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隴州別駕趙自交墓誌

2021-02-13 收藏雜誌

《唐故正議大夫守隴州別駕趙府君墓志銘》(下文簡稱《墓誌》),唐國子監進士王敏撰。志主唐大曆三年(768年)十二月卒,次年葬。

▌《唐故正議大夫守隴州別駕趙府君墓志銘》

該《墓誌》2009年出土於西安市蓮湖區棗園東路一小區工地,青石質。志石寬43釐米,厚8釐米。題「唐故正儀大夫守隴州別駕趙府君墓志銘並序」。志文楷書,23列,行23~25字不等,共計500餘字。志蓋陰刻楷書「大唐故趙府君墓志銘」9字,呈方形覆鬥形,下底邊長44釐米,厚14釐米。該《墓誌》志文由趙姓的起源開始,提及趙自交的高祖、曾祖、父親、嫡子,概括介紹了趙自交的生平、功業以及病卒後葬於龍首原(今西安市蓮湖區棗園東路)的情況。

《志文》記載志主名叫趙自交,天水人。「其先與秦共祖,至造父有功,賜以趙城,因而氏焉」。說的是「趙」姓與秦人為共同的祖先。到了周穆王時,有個叫造父的人,曾經給穆王駕車。據說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60年)西徵崑崙,見到西王母,就是由造父駕車。周穆王認為造父有功,就把趙城封給了他,然後就有了「趙」姓。

《志文》接下來記錄其曾祖趙靖曾任侍御史,官秩從七品下。祖趙叔卿曾任關內道京兆□化府的折衝。父趙還曾任寧州彭原府折衛(折衝府都尉負責操練外府士兵)。也就是說,趙自交出身小官宦人家。

關於志主的兒子趙用之,官至左威衛倉曹,性格淳厚知禮,在父親臥病在床時侍奉左右,父親去世時「哀極於追」,極度悲痛。

《志文》記載趙自交大曆三年十二月三日,「春秋五十有二……終於長安醴泉裡之私第……以明年正月廿七日葬我公於龍首原」。可知趙自交當生於開元四年(716年),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

《志文》稱讚志主「稚無童心,少有大觀」「公常議孔父之趑趄,壯班超之耿介,乃投筆從戎」。也就是說,趙自交從小就比較成熟,讚賞班超的剛正不阿,為人正直,於是投筆從戎。

趙自交祖趙叔卿屬京兆府官員,父趙還屬寧州府官員,京兆府和寧州府均屬關內道。受到家庭薰陶,趙自交比較熟悉關內道諸事宜,「遂特勅授涇州四門府別將,賜緋魚袋。旋授河南夏邑府折衛,未幾授左司御率」,可見提拔之快。

唐代府兵制分為內外兩府。內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國以上官員子孫組成。趙自交投筆從戎之後,應該在內府為兵。因為軍功,特授別將(別將為七品),賜緋魚袋(五品以上官員配)。不久擔任其祖和父都曾任過的折衛(四品)。沒多久任左司御率(四品),跟隨太子。接下來任右驍衛大將軍(三品)跟隨天子。

別將在唐代為諸衛折衝都尉府屬官。趙自交不僅被授別將一職,還被賜以緋魚袋。緋魚袋,是古代朝官的服飾,指緋衣與魚符袋。魚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從唐代開始官服分顏色,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則賜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在唐代只有官達五品時才能配有魚符,六品以下只能著綠袍,而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史,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涇州四門府別駕的品級當時似為五品。

左司御率官職為正四品以上,主掌東宮兵仗、儀衛。右驍衛大將軍為正三品,一方面負責嚴明軍紀,一方面管理兵器。「拜夏州都督府長史」,相當於現政府中的秘書長、軍隊中的參謀長。「授隴州別駕」,在唐代,州刺史下長史為刺史佐官,無實職,亦稱別駕,是一種武官名,始於漢。

在唐玄宗時期,志主先後擔任涇州四門府別將、河南夏邑府折衛,太子李亨的左司御率。在安史之亂中有突出戰功,追隨太子李亨,到天寶十五年(756年)唐肅宗李亨即位,並先後於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十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志主被任命為右驍衛大將軍。左右驍衛為唐代十六衛中的兩衛,按照唐代官制,兩衛中的大將軍為正三品。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時,志主47歲。待到唐代宗掌權,志主屬於先朝之臣,還沒有受到新皇帝的賞識,仕途開始走下坡路。先是拜夏州都督府長史,長史官職從三品到七品不等,志主官職應為從三品。後授予隴州別駕,成為刺史佐官,也應為從三品。卒於任期。

該墓誌文言志主「幾歷六職,皆著能名。臨事則霜截□斷,立身則冰清玉潔。斯人也,斯行也,而不躋身乎大位」,著實可惜。趙自交的一生,沐浴了盛唐的雄風,充滿著繁華過後的無奈,也飽含著盛世漸去的悲涼。

本文根據西安/鄒林 李寶懷 趙婷《唐代隴州別駕趙自交墓誌》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5年01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皮瑩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❸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墓誌內容直接書寫於兩塊大小相同的磚上,唐代墓誌石刻為大宗,墨跡少見,而中原腹地保存完好者更加稀見。該墓誌雖歷經千載而墨色如新,覩之唐人氣息撲面,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以及書法藝術價值。 磚長33.5釐米,寬34釐米,厚5.2釐米,字徑1.5釐米至1.9釐米。第一磚凡22行,滿行21字。第二磚凡16行,滿行18字。楷書,有墨書界格。
  • 千唐志齋:千餘品飽經滄桑的唐代墓誌 記錄下唐代書法演變歷史
    因這些墓誌大部分都是唐代的,於是,這座窯洞被命名為「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記載,當年張鍅鑲嵌在牆壁上的各類墓誌共有1578品,除了唐代墓誌,還有西晉、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的墓誌。 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陳花容說,近年來,博物館又陸續從民間徵集墓誌近千品,目前共藏墓誌石刻2500餘品。
  • 洛陽首次發現唐代梨園弟子墓誌
    近日,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文物陳列館展出的粟特樂人曹乾琳及其妻劉那羅延的墓誌,受到專家學者關注。相關專家表示,此兩方墓誌填補了我市唐代粟特樂人墓誌的空白,為古代絲路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寶貴資料。
  • 河南洛陽首次發現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墓誌
    據洛陽日報報導,繼發現《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和龍門西山紅石溝北崖唐代景教瘞(yì)穴之後,近日,此前出土的一方墓誌被認定為唐代景教徒墓誌,景教是唐代對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起源於敘利亞)的稱謂,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別。
  • 這方唐代墓誌有多珍貴?
    在其中一座墓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書法大家顏真卿書丹的墓誌。據報導,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資料圖:《祭侄文稿》。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什麼墓誌由顏真卿書丹?  而在此次考古中,元大謙妻子羅婉順的墓誌更受關注。其中明確記載,這篇墓誌是由汝陽郡王李璡撰寫、顏真卿書寫的。  這裡的李璡是唐朝宗室,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曾孫、唐睿宗李旦的孫子、讓皇帝李憲之子,被封汝陽郡王。而李璡在羅婉順的墓誌中自稱其「外侄孫」,可見元大謙、羅婉順一家出身貴胄。
  • 唐代「不著名」書法大家元豫書《元大謙墓誌》考
    《元大謙墓誌》,又稱《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墓志銘》,志石長寬為55X56釐米,行楷書30行,滿行30字,共744字,四周裝飾花草紋。志蓋56X56釐米,楷書:大唐故元府君之墓誌9字,四周裝飾花草吉瑞獸,出土時志蓋被盜墓者翻至一側。
  • 辛德勇對《李訓墓誌》的質疑與史實不符
    本期,就其質疑的所有關鍵點,結合唐代史料闡述下看法。 作 者:吳 斌 前些年,出土了一方唐代《李訓墓誌》,現展出於深圳望野博物館。這方墓誌的珍貴,在於書寫者是著名的遣唐使吉備真備,這是唐代中日交往的重要見證,引起了兩國學界的熱烈關注。
  • 「日本」國號的最早出處:唐代《禰軍墓誌》之墓志銘考證
    大唐故右威衛將軍上柱國禰公墓志銘並序公諱軍,字溫,熊津嵎夷人也。其先與華同祖,永嘉末,避亂適東,因遂家焉。
  • 唐詩人《王之渙墓誌》:勁健爽利,樸茂雄強,灑脫自然
    王之渙墓誌王之渙為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作《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和《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可謂膾炙人口。惜其官職低微,史書無傳。《王之渙墓誌》的出土,為研究王之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一、《王之渙墓誌》主要內容及「旗亭畫壁」的故事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 碑林博物館國寶級文物——李壽墓誌
    唐代主要注重於陵墓的大型石雕,並且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成為唐代石雕藝術典範作品。
  • 看《郭湜墓誌》,似春風拂面......
    郭湜墓誌拓本2000年初,千唐志齋博物館在河南孟津縣平樂村徵集到一方題名為《唐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駕部郎中兼同州長史郭公(湜)墓志銘並序》(後簡稱《郭湜墓誌》)的青石質墓誌,志石長、寬各38cm,厚7cm,志蓋篆書
  • 王瑞來:《李訓墓誌》書寫者「朝臣備」是不是吉備真備?
    最近,一方唐代墓誌的披露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墓誌的內容平淡無奇,引起轟動的原因是,墓誌的最後刻有這樣一行字:「日本國朝臣備書。」
  • 蔣愛花:唐代幽州墓志銘中的遷葬現象
    新中國成立以前,已經有眾多幽州地區的唐代墓志銘獻世,多為《全唐文》未收之篇目,羅振玉先生主編的《京畿冢墓遺文》將其收入,可惜大多數並非經過現代考古學的科學發掘,出土地點不詳,尚能留存至今的大多只有錄文。[1]後來,又被周紹良、趙超先生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收錄。
  • 碑刻史料 | 泗洪發現唐代墓志銘
    墓誌材質為石質。志蓋,厚5-8釐米,上刻有「邢公墓誌」4字,邊角雕刻有花紋。志石,厚7.5釐米,長和寬各46.5釐米,屬方形墓誌。字體為楷書,大小約1.2-1.5釐米。全碑銘文共22行,520字。出土時,左上角有破損,致銘文中有5個字無法辨認。志蓋據有關資料記載,墓誌屬於碑文的一種,指刻於墓碑的文章,用來記述死者的生平和家世。
  • 《崔敬邕墓誌》:不衫不履,意象開闊
    《崔敬邕墓誌》,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亦稱《崔貞公墓誌》。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十一月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直隸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農民在黃城崔公墓旁裡許挖水井時掘出。
  • 辛德勇|我對《羅氏墓誌》書人的疑慮
    由於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特別發布這方墓誌的著眼點是墓誌上題署的「書人」(就是拿著毛筆最初寫出石頭碑誌上刻出的字跡那個人)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以當即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一時間議論紛紛,世人關注的焦點,即墓誌所書字體在顏真卿書法演變史上的地位問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就《羅氏墓誌》涉及的紀時方式和墓誌書人等問題撰寫長文,限於篇幅,編輯分篇處理,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 黃正建:墓誌與疾病再議:以《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為例
    筆者最近在閱讀《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2]一書時,發現其中關於疾病的記載甚多,於是想到:墓誌是以記錄一個人生平事跡為主要內容的載體,而人的一生中不免遘疾得病,因此墓誌這一特殊文體中關於疾病的記載較之其他文體為多。充分利用墓誌,可以為疾病史醫療史研究找到不少具體的資料,從而使補充、擴大、加深以往的研究成為可能。
  • 顏真卿等所書的元氏家族墓誌與唐恭皇后元氏家族譜系的復原
    元魏宗室雖然基數龐大,但經過北魏末的河陰之變,北齊文宣帝的再次絞殺,以及北周、隋的改朝換代,唐代的元魏宗室後人已不復顯貴,所存支系也已不多。唐代尚有頭臉的元魏後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有孝文帝子、廣平王元的後人,以及昭成帝子力真的後人兩支,所出宰相也僅元稹一人。
  • 蘭陵蕭氏 活躍隋唐 ——《蕭球墓誌》解讀
    1 蕭球墓誌露真情1925年陰曆五月三十,隋《蕭球墓誌》在洛陽市孟津縣海資村出土。蕭球系蘭陵人(今江蘇常州),南朝梁國皇族,官任給事中,仁化縣開國侯,入隋後授深澤縣令。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七月十六日卒於任上,終年40歲,九年二月十六日葬於洛陽邙山北原。
  • 顏真卿等所書元氏家族墓誌與唐恭皇后元氏家族譜系的復原
    唐代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或許與讓皇帝的低調生活有關,也因為傳世史料中有關女性的記載歷來有限。元氏雖有身後哀榮,但生前的形象幾近空白,唯一出現的記錄,是與玄宗第十八子壽王瑁有關。元魏宗室雖然基數龐大,但經過北魏末的河陰之變,北齊文宣帝的再次絞殺,以及北周、隋的改朝換代,唐代的元魏宗室後人已不復顯貴,所存支系也已不多。唐代尚有頭臉的元魏後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有孝文帝子、廣平王元的後人,以及昭成帝子力真的後人兩支,所出宰相也僅元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