯國戰亂,孔子逃到了齊國,他的才華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他在齊國也學習到了許多不同的文化知識,豐富了自己的閱歷。但是樹大招風,孔子這樣大出風頭,自然會引得同僚的嫉妒,他為了躲避災難,又回到了魯國。
在同一個競爭體系之中,相同地位的人自然會表現的有優劣之分,表現好的人自然會得到更多的認同,表現不好的便由此產生了嫉妒之心,當我們遇到不如別人的情況時,不要忿忿不平,也不要妄自菲薄,應該客觀地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這樣我們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繼續任官,他慢慢地積累了很多為人處世治國理家的道理,也收了不少弟子,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影響不小。後來魯國的統治者沉迷美色,無心朝政,孔子與他的矛盾越來越深,終於,在他五十五歲時,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
他首先到了衛國,衛國的國公給予了他很高的俸祿,但是卻沒有給他什麼實際的官職,本來當時的時局就不穩定,各個國家之間勾心鬥角,孔子不被重用也是情理之中,再加上後來有人進了讒言,衛國公就更加懷疑孔子,並且派人關注他的一舉一動,孔子見狀,果斷的離開了衛國。
孔子其實是很高傲的,飽讀詩書使他比常人更加明白禮義廉恥,當他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時,有人能夠接納他,給他很高的俸祿,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的懷疑,他性格中的清高使他不能夠委曲求全,於是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
他的遊學之路註定不會順暢,在沒有什麼能夠比亂世之中的文人更加艱辛的了。他一路顛沛流離,有好幾次都險些丟掉性命,在這些困頓的日子中,唯有知識和信仰支撐著他。最終,孔子還是回到了他的故鄉:魯國。在治理魯國的日子裡,孔子極大地展示出了他的政治方面的才能。不僅如此,他還對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認真辦學,打破了教育的壟斷,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
最終,孔子於七十三歲時病逝於魯國。
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十分波折,他的主張在他生前並沒有受到重視,在他死後,人們才慢慢挖掘到了其中的價值,所有的讚揚和稱頌,他都沒有親耳聽到。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只有他堅持主張禮樂,不論正確與非,在別人看來就是不合時宜。他一生都堅持著自己的信仰,無論處於什麼樣的逆境,都矢志不渝,他的努力最終沒有白費,經過幾千年的沉澱,他的思想,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