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洛陽地區陸續出土了不少粟特人的墓誌,但是關於粟特樂人的墓誌,一直沒有發現。近日,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文物陳列館展出的粟特樂人曹乾琳及其妻劉那羅延的墓誌,受到專家學者關注。相關專家表示,此兩方墓誌填補了我市唐代粟特樂人墓誌的空白,為古代絲路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寶貴資料。
1 初步推測墓主人為粟特樂人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教授毛陽光介紹,曹乾琳及其妻劉那羅延的墓誌出土於龍門園區張溝社區,原石現於洛陽師範學院展出。
曹乾琳墓誌 (資料圖片)
曹乾琳墓誌長寬各47釐米,墓誌蓋與邊的紋飾均為花蕊和層層葉片構成的寫實花卉圖案,蓋文篆書「大唐故曹府君墓志銘」。墓誌文字為楷書,字跡清晰可見。
曹乾琳妻劉那羅延的墓誌長寬各37釐米。墓誌蓋及墓誌邊紋飾均為蓮花紋飾,蓋文楷書「大唐故劉夫人墓志銘」。
長期研究唐代墓誌的毛陽光介紹,根據墓誌記載,曹乾琳夫婦的塋冢位於「龍門鄉南王村天竺寺石門北之崗阜」。
根據墓誌內容,曹乾琳本姓何,雍州高陵縣人,其父何思縕,官職為「皇朝金紫光祿大夫、行秘書監」,大約生活在武周至玄宗開元中期。何乾琳兄弟三人,乾琳居長,十二歲時,其父去世,全靠母親曹氏養育訓導。
毛陽光介紹,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中古東伊朗語的古老民族,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隋唐,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擅長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隋唐時期,粟特地區昭武諸國與中原王朝關係密切,何國曾多次遣使到東都洛陽朝貢。曹、何都是著名的粟特姓氏,這一時期粟特人有相互聯姻的慣例,曹乾琳的父母應該都是中亞何國、曹國粟特人後裔。由於深受其舅父曹公的眷顧,何乾琳最終改姓曹氏。
為何說曹乾琳為樂人呢?
根據墓誌內容,曹乾琳的舅父曹公時任左武衛大將軍,是唐代南衙十六衛禁軍中左武衛的長官,正三品,在唐中前期位高權重。他非常欣賞曹乾琳耿直中正的性情,因此推薦其供奉宮廷,「出入金門,徘徊鳳闕」。
毛陽光說,最為關鍵的是墓誌上的「天仗之下,別受恩暉,萬乘親教殊絕之藝」。從後面提及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此處「萬乘」顯然指的就是唐玄宗。作為皇帝,他能教授別人什麼技藝呢?眾所周知,唐玄宗通曉音律,不僅自娛自樂,還經常傳授給梨園弟子。據此可推測曹乾琳應為當時的胡人樂人,故而唐玄宗曾親授其音樂。
2 安史之亂後來到洛陽
曹乾琳卒於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享壽69歲,生於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他或許是在開元末年以太常樂工的身份進入梨園,受到唐玄宗親自教誨,成為梨園弟子;也可能身懷絕技而直接被推薦入梨園。
毛陽光說,粟特原居地本在蔥嶺西的河中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謂之昭武九姓,這些國家位居亞洲腹地的中心,橫亙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樞紐,是絲綢貿易的最大轉運站。
北朝以來,就有大量的粟特胡人樂人來到中原。北齊時,善樂舞的西域人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就因為這些技藝而獲得高官。隋煬帝時,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九部樂為燕樂。其中《龜茲》《疏勒》《康國》《安國》諸樂均屬西域音樂,需要一些粟特樂工進行表演。
「曹乾琳應該是唐代宮廷數量眾多的粟特樂人中的一員,作為玄宗親授技藝的梨園弟子,他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毛陽光介紹,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相繼攻克洛陽和長安。一些梨園弟子逃竄至山谷,流落民間。大量的宮廷樂工被叛軍裹挾至洛陽。
《安祿山事跡》記載,「祿山尤致意於樂工,求訪頗切,不旬日間,獲梨園弟子數百人」,命令樂工奏樂,「樂既作,梨園弟子皆不覺噓唏,相視泣下」。
而曹乾琳墓誌記載:「後天寶末,戎夷亂常,華夏隔命。」作為一名有著高超技藝的梨園弟子,又有粟特背景,曹乾琳很可能也被安祿山虜獲到洛陽。但曹乾琳非常懷念當年宮廷生活,「每想龍庭之戀,未曾不痛於心」。巨大的現實反差使得他「常以懇禱齋戒,克寧邦家」。
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軍收復東都洛陽。曹乾琳已無法回歸朝廷,只得向南流落江淮,「屆淮西幕,仕李相國」,「李相國」即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忠臣。
其墓誌記載,在李忠臣麾下,曹乾琳「克效驅馳,久而從軍」,官職為「遊擊將軍、守左金吾衛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賜紫金魚袋、上住(應為柱)國,兼試光祿卿」。但這些職務都沒有具體的執掌。因此,他很可能還是以音樂的技藝為藩鎮節帥服務。後來李忠臣被大將李希烈驅逐,單騎奔回長安。或許正是這個變故,曹乾琳也離開淮西,移居曾經熟悉的洛陽,並在此頤養天年。
3 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提供實證
史料記載,北朝至隋唐時期,粟特人在中原活動頻繁,不少人甚至到中原定居、經商或者做官。粟特樂人相當於絲綢之路的「使者」,把西域音樂文化帶到中原。
毛陽光說,目前我市出土的中晚唐粟特人墓誌已經有不少,如康勝、曹曄、康昭、安義、安玉等。從墓誌來看,這些粟特人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了,與當地漢族百姓的通婚情況亦更為普遍,曹乾琳的妻子劉氏就為漢人。唐後期,南市周邊的嘉善裡、章善裡、思順裡仍舊是洛陽粟特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坊裡。他們沒有顯赫的背景,大多從事商業經營。
「唐前期粟特人多安葬在邙山。中晚唐時期,普通粟特人多安葬在洛陽城東的感德鄉、三川鄉、伊川鄉等處,而信仰佛教的粟特人如曹乾琳、康昭、史然則更傾向於佛教氛圍濃厚的龍門地區。」毛陽光說。
曹乾琳夫婦墓誌的出土,不僅填補了我市唐代粟特樂人墓誌的空白,還為我市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實證。
作者:常書香 來源:洛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