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沒有進步,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練得不夠,而是因為你練得太多!」
——作為一個鐵桿FE健身領域讀者,想必你對這其中原理已經非常熟悉了。
但是,具體怎樣衡量「太多」、「太少」、「剛剛好」這些模糊的概念?——使用數據來量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力量訓練科學文獻中,這個衡量詞彙是:訓練量(有時也稱訓練容量)。
訓練量 = 組數 x 次數 x 負重 的總和。其中「組數」對最終總數據的影響最大,而「次數」和「負重」的影響較為有限:
---相比於做2組,做4組意味著訓練量直接翻倍!
---而你所用的重量和次數,通常都已經被你當前的實際能力和訓練目標所限定了,不可能瞬間翻倍。
所以,有時你也可以粗略地將訓練量理解為「一次訓練的總組數」。
今天我們的文章就先從總組數來切入正題,以便讓你學會通過操控訓練量來獲得肌肉/力量增長。而不是像沒頭蒼蠅一樣亂竄、最終連續數年浪費時間和精力,毫無長進。
1.增肌所需的真實訓練量,比你想像得小很多
去年一項針對大批自然健身愛好者的研究表明,每次訓練20組的人,最終在肌肉和力量方面的增長,大約是每次訓練10組的四分之一。換言之,那些練得更少的人收穫更多,而且多了不止一點點。[參考文獻:Barbalho M.2019]
參與這項研究的人都有著至少3年的訓練經驗、並且配合研究持續6個月。這是極其罕見的,因為通常的抗阻訓練研究都只有6-12周。
另外,對於非初學者來說,肌肉和力量的增長速度是較慢的,更應該以6個月的最終效果來衡量。而不是6-12周的簡短結論。
——所以,這項研究的結論要比其它大多數魚龍混雜的研究更權威、更具參考價值。
「這怎麼可能?!我練一個動作至少要做5個正式組,練一個部位怎麼也得做4個動作以上吧?每次訓練不可能低於20組啊......」
在你急著回懟我之前,先來看看一個最古老的經典例子《雷格·帕克的5x5訓練》:
生於1928的雷格帕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臥推500磅的健美運動員。在那個健美訓練還處於萌芽階段、類固醇更是罕見的時代,人們無法想像今後還能有誰會比雷格帕克更強壯。
但你知道嗎?讓雷格帕克從普通人成為世界一流高手的訓練法,是樸實無華的5組x5次。他會在一次訓練中,針對一個身體部位僅僅選擇1-2個動作來做5組5次。
而且,在帕克的5x5中,頭兩組是「過渡組」,最後三組才是正式組。舉個例子,假如你的正式組重量是200磅,那麼你的做組過程會像這樣:160x5次---180x5次---200x3組x5次。
當你能夠順利用200磅完成3組5次時,就在5組中都增加5磅(或2.5KG)的重量,變成這樣:165x5次---185x5---205x3組x5次。
帕克將最後3個正式組定義為「穩定組」。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會將帕克的方法理解為3x5,因為真正全力以赴的只有3個正式組!
在那個訓練觀念還極不成熟,崇尚「多做多得」的舊時代,帕克有膽識使用這種「低訓練量」方法,並最終獲得成功,其訓練觀念可畏是超前50年以上。
要知道,當今有許多健身愛好者,日常訓練量比帕克高出5-6倍,但最終肌肉力量卻還達不到帕克的1/3,體格外觀上更是沒有可比性。
所以雷格·帕克的成長經歷也是一個重要的線索——高訓練量並不能與大肌肉和大力量劃上等號。大多數人增長肌肉所需的真實訓練量,比他們想像得要小得多。
你練得越多,反而越是分散了注意力、稀釋了真正「有效組」的作用,並且造成系統性的恢復問題。
2.你「嚴重不足」的體重已經說明了一切
我們通常說,男性的身高減100就是標準體重。但作為一個「增肌愛好者」,如果連這種普通人標準都沒達到,說明你的訓練很可能存在嚴重問題(尤其是當你已經有1年以上訓練經驗時)。
每次訓練例行做20-30組,這種瘋狂高訓練量往往會造成——渡過了頭2個月的新手福利期後,你的體重就再也沒有增長了。
「但是高訓練量能讓我常年保持低脂!全年拉絲!」
沒錯,高訓練量=高消耗量,這當然能讓你保持低脂。但這正是另一個致命問題——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增長整體肌肉量遠遠比「保持低脂和刀刻般的腹肌」更重要。
至少,在FE健身領域這個平臺的受眾群體中,我們並不在乎你刀刻般的腹肌,而是會更多留意到你比鉛筆還窄的肩背和大腿。
人體新陳代謝系統習慣在增脂的同時增肌、在減脂的同時減肌。所以,如果你對自己「常年纖瘦但拉絲」的狀態感到很滿意,就不能抱怨體重為什麼總是不長。
你需要降低訓練量,騰出更多的時間來休息和恢復,給肌肉增長創造機會。並且接受在增肌期附帶增長一定量的脂肪——暫時變得不那麼好看。
記住,減脂的門檻永遠比增長肌肉和力量更低、更容易。
對於肌肉量很高的人來說,想要減去額外脂肪很容易。一個稍微自律的成熟運動員,可以輕鬆在4周內減掉大把的脂肪。因為更高的肌肉量通常等同於更強大的運動能力、更高效的代謝系統,能夠在減脂過程中完成一些弱雞難以完成的任務。
放棄全年的纖瘦拉絲,最終換來更閃亮的體格——這是一個小白開始變成熟的前提。
3.預先設定好訓練量:既不多做,也不少做
絕大多數健身愛好者,可以通過每次訓練做8-15個正式組來獲得最好的結果(注意8-15組是每次訓練,不是每個部位!)。
你必須在每次進入健身房之前,就預先設計好今天要完成的內容:包括所做的動作、組數、重量、次數、大致的組間歇,以及大致的動作節奏——你在健身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應該是可以被數據量化的。
這不光是為了限制訓練量、避免隨心所欲和訓練過度,也是為了讓你在今後整理計劃時有據可查、有條件根據以往經驗來調整計劃。假若你從來沒有使用數據量化,那就等同於錯過了大把積累經驗的機會。
一個合理的訓練計劃,可以像這樣(以帕克的3x5來舉例):
第一周:深蹲60KG 3組x5次 間歇3分鐘 節奏30X0(3秒離心收縮,0秒轉換點停頓,X秒最快爆發力舉起,0秒頂峰收縮)
第二周:深蹲62.5KG 3組x5次 間歇3分鐘 節奏30X0
第三周:深蹲65KG 3組x5次 間歇3分鐘 節奏30X0
第四周:深蹲67.5KG 3組x5次 間歇3分鐘 節奏30X0
第五周:深蹲70KG 3組x5次 間歇3分鐘 節奏30X0
第六周:深蹲72.5KG 3組x5次 間歇3分鐘 節奏30X0
這是一個典型的初學者線性計劃(每周添加負重,保持其它所有參數不變)你需要在第一周就預先設計好接下來6-8周的訓練內容。然後每次到健身房按部就班地執行,既不多做,也不少做。
也就是說,即便你某天順利完成了3組5次,發現自己還有精力繼續做幾組,你也不能繼續,應該立即切換至下一個動作。
學會保留精力和恢復能力,那麼在下次訓練時你會進步得更順利;或者從一個6-8周的周期來看你會獲得更好的結果、更不容易提前碰到瓶頸期。
把多次訓練課嚴謹地聯繫起來,這才叫做訓練,而不是鍛鍊(鍛鍊是追求精疲力盡,但不考慮長遠結果)。
不過,紙上數據有時候並不能預測你遭遇的所有事情。假設你在第五周深蹲70KG時,完成了2組5次,最後1組只能做3次怎麼辦?意味著你的第六周訓練不能加重,應該再次使用70KG爭取達成3組5次。這樣才有資格在第七周加重(這期間,你已經改變了最初的計劃結構,但這種改變是明智合理的。)
漸進負荷的過程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理應有調整的餘地。但注意——整個計劃90%以上都應該是被預先限定的(不可改變),只有剩下10%是可以調整的。不要本末倒置!
如果你在執行一個計劃期間,總是被迫調整,無法達到「90%」的指標,說明你的預先設計存在嚴重問題,你的身體將難以在這種「頻繁撞牆」的劣質計劃中獲得進步。
這也是「設計訓練量」的技術,或者疲勞管理和獲得長遠進步的技術。
4.永遠想著用最小代價來進步,而不是最大代價
能用3組來解決問題,就不要盲目增加至4組;
能用2個動作來獲得增長,就不要盲目增加至3個動作
——真的,這是常識,控制和規劃訓練量的常識。
你需要在沒有摧毀自己的情況下,持續有條件邁出下一步、持續有開發自身潛力的空間。
但遺憾的是,常識在健身房裡總是被故意地無視了。人們習慣在初學者階段就模仿最頂尖運動員的計劃(極高訓練量+極度筋疲力盡),幻想著這樣能讓自己「徑直」變成頂尖選手。
他們只看到頂尖選手當前的狀態,卻永遠看不到頂尖選手是如何一步步走來,最終才達成當前這個狀態的。
初級訓練者、中級訓練者、高級訓練者的身體適應能力大不相同,往往像是3種不同的生物。根據每個階段的不同生理指標來設計計劃極為重要。
如果你不想浪費時間,就不要浸泡在各種五花八門的高級計劃中、不要在新手階段就每次訓練20-30個正式組。
時刻記住用最小的代價來進步,你的訓練計劃應該正好匹配你當前的訓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