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號的最早出處:唐代《禰軍墓誌》之墓志銘考證

2021-02-13 看北朝

大唐故右威衛將軍上柱國禰公墓志銘並序
公諱軍,字溫,熊津嵎夷人也。其先與華同祖,永嘉末,避亂適東,因遂家焉。若夫巍巍鯨山,跨清丘以東峙;淼淼熊水,臨丹渚以南流。浸煙雲以檎英,降之於蕩沃;照日月而榳惁,,秀之於蔽虧,靈文逸文,高前芳於七子;汗馬雄武,擅後升於三韓;華構增輝,英材繼響,綿圖不絕,奕代有聲。
曾祖福,祖譽,父善,皆是本藩一品,官號佐平。並緝地義以光身,佩天爵而懃國。忠侔鐵石,操埒松筠。範物者,道德有成;則士者,文武不堅。公狼輝襲祉,鷰頷生姿。涯濬澄陂,裕光愛日,幹牛鬥之逸氣,芒照星中;博羊角之英風,影徵雲外。去顯慶五年,官軍平本藩日,見機識變,杖劍知歸。似由余之出戎,如金磾之入漢。聖上嘉嘆,擢以榮班,授右武衛滻川府折衝都尉。於時日本餘噍,據扶桑以逋誅;風谷遺甿,負盤桃而阻固。萬騎亙野,與蓋馬以驚塵;千艘橫波,援原虵而縱濔。以公格謨海左,龜鏡瀛東,特在簡帝,往屍招慰。公侚臣節而投命,歌皇華以載馳。飛泛海之蒼鷹,翥凌山之赤雀。決河眥而天吳靜,鑑風隧而雲路通。驚鳧失侶,濟不終夕,遂能說暢天威,喻以禍福千秋。
僭帝一旦稱臣,仍領大首望數十人將入朝謁,特蒙恩詔授左戎衛郎將。少選遷右領軍衛中郎將兼檢校熊津都督府司馬。材光千裡之足,仁副百城之心。拳燭靈臺,器標於芃棫;懸月神府,芳掩於桂符。衣錦晝行,富貴無革。歡蒲夜寢,字育有方。去鹹亨三年十一月廿一日詔授右威衛將軍。
局影彤闕,飾恭紫陛。亟蒙榮晉,驟歷便繁。方謂克壯清猷,永綏多祐。豈啚曦馳易往,霜凋馬陵之樹;川閱難留,風驚龍驤之水。
以儀鳳三年歲在戊寅二月朔戊子十九日景午遘疾,薨於雍州長安縣之延壽裡第。春秋六十有六。
皇情念功惟舊,傷悼者久之,贈絹布三百段,粟三百升,葬事所須,並令官給,仍使弘文館學士兼檢校本衛長史王行本監護。惟公雅識淹通,溫儀韶峻,明珠不纇,白珪無玷。十步之芳蘭,室欽其臭味; 四鄰之彩桂,嶺尚其英華。奄墜扶搖之翼,遽輟連舂之景。粵以其年十月甲申朔二日乙酉葬於雍州乾封縣之高陽裡,禮也。
駟馬悲鳴,九原長往,月輪夕駕,星精夜上。日落山兮草色寒,風度原兮松聲響。陟文榭兮可通,隨武山兮安仰。愴清風之歇滅,樹芳名於壽像。其詞曰:
胄胤青丘,芳基華麗。脈遠遐邈,會逢時濟。茂族淳秀,奕葉相繼。獻款夙彰,隆恩無替。其一。
惟公苗裔,桂馥蘭芬。緒榮七貴,乃子傳孫。流芳後代,播美來昆。英聲雖歇,令範猶存。其二。
牖箭驚秋,隟駒遄暮。名將日遠,德隨年故。慘松吟於夜風,悲薤哥於朝露。靈轜兮遽轉,嘶驂兮跼顧。嗟陵谷之貿遷,覬音徽之靡蠹。其三。

其中提到「日本」國號,是目前已知最早提及日本國號的墓誌。距離傳統史料中記載的鹹亨元年(670年)倭國改國名為「日本」的說法相距僅八年。
禰軍家的世係為:
福——譽——善——軍
另外西安出土的禰寔進祖孫墓志銘可以總結出世係為:
譽多——思善——寔進——素士——仁秀
譽顯然就是《禰寔進墓志銘》裡的佐平譽多;善即佐平思善,所以禰軍與禰寔進當是兄弟。禰軍比禰寔進年長兩歲。
百濟禰氏家族世系填補如下:

譽多
思善
寔進 軍
素士
仁秀

關於墓誌中的「僭帝」,王連龍先生在《百濟人禰軍墓誌考論》一文中沒有明說,但他的意思是想指高句麗王。
日本學者古賀達也有兩種推測,一個是所謂的日本九州王朝的勢力筑紫君薩野馬(個人以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另一個觀點是日本宮崎縣南鄉村神門神社的綾布墨書上有所謂百濟「帝泉帝皇」和「福智帝皇」的文字,猜測可能是指流亡到日本僭號稱帝的百濟王族。個人理解可能是指日本的近江大津宮天皇(天智天皇)。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

相關焦點

  • 王瑞來:《李訓墓誌》書寫者「朝臣備」是不是吉備真備?
    根據報導,專家們從填補中日關係史、中日書法史、遣唐使、日本史空白的視點強調了李訓墓誌的價值。墓誌固然有以上各個方面的價值,但在我看來,對於日本史研究、特別是在考察「日本」國號的形成與使用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墓誌寫作於734年。在同一年,還有另一方重要的墓誌存世。這就是明確寫下「國號日本」的《井真成墓誌》。15年前發現於西安的《井真成墓誌》,是當時首次發現記載「日本」年代最早的實物。
  • 王連龍:「日本」國號出現考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古代石刻文獻研究,兼事東北亞史研究,近年著有《<逸周書>研究》《新見北朝墓誌集釋》《新見隋唐墓誌集釋》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若干。「日本」國號問題一直是東亞學術界較為關注的課題,但因相關史料有限,及其使用角度差異等原因,還存在著較多爭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發現的唐代百濟人《禰軍墓誌》中出現了「日本」字樣,引發了「日本」國號問題的新一輪討論。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墓誌內容直接書寫於兩塊大小相同的磚上,唐代墓誌石刻為大宗,墨跡少見,而中原腹地保存完好者更加稀見。該墓誌雖歷經千載而墨色如新,覩之唐人氣息撲面,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以及書法藝術價值。 磚長33.5釐米,寬34釐米,厚5.2釐米,字徑1.5釐米至1.9釐米。第一磚凡22行,滿行21字。第二磚凡16行,滿行18字。楷書,有墨書界格。
  • 河南洛陽首次發現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墓誌
    據洛陽日報報導,繼發現《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和龍門西山紅石溝北崖唐代景教瘞(yì)穴之後,近日,此前出土的一方墓誌被認定為唐代景教徒墓誌,景教是唐代對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利派(起源於敘利亞)的稱謂,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別。
  • 千唐志齋:千餘品飽經滄桑的唐代墓誌 記錄下唐代書法演變歷史
    這些墓誌就像一部宏闊的石刻史書,使今人既能將其作為了解和補充歷史的實物證據,也能從中獲取有關唐代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千志千態,唐楷寶庫 陳花容介紹,墓誌是我國古代社會書法的重要載體,千唐志齋內收藏的唐代墓誌,最早起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最晚止於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幾乎涵蓋了唐近三百年的各個時期,既可以看到主流書風的形成和影響,也可以瀏覽民間書法的多樣面貌,因此,把千唐志齋看作一部唐代書法演變史書毫不為過
  • 「日本」國號形成蠡測
    從唐代的鑑真、圓仁到宋代的成尋、戒覺、安覺等中日僧人往來的路徑也都是海路,1 出入境於江浙。以上這些事實足以構成一部中日海上交流史。其實,追根溯源,「日本」國號的產生,從時間和地域而言,也似乎跟江南有著若隱若現的聯繫。十多年前,筆者曾撰有《「倭」之本義考》,本文則是這一思考的延長。
  • 洛陽首次發現唐代梨園弟子墓誌
    近日,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文物陳列館展出的粟特樂人曹乾琳及其妻劉那羅延的墓誌,受到專家學者關注。相關專家表示,此兩方墓誌填補了我市唐代粟特樂人墓誌的空白,為古代絲路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寶貴資料。
  • 唐代隴州別駕趙自交墓誌
    《志文》記載趙自交大曆三年十二月三日,「春秋五十有二……終於長安醴泉裡之私第……以明年正月廿七日葬我公於龍首原」。可知趙自交當生於開元四年(716年),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志文》稱讚志主「稚無童心,少有大觀」「公常議孔父之趑趄,壯班超之耿介,乃投筆從戎」。也就是說,趙自交從小就比較成熟,讚賞班超的剛正不阿,為人正直,於是投筆從戎。
  • 王曉光:從新出土《曹魏南部君墓誌》看「東晉銘石體」源流
    其中,我們把東晉時江左建康附近出土的一批墓誌——如《張鎮墓誌》《王興之墓誌》《劉克墓誌》《王閩之墓誌》《王丹虎墓誌》等——為代表的書刻樣式暫且稱為「東晉銘石體」。之前很少發現處於此階段的「過渡性」的實物作品以作為「東晉銘石體」發展過程中的中間環節,這種「過渡性」碑銘是否存在過?2015年5月新發現於曹魏都城洛陽的《曹魏南部君墓誌》填補了這一空缺,或可作為東晉銘石體早先發展過程中「過渡性」碑銘之代表,《曹魏南部君墓誌》的刻法與一百多年後的東晉建康一帶的《王興之墓誌》等眾墓誌基本一樣。
  • 唐代「不著名」書法大家元豫書《元大謙墓誌》考
    墓誌為其外侄孫時任光祿大夫行秘書監柱國汝陽郡王李璡(唐睿宗李旦之孫,讓皇帝李憲之子)撰文。元大謙乃北魏昭成帝之子常山王拓跋壽鳩(生卒年不詳,十六國時期代國宗室成員,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第五子,曾任常山王,鎮守河北地區,卒於任上,兒子拓跋遵襲封爵位)之七代孫;鮮卑人,本姓拓跋,孝文帝時改為元姓。
  • 辛德勇|我對《羅氏墓誌》書人的疑慮
    由於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特別發布這方墓誌的著眼點是墓誌上題署的「書人」(就是拿著毛筆最初寫出石頭碑誌上刻出的字跡那個人)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以當即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一時間議論紛紛,世人關注的焦點,即墓誌所書字體在顏真卿書法演變史上的地位問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就《羅氏墓誌》涉及的紀時方式和墓誌書人等問題撰寫長文,限於篇幅,編輯分篇處理,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 日本史中的假文物:從吉備真備之母「楊貴氏墓誌」說起
    如後文所述,這份墓誌由於種種問題,通常日本史學界不太積極使用它,然而最近因為李訓墓誌的書者是否是吉備真備的問題,這份墓誌忽然被視為吉備真備傳世的唯一親筆而用來與李訓墓誌作比較。然而,先從結論說起,這份「楊貴氏墓誌」很可能是一個典型的假文物。在解釋「楊貴氏墓誌」的問題之前,先繞個遠路,以聖武天皇的敕書銅板為例,簡單談一下日本的文物造假。
  • 北魏《元欽墓誌》
    墓志銘文:大魏故侍中特進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州牧司空公鉅平縣開國侯元君之神銘君諱欽,字思若,河南洛陽人也。粵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遷窆於西陵之阿。痛德音之滅響,傷神影之潛輝,題斯言於一石,庶萬古而可期。乃作銘曰:綿邈帝始,杳眇皇初,跡潛綠帙,名隱丹書。金道移運,水德應符,赫哉大魏,勃矣其敷。恭宗纂廟,陽平闡蕃,握圖龍躍,裂璧鸞翻。功兼九有,績覆三元,麟趾既茂,椒聊亦繁。惟公誕載,實資妙氣,精褒五像,神融七緯。識洞玄文,學窮秘記,指嶽方仁,瞻河比思。憑海濯鱗,摶風聳翼,一舉圖南,九萬不息。
  • 巨匠軼事 | 于右任的墓誌書法情結
    由之,大批文物資料、書畫精品得以保存和留傳,藝術傳統和文化精神也在收藏、考證、鑑賞、模習過程中得以繼承和發揚。歷代墓誌是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具有史料價值的珍貴文物,所以官方和私人對墓誌的收藏曆來都十分重視。尤其是許多私人收藏者,不惜輾轉奔波勞頓之苦與巨額家資,尋訪搜求,重金購買,而且一旦擁有十分珍惜,倍加愛護。
  • 《陳尚仙墓誌》:迄今發現的徐浩最早書法作品
    《陳尚仙墓誌》與徐浩《陳尚仙墓誌》出土時間很晚,於2003年春出土於河南洛陽紅山鄉,時任右拾遺的徐浩書寫。書寫時間倒是很早,書寫時徐浩僅33歲,是迄今發現的徐浩最早書法作品。第一次知道徐浩這個人物,是在剛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時候,開頭「東海徐浩題額」,以為是個阿貓阿狗無足輕重的人物。後來學書法史才知道,這是一個牛人,曾經是顏真卿的偶像。也許是生活的一帆風順,讓徐浩的書風一成不變,直到晚年依未有多少増易。
  • 書法┃北魏楷書《魏崔敬邕墓誌》
    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墓志銘 《崔敬邕墓誌》北魏熙平二年
  • 辛德勇對《李訓墓誌》的質疑與史實不符
    本期,就其質疑的所有關鍵點,結合唐代史料闡述下看法。 作 者:吳 斌 前些年,出土了一方唐代《李訓墓誌》,現展出於深圳望野博物館。這方墓誌的珍貴,在於書寫者是著名的遣唐使吉備真備,這是唐代中日交往的重要見證,引起了兩國學界的熱烈關注。
  • 唐詩人《王之渙墓誌》:勁健爽利,樸茂雄強,灑脫自然
    《王之渙墓誌》的出土,為研究王之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一、《王之渙墓誌》主要內容及「旗亭畫壁」的故事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 看《郭湜墓誌》,似春風拂面......
    郭湜墓誌拓本2000年初,千唐志齋博物館在河南孟津縣平樂村徵集到一方題名為《唐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駕部郎中兼同州長史郭公(湜)墓志銘並序》(後簡稱《郭湜墓誌》)的青石質墓誌,志石長、寬各38cm,厚7cm,志蓋篆書
  • 《日本國朝臣備書丹 褚思光撰文 鴻臚寺丞李訓墓誌考》新書發布暨學術成果公告會
    對於「日本」國號,遣唐使入華,日本留學生在唐狀況,日本人書道成就,唐時中日關係等諸多問題進行深入探尋,獲得了清晰的解釋。日本國朝臣備書丹鴻臚寺丞李訓墓誌。志石,正方形,四邊有花葉紋。背面有不規則斜條紋鏨痕。全志19行,共計328字。