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正議大夫守隴州別駕趙府君墓志銘》(下文簡稱《墓誌》),唐國子監進士王敏撰。志主唐大曆三年(768年)十二月卒,次年葬。
▌《唐故正議大夫守隴州別駕趙府君墓志銘》
該《墓誌》2009年出土於西安市蓮湖區棗園東路一小區工地,青石質。志石寬43釐米,厚8釐米。題「唐故正儀大夫守隴州別駕趙府君墓志銘並序」。志文楷書,23列,行23~25字不等,共計500餘字。志蓋陰刻楷書「大唐故趙府君墓志銘」9字,呈方形覆鬥形,下底邊長44釐米,厚14釐米。該《墓誌》志文由趙姓的起源開始,提及趙自交的高祖、曾祖、父親、嫡子,概括介紹了趙自交的生平、功業以及病卒後葬於龍首原(今西安市蓮湖區棗園東路)的情況。
《志文》記載志主名叫趙自交,天水人。「其先與秦共祖,至造父有功,賜以趙城,因而氏焉」。說的是「趙」姓與秦人為共同的祖先。到了周穆王時,有個叫造父的人,曾經給穆王駕車。據說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60年)西徵崑崙,見到西王母,就是由造父駕車。周穆王認為造父有功,就把趙城封給了他,然後就有了「趙」姓。
《志文》接下來記錄其曾祖趙靖曾任侍御史,官秩從七品下。祖趙叔卿曾任關內道京兆□化府的折衝。父趙還曾任寧州彭原府折衛(折衝府都尉負責操練外府士兵)。也就是說,趙自交出身小官宦人家。
關於志主的兒子趙用之,官至左威衛倉曹,性格淳厚知禮,在父親臥病在床時侍奉左右,父親去世時「哀極於追」,極度悲痛。
《志文》記載趙自交大曆三年十二月三日,「春秋五十有二……終於長安醴泉裡之私第……以明年正月廿七日葬我公於龍首原」。可知趙自交當生於開元四年(716年),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
《志文》稱讚志主「稚無童心,少有大觀」「公常議孔父之趑趄,壯班超之耿介,乃投筆從戎」。也就是說,趙自交從小就比較成熟,讚賞班超的剛正不阿,為人正直,於是投筆從戎。
趙自交祖趙叔卿屬京兆府官員,父趙還屬寧州府官員,京兆府和寧州府均屬關內道。受到家庭薰陶,趙自交比較熟悉關內道諸事宜,「遂特勅授涇州四門府別將,賜緋魚袋。旋授河南夏邑府折衛,未幾授左司御率」,可見提拔之快。
唐代府兵制分為內外兩府。內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國以上官員子孫組成。趙自交投筆從戎之後,應該在內府為兵。因為軍功,特授別將(別將為七品),賜緋魚袋(五品以上官員配)。不久擔任其祖和父都曾任過的折衛(四品)。沒多久任左司御率(四品),跟隨太子。接下來任右驍衛大將軍(三品)跟隨天子。
別將在唐代為諸衛折衝都尉府屬官。趙自交不僅被授別將一職,還被賜以緋魚袋。緋魚袋,是古代朝官的服飾,指緋衣與魚符袋。魚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從唐代開始官服分顏色,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則賜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在唐代只有官達五品時才能配有魚符,六品以下只能著綠袍,而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史,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涇州四門府別駕的品級當時似為五品。
左司御率官職為正四品以上,主掌東宮兵仗、儀衛。右驍衛大將軍為正三品,一方面負責嚴明軍紀,一方面管理兵器。「拜夏州都督府長史」,相當於現政府中的秘書長、軍隊中的參謀長。「授隴州別駕」,在唐代,州刺史下長史為刺史佐官,無實職,亦稱別駕,是一種武官名,始於漢。
在唐玄宗時期,志主先後擔任涇州四門府別將、河南夏邑府折衛,太子李亨的左司御率。在安史之亂中有突出戰功,追隨太子李亨,到天寶十五年(756年)唐肅宗李亨即位,並先後於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十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志主被任命為右驍衛大將軍。左右驍衛為唐代十六衛中的兩衛,按照唐代官制,兩衛中的大將軍為正三品。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時,志主47歲。待到唐代宗掌權,志主屬於先朝之臣,還沒有受到新皇帝的賞識,仕途開始走下坡路。先是拜夏州都督府長史,長史官職從三品到七品不等,志主官職應為從三品。後授予隴州別駕,成為刺史佐官,也應為從三品。卒於任期。
該墓誌文言志主「幾歷六職,皆著能名。臨事則霜截□斷,立身則冰清玉潔。斯人也,斯行也,而不躋身乎大位」,著實可惜。趙自交的一生,沐浴了盛唐的雄風,充滿著繁華過後的無奈,也飽含著盛世漸去的悲涼。
本文根據西安/鄒林 李寶懷 趙婷《唐代隴州別駕趙自交墓誌》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5年01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皮瑩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❸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