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幾步就腰腿酸痛?小心腰椎管狹窄症!

2021-01-16 騰訊網

說到腰椎管狹窄,有些人可能並不陌生,當患上這個病時,病人都有複雜的心態,心裡有一連串疑問:腰椎管狹窄是否非常嚴重?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治療?還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腰椎管狹窄的那些事。

一 什麼是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腰椎骨與軟組織(關節突關節、椎板、黃韌帶、椎間盤等)發生形態與組織結構的變化,導致中央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處狹窄,使神經根和/或馬尾神經受到壓迫,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疾病。

二 腰椎管狹窄的原因

從病因上主要分為先天性椎管狹窄及後天獲得性椎管狹窄。

1、發育性腰椎管狹窄:

這種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包括營養、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狹窄。大部分人開始可能不出現任何症狀,但到中年以後,由於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損傷,會有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及體徵出現。

2、後天因素導致的椎管狹窄:

這個主要是因為脊柱的退化引發的:

(1)間盤突出:當間盤突出時,突出的間盤會佔用管腔的位置,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2)黃韌帶、後縱韌帶肥厚:當脊柱出現退化不穩定時,黃韌帶及後縱韌帶受到的應力增高,常常會導致其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後縱韌帶增厚,那麼椎管官腔的空間就會變小,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3)椎小關節增生:所謂的椎小關節,指的兩個椎體之間的關節。正常的椎小關節表面是有軟骨的,活動也比較自如。但是當脊柱發生退化後,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出現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從而產生骨質增生。(原理類似於我們的手經常幹活、摩擦會長繭子。)這些增生的骨質佔用椎管或椎間孔的位置,從而出現椎管狹窄。

(4)椎體滑脫:當椎體發生錯位滑脫時,因為上下椎管前後移位,使椎管進一步變窄。

(5)脊柱外傷:脊柱受外傷時,特別是外傷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時常引起椎管狹窄。

三 症狀

1.間歇性跛行:

當患者步行一定距離(數米-數百米)後,出現一側和雙側腰酸、腿疼、下肢麻木、無力以致跛行,當彎腰、蹲下或坐下休息數分鐘後又可繼續步行,但距離較正常人為短。因有間歇期,故名間歇性跛行。跛行的間歇距離可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而逐漸縮短,嚴重者不能下地行走。

2.腰部後伸受限及疼痛:

當腰椎由中立位到後伸位時,椎管後方的小關節囊及黃韌帶擠向椎管,椎管長度亦縮短,椎間孔變窄,以致椎管內及椎間孔內的有效空間變窄,並由此出現各種症狀。

3.根性症狀:

當神經根管和椎間孔狹窄時,可出現下肢神經症狀,表現為放射性下肢痛、麻木、發涼或肌肉萎縮無力:

L4神經根受累時出現小腿前內側的疼痛及麻木,股四頭肌萎縮、無力及膝反射減弱;

L5神經根受累時疼痛和麻木出現在小腿前外側、足背和第一、二趾,脛前肌萎縮,足背伸無力;

S1神經根受累時疼痛和麻木出現在小腿後方、足跟或足背外側;

小腿三頭肌萎縮無力,跟腱反射減弱。

4.腰背痛:

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的腰背痛與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相比常常較輕微,並且有慢性加重的趨勢。有些患者不活動時出現的疼痛,當活動數小時反而減輕,但當活動時間過久反而可產生較原疼痛更加劇烈的疼痛。而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以活動時為主,休息時則可緩解。

四 影像學表現及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在CT和MRI尚未問世或普及應用前,攝取腰椎正位片與側位X線片進行椎管徑的測量,是評估腰椎椎管狹窄的主要手段。

其具體方法為:通過正位片進行椎管橫徑(雙側椎弓根內緣的間距)的測量和側位片椎管矢狀徑(椎體後緣至椎板與棘突交界處的距離)的測量。以往認為橫徑小於18mm,矢狀徑小於13mm提示存在有椎管狹窄。

現在X線檢查更多的是作為診斷的輔助檢查,X線上可以觀察脊柱曲度的改變,椎間高度的變化,有無椎體邊緣骨贅,關節突關節形態,有無椎體不穩或滑脫。

2.椎管造影

腰椎管狹窄者椎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劑充盈缺損。完全梗阻斷處常呈幕簾狀、筆尖狀,彈頭狀樣充盈缺損。完全梗阻斷處常呈點滴狀通過,其結果呈葫蘆狀、啞鈴狀或燈籠狀等。

椎管造影的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讓患者在後伸、前屈等不同體位下進行拍片,從而能顯示不同體位的動態變化,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這是其他檢察方法所難以發現的。

但椎管造影為有創性檢查,患者不易接受,且側隱窩病變不能清晰顯示,不能顯示椎管橫斷面骨和神經根形態。目前絕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症可以通過CT或MRI準確的診斷,椎管造影檢查在臨床應用已經很少。

3.CT檢查

CT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力,在橫截面上能夠清楚地顯示骨性和軟組織結構,通過選用適當的窗寬,可以獲得椎骨、椎間盤、黃韌帶滿意的層面圖像,這些是X線平片和椎管造影無法比擬的。

CT掃描在診斷腰椎病是一項極好的檢查手段,應用CT掃描所得結果與臨床符合率高。椎管橫徑為雙側椎弓根的內側緣距離,小於13mm時為絕對狹窄,矢狀徑為椎體後緣中央至棘突根部的距離,小於13mm為相對狹窄,小於10mm時為絕對狹窄,側隱窩大於5mm者一般不會產生壓迫症狀,小於3mm約有50%的人會產生壓迫症狀,小於2mm為絕對狹窄。以上測量僅限於椎管徑線的測量。

但CT檢查不足之處在於對軟組織解析度相對較低,不能直接進行矢狀面、斜面掃描。對纖維環膨出顯示較模糊,有假陽性情況。

4.MRI檢查

腰椎MRI檢查能夠清楚地顯示椎管、硬膜囊外脂肪、硬膜囊、腦脊液、脊髓等結構。它對軟組織成像分辨能力比CT更高,除了能夠橫斷面掃描成像外,還能夠進行矢狀位的成像。但MRI價格相對昂貴,黃韌帶骨化及纖維環鈣化的辨識能力差。

五 腰椎狹窄症的治療

1、臥床休息:急性期,也就是症狀比較嚴重的時期,臥床休息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2、口服藥物:

(1)非甾體抗炎藥:主要用於急性期的消炎鎮痛。

(2)脫水藥:也稱作消腫藥。可以有效的消除神經根的水腫,減輕症狀。

(3)營養神經類藥。

3、理療與康復鍛鍊: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消除神經根水腫,促進血液循環。康復鍛鍊可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防止病情的復發。另外使用腰圍,防止腰椎的過度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

4、硬膜外封閉:

這個治療是一種往腰椎神經根受壓部位直接注射止疼、消炎藥的一種方式。因為作用比較直接,如果診斷正確,注射精準,效果往往非常好。有很多人打完之後症狀會很快緩解或消失。

另外,硬膜外封閉注射,除了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外,還是一種有效的診斷方式,用這種方式,可以明確我們之前的診斷是否正確。

5、手術治療:

原則是減壓、固定、融合。

(1)頸椎管狹窄前路手術:如頸椎前入路椎體次全切鈦籠置入術、頸前路間盤摘除經椎體間椎管減壓術。後路手術:頸後路微創椎間盤鏡後路減壓術、頸後路顯微鏡下後路減壓融合手術、頸後椎管擴大成形術。

(2)胸椎管狹窄胸椎後路360°環形減壓術、胸椎側方入路椎體次全切椎管減壓鈦籠置入術。

(3)腰椎管狹窄前路、側路手術:腰椎前路腰椎椎間融合、垂直外側椎管減壓椎體間融合術、極外側椎管減壓椎體間融合術。後路手術:經皮微創椎間孔鏡下椎管減壓術、經皮微創後路減壓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經椎間盤鏡下腰椎管減壓術、腰椎後路經椎間孔減壓椎體融合、腰椎後外側減壓融合術,腰椎後路腰椎椎體間融合。

6.手術後注意事項

(1)術後患者要佩戴頸託、腰圍保護4-6周,翻身時要呈脊柱呈一體,軸位翻身。避免過度活動使內置物鬆動。

(2)術後加強四肢活動,防止神經根粘連,再次疼痛。

(3)密切觀察四肢活動情況和感覺異常改善情況,如患者出現下肢疼痛加重,可行激素及神經營養等治療。肢體疼痛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

(4)臥床及肢體活動障礙的;需加強被動活動,避免靜脈血栓形成,必要時需下肢泵促進循環。排尿困難患者需加強尿道護理,防止尿路感染。

(5)出院後適當腰部負重,適度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可做遊泳及瑜伽等鍛鍊,仍存在神經症狀者可行高壓氧等神經康復治療。

預防椎管狹窄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不宜坐位或低頭過久等等。要從日常的生活習慣開始,養成良好的姿勢。

相關焦點

  • 走幾步就腰腿酸痛,腰椎管狹窄症知多少?
    長期從事脊柱外科臨床工作,在頸腰椎退變、畸形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頸腰椎手術的微創治療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多老人走幾步就覺得腰腿疼痛、麻木、無力,甚至出現跛行,稍作休息又沒事了,沒太在意,誤以為是腰腿肌肉老化了,其實,這些老人很可能患上腰椎管狹窄症!1、什麼是腰椎管狹窄症?
  • 走幾步路就腰腿酸痛,小心可能患了這個病!
    很多老年人走個兩三百米路就感覺腰酸背痛,腿越走越脹,逐漸變得沉重,非得找個地方坐一會兒,才能繼續走。但又不太當回事,大部分人認為這僅僅是腰腿肌肉老化了。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腰椎管狹窄症在作祟,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椎管狹窄症的那點事兒。
  • 腰椎管狹窄症多見於老年人,主要表現腰腿的酸痛,短暫跛行等
    導語:腰椎管狹窄症,常常表現為腰痛,是很多老年人都會犯的病症。老年人一簞食犯上了腰腿疼痛的疾病,會比年輕人發病更加的嚴重。因為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並不是很好,很多身體的器官系統都已經出現了退化,所以當疾病來襲時,這些器官的反應會更加的大。
  • 腰椎管狹窄症如何治療?
    作者:朱鋒 香港大學骨科學系醫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腰椎管狹窄症。腰椎管狹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那麼腰椎管狹窄,變窄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危害呢?腰椎管狹窄症,通常典型的症狀就是腰腿部的疼痛和間歇性跛行,所謂的間歇性跛行,就是您在行走一段距離時間後,出現下肢的酸脹麻木。通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或者改變體位,這個症狀呢,會很快消失。然後您再繼續行走呢,這個症狀又會出現,這個叫間歇性跛行。
  • 走路無力,腰腿疼痛,小心是腰椎管狹窄,要怎麼護理?
    不少人爬爬樓梯走幾步路就會感到雙腿乏力,抬不動腿,有人存在僥倖心理認為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於自己沒有經常運動造成的,其實不全是,腰椎管狹窄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人體又精密又複雜,而脊柱在身體起到支柱作用,它有保護、運動、減重 等作用。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姿勢因素,會導致脊柱堵塞,從而引起腰椎管狹窄。
  • 走一段就要歇一會是怎麼回事?這樣的腿疼很可能是腰椎管狹窄!
    走一段就要歇一會這種情況,具體表現為靜息狀態下幾乎沒有症狀,感覺很好,走路走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出現雙下肢的困脹、酸疼、麻木、無力、脹痛等類似這樣的一些表現。比如說有的人走上幾百米,甚至幾十米,好一點的可能走上千米就會出現上述的症狀,他坐下來或者蹲下來,過五分鐘或十分鐘症狀就緩解了,再起來走上幾十米、幾百米又出現症狀了。
  • 腰椎管狹窄,這種「去痛」方式立馬見效!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很多老人走幾步就覺得異常疲憊
  • 科普知識|老人腰背痛、走不遠、下肢麻無力--腰椎管狹窄症怎麼治?
    據國家衛生部統計,我國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億,其中腰椎管狹窄症患病率明顯升高,已成為老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許多患者腰腿痛、下肢發麻、跛行,甚至病情嚴重了走幾十米都很困難。腰椎管狹窄症的定義是指除外導致椎管狹窄的獨立的臨床疾病以外的任何原因引起的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等的任何形式的狹窄,並引發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迫的症候群,稱之為腰椎管狹窄症。
  • 經皮內鏡減壓手術,微創治療腰椎管狹窄症!
    近日,魏奶奶來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求醫,入院檢查,核磁共振顯示腰椎中央管狹窄,以L4為段明顯,黃韌帶增生,硬膜囊受壓。診斷為腰椎管狹窄。 2、腰椎管狹窄病因? 腰椎管狹窄的原因有很多,臨床上以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為主,多見於老年人。與機器用久會磨損的道理相似,人的腰椎在磨損、退變時,會引發骨刺生長、韌帶增生肥厚,導致腰椎管狹窄,使脊髓和神經受壓迫。
  • 腰背痛、走不遠、下肢麻無力,可能患上了腰椎管狹窄!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影像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腰椎管狹窄症患病率明顯升高,已成為老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今天帶大家一起系統了解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治,有任何疑問和見解歡迎留言~一、認識腰椎管狹窄症1、定義腰椎管狹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指腰椎管由於骨性或纖維性結構異常增生等原因導致管腔各經線縮小
  • 腰椎管狹窄症和腰椎滑脫能不能做微創手術?
    76歲的姜奶奶,因為腰背部疼痛很多年,而且右側屁股也疼痛,從大腿,小腿一直竄到腳,走路走不遠,走一會兒就覺得腿發麻發沉發脹,需要蹲一蹲或者坐一坐休息一下,嚴重影響生活,老人也嘗試了很多治療方式,包括吃藥,中醫,針灸,理療等,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別好。為此老人很苦惱。
  • 婆婆走50米路就邁不動腿,原是腰椎管狹窄惹的禍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馬遙遙秋冬季是老年人退變性疾病的高發期,退變性椎管狹窄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那麼,退變性椎管狹窄的病因是什麼?有哪些症狀?應該通過保守治療還是微創手術治療?
  • 一文解答,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管狹窄的區別,簡單明了!
    大家好,我們您的中醫體質調理師殷醫生有人認為腰腿疼了就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還有可能是腰椎管狹窄症。腰椎管狹窄症與腰椎間盤突出症都發生在腰椎,因此很多人都容易混淆但兩者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很多人傻傻的分不清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如何來區分這兩者的區別!
  • 從解剖、影像診斷到治療,全面講解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是一組慢性進行性脊髓、馬尾及脊神經疾病。是由椎管發生的骨性和(或)纖維性狹窄引起的脊髓、馬尾及脊神經根的壓迫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本文主要從歷史與解剖、臨床表現及外科治療幾個方面講解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值得學習借鑑!
  • 腰椎間盤突出症伴腰椎管狹窄症,怎麼一下得了兩種病?
    門診中,許多患者的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伴腰椎管狹窄症」,十分困惑,「我這一查還查出來兩種病?」。那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是兩種疾病,可獨立發生,也可以相伴發生。我們可以說它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走不到20米就吃不消了,87歲的他被腰腿痛折磨了十來年
    「十來年的老毛病了,以前是腿痛、腿麻,這兩年走路都困難了,總是走幾步、歇一會,走幾步、歇一會,難熬呀……」浙大二院骨科診間裡,劉大爺正向張樺副主任醫師講述自己的病情。劉大爺是坐著輪椅被家人推進診間的,87歲的他已經被腰腿痛折磨了十來年。
  • 腰椎管狹窄手術等了2年,咋回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林輝通訊員喬海洋    近日,90歲的李奶奶從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康復出院,她得的是腰椎管狹窄症,需要手術治療。可就是這個手術讓許多接診醫生望而卻步,也讓李奶奶足足等了兩年。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醫生如此傷透腦筋呢?
  • 腰腿疼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嗎?這樣鑑別才更專業!
    作者:王南翔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人們往往覺得自己有了腰腿痛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於是乎就給自己診斷了,然後就開始到處求醫問藥,為自己的腰費勁了心思甚至造成了心理負擔。但是殊不知導致腰腿痛的疾病很多,自己那個病真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嗎?
  • 不要把腰突和椎管狹窄弄混了!
    很多老年人辛苦一輩子,退休後準備享享清福,卻發現自己經常腰腿痛,走路走不遠,起初疼痛尚可忍受,隨著年紀的增長,腰腿牽扯性疼痛會越來越重,甚至寸步難行,買個菜、做個飯都受到很大影響。這可能是因為腰椎管狹窄症在作怪!
  • 腰肌勞損、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這些腰部疾病該怎麼治?
    其實腰椎疾病種類還有很多,骨事匯已經為大家一一盤點過:腰肌勞損、腰椎滑脫、腰椎峽部裂、腰椎管狹窄,別再傻傻分不清!今天再跟大家說一下,這些疾病分別該怎麼治。腰間盤突出症一般的椎間盤突出症, 90%左右可以通過保守治療而得到改善,對初次發病的患者建議先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