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首次發現唐代梨園弟子墓誌

2021-03-05 魯網藝術

  近年,洛陽地區陸續出土了不少粟特人的墓誌,但是關於粟特樂人的墓誌,一直沒有發現。近日,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文物陳列館展出的粟特樂人曹乾琳及其妻劉那羅延的墓誌,受到專家學者關注。相關專家表示,此兩方墓誌填補了我市唐代粟特樂人墓誌的空白,為古代絲路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寶貴資料。

  1 初步推測墓主人為粟特樂人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教授毛陽光介紹,曹乾琳及其妻劉那羅延的墓誌出土於龍門園區張溝社區,原石現於洛陽師範學院展出。

曹乾琳墓誌 (資料圖片)

  曹乾琳墓誌長寬各47釐米,墓誌蓋與邊的紋飾均為花蕊和層層葉片構成的寫實花卉圖案,蓋文篆書「大唐故曹府君墓志銘」。墓誌文字為楷書,字跡清晰可見。

  曹乾琳妻劉那羅延的墓誌長寬各37釐米。墓誌蓋及墓誌邊紋飾均為蓮花紋飾,蓋文楷書「大唐故劉夫人墓志銘」。

  長期研究唐代墓誌的毛陽光介紹,根據墓誌記載,曹乾琳夫婦的塋冢位於「龍門鄉南王村天竺寺石門北之崗阜」。

  根據墓誌內容,曹乾琳本姓何,雍州高陵縣人,其父何思縕,官職為「皇朝金紫光祿大夫、行秘書監」,大約生活在武周至玄宗開元中期。何乾琳兄弟三人,乾琳居長,十二歲時,其父去世,全靠母親曹氏養育訓導。

  毛陽光介紹,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中古東伊朗語的古老民族,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隋唐,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擅長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隋唐時期,粟特地區昭武諸國與中原王朝關係密切,何國曾多次遣使到東都洛陽朝貢。曹、何都是著名的粟特姓氏,這一時期粟特人有相互聯姻的慣例,曹乾琳的父母應該都是中亞何國、曹國粟特人後裔。由於深受其舅父曹公的眷顧,何乾琳最終改姓曹氏。

  為何說曹乾琳為樂人呢?

  根據墓誌內容,曹乾琳的舅父曹公時任左武衛大將軍,是唐代南衙十六衛禁軍中左武衛的長官,正三品,在唐中前期位高權重。他非常欣賞曹乾琳耿直中正的性情,因此推薦其供奉宮廷,「出入金門,徘徊鳳闕」。

  毛陽光說,最為關鍵的是墓誌上的「天仗之下,別受恩暉,萬乘親教殊絕之藝」。從後面提及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此處「萬乘」顯然指的就是唐玄宗。作為皇帝,他能教授別人什麼技藝呢?眾所周知,唐玄宗通曉音律,不僅自娛自樂,還經常傳授給梨園弟子。據此可推測曹乾琳應為當時的胡人樂人,故而唐玄宗曾親授其音樂。

  2 安史之亂後來到洛陽

  曹乾琳卒於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享壽69歲,生於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他或許是在開元末年以太常樂工的身份進入梨園,受到唐玄宗親自教誨,成為梨園弟子;也可能身懷絕技而直接被推薦入梨園。

  毛陽光說,粟特原居地本在蔥嶺西的河中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謂之昭武九姓,這些國家位居亞洲腹地的中心,橫亙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樞紐,是絲綢貿易的最大轉運站。

  北朝以來,就有大量的粟特胡人樂人來到中原。北齊時,善樂舞的西域人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就因為這些技藝而獲得高官。隋煬帝時,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九部樂為燕樂。其中《龜茲》《疏勒》《康國》《安國》諸樂均屬西域音樂,需要一些粟特樂工進行表演。

  「曹乾琳應該是唐代宮廷數量眾多的粟特樂人中的一員,作為玄宗親授技藝的梨園弟子,他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毛陽光介紹,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相繼攻克洛陽和長安。一些梨園弟子逃竄至山谷,流落民間。大量的宮廷樂工被叛軍裹挾至洛陽。

  《安祿山事跡》記載,「祿山尤致意於樂工,求訪頗切,不旬日間,獲梨園弟子數百人」,命令樂工奏樂,「樂既作,梨園弟子皆不覺噓唏,相視泣下」。

  而曹乾琳墓誌記載:「後天寶末,戎夷亂常,華夏隔命。」作為一名有著高超技藝的梨園弟子,又有粟特背景,曹乾琳很可能也被安祿山虜獲到洛陽。但曹乾琳非常懷念當年宮廷生活,「每想龍庭之戀,未曾不痛於心」。巨大的現實反差使得他「常以懇禱齋戒,克寧邦家」。

  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軍收復東都洛陽。曹乾琳已無法回歸朝廷,只得向南流落江淮,「屆淮西幕,仕李相國」,「李相國」即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忠臣。

  其墓誌記載,在李忠臣麾下,曹乾琳「克效驅馳,久而從軍」,官職為「遊擊將軍、守左金吾衛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賜紫金魚袋、上住(應為柱)國,兼試光祿卿」。但這些職務都沒有具體的執掌。因此,他很可能還是以音樂的技藝為藩鎮節帥服務。後來李忠臣被大將李希烈驅逐,單騎奔回長安。或許正是這個變故,曹乾琳也離開淮西,移居曾經熟悉的洛陽,並在此頤養天年。

  3 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提供實證

  史料記載,北朝至隋唐時期,粟特人在中原活動頻繁,不少人甚至到中原定居、經商或者做官。粟特樂人相當於絲綢之路的「使者」,把西域音樂文化帶到中原。

  毛陽光說,目前我市出土的中晚唐粟特人墓誌已經有不少,如康勝、曹曄、康昭、安義、安玉等。從墓誌來看,這些粟特人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了,與當地漢族百姓的通婚情況亦更為普遍,曹乾琳的妻子劉氏就為漢人。唐後期,南市周邊的嘉善裡、章善裡、思順裡仍舊是洛陽粟特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坊裡。他們沒有顯赫的背景,大多從事商業經營。

  「唐前期粟特人多安葬在邙山。中晚唐時期,普通粟特人多安葬在洛陽城東的感德鄉、三川鄉、伊川鄉等處,而信仰佛教的粟特人如曹乾琳、康昭、史然則更傾向於佛教氛圍濃厚的龍門地區。」毛陽光說。

  曹乾琳夫婦墓誌的出土,不僅填補了我市唐代粟特樂人墓誌的空白,還為我市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實證。

  作者:常書香 來源:洛陽日報

相關焦點

  • 河南洛陽首次發現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墓誌
    據洛陽日報報導,繼發現《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和龍門西山紅石溝北崖唐代景教瘞(yì)穴之後,近日,此前出土的一方墓誌被認定為唐代景教徒墓誌,景教是唐代對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起源於敘利亞)的稱謂,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別。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田行墓誌》第一磚 《田行墓誌》書寫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早年間出於河南洛陽,現不知所歸。墓誌內容直接書寫於兩塊大小相同的磚上,唐代墓誌石刻為大宗,墨跡少見,而中原腹地保存完好者更加稀見。該墓誌雖歷經千載而墨色如新,覩之唐人氣息撲面,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以及書法藝術價值。 磚長33.5釐米,寬34釐米,厚5.2釐米,字徑1.5釐米至1.9釐米。第一磚凡22行,滿行21字。第二磚凡16行,滿行18字。楷書,有墨書界格。
  • 唐代隴州別駕趙自交墓誌
    唐代府兵制分為內外兩府。內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國以上官員子孫組成。趙自交投筆從戎之後,應該在內府為兵。因為軍功,特授別將(別將為七品),賜緋魚袋(五品以上官員配)。不久擔任其祖和父都曾任過的折衛(四品)。沒多久任左司御率(四品),跟隨太子。接下來任右驍衛大將軍(三品)跟隨天子。別將在唐代為諸衛折衝都尉府屬官。趙自交不僅被授別將一職,還被賜以緋魚袋。
  • 千唐志齋:千餘品飽經滄桑的唐代墓誌 記錄下唐代書法演變歷史
    因這些墓誌大部分都是唐代的,於是,這座窯洞被命名為「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記載,當年張鍅鑲嵌在牆壁上的各類墓誌共有1578品,除了唐代墓誌,還有西晉、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的墓誌。 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陳花容說,近年來,博物館又陸續從民間徵集墓誌近千品,目前共藏墓誌石刻2500餘品。
  • 辛德勇對《李訓墓誌》的質疑與史實不符
    本期,就其質疑的所有關鍵點,結合唐代史料闡述下看法。 作 者:吳 斌 前些年,出土了一方唐代《李訓墓誌》,現展出於深圳望野博物館。這方墓誌的珍貴,在於書寫者是著名的遣唐使吉備真備,這是唐代中日交往的重要見證,引起了兩國學界的熱烈關注。
  • 唐詩人《王之渙墓誌》:勁健爽利,樸茂雄強,灑脫自然
    《王之渙墓誌》,全稱《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唐天寶二年(743)刻立。志呈正方形,長、寬均36釐米,24行,滿行24字,共545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土於河南洛陽。原石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 這方唐代墓誌有多珍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宋宇晟)陝西考古又有大發現了!  記者了解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近期在西安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發掘並清理了大量隋唐時期墓葬。  在其中一座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書法大家顏真卿書丹的墓誌。據報導,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資料圖:《祭侄文稿》。
  • 重大發現!顏真卿真跡首次考古發現!衝上熱搜!網友:學書法,誰沒練過...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日前在西鹹新區發掘了一處唐代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中發現了一方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陝西首次考古發現顏真卿真跡,這是目前唯一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期書跡真品。
  • 碑刻史料 | 泗洪發現唐代墓志銘
    《唐邢公(春)墓志銘》刊刻於唐大和九年(835),2020年6月在泗洪縣上塘鎮鄭集村發現,現藏於泗洪縣博物館。墓誌材質為石質。
  • 《陳尚仙墓誌》:迄今發現的徐浩最早書法作品
    《陳尚仙墓誌》與徐浩《陳尚仙墓誌》出土時間很晚,於2003年春出土於河南洛陽紅山鄉,時任右拾遺的徐浩書寫。書寫時間倒是很早,書寫時徐浩僅33歲,是迄今發現的徐浩最早書法作品。第一次知道徐浩這個人物,是在剛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時候,開頭「東海徐浩題額」,以為是個阿貓阿狗無足輕重的人物。後來學書法史才知道,這是一個牛人,曾經是顏真卿的偶像。也許是生活的一帆風順,讓徐浩的書風一成不變,直到晚年依未有多少増易。
  • 蔣愛花:唐代幽州墓志銘中的遷葬現象
    比如1956年發現的張建章墓誌引起了學界的持續關注,趙其昌先生《唐張建章墓誌續考》在總結徐自強、佟柱臣等學者的觀點基礎上,對代表唐王朝出訪渤海國的使臣張建章進行了深入分析。[3] 首都博物館魯曉帆先生在歷年《首都博物館叢刊》中發表的考證論文涉及二十多方墓志銘,如《唐高行暉墓誌考》、《唐高行暉墓誌再考》、《唐李永定墓誌考釋》、《唐閻氏父子墓誌考》、《唐忤欽墓誌考釋》、《唐華封輿墓誌考》、《唐代幽州經濟的佐證——兩墓誌考辨》、《北京出土的唐代墓誌十方考》、《唐董唐之墓志銘考釋》[4]等。
  • 顏真卿真跡首次發現!網友:學書法,誰沒練過「顏體」呀!
    今天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目前首例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墨書書丹墓誌,這對於研究顏真卿本人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極大。記者獲悉,在發掘的唐代元氏家族墓葬中,元大謙之妻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三月與丈夫合葬。
  • 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熹平石經》 洛陽書法資源甲天下
    劉燦輝說,在洛陽數不清的出土文物中,特別是書法石刻數量之巨、品類之多,質量之高,堪稱天下之冠。在洛陽燦若星辰的書法資源中,公認的有「東西南北中」之說。  東指的是偃師商城博物館及偃師碑刻遺存。作為一座以夏商研究、陳列、宣傳為主的歷史類專題性博物館,偃師商城博物館有近萬件館藏文物,古代碑刻墓誌有近百方。
  • 黃正建:墓誌與疾病再議:以《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為例
    墓誌與疾病再議:以《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
  • 顏真卿真跡首次發現!網友:學書法,誰沒練過「顏體」呀!
    今天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目前首例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墨書書丹墓誌,這對於研究顏真卿本人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極大。記者獲悉,在發掘的唐代元氏家族墓葬中,元大謙之妻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三月與丈夫合葬。據顏真卿年表,天寶五年顏真卿由醴泉縣尉升任長安縣尉,與史載相合。
  • 存世最早的唐代文人「圖書」印三劍客
    鹹通九年,知貢舉,出為鄂嶽州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後遷東都留守。黃巢犯洛陽,允章不能拒,賊不之害,坐是廢於家,以疾卒」。唐代翰林院承旨為翰林院學士之長。據《唐書》有關記載,劉允章早期也曾任過中書舍人、國子監祭酒。《全唐文》(第九部卷八百四)「劉允章,字蘊中,贈禮部尚書乃曾孫。舉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鹹通中出為鄂州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黃巢犯洛陽,偽命,廢於家」。
  • 蘭陵蕭氏 活躍隋唐 ——《蕭球墓誌》解讀
    1 蕭球墓誌露真情1925年陰曆五月三十,隋《蕭球墓誌》在洛陽市孟津縣海資村出土。蕭球系蘭陵人(今江蘇常州),南朝梁國皇族,官任給事中,仁化縣開國侯,入隋後授深澤縣令。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七月十六日卒於任上,終年40歲,九年二月十六日葬於洛陽邙山北原。
  • 王瑞來:《李訓墓誌》書寫者「朝臣備」是不是吉備真備?
    大到曆法,小到圍棋,乃至矯正日本的漢字舊讀吳音為唐代長安標準音的漢音,甚至日本文字片假名的創製,都跟吉備真備有關。鑑於吉備真備對日本文化有如此重大的貢獻,在去世上千年之後,還被明治天皇追贈勳二等。在古都西安,還有為紀念唐代文化傳入日本1250年而建造的吉備真備紀念園。如果墓誌真的是這位幾乎是奠基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吉備真備所書寫的,的確意義非同尋常。
  • 陝西發現兩座墓葬,主人系唐代「馬政官員」!
    記者1月8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20年12月,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發掘了兩座唐代紀年墓葬。這兩座墓葬形制完整,紀年明確,壁畫精美,具有重要的藝術和考古價值。其中一座墓葬中墓道壁畫題材稀有。
  • 唐代「不著名」書法大家元豫書《元大謙墓誌》考
    《元大謙墓誌》,又稱《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墓志銘》,志石長寬為55X56釐米,行楷書30行,滿行30字,共744字,四周裝飾花草紋。志蓋56X56釐米,楷書:大唐故元府君之墓誌9字,四周裝飾花草吉瑞獸,出土時志蓋被盜墓者翻至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