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禮儀】圓氅(Cappa)在天主教內的使用

2021-02-19 奧妙聖祭

圓氅,在中國天主教友中常稱為「嘎巴」,來自於拉丁文「CAPPA」的音譯。這是一種禮儀內使用的服飾,更確切地說是一件長鬥篷(long mantle),服飾在胸前可以打開,用帶子或摩爾斯(morse)連接固定在胸前,保持服飾的穩定。它可以有任何禮儀用色上的改變,其上的圖案也通常沒有固定的形式。

任何等級的神職人員,都可以使用這種禮儀服飾。如果是主教穿,則通常要與主教冠(Mitre)搭配使用。在教會藝術中,天使們經常穿著圓氅,並搭配一條較長的「天神帶」,這種表現尤其在早期的荷蘭繪畫(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中非常突出。

從最早的時代起,這種外衣的形態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在現代,它是由一塊絲綢或半圓形的布料做成的,有意思的是,天主教圓氅與東正教的聖披(phelonion)外形非常相似,但卻不是等同禮儀級別的服飾。

在圓氅中唯一值得我們注意的改變,即圓氅上的風帽(hood)消失了。一些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原始的圓氅有一個三角形的風帽垂在穿戴者的背後。風帽本來是用來覆蓋頭部保暖使用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帽僅僅做裝飾性而不再使用,因此逐漸用一種刺繡來替換風帽本來的位置,這些刺繡裝飾偶爾有流蘇裝飾。這些珍貴的早期繪畫作品,可以明確的證實圓氅與祭披至少在初期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它們的功能都類似古羅馬時期的「帕努拉」,只是祭披不能中間開合,但它們都作為保暖功能使用的。

最早提到圓氅的人,大概是都爾的聖額我略(St. Gregory of Tours),以及聖弗爾修斯(St. Furseus)的奇蹟聖傳。在這些記載中,意味著圓氅是一件帶兜帽的普通服飾。特別是英格蘭四聖徒之一的聖弗爾修斯的聖傳中記載,公元597年,聖弗爾修斯出生在現在的康納特地區(Connacht),當時這個地區是異教徒的小王國,他則出生於這個王國的皇室中。他接受了聖布倫丹(St Brendan)修士的教導,並在合適的年齡,加入了在Inisquin的修道院獻身於宗教生活。他是一位苦修者,終身穿著一些薄衣服,並穿一件戶外步行時穿的破鬥篷;在他的故事中,這件破舊不堪的鬥篷,普遍認為就是現今Cappa的最早形態之一。

事實就是如此,相對現代的嘎巴,當時的嘎巴被用來作為一種戶外鬥篷,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平信徒都會穿它。這是它出現的初衷,嘎巴是一種男女通用的外衣。在羅馬教會裡,將其理解為「雨披」(rain-cloak)這個詞,在意義上是正確的。詞源揭示了這一件「戶外鬥篷」的起源,只不過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被所有人穿的保暖衣物。這種最初形態的嘎巴並未消失,我們可以在歐洲較多國家的軍隊中發現它。例如二戰德國、義大利、阿根廷等,在現在義大利警察的常服中仍然在使用,不過它的風帽已經消失了。

 

有趣的是,通過本篤會的會服,我們可以找到嘎巴另一個早期的形象。從一份由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的本篤會隱修院院長(Theodemar)寫的信中,可以回答一個關於本篤會會士的服飾問題。通過文獻我們了解到,在高盧(Gaul)地區,當時有一種叫做cuculla (cowl)的服飾,這是被本篤隱修會會士們所熟知的常服,帶有尖的風帽比披肩略長的套裝。它的造型是初期嘎巴的改良版(比早期形態短),但中間不能開合。

逐漸它開始變長,成為一件與寬袍大袖的連衣相搭配的鬥篷,這種改變是從沒有供暖系統的隱修院中開始出現的,因為「短鬥篷」顯然不足夠保暖。至今為止,本篤會士還在穿著它。此外,這個詞在著名學者愛爾奎(Alcuin)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出現,顯然是指日常穿著的一種衣服。

在這段時期裡,這些衣服在材料和工藝上都沒有明顯的禮儀服飾的概念,但是它們被放置在祭壇的附近,供人選擇使用。在九世紀以後,這種服飾才出現大規模製作的例子。

與此同時,一種純黑色羊毛製成,在寒冷的冬天由詠經修士們所穿的「黑嘎巴」出現了。它被用合唱團,也有突出禮儀氛圍莊重的含義。再後來,這款服飾也被大教堂和學院教堂的神職們穿著,在一些禮儀巡遊時也經常出現。在冬季的幾個月裡,黑嘎巴對保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明我修會對這種服飾進行了完整的保留下來,但是在面料上不再使用動物皮毛。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時,多明我會也沒有受到會服改革的影響,因此直到現在,我們仍從多明我會會士的會服中,尋找到「嘎巴」的影子,它就像一張照片,為我們「拍攝」下一千多年前的服飾樣式。

在教區中,司鐸現今在禮儀中所穿的嘎巴,演變是漸進的過程;首先,公元10世紀,天主教的克呂尼改革,使很多貴族更加關注這種鬥篷,因此進入了歐洲的王室中,這也是嘎巴變得更加珍貴,花紋更加細膩的原因。公元13世紀,風帽(hood)失去了保暖的特殊作用,逐漸變小不能使用,帽子就變成了一個小三角形的裝飾物。公元14和15世紀,三角形的裝飾變成了盾牌的形狀,但是風帽的尖角還存在。在公元17世紀,一種面積很大繡滿各種精細花紋的,類似於「補丁」的造型代替了嘎巴原先的風帽位置,且嘎巴通體繡滿花紋或鑲嵌寶石,成為珍貴的禮儀服飾。在效果上,在那時起,嘎巴不再用於保暖和防雨。與此同時,摩爾斯(一種連接嘎巴的扣子)為金匠和珠寶商提供了生意機會。摩爾斯扣子甚至比嘎巴本身還珍貴。

13世紀初,天主教會對嘎巴的禮儀用法進行了規定,教宗庇護五世(Pope Pius V)、克萊孟八世(Clement VIII)在《羅馬彌撒經書》(the Roman Missal)中也包含了這些相應的規則。

嘎巴在天主教會現在的使用規則中,大禮彌撒中的襄禮會穿著圓氅(嘎巴)。然而主祭不可以在彌撒中穿著它,只可以穿祭披。嘎巴被限定在彌撒以外的場合,諸如祝福聖儀(包括灑聖水禮,司鐸撒完聖水後,需要更換祭披才可繼續進行彌撒),外出送聖體,殯葬聖屍,或諸如婚配聖事,祝福房屋、祝福農田和食物,聖像巡遊或聖體降福,聖髑巡遊或其他各類聖儀中使用。

教宗也經常使用這種服飾,不過宗座服飾中的嘎巴被稱為「曼圖姆」(mantum)。它和普通的嘎巴不同之處在於,摩爾斯非常華麗珍貴。曼圖姆的長度也通常是拖地的,非常寬大,需要教宗侍從隨時幫助宗座整理下擺。在公元11至12世紀的時候,教宗的曼圖姆出現在加冕大典和降福儀式中。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後,教宗保祿六世正式穿過mantum,隨後沒有人再使用過。這種寬大的服飾穿戴也許非常費力,取而代之的是,mantum在外觀上向普通的嘎巴造型轉變,幾乎與普通的嘎巴相同。

圖片賞析:




相關焦點

  • 教會有關禮儀服裝的規定
    教會有關禮儀服裝的規定 335.
  • 天主教禮儀中的聖鹽
    為了理解鹽(salt)在天主教會內的正確使用和功效,回顧聖經的象徵意義和鹽的歷史是極有幫助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也敦促我們「明智地和積極地」參與聖儀,就像在參加聖事一樣。清晰食鹽在聖儀中的作用和傳統習慣,是基督徒明智參與聖儀的先決條件。
  • 天主教教理 - 禮儀慶典(1)(含視頻)
    天主教教理卷二— 基督奧跡的慶典 —前言:禮儀的一些基本概念1066. 天主對受造物的「慈愛計劃」:天父為了世界的得救    和祂聖名的光榮,派遣祂的愛子和聖神,來完成「祂旨意的奧秘」。主幾經周折、千方百計、最後派遣子、使得計劃得以實現、子的苦難湧流出教會(奇妙的聖事),教會慶祝這個得救事實天主教的「禮儀」乃是中譯希臘文Leitourgia之教會術語;而Leitourgia這「詞語」之所以成為基督徒術語,也是經過一段歷史的過程。
  • 天主教禁忌
    因此,違反聖經的教導、對聖經不敬或褻瀆、或分割聖經、或曲解聖經內容,都是天主教的禁忌。天主教堅信宗徒聖傳與聖經緊密相連,兩者使基督奧跡在教會內使人受益,都來自同一的神聖泉源,形成同一神聖的信仰寶庫。禁忌四:禮儀與聖統方面 天主教相信禮儀是卓越的神聖行動,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耶穌基督真實親自臨於禮儀中,表達和實現了祂的逾越奧跡,祂在禮儀中親自行動,給世世代代各地的信友通傳祂的恩寵。因此天主教重視禮儀,認為禮儀不屬於基督徒個人,而是屬於天主與普世大公教會的,同時在禮儀方面制定明確清楚的規範。
  • 天主教彌撒中神父主教的服飾
    祭披是天主教舉行彌撒時主祭神父穿在最外層的祭服。共分白、黑、紅、綠、紫五種禮儀顏色;有些地方在特殊(喜慶)日使用紫紅色或金色。 袈巴(Cappa大圓氅):是舉行禮儀用鬥蓬底的長袍、無袖,前面開口,垂到腳面。在主持詠唱時辰祈禱、聖體降福、殯葬彌撒後的告別禮時,由主禮穿用。
  • 羅馬天主教不等同於大公教會
    羅馬天主教不等同於大公教會作者:何奇偉‍「我盼望,有學識之人
  •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
    路德原是德國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的一位神父,他曲解教義,主張人只靠信德即可成義得救,不需行任何善工。因拒絕教會的多次勸導,終於1517年在德國威登堡教堂發表了他自己的信仰主張,自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為路德教派。二是加爾文教派。
  • 基督教的三大派別 -- 天主教 基督新教 東正教
    (4)在儀式方面,a)舉行儀式時,新教教士在衣著裝扮上不強調一律,比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聖袍、戴聖帶,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裝(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則要頭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b)祈禱時,新教使用地方語言,而天主教則在長期內只能使用拉丁語言,現在偶而也使用地方語言;c)新教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只承認2件聖事:洗禮和聖餐禮,而天主教則堅持繁縟的宗教禮儀
  • 溫州地區用的天主教殯葬禮儀白本「二、為亡者追思祈禱禮」掃描版
    【天主教溫州教區】永嘉鐸區白巖天主堂阿榜編輯整理需要教會視頻歌曲MV、高清聖經故事電影、連續劇的**********************************************************
  • 教會崇拜禮儀中顏色和符號使用的神學意義
    金色、紫色、藍色、朱紅色和白色成為崇拜禮儀色彩的主旋律。到了新約,對崇拜中使用的色彩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以色列人的聖殿崇拜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意義,地上崇拜是天上崇拜的形狀和影像,地上的崇拜就是展現天上的崇拜(來8:1—5;9:1—28)。
  •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麼區別?
    各派系教徒只是對本派的教義、神學、經典、禮儀、節日、神職、教制、教歷、教堂等有所了解,而對其他派系的詳情就不甚了解了。本文就基督教三大派系: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之間的區別略為分類。我們 學過世界史的人都知道,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 天主教簡介
    16世紀中葉,天主教又發生了反對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天主教的新教派,這些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誓反教」,在中國曾稱為「耶穌教」,如今在中國「基督教」通常專指新教而言。3.什麼是天主教?    教也稱「普世公教」、「羅馬公教」或「羅馬天主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
  • 羅馬天主教的信仰(一) 羅馬天主教是唯一真教會
  • 《天主教教理》簡介
    從《天主教教理》的編撰過程可見,它是整個教會,特別是主教團合作的成果。正如教宗在《信仰的寶庫》宗座憲令中所說:「這教理的完成正反映出主教們團體的本質,見證了教會的至公性。」 《天主教教理》的內容結構 《天主教教理》共分為4卷,分別是信仰的宣認、基督奧跡的慶典、在基督內的生活和基督徒的祈禱。
  • 天主教與基督教究竟有什麼不同?
    為答覆此問題,首先敘述基督教的創始和派別,繼則說明天主教與基督教有什麼不同,最後述說天主教雖然恭敬聖母瑪利亞,但並非瑪利亞教,而是名正言順的天主教。一 、基督教的創始和派別 天主教乃救主基督所創立,是從宗徒們傳下來的教會,遵守基督所教導的一切教義、誡命和淨化聖化人靈的聖事,沒有改變、加添或刪減。
  • 剛恆毅樞機:中國與天主教傳教區改革
    這正是初期教會的樣式,且應當持續如此。在這個意義上,至關緊要之處在於當地基督徒在其當地司鐸與主教的帶領下致力於教會團體的建立,這些領袖式的人物對於當地的語言及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就其位,亦可以福音信息喚醒與煥發當地教會。然而,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儘管傳教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進行牧靈工作,本地司鐸與主教的培育工作卻未有進展,職是之故,基督宗教給人的印象不可救藥般的地變成「歐洲的」。
  • 天主教歷次大公會議內容
    其中較受爭議的議題包括:(1)禮儀中的語言;(2)禮儀當如何適應不同地區文化的需要;(3)地方主教團在禮儀問題上的職權等。最後,大會通過了這個草案的序言和第1章。在第1期會議中,大會也討論了《啟示淵源草案》、《大眾傳播工具草案》、《東方禮教會合一草案》和《教會草案》。因為大多數教長不滿意《啟示淵源草案》,教宗指示把草案退給有關小組重寫。
  • 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區別和比較
    藉宗徒繼承(apostolic succession)而延續「為使福音在教會內時常保持完整與生生不息,宗徒們立了主教們作為繼承 者,並把自己的訓導職務交給他們」。因為,「以特殊方式寫在默感書上的宗徒們的宣講,必須以不間斷的繼承予以保存,直到時期的圓滿」。 這種在聖神內完成的活生生的傳遞,稱為聖傳,因為它有別於聖經,縱使跟 聖經有密切的關連。
  • 天主教教理丨感恩祭的禮儀慶典
    感恩祭禮儀按照它的基本結構展開,這結構歷經許多世紀,一直保存到今天。它包含著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會眾集合,聖道禮儀,包括宣讀聖經、講道和信友禱詞;——感恩禮儀,包括呈獻餅酒、有祝聖效果的感恩祈禱(感恩經)和領聖體禮。
  • 天主教殯葬禮儀白本之1天主教殯葬禮儀【溫州教區通用】文字版
    一、天主教殯葬禮儀前言所謂殯葬禮儀,包括由亡者離世至下葬期間一連串祈禱上的 安排。在這段期間,各地風俗及傳統有所不同,而教會的使命主要是牧民,就是:把亡者交託在天父手裡,並陪伴亡者親友一起深化對基督逾越的信仰,信賴天主的救恩,為亡者祈禱,並且達與亡者的共融,以及期待末日在天鄉重逢(《天主教教理》(1992) 1680-1690 條)教會尊重不同民族及社會的優良傳統,借著適當的殯葬禮儀, 傳達基督徒對人生之謎和對死亡的了解及訊息,以收移風易俗之 效,並提升本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